本学科在该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多电机的动力研究
张细政博士,建立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多电机的动力学模型,初步开发了软件仿真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轮转矩优化分配的层次化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鲁棒滑模变结构的混合动力汽车整车驱动控制方法,并进行了考虑制动能回馈的试验验证,针对动力部件选型、动力系统配置、系统协调控制与效率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动力源采用轮毂电机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提出了一种新的轮速滑模观测器设计。
张细政博士出版著作一部,国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稳步推进中。
2钢铁生产中多能源介质动态调控方法研究
钢铁生产中多能源介质动态调控方法研究。针对钢铁企业能量流网络信息模型及多种能源介质动态调控技术问题。依据“能量流网络化”思想,构建全流程能量使用、能源回收和能源转换传输三环节的能量流网络化定量分析模型,并进行钢铁企业能源系统动态模 拟仿真,支持能量流网络的分析评估;提出多种能源介质(燃料、电、热力和技术气体等)分解一协调优化策略和实现方法,以提升能源中心调控水平,实现钢铁企 业能源系统高效有序运行。
梁开健博士成功申报省自科基金1项。
3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针对传统智能优化算法中虚拟碰撞而导致的全局搜索效率降低的问题,宋丹博士提出一种模糊非基因信息记忆的双克隆选择算法。该算法设计基于模糊非基因信息的搜索机制与克隆选择原理相结合,对抗体进化中的非基因信息进行采集、模糊化并保存到记忆库,运用这些信息引导该抗体后续的双克隆搜索过程,从而减少非优区域的虚拟碰撞,提高全局搜索效率。
宋丹博士在《电子与信息学报》上发表论文一篇。
4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特征提取关键技术研究
屈喜龙博士在云计算方向上针对网络结构展开持续深入地研究,对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特征提取关键技术研究,在EI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并成功申省自科基金1项。
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效益分析
本学科服务“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需要,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计算机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云制造系统和知识发现与服务计算等方面开展了“长株潭”网络化制造系统和供应链、电源管理、电机控制与测试、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研究。本方向和湘潭中小型企业等开展了深入广泛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通过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争取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课题或承担技术开发项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咨询、监理、安装调试和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为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为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切实际、可行和长久的作用。
建设期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按照“服务湖南地方经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解决湖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建设思路开展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经过学科全体教师的努力,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专门制订并实施以“稳定、培养、引进”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政策,为稳定人才、吸引人创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优化学术梯队的整体结构,提高团队整体学术水平。在科研方面,以科研课题研究为纽带,组织教师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创造条件,走出校门,到企业和经济建设部门中寻找研究课题,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通过产业化获取经济效益,反哺学科建设,使学科研究工作不断的发展壮大。经过2017年的建设,在学科学术队伍、科研能力与水平、试验研究条件、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未来发展的设想
进一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通过上述措施,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形成强有力的学科团队,成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并力争达到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水平。
依托我校动力工程和纺织工程硕士培养,进一步探索应用人才培养新培养模式,争取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点。
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开展对学科及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理论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应用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争取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优化科研平台,使学科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科研和教学更好地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逐步达到校级重点学科乃至更高层次重点学科的水平,并带动我院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我院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贮备和人才储备。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我院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推动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重点学科要根据科技和院部发展的需求,明确方向,重点突破,力争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共同需要,将IT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协作关系的创新,校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制造数字化与企业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使本学科与外界企业共同创建信息、互通互联、资源互补共享、企业协同集成,有利于科研与横向项目的紧密结合,使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横向项目水平的提高相互推动,进一步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总体目标是近期内将我院重点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并在“十三五”期间达到省内同类学校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