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通信工程教学大纲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5日 17:58



通信工程专业

2023版教学大纲汇编


20239




一、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1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大纲.............................. 31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44

《高等数学A1-2》教学大纲............................................................................. 50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61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大纲.................................................................. 6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 74

大学物理1-2》教学大纲................................................................................ 80

《大学物理实验1-2》教学大纲........................................................................ 93

《大学英语1》教学大纲................................................................................. 104

《大学英语2》教学大纲.................................................................................. 116

《大学英语3》教学大纲................................................................................. 128

《大学英语4》教学大纲................................................................................. 142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155

《体育(1)体育(2)》教学大纲.................................................................. 162

《体育(3)体育(4)》教学大纲.................................................................. 171

《大学生心理及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180

《军事理论及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大纲........................................................ 189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课程教学大纲.................................... 197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课程教学大纲.................................... 203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 210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216

《企业管理》教学大纲.................................................................................... 223

《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教学大纲............................................................ 228

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234

C语言程序(1)》教学大纲.................................................................... 234

C语言程序设计(2)》教学大纲.................................................................... 240

电路分析》教学大纲.................................................................................... 245

数据结构与算法B》教学大纲..................................................................... 254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学大纲................................................................ 262

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 268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277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287

《数字电子技》教学大纲............................................................................ 293

《数字信号处理A》教学大纲........................................................................ 302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313

《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321

《电磁场与电磁》教学大纲........................................................................ 326

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333

三、专业必修课程................................................................................................... 344

《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344

EDA技术与应》教学大纲....................................................................... 351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361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367

物联网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37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B》教学大纲................................................................. 382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391

《人工智能导论B》教学大纲......................................................................... 404

《现代交换与通信网》教学大纲.................................................................... 410

四、专业选修课程................................................................................................... 417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417

《软件无线电技术》教学大纲........................................................................ 425

《光纤通信》教学大纲.................................................................................... 431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教学大纲.................................................................... 440

《深度学习及应用B》教学大纲..................................................................... 448

《计算机视觉B》教学大纲............................................................................. 456

五、实践教学环节................................................................................................... 464

《国防教育入学教育》教学大纲.................................................................... 464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大纲........................................................ 469

《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474

《英语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大纲.................................................................... 479

《电子实习(1)》教学大纲............................................................................ 488

嵌入式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495

《基于FPGA的数统设计》教学大纲.................................................... 502

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511

《信号处理综合设计》教学大纲.................................................................... 519

《金工实习(1)》教学大纲............................................................................ 525

《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教学大纲.................................................................. 532

《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I》教学大纲................................................................. 540

通信系统综合实训》教学大纲.................................................................... 549

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555

通信工程毕业》教学大纲.................................................................... 562



一、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与法治(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2.课程编码:0500000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0.课程负责人:赵娟

二、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三、课程目标

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课程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积极投身人生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课程目标2:掌握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理解可持续发展关,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课程目标3: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提高法治素养,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

6.2在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或寻求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时,能合理分析、评价并考虑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3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7.1知晓和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7”

目标1

8.职业规范

8.2恪守工程伦理、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尊重相关国家和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2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课程思政融入点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专题一:

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自觉融入新时代,争做胸怀理想,肩负使命,敢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代新人。

争当时代新人。

2

讲授法、问题探讨、案例导入、小组讨论法

目标1

2

专题二: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1.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人生价值理论;2.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3.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生问题。

使大学生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前途与集体、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4

讲授法、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法

目标1

3

专题三: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2.理想和信念的关系;3.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当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树立正确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和探索真理

4

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

目标1

4

专题四: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1.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实践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时代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做忠实的爱国者

6

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

目标1

5

专题五:

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代表。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者。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案例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目标1

6

专题六: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起源、内涵、本质、功能及历史发展等理论;2.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

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历史发展,认识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内容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认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品格形成的重要领域。

引导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6

案例分析法、理论讲授法、专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

目标2

7

专题七:

学习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养

1.法律的含义、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2.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原则;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法律的涵义,掌握法律特征和法律运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做尊法学习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大学生。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6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专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小组汇报法

目标3

2..实践教学(8学时)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性质

实践内容

实践要求

思政元素

实践学时

组织形式

成果形式

支撑课程目标

1

大学生讲思政课

必修

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及分组学习要求,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等。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按要求选取教材知识点,并查阅学习文献。

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2

分小组(5-6/组)

分组及选题大纲

目标1

2

大学生讲思政课

必修

教师辅导学生撰写讲稿,制作PPT

查阅资料、讨论,小组成员分工构思实践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讲稿、课件

目标2

3

大学生讲思政课

必修

制作微课视频,班级评选优秀微视频,教师审阅

团队完成视频拍摄,形成微课定稿。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微课视频

目标3

4

大学生讲思政课

必修

组织学生按小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评讲学生实践报告。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实践报告、微视频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项目及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实践

课堂表现

目标1

4

5

4

17

30

目标2

4

5

4

17

30

目标3

4

6

4

30

40

合计

12

16

12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

较为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

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社会主义法律基本的理论知识

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知识

目标2

树立对待人生历程中各种矛盾的正确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处理办法;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

具备科学人文素养、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基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来分析和思考问题。

不能树立对待人生历程中各种矛盾的正确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处理办法

目标3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自觉砥砺品行,成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

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

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

不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喝法律素养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项目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书面作业,能准确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

按时完成书面作业,能运用基本知识较为正确解决问题。

按时完成书面作业,能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部分问题。

延时完成作业,或作业偷工减料,不能理解基本知识并解决问题。

实践

能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能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读书报告内容较完整、格式较标准。

读书报告内容不够完整、有抄袭嫌疑。

课堂表现

在课堂上积极并准确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能按要求回答问题

课堂上从不回答问题

目标2

作业

能按要求认真完成参考书目阅读和思考题

能按要求去完成参考书目阅读和思考题

能按要求进行参考书目的阅读和思考题

不能完成参考书目阅读及思考问题

实践

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对专业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对专业问题能够理解、归纳和总结,并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对专业问题能够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发现和解决部分问题。

不能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对专业问题不能全面理解,不具备解决的能力。

课堂表现

多次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在课堂上较为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在课堂上能参与交流讨论

从不在课堂上参与交流讨论

目标3

作业

能按要求认真完成课外拓展书目阅读,积极思考问题,参与社会实践

能按要求完成参考书目阅读和思考题,参与社会实践

能按要求进行参考书目的阅读和思考

不能完成相关书目的阅读,不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

具有团队意识,能积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和学术前沿问题,并能高质量自主完成实践报告和微课视频

具有合作意识,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并能自主完成实践报告和微课视频

能完成实践报告和微课视频

不能与他人合作,不能完成实践报告和微课视频

课堂表现

多次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在课堂上较为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在课堂上能参与交流讨论

从不在课堂上参与交流讨论

七、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使用教材

《思想道德与法治》,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5]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7]梁家河,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8]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9]《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其他学习资源

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中国共青团:http://www.ccyl.org.cn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http://www.sxz.edu.cn

中国大学生在线:http://www.univs.cn



教学大纲制定者:赵娟

教学大纲审定者:汤菊平

教学大纲终审者:邓学源

2023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2.课程编码:0500001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陈灿

二、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教材,其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主线和基础,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同时结合新的历史时代和中国国情,来诠释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去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和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课程目标

目标1: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心,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来指导学习、生活和工作,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去分析现实问题。

目标2:学生能够针对学习、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进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

8.1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通信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40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绪论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及其开设的意义;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对课程有总体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定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及当代价值,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力量。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2

2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下理论基础。

坚持唯物主义,将个人前途与集体、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唯物论、辩证法。

12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2

3

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和探索真理,确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

6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4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6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5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学习和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和剩余价值实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方式是剩余价值。

6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2

6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由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2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

7

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社会主义信心。

2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

8

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方法和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2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2

2.实践教学(8学时)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性质

实践内容

实践要求

课程思政融入点

实践学时

组织形式

成果形式

支撑课程目标

1

读原著、悟原理

必修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及分组学习要求,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等。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按要求阅读原著,并查阅学习文献。

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2

分小组(5-6/组)

读书报告

目标2

2

读原著、悟原理

必修

学生推进原著阅读,按老师的指导构思实践读书报告的主题和大纲。

阅读、讨论,小组成员分工构思实践读书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读书报告

目标1

3

读原著、悟原理

必修

学生精读原著后撰写心得体会实践报告。

小组分工合作,按确定好的主题和大纲撰写读书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读书报告

目标1

4

读原著、悟原理

必修

组织学生按小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评讲学生的实践报告。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读书报告

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项目及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实践

课堂表现

目标1

6

8

8

48

30

目标2

6

8

4

12

70

合计

12

16

12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熟练掌握并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能正确看待国内国际事件,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较为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相信共产主义。

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有基本的认知。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正确,对社会主义和对共产主义的认知不够。

目标2

针对现实问题,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解决。

针对现实问题,能够较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解决。

针对现实问题,能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去解决。

针对现实问题,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解决问题。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项目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较为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部分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

延时完成作业,或作业偷工减料,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

实践

认真阅读原著,阅读相关文献多,在读书报告中能结合原著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清晰准确地分析理论问题。

认真阅读原著,阅读相关文献多,在读书报告中能结合原著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较清晰准确地分析理论问题。

较认真地阅读原著,阅读相关文献较多,在读书报告中能结合原著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分析理论问题,条理不清晰。

不认真阅读原著,阅读相关文献少,在读书报告中不能结合原著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分析理论问题,条理不清晰。

课堂表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目标2

作业

能正确回答思考题,阅读文献数量多,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能较正确地回答思考题,阅读文献数量较多,能较为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能部分正确回答思考题,阅读文献数量不多,能部分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不能正确回答思考题,不阅读文献,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分析问题。

实践

正确理解原著,能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关文献,读书报告主题明确,认真履行小组任务,高质量完成报告。

能较正确理解原著,能较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关文献,读书报告主题较明确,较认真履行小组任务,按时完成报告。

能部分正确地理解原著,能较准确地分析部分文献,读书报告主题基本明确,履行小组任务一般,能完成报告。

不能理解原著,未分析相关文献,读书报告主题不清楚,履行小组任务差,延时完成报告。

课堂表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本书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月第2版。

2.参考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

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7)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年版。

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21年版。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人民日报2021071601版,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59409

10)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109日电,《人民日报》(2021101002版)。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248718

1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221025日发行。

1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20234月出版。

3.其他学习资源

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教学大纲制订者:陈灿

教学大纲审定者:汤菊平

教学大纲终审者:邓学源

制订时间:2023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课程编码:0500002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0.课程负责人:田小玲

二.课程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学习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学习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使学生达成以下目标:

目标1: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并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对于改革开放的信念。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成就,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历史过程,从而梳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大学生具备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

8.1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目标1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2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课程目标

1

导论

了解程性质与教学任务、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分析近代西方的强大和中国的衰落,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2

第二讲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了解近代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与控制的,以及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和粉碎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斗争过程,并能够理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学史正道,引领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

2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3

第三讲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了解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的逐步加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为了解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探求国家的出路。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种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青年要认识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为国家民族的复兴而努力探索。

4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4

第四讲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以及基本理论情况,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袁世凯窃国的过程,分析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结论。

青年要认识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为国家民族的复兴而努力探索。

2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5

第五讲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认识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前进中的推动作用,深刻理解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增强对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

理解近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4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

6

第六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而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4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

7

第七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深刻体会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不怕牺牲、浴血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力量。正确认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全面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经验。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4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

8

第八讲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基本概况,从中理解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英明决策。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的诚意以及彻底打败美蒋反动派的决心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

9

第九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功绩及其经验教训。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和严重曲折的全貌,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理解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10

第十讲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2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11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2.实践教学(8学时)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性质

实践内容

实践要求

课程思政融入点

践学时

组织形式

成果形式

支撑课程目标

1

研究性学习报告

必修

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及分组,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等。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各组确定好研究主题。

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2

分小组(5/组)

研究性学习报告

目标1

2

研究性学习报告

必修

学生搜集报告资料,按老师的指导构思实践研究性学习报告的主题和大纲。

阅读、讨论,小组成员分工构思实践研究性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研究性学习报告

目标1

3

研究性学习报告

必修

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的相关部分,整理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组分工合作,按确定好的主题和大纲撰写读书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研究性学习报告

目标1

4

研究性学习报告

必修

组织学生按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研究性学习报告,评讲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展示研究性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读书报告

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实践

课堂表现

目标1

12

16

12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积极关注重大问题,能够辩证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较为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

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积极关注重大问题,基本能够辩证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基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

针对现实问题,能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努力关注重大问题,较为辩证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

针对现实问题,不能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积极关注重大问题,不能辩证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项目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较为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部分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

延时完成作业,或作业偷工减料,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

实践

认真阅读文本,阅读相关文献多,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能结合文本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清晰准确地分析理论问题。

认真阅读文本,阅读相关文献多,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能结合文本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较清晰准确地分析理论问题。

较认真地阅读文本,阅读相关文献较多,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能结合文本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分析理论问题,条理不清晰。

不认真阅读文本,阅读相关文献少,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不能结合文本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分析理论问题,条理不清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 沙健孙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2.参考书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中国共产党章程》(202210月)

[3]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

[4]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

[5]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

[6]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10]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年版;

[1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13]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年版;

[1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

[1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221025日发行;

[1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11月);

[17]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20234月出版。

3.其他学习资源

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教学大纲制订者:田小玲

教学大纲审定者:汤菊平

教学大纲终审者:邓学源

制订时间:2023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课程编码:0500003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闵雪

二、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系列理论成果。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思想精髓、精神实质,深刻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建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

8.1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目标1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能够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概况及相互关系,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分析观念。

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

2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2

专题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能够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确立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理解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领悟中国革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

4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3

专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能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中,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这一认识;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中,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拥护党的领导

4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4

专题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能够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中,运用党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分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领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意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坚定道路自信

2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5

专题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能够在党的初步探索阶段遭受严重挫折而产生的经验教训中,领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运用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来分析问题。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科学认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6

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背景、历史条件、实践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认识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坚定道路自信

4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7

专题六邓小平理论

能够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理清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在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中坚定艰苦创业,敢于创新精神

6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8

专题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能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要论述中,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来分析问题。

在深刻领悟党为什么能的问题中,理解党自我革命必要性与重要性

3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9

专题八科学发展观

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来对比分析问题。

树立正确的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观

3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10

结束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定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根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标准要求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定党的创新理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互动

作业和测试

主题讨论


目标1

10

20

10

60

100


合计

10

20

1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全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全方位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具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能较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较为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能较好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具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较好的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

能基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能基本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联系实际,,具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

基本能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错误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系列理论问题。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错误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问题,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国际视野狭窄。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积极参与课程互动,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全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全方位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联系实际积极回答问题。

较为积极参与课程互动,能较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较为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较为全面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在老师提示下参与课程互动,能基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多方位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不参与课程互动,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错误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系列理论问题,不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全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全方位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较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较为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较为全面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基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多方位分析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相关问题,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错误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系列理论问题,不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积极参与主题讨论,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全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联系实际积极回答问题。


阅读文献较多,较为积极参与主题讨论,能较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较为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较为全面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阅读文献少,基本完成主题讨论,能基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正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基本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阅读文献不足,不参加主题讨论,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错误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系列理论问题,不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七、课程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91993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4.《胡锦涛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6版。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外文出版社,2018201720202022年版。

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8.《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9.《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

10.《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3.其他学习资源

1.http://www.people.com.cn/人民网

2.https://www.xuexi.cn/学习强国网

3.https://www.gmw.cn/光明网

4.http://www.bjcipt.org/Index.html,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教学大纲制定者:闵雪

教学大纲审定者:汤菊平

教学大纲终审者:邓学源

日期:2023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课程编码:0500004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8学时

4.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5.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刘潇敏

二、课程简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课程,是新开设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旨在向学生系统、全面的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收获、最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从整体上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力求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目标

目标1: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准确理解、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掌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让青年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清醒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增强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的自觉性。

目标2: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人民至上、崇高信仰、历史自觉、问题导向、斗争精神、天下情怀等理论品格和思想风范,使青年大学生增进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目标3: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理论,也能得到许多思想的启迪、战略的启蒙和智慧的启示,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

8.1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目标1、目标2、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40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导论

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使学生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使学生掌握如何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的理论创新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2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2

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依据,新时代的含义和重大历史意义;认识到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2

3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确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定四个自信

2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目标1

4

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认识到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2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目标2

4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掌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明确坚持人民

的实践要求;掌握

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原则与思路。

坚定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2

5

五、全面深化改革


明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使学生认识到必须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坚定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

3

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目标3

6

六、推动高质量发展

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认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把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了解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新发展理念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问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的,我们要正视社会发展当中所存在的矛盾问题,利用科学意识和正确的实践方法去引导矛盾的转换。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眼前与长远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3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7

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握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理解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教育、科技、人才是深度关联、互为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辩证把握三者关系,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3

8

八、发展全过程民主


深刻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理解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把握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爰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地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主动坚持和践行群众史观。

3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目标2

9

九、全面依法治国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任务。

坚定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要求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3

案例分析、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10

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3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2

11

十一、以保障和改善民主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认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主要着力点,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意义和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案例分析、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2

12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理解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矛盾思维——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系统思维——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辩证思维——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必须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

案例分析、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13

十三、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和指导意义,认识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把握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系统论——新时代国家安全是一项涵盖内外部,涉及各领域、各部门、各条线,全方位、多层次的总体性工作。总体国家安全观认为,必须从总体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各方面工作进行统筹。

2

案例分析、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14

十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认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重大意义,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握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唯物辩证的观点、系统全面的观点、发展创新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

1

案例分析、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15

十五、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理解新时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把握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的和合理念。

1

案例分析、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16

十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认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原则和布局,把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成果。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1

案例分析、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1

17

十七、全面从严治党

了解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认识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理解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认识自身、把握自身,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目的,内在蕴含着能动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论自觉。

2

案例分析、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目标2

2.实践教学(8学时)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性质

实践内容

实践要求

课程思政融入点

实践学时

组织形式

成果形式

支撑课程目标

1

研究性学习报告

必修

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摘编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及分组,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等。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按要求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各组确定好研究主题。

合作精神——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2

分小组5(人/组)

研究性学习报告

目标1

2

研究性学习报告

必修

学生搜集报告资料,按老师的指导构思实践研究性学习报告的主题和大纲。

阅读、讨论,小组成员分工构思实践研究性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研究性学习报告

目标2

3

研究性学习报告

必修

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的相关部分,整理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组分工合作,按确定好的主题和大纲撰写读书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研究性学习报告

目标3

4

研究性学习报告

必修

组织学生按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研究性学习报告,评讲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展示研究性报告。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2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

读书报告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项目及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实践

课堂表现

目标1

6

8

4

12

30

目标2

3

4

4

19

30

目标3

3

4

4

29

40

合计

12

16

12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熟练掌握并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能清楚准确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具有运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的高度自觉性。

较为熟练的掌握并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能较为清楚和准确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具有运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的自觉性。

能基本掌握并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能基本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基本具有运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的自觉性。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正确,对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对运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不够。

目标2

能够全面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思想风范,对这一思想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较为全面的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思想风范,对这一思想具有较高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能够基本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思想风范,对这一思想具有基本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思想风范掌握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正确,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不够。

目标3

针对现实问题,能灵活运用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解决。

针对现实问题,能够较灵活运用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

针对现实问题,能试图运用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

针对现实问题,不能运用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项目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正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较为正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回答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部分正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回答问题。

延时完成作业,或作业偷工减料,不能正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回答问题。

实践

认真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摘编,阅读相关文献多,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能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清晰准确地分析理论问题。

认真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摘编,阅读相关文献多,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能结合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较清晰准确地分析理论问题。

认真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摘编,阅读相关文献多,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能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分析理论问题,条理不清晰。

不认真阅读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摘编,阅读相关文献少,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不能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清晰准确地分析理论问题。

课堂表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目标2

作业

按要求进行课外文献阅读,文献数量多,能正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按要求进行课外文献阅读,文献数量较多,能较为正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按要求进行课外文献阅读,文献数量不多,能部分正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不阅读文献,不能正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实践

能正确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能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关文献,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明确,认真履行小组任务,高质量完成报告。

能较正确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能较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关文献,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较明确,较认真履行小组任务,按时完成报告。

能部分正确地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能较准确地分析部分文献,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基本明确,履行小组任务一般,能完成报告。

不能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未分析相关文献,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不清楚,履行小组任务差,延时完成报告。

课堂表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目标3

作业

能正确回答思考题,阅读文献数量多,能正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能较正确地回答思考题,阅读文献数量较多,能较为正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能部分正确回答思考题,阅读文献数量不多,能部分正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不能正确回答思考题,不阅读文献,不能正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实践

能正确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能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关文献,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明确,认真履行小组任务,高质量完成报告。

能较正确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能较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关文献,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较明确,较认真履行小组任务,按时完成报告。

能部分正确地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能较准确地分析部分文献,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基本明确,履行小组任务一般,能完成报告。

不能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重要论述,未分析相关文献,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不清楚,履行小组任务差,延时完成报告。

课堂表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选用教材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3年版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3年版;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10)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1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13)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14)习近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1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1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18)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19)《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

2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1)《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2)习近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23)习近平:《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24)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25)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6)《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7)《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2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29)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30)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3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2)《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

3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11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3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16日。

3.其他学习资源

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教学大纲制订者:刘潇敏

教学大纲审定者:汤菊平

教学大纲终审者:邓学源

制订时间:20238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1》、《形势与政策2

2.课程编码:05000050500008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

4.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5.开课学期:1-6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10.课程负责人:赵洁

二、课程简介

《形势与政策》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参照教育部办公厅每年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通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看待国内外重大时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目标

目标1: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目标2: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

目标3:通过了解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增强学生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念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国家大局观念,全面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塑造诚、勤、信、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融于一体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7.2能够站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通信领域工程项目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目标1

8.职业规范

8.2恪守工程伦理、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尊重相关国家和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

目标2

8.职业规范

8.3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能自觉履行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的社会责任,理解包容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特殊性,兼顾理论性与时效性,因此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形势与政策1》,大一、大二(1-4学期)每学期6课时,《形势与政策2》大三(5-6学期)每学期4学时。每学期从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确定教学专题,同时辅以教学视频、专家讲座,共2学分,32学时,第46学期给成绩。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目标及方式

作业

课堂表现

成绩比例


目标1

10

20

30


目标2

10

20

30


目标3

20

20

40


合计

4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1)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项目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准确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按时完成作业,较为准确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按时完成作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延时完成作业,或作业偷工减料,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不了解。

课堂表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目标2

作业

积极完成课外阅读,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

较为积极完成课外阅读,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较好地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

部分完成课外阅读,对国情民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不完成课外阅读,对国情民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了解。

课堂表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目标3

作业

按时提交作业,了解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按时提交作业,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按时提交作业,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

不按时提交作业,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不了解。

课堂表现

能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较为积极并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正确的分析解读。

能较为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部分正确的分析解读。

不能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回答问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解读。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

2.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外文出版社,2018201720202022年版。

2)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

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年版。

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21年版。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071601版。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8)《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相关的学习网站:

1http://www.people.com.cn/,人民网

2https://www.xuexi.cn/,学习强国网

3https://www.gmw.cn/,光明网

4http://www.bjcipt.org/Index.html,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教学大纲制订者:赵洁

教学大纲审定者:汤菊平

教学大纲终审者:邓学源

制订时间:20238


《高等数学A1-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等数学A1-2

2.课程编码:1000000/1000001

3.学分与学时:10.5学分/168学时

4.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夏文华

二、课程简介

《高等数学A1-2》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适用于理工类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本课程以极限为工具,以函数为研究对象,重点学习函数(一元函数、多元函数)、极限、导数(偏导数)、积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获得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熟练的运算能力、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并学会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几何力学和物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增强数学建模及实际应用能力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运用极限思想,从几何和物理问题出发,理解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和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目标2:能运用高等数学相应的定义、准则、运算法则及性质,分析和描述工程问题;

目标3能运用微积分知识,建立较复杂的数学模型,解决工程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能将其应用于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目标1

2. 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目标123

12.终身学习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通信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函数与极限

1)函数的概念,函数极限、数列极限的概念及性质;

2)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3)极限运算法则,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无穷小的比较;

4)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的定义及类型;

5)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6)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能给出简单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

2)理解极限的概念,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

3)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4)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等价代换求极限的方法;

5)掌握连续与间断的概念、判定方法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6)理解并熟练运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1)文化自信:庄子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和刘徽的割圆术均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极限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限体现了永远运动,无限接近的过程,有如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精益求精及追求卓越与完美的工匠精神;

3)唯物辩证法:求极限的过程体现了由静态到动态、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辩证思维过程。

16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23

2

二、导数与微分

1)导数概念;

2)函数的求导法则;

3)高阶导数;

4)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

5)函数的微分及其应用。

1) 理解并掌握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几何意义、物理意义、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和实际问题;

2) 熟练运用导数的基本公式和运算法则求初等函数的导数;

3) 理解并掌握高阶导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掌握隐函数和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并掌握对数求导法。

5)了解相关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

1)唯物辩证法:由导数定义揭示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

2)科学精神:由牛顿发现微积分所处时代背景(欧洲爆发黑死病,牛顿隔离在乡下)传达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

12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目标123

3

三、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应用

1)微分中值定理,泰勒中值定理;

2)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3)函数的单调性、曲线凹凸性、极值、拐点及函数作图;

4)函数极值、条件极值、最值;

5)弧微分与曲率。

1)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及泰勒中值定理,会应用罗尔定理及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2)掌握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3)能熟练分析函数性态并掌握函数作图基本方法;

4)掌握函数极值、最值的求解方法并拓展到实际应用;

5)了解微积分发展史及相关数学家。

1)科学精神:

通过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及奉献精神;在讨论极值点与驻点关系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抓住本质,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

2)通过观察函数图像的起伏情况,将极值与人生之路的高峰与低谷做类比,引导学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荣耀;

3)科学方法:由学生通过图像抽象出中值定理的结论和几何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猜测、验证的科学方法。

18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翻转课堂

目标23

4

四、不定积分

1)原函数及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2)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3)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4)有理函数的积分。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熟悉基本积分公式;

2)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掌握简单的有理函数的积分法,会求三角函数有理式与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1)社会主义法则观:通过积分的计算方法,强调规则意识;

2)诚信教育:通过积分计算中11”的计算技巧,融入诚信教育。

3)唯物辩证法:通过分析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8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23

5

五、定积分

1)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微积分基本公式;

3)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4)反常积分。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几何及物理意义;

2)理解并掌握变上限积分函数及其求导运算;

3)理解并熟练运用微积分基本公式,熟练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4)了解微积分在近、现代科学中的应用。

1)爱国情怀:由舰载机着舰滑行的距离问题,引出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吸引学生关注我国军事发展现状,增强拥军爱国、报国卫国之心;

2)唯物辩证法:大化小、常代变、近似和、求极限,体现了对立与统一、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科学方法:由两个引例获得定积分的定义的过程,培养归纳演绎的科学思维方式。

10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翻转课堂

目标123

6

六、定积分的应用

1)定积分的元素法;2)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

3)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

1)理解并熟练运用定积分元素法的思想去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

2)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的计算公式及算法;

3)掌握利用定积分元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并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工程或实际应用问题。

1)传统文化:由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十字海棠形造景,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字海棠花形的寓意,提出采用定积分应用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案例——十字海棠面积的计算问题。

2)家国情怀与能力:采用情境式导入三峡水电站并提出分组讨论问题:根据旱涝情况,粗略设计方案计算水对大坝的压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8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3

7

七、常微分方程

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2)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

3)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4)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5)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6)二阶常系数齐次(非齐次线)线性微分方程。

1)了解微分方程、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等基本概念;

2)能识别并熟练运用相应解法求解下列几种一阶微分方程:变量可分离的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

3)熟练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特征根法),并能推广至高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4)理解线性方程解结构,了解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的设取方式;

5)能从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建立简单微分方程模型并进行求解。

1)民族自豪感:

采用视频情境式导入,简单介绍中国航天史,引出计算第二宇宙速度的案例;

2)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分析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由特殊的微分方程的解法,归纳推演出更一般的方程的解法;

3)科学精神:

在讲解各类方程的解法时,引导学生注意区别方程类型,掌握解法,培养学生要具有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及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

12

讲授法、案例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法

目标123

8

八、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1)向量及向量的计算;

2)数量积与向量积;

3)平面及其方程;

4)常用的二次曲面及其方程;

5)空间曲线及其方程。

1)理解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式,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2)掌握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3)理解空间曲面方程、空间曲线的概念,掌握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掌握空间曲线往坐标面投影曲线的求法;掌握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4)了解相关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

1)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组任务空间解析几何的发展史及应用了解数学史,同时培养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2)家国情怀:

用中国天眼、广州塔等标志性建筑外形与空间曲面图形结合,寓家国情怀于内情境式教学。

14

讲授法、分组任务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23

9

九、多元函数的微分法及其应用

1)多元函数的定义的基本概念;

2)偏导数;全微分;

3)多元复合函数的微分法;4)隐函数的求导法;

5)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应用;

6)方向导数与梯度;

7)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1)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几何意义及连续性;

2)理解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了解连续、可导与可微之间的关系及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3)掌握多元初等函数求偏导数和全微分的基本方法;

4)掌握抽象复合函数及由一个方程确定的隐函数求一阶偏导数的方法;

5)理解方向导数、梯度的概念;

6)会求空间曲线的切线、法平面及空间曲面的切平面、法线;

7)了解多元函数极值、最值及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及实际问题的最值。

1)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通过分析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三者的联系与差别,揭示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事物内部各要素与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避免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和开放性思维。在极值的应用中,引入易拉罐的设计方案作为案例。

20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23

10

十、重积分

1)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二重积分的计算;

3)三重积分;

4)重积分的应用。

1)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

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

3)会用投影法和截面法计算简单的三重积分,了解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柱面坐标)

1)人生观/处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二重积分定义,掌握化整为零的思想,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脚踏实地一步步完成小目标,最终完成大梦想。

2)唯物辩证法/处理问题的方法:在选择坐标系及积分次序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分析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14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23

11

十一、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对弧长的曲线积分;

2)对坐标的曲线积分;

3)格林公式及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3)对面积的曲面积分;

6)对坐标的曲面积分;

7)高斯公式;

8)斯托克斯公式。

1)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关系,掌握基本算法;

2)熟练运用格林公式及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3)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性质及关系,掌握基本算法;

4)理解并能运用高斯(Guass)公式求解曲面积分;

5)进一步理解积分中的大化小、常代变、近似和、求极限的思想,能运用元素法,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重心等)

1)科学精神:由问题入手,通过揭示最速降线的发现过程,呈现科学家的批判与质疑精神、对待问题的钻研精神。

2)爱国情怀:故宫屋檐的曲线就是一段最速降线,这种形式的曲线有利于雨水下降,彰显我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性。

3)法制观念:各类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及高斯公式的使用都要特别强调使用方式及细节,借此强调规则意识、法制观念。

4)科学方法:由对弧长曲线积分的两个引例,引导学生寻找共性,抓住本质,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18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翻转课堂

目标123

12

十二、无穷级数

1)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2)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

3)幂级数;

4)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5)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的应用;

6)傅里叶级数;

7)一般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1)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了解无穷级数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了解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3)理解幂级数的阿贝尔定理,掌握比较简单的幂级数的和函数及收敛域的求法;

掌握基本的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的方法;

4)了解傅里叶级数及其展开法。

1)品德/行为教育:由调和级数的一般项无限逼近于零,但是其和却为无穷大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点点滴滴也可以汇聚成河,品德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铭记养小德才能成大德

2)科学精神:

通过课前讨论阿吉利斯悖论,引导学生了解无穷级数发展史,让学生看到数学家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及坚持不懈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8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

目标12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与测试

随堂互动


目标1

5

5

15

25


目标2

12

8

40

60


目标3

5

5

5

15


合计

22

18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理解微积分的极限思想,清楚导数、积分的概念、性质与几何意义,能从实际问题提炼准确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能较好理解微积分的极限思想,比较清楚导数、积分的概念、性质与几何意义,能从实际问题提炼较为准确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较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能基本理解微积分的极限思想,基本清楚导数、积分的概念、性质与几何意义,从实际问题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欠缺,但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基本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不能理解微积分的极限思想,不清楚导数、积分的概念、性质与几何意义,不能从实际问题提炼较为准确的数学问题,不能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理解和分析

目标2

能够运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能够较好运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基本上能够运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不能够运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目标3

能够应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能够较好应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基本上能够应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不能够应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与测试

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正确率高,对作业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几何问题均能正确解答,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答

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正确率较高,对作业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几何问题能给出较为正确的解答,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较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

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正确率不高或偶有作业欠交情况,对作业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几何问题能给出部分正确的解答,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基本正确的数学分析和解答

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正确率低,对作业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几何问题不清楚,不能给出较为正确的解答,对简单的实际问题不能进行抽象分析和解答

随堂互动

能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回应,思维活跃且正确率高

能在课堂上较为积极地与教师互动回应,思维较活跃且正确率较高

能在课堂与教师互动回应,但正确率欠佳

在课堂上不与教师互动,课堂练习难以完成,正确率低

目标2

作业与测试

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正确率高,能利用函数的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知识完成计算、推导及证明过程

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正确率较高,能较好利用函数的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知识完成计算、推导及证明过程

能基本按时完成作业,正确率欠佳,基本能利用函数的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知识完成计算、推导及证明过程

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正确率低,不能利用函数的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知识完成计算、推导及证明过程

随堂互动

能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回应,快速且准确地掌握了解题方法,思维活跃,解题速度快且正确率高

能在课堂上较为积极地与教师互动回应,较准确地掌握了解题方法,思维较活跃,解题速度及正确率较高

能在课堂与教师互动回应,基本掌握解题方法,解题速度及正确率欠佳

不能在课堂与教师互动回应,未能掌握解题方法,课堂练习难以完成,正确率低

目标3

作业与测试

能完成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建模,模型建立正确,能独立完成模型求解且结论正确,具备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能完成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建模,模型建立比较正确,能完成模型求解且结论较正确,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能完成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建模,模型建立基本正确,能基本完成模型求解,基本具备数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不能完成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建模,模型建立不正确或基本不能完成模型求解,数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课堂表现

在课程中能够应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在课程能够较好应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在课程中基本上能够应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在课程不能够应用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数学》(上册)(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3年。

2.参考书目

1)李建平,朱健民编,《高等数学》(上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

2)余亚辉,魏巍,李振平编,《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2年。

3)王英龙,曹茂永编,《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理工类)》,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4)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习题全解指南》(上册)(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5)盛祥耀等编,《高等数学教学辅导》(上册)(3),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6)王金金等编,《新编高等数学学习辅导》(上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7)朱有清,贺才兴编,《高等数学复习十五讲》(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

8)王寿生等编,《微积分解题方法与技巧》,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高等数学: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206240764.html

2)中国大学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

3)爱课程网:https://www.icourses.cn

教学大纲制订者:夏文华

教学大纲审定者:喻汉夫

教学大纲终审者:陈桥

制订时间:20238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2.课程编码:1000022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刘兰初

二、课程简介

《线性代数》是为非数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线性代数知识客观存在并应用于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各个领域,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线性代数基础知识,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学习以及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线性代数理论,为后续课程提供必备的数学基础,有效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目标2:能运用线性代数相应的定义、准则、运算法则及性质,分析和描述工程问题;

目标3:培养渗透于线性代数理论的数学思维方法以及常用的一般数学建模方法。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能将其应用于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目标1目标2

12.终身学习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通信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行列式

1)二阶与三阶行列式;全排列及其逆序数;

2)n阶行列式的定义;对换;行列式的性质;

3)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4)行列式的应用案例。

1)掌握二阶与三阶行列式的对角线法则、排列逆序数的计算方法;

2)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常用性质;理解代数余子式的定义和行列式的按行()展开法则;

3)掌握简单的n阶行列式的常用的计算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讲解行列式定义时,介绍我国的超级计算机,普及我国超算的基本情况。

8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3

2

二、矩阵

1).矩阵的定义;矩阵的运算;

2)矩阵的逆;矩阵的分块;

3)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初等矩阵

4)矩阵的秩及应用案例

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一些特殊的矩阵;掌握矩阵的运算;

2)理解逆矩阵、伴随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和伴随矩阵的性质;

3)理解矩阵初等变换的概念,了解矩阵等价的概念和矩阵乘法与初等变换的关系,掌握用矩阵初等变换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的方法;

4)理解矩阵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秩的方法,了解矩阵秩的性质

提倡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和钻研精神。

1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3

三、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1)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

2)向量的线性相关性;

3)向量组的秩;

4)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1)理解n维向量、向量组、线性组合、线性表示、向量组等价的概念,掌握一个向量能否由一组向量组来线性表示的判断方法和判断向量组等价的方法;2)理解线性相关、线性无关、最大无关组的概念,掌握向量组是否线性相关的判定方法;3)理解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了解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的关系,掌握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向量组的秩和最大无关组的方法;4)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了解基础解系的求法和线性方程组解的构造;了解向量空间的概念。

善于总结提炼,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遇事坚持原则。

12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4

四、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1)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

2)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了解向量的内积、长度、正交、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等概念,掌握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2)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了解其性质,掌握其求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基础学科在国家重大战略及关键领域的重要性,“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6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互动

作业和测试

主题讨论


目标1

4

10

2

20

35


目标2

4

10

1

30

45


目标3

2

5

2

10

20


合计

10

25

5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深刻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

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上能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

基本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存在缺陷。

基本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完全不能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

目标2

深刻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能熟练地将其正确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学建模,并能利用恰当的条件求最优解。

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上能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能将其正确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学建模,并能利用恰当的条件求最优解。

基本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并能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但建模和求解存在欠缺。

基本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并能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不能建立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学建模。

目标3

深刻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熟练地将其正确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学建模,并能多方面地利用恰当的条件正确地求解。

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将其基本正确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学建模的数学建模,基本上能利用恰当的条件基本正确地求解。

基本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能将其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学建模,但不能利用恰当的条件求解,但求解存在欠缺。

基本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线性变换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能将其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学建模。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深刻理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基本掌握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含糊不清。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能熟练地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基本上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不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能举一反三应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明确,履行角色全部任务,不需任何提醒高质量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多,能应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较明确,几乎能履行角色全部任务,很少需要提醒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较少,基本上能够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不大清楚,履行角色少。

基本上没有阅读文献,不能够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凌乱,不能履行角色任务。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深刻理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基本掌握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含糊不清。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能熟练地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能建立模型,并求模型的最优解。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能建立模型,并求模型的解。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基本上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基本上能建立模型,并求模型的解。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不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不能建立模型。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能举一反三应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明确,履行角色全部任务,不需任何提醒高质量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多,能应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较明确,几乎能履行角色全部任务,很少需要提醒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较少,基本上能够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不大清楚,履行角色少。

基本上没有阅读文献,不能够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凌乱,不能履行角色任务。


目标3

随堂互动

能深刻理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基本掌握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含糊不清。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能熟练地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能建立模型,并求模型的最优解。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能建立模型,并求模型的解。

按时完成作业,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基本上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基本上能建立模型,并求模型的解。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正确求解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问题、不能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不能建立模型。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能举一反三应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明确,能认真负责履行角色的全部任务,不需任何提醒高质量完成工作。具有强烈地钻研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性。

阅读文献多,能应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较明确,几乎能履行角色全部任务,很少需要提醒完成工作。具有钻研精神和责任性。

阅读文献较少,基本上能够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不大清楚,履行角色少。具有一定地钻研精神和责任性。

基本上没有阅读文献,不能够用线性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相关学科问题。主题凌乱,不能履行角色任务。责任意识淡薄。


七、使用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湖南工程学院高数教研室主编,《线性代数》(1),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参考书目

1《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工程数学解题方法与同步训练》(上册),同济大学基础数学教研室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

3《线性代数》,金珩等编,南开大学大学出版社,2017年;

4《线性代数及应用》.刘三明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线性代数: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ans/ps/204349044

2)中国大学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

教学大纲制订者:刘兰初

教学大纲审定者:喻汉夫

教学大纲终审者:陈桥

制订时间:20238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课程编码:1000005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10.课程负责人:滕远江

二、课程简介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面向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的数学通识教育基础课。本课程介绍复数、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积分、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及其应用,是很多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利用复变函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后继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素养。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基于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概念和方法描述实际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2:能基于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方法计算工程模型,验证思路。

课程目标3:能基于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思想分析工程实践问题。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能将其应用于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目标1

2.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目标2、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2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复数与复平面

1)复数与复平面基本知识;

2)复平面上的点集以及复球面与无穷远点;

1)掌握复数的基本概念及表达方式;

2)掌握复数的运算规律;

3)理解扩充复平面与复球面的关系。

介绍庄子切椎、杨辉割圆、祖原理等中国古代数学科学成就中的极限思想。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人种自信心,建立科学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2

二、解析函数

1)复变函数的概念、极限与连续性;

2)解析函数概念、可导与解析判定(柯西-黎曼方程);

3)初等函数。

1)能计算复变函数极限、导数;能判断复变函数的解析性;

2)能运用解析性分析函数的性质;

3)掌握初等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

解析函数表现出有机性和全局性:实部与虚部的相互决定;局部特性可以反映全域特性等。培养学生的发展观、全局观。

12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3

三、复变函数的积分

1)复积分的定义及简单性质;

2)柯西-古萨定理及其推广;

3)柯西积分公式及其推论;

4)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1)掌握复积分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

2)理解柯西-古萨定理及其推论;

3)掌握柯西积分公式;

4)了解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柯西积分公式中当闭路围住多个奇点时,我们的处理办法是分割包围,逐个击破。培养学生从复杂局面中寻找关键突破点””的能力。

10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4

四、傅里叶变换

1)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2)单位脉冲函数及其傅里叶变换;

3)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1)掌握傅里叶变换的概念和物理含义;能计算一些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2)掌握单位脉冲函数的概念和重要性质;

3)了解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信号有时域表达,也有频域表达,说明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事物有两个面,同时又有内在的统一。

8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3

5

五、拉普拉斯变换

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3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

1)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和物理含义;能计算一些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2)掌握拉普拉斯重要性质;

3)能运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微分方程.

拉普拉斯变换概念的产生,启发学生的唯物主义辩证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怀疑、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课堂表现

作业和测试


目标1

5

5

15

25


目标2

8

12

40

60


目标3

5

5

5

15


合计

18

22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问题描述能力

能将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用于工程问题的清晰描述。

能较好将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用于工程问题的较清晰描述。

基本上能将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用于工程问题的描述。

不能将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用于工程问题的描述。

目标2:知识迁移能力

能够运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能够较好地运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基本上能够运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不能够运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目标3:问题分析能力

能够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能够较好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基本上能够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不能够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问题描述能力

课程表现

在课程中能将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用于工程问题的清晰描述。

在课程中能够较好将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用于工程问题的描述。

在课程中基本上能够将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用于工程问题的描述。

在课程中不能够将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用于工程问题的描述。

作业

在课后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清晰描述工程问题。

在课后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较清晰描述工程问题。

在课后基本上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描述工程问题。

在课后不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描述工程问题。

目标2:知识迁移能力

课程表现

在课程中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合适的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程中能较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程中基本上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程中不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作业

在课后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合适的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后能较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后基本上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后不能利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目标3:问题分析能力

课程表现

在课程中能够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程能够较好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程中基本上能够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程不能够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作业

在课后能够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后能够较好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后基本上能够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后不能应用复变函数论、Fourier变换和Laplace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马柏林等编,《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2.参考书目

[1]陆庆乐.《工程数学-复变函数(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绵森.《复变函数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红、谢松法编.《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其他学习资源

中国大学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

教学大纲制订者:滕远江

教学大纲审定者:喻汉夫

教学大纲终审者:陈桥

制订时间:2023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课程编码:1000018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10.课程负责人:王剑君

二、课程简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为非数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随机事件和概率,一维、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等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有关知识和背景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门课的应用前景,并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理解随机事件、随机变量、统计检验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目标2:能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应的定义、准则、运算法则及性质,分析和描述工程问题;

目标3:能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建立较复杂的数学模型,解决工程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能将其应用于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目标1

2.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目标2

4.研究

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确定其中需要改进的环节。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1)随机试验;

2)样本空间;

3)古典概型;

4)条件概率;

5)全概率公式;

6)贝叶斯公式。

1)掌握随机试验、样本空间、古典概型、条件概率等基本概念;

2)灵活运用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基础学科在国家重大战略及关键领域的重要性,“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2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2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

3)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

4)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

2)掌握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

3)掌握一些特殊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求法。

善于总结提炼,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遇事坚持原则。

12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3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二维随机变量;

2)联合分布函数;

3)边缘分布函数;

4)联合密度函数;

5)边缘密度函数;

6)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1)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理解和掌握联合分布函数、联合密度函数、边缘分布函数和边缘密度函数的计算方法;

3)能够验证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弘扬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讲解多维随机变量时,介绍我国的超级计算机,普及我国超算的基本情况。

1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4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

2)随机变量的协方差、相关系数;

3)随机变量的相关性。

1)理解和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理解随机变量的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概念;

3)能够计算常见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

提倡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和钻研精神。

10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与测试

随堂互动

目标1

5

5

15

25

目标2

12

8

40

60

目标3

5

5

5

15

合计

22

18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清楚随机事件、随机变量的概念、性质与意义,能从实际问题提炼准确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能较好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比较清楚随机事件、随机变量的概念、性质与意义,能从实际问题提炼较为准确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较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能基本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基本清楚随机事件、随机变量的概念、性质与意义,从实际问题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欠缺,但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基本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不能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不清楚随机事件、随机变量的概念、性质与意义,不能从实际问题提炼较为准确的数学问题,不能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理解和分析

目标2

能够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能够较好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基本上能够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不能够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目标3

能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能够较好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基本上能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不能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应用问题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与测试

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正确率高,对作业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几何问题均能正确解答,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答

能按时完成作业且正确率较高,对作业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几何问题能给出较为正确的解答,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较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

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正确率不高或偶有作业欠交情况,对作业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几何问题能给出部分正确的解答,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基本正确的数学分析和解答

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正确率低,对作业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几何问题不清楚,不能给出较为正确的解答,对简单的实际问题不能进行抽象分析和解答

随堂互动

能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回应,思维活跃且正确率高

能在课堂上较为积极地与教师互动回应,思维较活跃且正确率较高

能在课堂与教师互动回应,但正确率欠佳

在课堂上不与教师互动,课堂练习难以完成,正确率低

目标2

作业与测试

在课后能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后能较好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后基本上能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在课后不能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适当的解决途径。

随堂互动

能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回应,快速且准确地掌握了解题方法,思维活跃,解题速度快且正确率高

能在课堂上较为积极地与教师互动回应,较准确地掌握了解题方法,思维较活跃,解题速度及正确率较高

能在课堂与教师互动回应,基本掌握解题方法,解题速度及正确率欠佳

不能在课堂与教师互动回应,未能掌握解题方法,课堂练习难以完成,正确率低

目标3

作业与测试

能完成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建模,模型建立正确,能独立完成模型求解且结论正确,具备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能完成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建模,模型建立比较正确,能完成模型求解且结论较正确,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能完成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建模,模型建立基本正确,能基本完成模型求解,基本具备数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不能完成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建模,模型建立不正确或基本不能完成模型求解,数学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课程表现

在课程中能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程能够较好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程中基本上能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程不能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业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编,《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3),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参考书目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吴赣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韩旭里,张宏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盛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教学大纲制订者:喻汉夫

教学大纲审定者:王剑君

教学大纲终审者:陈桥

制订时间:20238


《大学物理1-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物理1-2

2.课程编码:1000008/1000009

3.学分与学时:5.5学分/8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邓永和

二、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渗透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必学的基础课,根据培养计划,课程主要内容是: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机械振动、机械波动、分子热运动、热力学基础、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场、波动光学、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目标

目标1系统掌握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大学物理基本理论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描述

目标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大学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抽象和建模。

目标3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辨别能力,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进行科学推理、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并能对思路进行优选。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能将其应用于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目标1、目标2、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绪论、质点运动学

1)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矢量的代数运算;

2)运动学的四个物理量(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微积分关系;

3)自然坐标的确定、角量表示与线量表示之间的关系、切向和法向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4)物体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及伽利略变换。

1)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2)理解运动学的四个物理量,掌握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微积分计算方法;

3)理解不同坐标系的选取方式、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4)理解运动描述的相对性,掌握伽利略变换。

1)介绍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基础地位,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索中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学生重视基础知识,从而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

2)通过在坐标系中的质点模型建立过程引入问题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4

讲授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3

2

二、质点动力学

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质心运动定理;

2)力学三大定理及其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3)刚体转动惯量、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及守恒、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定理。

1)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理解力学三大运动定理及其守恒定律,掌握力学三大运动定理及其守恒定律的应用;

3)理解刚体模型,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的应用;

1)通过牛顿的生平简介和牛顿的卓著科学贡献引入科学研究方法和基础的重要性;

2)通过力(力矩)对时间的累积、力对空间的积累是过程,动量(角动量)的改变、动能的改变是结果,引入过程和结果密切关系;

3)通过质点的普遍运动规律过渡至刚体的普遍运动规律,并对比两者引入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10

讲授法、对比分析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3

三、狭义相对论

1)狭义相对论诞生的历史背景、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2)狭义相对论的三个相对性效应(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延缓、长度收缩);

3)洛伦兹变换(坐标变换、速度变换);

4)相对论动力学(质速关系、动量、动能、能量、能量动量关系)。

1)了解狭义相对论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解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和时空观;

2)理解狭义相对论的三个相对性效应,掌握七分析方法和应用;

3)理解洛伦兹变换与伽利略变换的关系,掌握洛伦变换对三个相对性效应的验证,理解时序关系。

4)理解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关系、质能关系、能量动量关系。

1)通过相对论诞生的历史背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介绍,引入人生观的探讨:如何对待挫折;

2)通过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理论的建立过程引入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权威、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

3)通过质能关系和核能利用引入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通过对我国核能专家邓稼先事迹介绍引入爱国情怀。

6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3

4

四、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简谐振动方程、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能量;

2)简谐振动的合成(同方向同频率振动的合成、同方向不同频率振动的合成、拍现象);

3)阻尼振动的特点、受迫振动与无阻尼自由振动的区别、共振的条件与特点;

4)平面简谐波的传播特点、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建立方法;

5)平面简谐波传播过程中介质质元的能量特点、能流和能流密度、声强和声强级;

6)惠更斯原理、波的相干条件、波的干涉特点;

7)驻波的概念、驻波的特点、驻波与行波的区别、半波损失的条件;

8)多普勒效应。


1)理解简谐振动的特征,掌握简谐振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三个特征物理的计算)、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能量;

2)掌握同方向同频率振动的合成、了解李莎如图形;

3)了解阻尼振动的特点,理解欠阻尼振动的特征,掌握共振的应用;

4)理解平面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掌握平面简谐波的建立方法;

5)对比理解平面简谐波介质质元的能量与振动能量的区别;

6)理解惠更斯原理、波的相干条件,掌握波的干涉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7)对比理解驻波和行波的特点,了解驻波的应用分析;

8)理解多普勒效应,掌握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1)通过对简谐振动的简谐分析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平等;

2)通过对共振的分析,核磁共振和华盛顿塔科马大桥坍塌事件分析引入科学的严谨性探讨;

3)通过对声波在海洋科学、国家海洋事业中的广泛应用介绍,引入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4)通过多普勒效应的发现过程引入善于发现;通过高速雷达测速仪引入规矩意识。

10

讲授法、对比法、案例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5

五、气体动理论基础

1)理想气体分子模型、理想气体分子运动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压强与温度的统计意义;

2)理想气体分子的自由度、能量按自由度的均分原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3)速率分布律的意义、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的应用(最可几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的计算);

4)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与平均自由程。

1)理解理想气体分子模型、理想气体分子运动统计规律,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压强与温度的统计意义;

2)理解理想气体分子自由度的概念、能量按自由度的均分原理;

3)理解速率分布律的意义,掌握最可几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的计算;

4)理解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与平均自由程概念,掌握分析平均碰撞频率与平均自由程的分子模型假设和运动等效法。

1)通过理想气体分子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

2)通过对玻尔兹曼的生平介绍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

4

讲授法、讨论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3

6

六、热力学基础

1)热力学第一定律(内容、表达式及适用范围)、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计算(三个等值过程、绝热过程及任意过程);

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循环过程、卡诺循环、奥拓循环)

3)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4)克劳修斯熵、玻尔兹曼熵、熵增原理。

1)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计算;

2)理解循环过程的特点,掌握卡诺循环、奥拓循环的分析及应用;

3)理解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4)理解熵增原理、

1)通过两类永动机的介绍,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引导学生遵守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2)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引入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讨论,并说明法律、道德和规则的重要性。

6

讲授法、讨论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3

7

七、静电场

1)库仑定律、电场的性质、电场强度的定义、电场的叠加原理、电场强度的计算;

2)电场线的特点、电通量的定义及计算、高斯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应用;

3)静电场的保守性、电势的定义及计算、电势能与静电场的电场力做功的对应关系、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

4)静电平衡的条件、电势特点及电荷分布特点、静电屏蔽的原理、导体静电平衡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5)电介质的分类、电偶极子的电偶极矩、电介质的极化分析、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6)电容器的分类、电容的定义及计算、电容的串、并联的计算、电容器储存的能量;电场的能量密度。

1)理解库仑定律、电场的性质、电场强度的定义,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

2)理解电场线的特点、电通量的定义,掌握高斯定理的应用;

3)理解静电场的保守性,掌握电势的计算;

4)理解静电平衡的条件、电势特点及电荷分布特点,掌握静电屏蔽的分析与应用;

5)了解电介质的分类,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制、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6)理解电容的定义,掌握电容的计算及电场能量的计算。

1)矛盾论:对比质点模型和点电荷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引入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

2)通过物理学史讲述库仑扭秤实验并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帮助学生科学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4)分析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中与距离的严格反比关系,是宇宙存在的理由,告诉学生要敬畏自然、感恩社会、珍惜家人、善待自己;

5)通过物理学史讲述法拉第提出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结合观点的引入,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自然界存在的多样性;

7)通过高斯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由简至繁,由特殊最终到普遍规律的方法引入从简到繁、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论。

14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分析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8

八、稳恒磁场

1)毕奥-萨伐尔定律及计算、磁场的高斯定理、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内容、表达式及应用;

2)洛伦兹力、安培力、磁矩、磁力矩;

3)磁介质的分类、磁介质的磁化机制、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铁磁质的特性;

1)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的高斯定理、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掌握稳恒电流磁场的两种计算方法;

2)掌握磁场力的两种形式,理解磁矩、磁力矩概念;

3)理解磁介质的分类、磁介质的磁化机制,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1)通过对18207月至182012月这段经典磁学发展的历史简介引入思维惯性的辩证讨论;

2)结合电场与磁场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用比较法分析物理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3)结合电荷元的电场表达式,类比分析电流元的磁场表达式,帮助学生掌握类比的分析方法;

4)科学探索中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创造创新活力——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理想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5)通过对磁性材料和电子信息时代的前沿介绍引入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破解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的信心

8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分析法、对比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9

九、电磁场

1)形成电流的条件、电流的分类、电流强度的定义、电流密度的定义、电源电动势的定义;

2)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3)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4)自感电动势、互感电动势、电感线圈的储能、磁场的能量;

5)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6)电磁波的产生及性质;

1)了解形成电流的条件、电流的分类,理解电流强度和电流密度的定义;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掌握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3)理解产生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原因,掌握静电场与感生电场的区别、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4)了解自感和互感现象,理解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定义,掌握自感电动势和互感电动势的计算;

5)理解位移电流和传导电流的区别,掌握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6)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性质,掌握电磁波和机械波的区别。

1)通过物理学史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引导学生成功在于坚持;

2)结合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对称思维和对称分析问题的方法;

3)介绍我国的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技术,重点介绍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大坝,激发学生的民族自感豪和爱国热情;

4)通过物理学介绍麦克斯韦建立位移电流和涡旋电场的过程,引入科学之美:对称美、简约美,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对称思考和对称分析的方法;

5)通过对麦克斯韦个人简介和他与法拉第之间的友谊合作,引入无私的、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

6)结合电磁场理论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的科学探索能力;

7)结合感生电场与静电场的异同、电磁波与机械波的异同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类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8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分析法、对比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10

十、光学

1)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薄透镜成像原理、常见助视仪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2)光的相干条件、从普通光源获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光程的概念、相干光的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

3)杨氏双缝干涉的装置图、干涉条纹的特点与分析、干涉光强曲线图;

4)薄膜干涉的原理、薄膜干涉的光程差分析、薄膜干涉的应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原理;

5)光的衍射的分类、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夫琅和费单缝衍射装置图、衍射条纹分析、衍射光强分布特点;

6)夫琅和费圆孔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7)光栅衍射的装置图、光栅衍射的干涉因子分析、光栅衍射的衍射因子分析、条纹的缺级条件;

8)光的偏振态和偏振光的分类、获得偏振光的方法、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角定律、双折射现象;

1)了解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薄透镜成像原理、常见助视仪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2)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掌握相干光的获得方法;

3)理解杨氏双缝干涉的装置图,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条纹分析;

4)理解薄膜干涉的原理、薄膜干涉的光程差,掌握薄膜干涉的应用分析;

5)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半波带分析法,掌握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的分析;

6)了解夫琅和费圆孔衍射的特点,理解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的定义及提高分辨本领的方法;

7)理解光栅衍射的装置图,掌握光栅衍射条纹的分析;

8)理解光的偏振性,掌握偏振光的获得方法、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角定律,了解双折射现象。

1)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和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简介,引入探究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2)结合薄膜干涉在工程技术上的实际应用介绍,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和分析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3)通过物理学前沿介绍:引力波的测定,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工匠精神;

4)通过介绍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及迈克尔逊对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精益求精;

5)通过物理学史介绍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建立过程、泊松亮斑的由来,引导学生辩证对待权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结合中国天眼以及南仁东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索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7)通过对光学衍射和芯片的光刻特征尺寸简介,引入科技兴国理念和感恩爱国的情感;

8)通过对3D电影和夜间远光灯耀眼问题引入善于发现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2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分析法、对比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11

十一、量子物理基础

1)黑体辐射、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光的波粒二象性;

2)氢原子光谱、玻尔理论;

3)粒子的波动性、物质波、概率密度、海森堡不确定关系、薛定谔方程;

4)氢原子的量子化描述(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角动量空间取向量子化、自旋角动量空间取向量子化)。

1)了解量子力学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对黑体辐射规律的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

2)了解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理解玻尔理论;

3)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的特征,了解海森堡不确定关系、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

4)理解氢原子的量子化描述。

1)通过量子理论的发展介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结合物理学史讲述光本性的探索之路及认知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3)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引入易经太极图的转化及其辩证的对立统一思想,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4)结合光电效应现象讲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光和电这两个看起来并不相干的事物,却因能量产生联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看事物、找方法,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薛定谔猫介绍量子纠缠、量子通讯等科技前沿,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斗志;

6)通过介绍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及其科研成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京沪干线量子保密通信工程,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

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课堂互动

作业

章节测试


目标1

10

5

10

35

60


目标2

4

2

1

13

20


目标3

5

1

2

12

20


合计

19

8

13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准确理解物理学中的自然科学规律,并能结合数学、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描述。

比较准确理解物理学中的自然科学规律,并能结合数学、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正确的描述。

基本理解物理学中的自然科学规律,并能结合数学、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基本正确的描述。

不能准确理解物理学中的自然科学规律,不能结合数学、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描述。

目标2

准确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能运用大学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抽象和准确建模。

比较准确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合理的抽象和比较准确的建模。

基本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基本合理的抽象和基本准确的建模。

不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不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抽象和准确建模。

目标3

准确理解物理知识,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进行科学推理、提出问题解决的有效思路,并能对思路进行优选。

比较准确理解物理知识,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进行比较科学的推理、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并能对思路进行优选。

基本理解物理知识,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进行基本的科学推理、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并能对思路进行优选。

不能准确理解物理知识,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不进行科学推理、提出问题解决的有效思路,不能对思路进行优选。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互动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正确描述

能较好地参与课堂互动,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

能参与课堂互动,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基本准确的描述。

不能较好地参与课堂互动,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不能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分析,结论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行比较合理的分析,结论比较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基本合理的分析,结论基本正确。

延迟完成作业,作业中不能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合理的分析,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结论。

章节测试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能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准确分析,得到正确结论。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能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得到比较正确结论。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能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基本准确的分析,得到基本正确结论。

不按时完成章节测试,不能结合专业知识能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不能得到比较正确结论。

目标2

课堂互动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抽象。

能较好地参与课堂互动,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合理的抽象。

能参与课堂互动,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基本合理的抽象。

不能较好地参与课堂互动,不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抽象和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结合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在合理抽象的基础上能建立正确的模型。

按时完成作业,结合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在较合理抽象的基础上能建立比较正确的模型。

按时完成作业,结合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在基本合理抽象的基础上能建立基本正确的模型。

延迟完成作业,结合专业知识,不能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形成合理抽象,不能建立基本正确的模型。

章节测试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形成合理的抽象、建立正确的模型,并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形成比较合理的抽象、建立比较正确的模型,并能得到比较正确的结论。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形成基本合理的抽象、建立基本正确的模型,并能得到基本正确的结论。

不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不能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形成基本合理的抽象、建立基本正确的模型,并能得到基本正确的结论。

目标3

课堂互动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科学推理。

能较好地参与课堂互动,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比较科学的推理。

能参与课堂互动,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基本上科学的推理。

不能较好地参与课堂互动,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不能进行科学推理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

按时完成作业,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提出比较有效的解决思路。

按时完成作业,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提出基本有效的解决思路。

延迟完成作业,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不提出比较有效的解决思路。

章节测试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快速准确地辨别出优秀解决方案。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能辨别出优秀解决方案。

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基本能辨别出优秀解决方案。

不按时完成章节测试,结合专业知识对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复杂工程问题,不能辨别出优秀解决方案。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湖南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教学中心编,《大学物理学》,湘潭大学出版社,2019年。

2.参考书目

张三慧编,《大学基础物理学》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饶瑞昌,时钟涛编,《大学物理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陈曙光编,《大学物理学》上、下册,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教研室编,《大学物理学》上、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许迈昌主编,《大学物理学解题指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5年。

3.其他学习资源

朱恒足,物理五千年[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雄,王向晖,朱广天,尹亚玲,大学物理学科教学知识中的108大问题”[M],清华大学出版,2020.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科技.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王英龙,曹茂永主编,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教学大纲制订者:容青艳

教学大纲审定者:文大东

教学大纲终审者:邓永和

制订时间:20238


《大学物理实验1-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1-2

2.课程编码:1001000/1001001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

10.课程负责人:洪彦鹏

二、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面向全校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本科生独立开设的实验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物理实验基本训练、物理实验基本技术训练和设计性实验能力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一些基本实验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技能、独立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能力,并为相关学科的后继实验课程学习和今后用物理方法解决本学科和工程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掌握物理实验技能,能够运用实验研究所需仪器设备,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验要求构建实验系统,安全的实施实验并记录和分析数据,并验证实验结果。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五、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实施实验并正确采集数据

目标1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绪论

必修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实验素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得到训练与提高,该章通过对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的讲解,为学生动手实验打下基础。

1.介绍物理实验课的任务。2.了解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环节。3.掌握测量概念及分类。4.掌握误差概念及分类5.掌握有效数字概念及运算法则。

1.通过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等。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2.通过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等,让学生了解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方法,创造出了各种精密巧妙的仪器设备。

2


目标1

2

基本测量

必修

长度是基本的物理量之一。测量长度的仪器和量具,不仅在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被广泛的使用,而且有关长度测量的方法、原理和技术,在其他物理量的测量中具有普遍意义。本实验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铜圆柱体和小钢球的直径和高度等。用物理天平测量一些不规则物体的质量。

1、了解测量与误差的基本概念。2、掌握误差的估算方法和有效数字的运算。3、掌握几种数据处理方法。

1.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特别留意创新性实验的设计等;2.培养学生的敬业、专注的观察和测量能力。鼓励学生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特别注意分析误差,想方设法减小实验误差。

2

综合性

目标1

3

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必修

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是工程技术上极为重要的常用参数之一。本实验综合运用多种测量长度的方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1.进一步熟练使用钢卷尺、千分尺和游标卡尺。2.掌握用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3.学会调节和使用望远镜。4.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本实验主要采用微项目式实验设计方式进行授课。在讨论过程中不预设最佳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民主思想,与学生平等交流,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当代大学生具有时代使命感,发奋图强学习,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坚持民主、法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心真意为人们服务。

2

综合性

目标1

4

多用表的使用

必修

多用表亦称万用表,它是把多量程的交、直流电流、电压以及欧姆表组合在一起的电工仪表。本实验中采用高灵敏度、多量程携带式整流系仪表——500型指针式万用表,分别测量交、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直流电阻及音频电平等。

1.初步了解多用表的结构和原理。2.掌握多用表的使用方法,特别是欧姆挡的使用方法。

通过介绍我国声学领域的科学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奋发努力的斗志;通过介绍声速测量的背景,认识到任何一个新发现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通过介绍声速的多种测量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蕴藏着多种思维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2

综合性

目标1

5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必修

扭摆法测物体的转动惯量。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形状规则的物体的转动惯量一般可以依其参数直接算出,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采用扭摆法测量规则的物体的转动惯量再与理论值比较,由此验证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测量非规则形状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

1.用扭摆法测弹簧的扭转常数。2.用扭摆法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并将实验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3.验证平行轴定理。

通过验证性实验,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综合性

目标1

6

示波器的调整与使用

必修

示波器是阴极射线示波器的简称。它是常用的电子仪器之一。它可以将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研究。因此,一切可以转化为电压的电学量如电流、功率、阻抗等和非电学量(温度、位移、速度和压力等)以及他们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用示波器进行观察,本实验通过对正弦信号的观察和测量,使学生了解示波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测量工具。

1.了解示波器的构造。2.掌握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原理。3.学习示波器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4.观察与测量电信号的电压和频率。5.观察李萨如图像,测量正弦信号频率。

通过介绍物理史,示波器在现代工业,汽车维修和航空航天领域里的运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验证性

目标1

7

电阻的伏安特性研究

必修

本实验通过同时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来测量电阻的伏安特性。

1.验证欧姆定律。2.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3.学会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和滑线电阻器的正确用法。

通过强调不编造、抄袭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误差来源,找出减小误差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

验证性

目标1

8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必修

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元件,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对于了解光学仪器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是很有益的,焦距是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不论是单个透镜还是透镜组,不论是较简单的应用还是复杂的应用,都有测焦距的问题,这里介绍两种测焦距的常用方法:用自准法测薄透凸镜焦距和用位移法测薄透凸镜焦距。

1.加深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整方法。3.学习两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

通过介绍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

验证性

目标1

9

声速测量

必修

空气、液体及固体介质的声速测量。声波是一种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机械纵波,超声波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与媒质的性质及状态因素有关,因而通过媒质中声速的测量可以推测出媒介质的特性及状态变化。

1.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加深对驻波及振动合成等理论知识的理解。2.学习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和时差法测定超声波的传播速度。3.通过用时差法对多种介质的测量,了解声呐技术的原理及其重要的实用意义。

通过介绍我国声学领域的科学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奋发努力的斗志;通过介绍声速测量的背景,认识到任何一个新发现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通过介绍声速的多种测量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蕴藏着多种思维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2

综合性

目标1

10

PN结正向压降与温度关系的研究验

必修

PN结正向压降与温度的关系是PN结作为测温元件的理论依据。本实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得到了PN结正向压降与温度的基本关系:PN结的正向压降几乎随温度的升高而线性下降。

1.了解PN结正向压降随温度变化的基本关系。2.测绘PN结正向压降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确定其灵敏度及PN结材料的禁带宽度。3.学会用PN结测量温度的一般方法。

通过介绍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历程,结合当代的卡脖子光刻机EUV设备---民簇之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簇精神。

2

综合性

目标1

11

电表的改装和校准

必修

本实验使用电流计(表头)通过准确的改装,用来测量较大的电流、电压。

1.掌握将微安表改装成较大量限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和方法。2.学会校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方法。

通过介绍实验数据分析误差来源,让学生了解找出减小误差的办法以及实验中保障自身安全和仪器安全。

2

设计性

目标1

12

利用霍尔效应测磁场

必修

由德国物理学家霍尔1879年发现的这种效应,在半导体材料中十分显著。用半导体材料利用霍尔效应制成的电子器件(霍尔器件)由于结构简单,频率响应宽,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优点已经广泛用于非电量测量、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处理等方面,本实验利用霍尔效应测量通电螺线管内轴向磁场的分布。

1.了解霍尔效应。2.掌握霍尔效应测磁场的原理。3.掌握用对称测量法消除副效应引起的附加电压。4.测量通电螺线管内轴向磁场分布。

鼓励学生对实验测量的霍尔电压进行分析,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消除误差方法,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了解实验在实践和勘察中的意义。

2

综合性

目标1

13

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和基本磁化曲线

必修

铁磁物质是一种性能特异,用途广泛的材料。其特征一是在外磁场作用下能被强烈磁化,故磁导率很高。另一特征是磁滞,即磁化场作用停止后,铁磁质仍能保留磁化状态。本实验通过测量样品的基本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来研究铁磁质物质的磁化规律。

1.认识铁磁物质的磁化规律。2.测量样品的基本磁化曲线。3.测量样品的磁滞回线,估算其磁滞损耗。

通过介绍磁性材料在当代科学技术里的应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综合性

目标1

14

用稳恒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必修

模拟法是物理实验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利用几何形状和物理规律等条件在形式上相似的原理,把不便于直接测量的实验在相似的条件下间接地实现。由于用实验的方法直接测量静电场时,由于测量仪器的探针引入静电场,在探针上的感应电荷会影响原电场的分布。因此本实验采用模拟法,建立一个与静电场有相似的数学函数表达式的模拟场。通过对模拟场的测量,可以间接地获得原静电场的分布

1.了解用模拟法测量的特点和使用条件。2.学会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对于给定的电极,能用模拟法求出其电场分布。3.加深对电场强度和电势概念的理解。

1.联系静电场的实际应用如静电喷漆静电植绒和静电吸尘等引导学生树立利用所学,造福人类的意识;2.通过比较静电场和稳恒电流场的异同,引导学生研究事物的本质,从而深刻认识静电场,进一步落实求真务实。

2

验证性

目标1

15

分光计测三棱镜顶角

必修

分光计是一种精确测量角度的仪器,它常用来测量折射率、光波波长、色散率和观察光谱等。它是一种比较精密的仪器,调整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仔细认真调整,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

1.了解分光计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掌握分光计的调整要求和调整方法。3.用调整好的分光计测三棱镜的顶角。

鼓励学生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提出实验仪器的改进办法等

2

验证性

目标1

16

牛顿环干涉现象的研究

必修

用牛顿环测平凸透镜的球面曲率半径。本实验是利用光在薄膜上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来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1.观察牛顿环的干涉现象,熟悉光的等厚干涉的特点。2.用牛顿环测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学会利用干涉现象进行测量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读数显微镜的调整和使用。

1.将牛顿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到明暗相间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中;2.列举诸多应用实例如:人们平时戴的眼镜、用的手机、照相机和望远镜等等。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生活与知识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

2

验证性

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实验预习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目标1

40

40

2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验预习

系统掌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

较好地掌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

基本掌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

不能掌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科学实验技能,熟练实验研究的仪器和方法。

实验操作过程中,较好地掌握科学实验技能,较好地熟练实验研究的仪器和方法。

实验操作过程中,基本掌握科学实验技能,基本熟练实验研究的仪器和方法。

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能掌握科学实验技能,不能熟练实验研究的仪器和方法。

实验报告

完成实验报告,具有实验分析和创新能力。

较好地完成实验报告,具有较好的实验分析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实验报告,具有基本的实验分析和创新能力。

不能完成实验报告,不具有实验分析和创新能力。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湖南工程学院物理实验中心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第1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9年。

2.参考书目

1)李玉琮编,《大学物理实验》,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丁慎训编,《物理实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朱恒足,《物理五千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4)朱雄,王向晖,朱广天,尹亚玲,《大学物理学科教学知识中的108大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5)王英龙,曹茂永主编,《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科技。

2《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教学大纲制订者:洪彦鹏

教学大纲审定者:戴雄英

教学大纲终审者:陈桥

制订时间:20238


大学英语1》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英语(1

2.课程编码:0400000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

4.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非卓越)

5.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外国语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黄永存、胡蔺

二、课程简介

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课程将围绕《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1》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第三版)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增加约2,000个单词,其中400个单词为与专业学习或未来工作相关的词汇;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中等语言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达意;能够使用有限的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

目标1: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能够用简单的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目标2:培养学生读、写、译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0.沟通

10.3具备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国内外技术文献、参加学术讲座、学生互访等环节,理解不同文化、技术行为之间的差异,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综合教程一

1. 第一单元The Pursuit of Dreams(追梦)

二、视听说教程一

1.第一单元Traces of the Past(过去的痕迹)

1.掌握与梦想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从语言和篇章结构上正确理解课文;

3.能根据主题句写出清楚、流畅且扣题的段落篇章;

4.掌握获取具体信息的听力技巧;

5.能口头描述过去发生的事及该事对现在产生的影响;

6.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勇敢追逐梦想,并将个人梦想的追逐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2

一、综合教程一

1.第二单元Freshman Year(大学新生开学年)

二、视听说教程一

2.第二单元A Break for Fun(休闲活动)

1.掌握与大学新生生活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从语言和篇章上正确理解课文;

3.掌握邮件的写作;

4.能区分描述外表的词汇;

5.能谈论各种休闲活动;

6.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大学生的成长:自立与自强、自信与自尊、责任与当担、理想与民族复兴。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3

一、视听说教程一

1.第三单元Life Moments(生活的瞬间)

1. 听力技巧:区分时间顺序的信号词和表达方式;

2. 能口头描述不寻常的经历;

3.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以史为鉴,理解历史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意义;

2. 深刻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争,从而珍惜和平和生命

4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4

一、视听说教程一

1.第四单元Getting from A to B(从一地到另一地)

1. 掌握通过问题获取信息的听力技巧;

2. 能口头描述不同类型的交通;

3.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政治家具备的素质和特点;

2. 交通与人类

4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5

一、综合教程一

1.第五单元The   Water Problem(水问题)

二、视听说教程一

1.第五单元Relax   and Explore(放松与探索)

1. 掌握与水资源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结构上正确理解课文;

3. 能根据有关水资源保护的主题句写出清楚、流畅且扣题的篇章;

4. 听力技巧;通过对比了解人的偏爱;

5. 能谈论不同的节假日和有趣的地方;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2. 有效地安排节假日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6

一、综合教程一

1.第六单元Going Offline(脱机断网)

二、视视听说教程一

1.第六单元Wit and Fit(智慧与健康)


1. 扩大与数字世界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结构上正确理解课文;

3. 能针对某个观点表达自己的支持或反对的见解;

4. 听力技巧:预测思想的改变;

5. 能谈论生活方式和健康问题;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智能手机的有效利用;

2. 健康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互动

作业和测试

主题讨论


目标1

3

6

3

15

27


目标2

7

14

7

45

73


合计

10

20

1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善于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较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较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基本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大概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大概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基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能运用一些基本听力技巧。

基本不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基本不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不能掌握中心大意和抓住要点;不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不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目标1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较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较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较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基本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基本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基本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基本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最基本的会话技巧。

不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不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依然不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不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不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不符合交际规范。不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目标2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较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较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基本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基本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不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不能很好地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并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目标2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较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较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为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为连贯。较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基本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基本贴切,语意基本连贯。仅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不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不会写常见的应用文;不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基本不能运用写作技巧。

目标2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较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基本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够准确,有少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基本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准确,有较多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不能很好地运用翻译技巧。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基本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基本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基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最基本的听力技巧。

不能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各种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得到平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一些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得到一定平提升。

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听力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少量听力训练中,听力水提升较慢。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平提升很慢。

主题讨论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多,并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好,提升了听力水平。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较多,并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较好,提升了听力水平。

搜索一定相关主题听力资料,并将部分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一般,听力水平提升较慢。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很少,不能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平提升很慢。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较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较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较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基本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基本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基本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基本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最基本的会话技巧。

不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不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也不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不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不符合交际规范。不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得到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一些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得到一定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最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少量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提升较慢。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提升很慢。

主题讨论

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多,并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较多,并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较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搜索一定量的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基本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一般,提升口语表达水平较慢。

不能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多,不会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不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很慢。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但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全面;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大概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基本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仅能运用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但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去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并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正确,答对率高。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并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较正确,答对率较高。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采用基本阅读技巧欠缺,理解不够全面,答对率一般。

延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不会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答对率低。

主题讨论

主动搜索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

搜索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较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基本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搜索相关主题的一些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基本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有时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到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搜索少量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但不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基本连贯。较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基本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基本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够完整,中心思想不够明确,部分用词不够恰当,语意连贯欠缺。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不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不能写常见的应用文;不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还算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基本贴切,语意基本连贯。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贴切,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主题讨论

阅读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清楚,语意连贯,效果好,提升了写作水平。

阅读一定量的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较清楚,语意较连贯,效果较好,较大提升了写作水平。

阅读部分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部分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基本清楚,语意基本连贯,效果一般,提升写作水平较慢。

阅读少量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不能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不够清楚,语意不连贯,效果较差,提升写作水平很慢。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较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有少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使用少量的翻译技巧。

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准确,有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不能运用最基本的翻译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连贯。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基本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不够恰当,语意基本连贯。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主题讨论

主动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适当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较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适当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还算准确,有一些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一些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一些最基本的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基本准确,有少量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很少,不能很好地运用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不准确,有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第三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

2.参考书目

1)李荫华等主编,《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1》教师手册,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23年。

2)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教师用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

3)《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一课一练》(第二版)(1册),陈洁、毛梅兰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

4)《新世纪新编大学英语快速阅读》(1册),徐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

5)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高等英语教学网(https://heep.unipus.cn/

(4)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

(5)We Learn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刘向红、夏艳萍、李增强、刘丽珍、娄珍连、杨桂香、马丹

教学大纲审定者:黄永存

教学大纲终审者:彭禹

制订时间:20238


《大学英语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英语(2

2.课程编码:0400001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

4.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非卓越)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大学英语(1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外国语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黄永存、胡蔺

二、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课程将围绕《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第三版)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增加约2,000个单词,其中400个单词为与专业学习或未来工作相关的词汇;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中等语言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达意;能够使用有限的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

目标1: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能够用简单的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目标2:培养学生读、写、译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0.沟通

10.3具备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国内外技术文献、参加学术讲座、学生互访等环节,理解不同文化、技术行为之间的差异,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综合教程二

1.第一单元Living Green(绿色生活)

二、听说教程二

1.第一单元Life is a Learning Curve(人生是一条学习曲线)

1. 掌握与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结构上正确理解课文;

3. 能根据主题句写出清楚、流畅且扣题的段落篇章;

4. 掌握通过标记词理解听力内容的听力技巧;

5. 能口头表达或回应相关建议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辩证思考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倡导并实施日常生活中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2

一、听说教程二

1.第二单元Journey into the   Unknown(未知之旅)

1. 理解听力篇章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模式的内容;

2. 熟练表达日常生活中问路和指路的各种方式;

3.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辨能力。结合本单元真爱的主题,帮助学生树立人文情怀;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不同文化中的真谛,从中华优秀传统民间故事着手,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共性中凸显个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3

一、综合教程二

1.第三单元Friendship(友谊)

二、听说教程二

1.第三单元Time Out(休闲时光)


1. 掌握与友谊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结构上正确理解课文;

3. 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方法来表达让友谊长存的方法;

4. 听懂交流中计划方案的具体内容;

5. 理解并表达日常通话中各种信息内容;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培养学生正确的朋友观,了解友谊的内涵和特征;从日常室友相处中践行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会分享、理解、信任、诚信、互助等,传递正能量;培养积极的课外休闲娱乐活动。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4

一、综合教程二

1.第四单元Study Abroad(出国留学)

二、听说教程二

1.第四单元Life under the   spotlight(聚光灯下的生活)

1.增加词汇量,了解海外留学经历与国内留学经历的不同之处,并知道如何在上下文中正确使用关键词和短语;

2.从语境和语言上对文本有透彻的理解;

3.掌握语言要点和语法结构;

4.讨论出国留学的利弊;

5.谈论名声和名人;

6.理解因果关系。

价值塑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习近平主席青年观之奋斗与青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习近平主席青年观之责任与担当。青年具有责任感,才能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担负时代使命。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家国情怀。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互动

作业和测试

主题讨论


目标1

3

6

3

15

27


目标2

7

14

7

45

73


合计

10

20

1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善于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较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较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基本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大概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大概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基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能运用一些基本听力技巧。

基本不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基本不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不能掌握中心大意和抓住要点;不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不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目标1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较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较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较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基本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基本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基本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基本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最基本的会话技巧。

不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不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依然不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不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不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不符合交际规范。不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目标2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较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较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基本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基本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不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不能很好地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并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目标2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较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较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为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为连贯。较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基本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基本贴切,语意基本连贯。仅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不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不会写常见的应用文;不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基本不能运用写作技巧。

目标2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较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基本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够准确,有少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基本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准确,有较多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不能很好地运用翻译技巧。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基本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基本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基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最基本的听力技巧。

不能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各种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得到平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一些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得到一定平提升。

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听力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少量听力训练中,听力水提升较慢。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平提升很慢。

主题讨论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多,并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好,提升了听力水平。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较多,并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较好,提升了听力水平。

搜索一定相关主题听力资料,并将部分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一般,听力水平提升较慢。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很少,不能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平提升很慢。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较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较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较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基本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基本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基本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基本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最基本的会话技巧。

不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不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也不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不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不符合交际规范。不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得到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一些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得到一定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最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少量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提升较慢。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提升很慢。

主题讨论

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多,并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较多,并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较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搜索一定量的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基本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一般,提升口语表达水平较慢。

不能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多,不会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不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很慢。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但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全面;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大概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基本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仅能运用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但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去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并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正确,答对率高。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并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较正确,答对率较高。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采用基本阅读技巧欠缺,理解不够全面,答对率一般。

延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不会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答对率低。

主题讨论

主动搜索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

搜索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较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基本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搜索相关主题的一些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基本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有时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到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搜索少量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但不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基本连贯。较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基本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基本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够完整,中心思想不够明确,部分用词不够恰当,语意连贯欠缺。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不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不能写常见的应用文;不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还算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基本贴切,语意基本连贯。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贴切,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主题讨论

阅读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清楚,语意连贯,效果好,提升了写作水平。

阅读一定量的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较清楚,语意较连贯,效果较好,较大提升了写作水平。

阅读部分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部分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基本清楚,语意基本连贯,效果一般,提升写作水平较慢。

阅读少量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不能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不够清楚,语意不连贯,效果较差,提升写作水平很慢。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较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有少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使用少量的翻译技巧。

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准确,有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不能运用最基本的翻译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连贯。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基本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不够恰当,语意基本连贯。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主题讨论

主动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适当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较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适当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还算准确,有一些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一些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一些最基本的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基本准确,有少量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很少,不能很好地运用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不准确,有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第三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

2.参考书目

1)李荫华等主编,《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教师手册,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23年。

2)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教师用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

3)《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一课一练》(第二版)(2册),陈洁、毛梅兰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

4)《新世纪新编大学英语快速阅读》(2册),徐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

5)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高等英语教学网(https://heep.unipus.cn/

(4)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

(5)We Learn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刘向红、夏艳萍、李增强、刘丽珍、娄珍连、 杨桂香、马丹

教学大纲审定者:黄永存

教学大纲终审者:彭禹

制订时间:20238


《大学英语3》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英语(3

2.课程编码:0400002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

4.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非卓越)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外国语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黄永存、胡蔺

二、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课程将围绕《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3》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3》(第三版)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增加约2,000个单词,其中400个单词为与专业学习或未来工作相关的词汇;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中等语言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达意;能够使用有限的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

目标1: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能够用简单的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目标2:培养学生读、写、译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0.沟通

10.3具备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国内外技术文献、参加学术讲座、学生互访等环节,理解不同文化、技术行为之间的差异,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综合教程三

1.第一单元Working Holiday Abroad(海外打工度假)

二、听说教程三

1.第一单元Access to success(成功的路径)

1. 结合课前观看视频共同探讨海外打工度假的利弊

2. 从语言和篇章上正确理解课文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

3. 能根据主题句写出清楚、流畅且扣题的段落篇章;

4. 掌握公共场合的演讲技巧;

5. 能陈述自己的旅行经历以及鼓励学生走出去,了解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积极参与实践,提升自我。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为了成功该如何努力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观看《平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引导学会用英语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探讨家国视野之下,何为成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阅读习近平谈家庭重要性祖国接滞留国外的学生回国回家,让学生将小家的意识提升到大家国家的高度,提升学生的爱国、爱国热情。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2

一、综合教程三

1.第二单元Conspicuous Consumption(炫耀性消费)

二、听说教程三

1.第二单元Emo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情感比语言更响亮)

1. 掌握与勤俭持家、反对浪费话题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上正确理解课文中炫耀性消费的危险性,并提出如何以俭修身的策略;

3. 掌握情感舒缓的诀窍;

4. 能区分needswants,警惕校园贷,引导合理消费;

5. 能谈论炫耀性消费的原因,方式,影响及应对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警惕炫耀性消费,弘扬中华民族勤俭的传统美德;

2. 讲述时代楷模简朴奋斗,无私为民的故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财富观和幸福观;

3. 设计问卷调查身边同学的消费情况,小组讨论分析我们身边是否存在攀比消费,透支消费,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3

一、综合教程三

1.第三单元Cultural Differences(文化差异)

二、听说教程三

1.第三单元Love your neighbor(友爱邻里)

1. 课前了解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与文化及文化自信的金句

2. 从语言和篇章上正确理解课文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意义;

3. 能根据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题写出清楚、流畅且扣题的段落篇章;

4. 掌握建立良好邻里、同学关系的人际交往技巧;

5. 联系当前国际形式,体会各种和睦良好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及对待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2. 尊重彼此间文化差异,入乡随俗,信奉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积极主动地寻求文化共振;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4

一、综合教程三

1.第四单元Emerging   Adulthood(进入成年)

二、听说教程三

1.第四单元What’s the big   idea?(什么是奇思妙想?)

1. 掌握与成人形成期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上正确理解成人形成期;

3. 能根据主题句写出清楚、流畅且扣题的段落篇章;

4. 掌握在听之前预测主题和词汇的听力技巧;

5. 能描述发明和创造性的想法;

6. 掌握与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将父母长辈对成人延迟的看法和态度与当代中国青年的实际情况作对比,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引导学生在成年形成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的爱国、独立,责任,敬业、诚信修养;

2. 学会尝试新事物,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5

一、听说教程三

1.第五单元More Than a Paycheck(不止是一份薪水)

1. 讨论不同的工作。运用对比词及语句提高对语篇的理解和反应,掌握听力对比的技巧;

2. 能口头描述预测分析及其影响;

3. 掌握与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培养学生科技强国和建设网络强国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科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深刻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 从事不同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人格。如: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

4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6

一、听说教程三

1.第六单元Histories make   men wise(读史使人明智)

1. 谈论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掌握推断的听力技巧;

2. 尝试模拟法庭审理;

3. 掌握与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1. 只有坚守职业道德和履行好职业责任,才可能取得职业上的成功。只有奉献和坚持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把个人的责任与与人民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的正直和决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2. 环境保护既是一个企业的企业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4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互动

作业和测试

主题讨论


目标1

3

6

3

15

27


目标2

7

14

7

45

73


合计

10

20

1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善于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较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较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基本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大概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大概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基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能运用一些基本听力技巧。

基本不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基本不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不能掌握中心大意和抓住要点;不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不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目标1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较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较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较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基本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基本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基本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基本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最基本的会话技巧。

不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不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依然不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不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不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不符合交际规范。不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目标2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较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较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基本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基本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不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不能很好地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并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目标2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较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较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为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为连贯。较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基本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基本贴切,语意基本连贯。仅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不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不会写常见的应用文;不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基本不能运用写作技巧。

目标2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较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基本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够准确,有少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基本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准确,有较多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不能很好地运用翻译技巧。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基本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基本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基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最基本的听力技巧。

不能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各种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得到平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一些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得到一定平提升。

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听力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少量听力训练中,听力水提升较慢。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平提升很慢。

主题讨论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多,并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好,提升了听力水平。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较多,并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较好,提升了听力水平。

搜索一定相关主题听力资料,并将部分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一般,听力水平提升较慢。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很少,不能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平提升很慢。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较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较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较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基本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基本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基本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基本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最基本的会话技巧。

不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不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也不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不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不符合交际规范。不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得到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一些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得到一定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最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少量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提升较慢。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提升很慢。

主题讨论

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多,并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较多,并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较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搜索一定量的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基本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一般,提升口语表达水平较慢。

不能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多,不会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不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很慢。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但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全面;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大概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基本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仅能运用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但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去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并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正确,答对率高。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并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较正确,答对率较高。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采用基本阅读技巧欠缺,理解不够全面,答对率一般。

延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不会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答对率低。

主题讨论

主动搜索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

搜索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较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基本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搜索相关主题的一些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基本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有时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到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搜索少量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但不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基本连贯。较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基本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基本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够完整,中心思想不够明确,部分用词不够恰当,语意连贯欠缺。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不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不能写常见的应用文;不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还算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基本贴切,语意基本连贯。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贴切,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主题讨论

阅读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清楚,语意连贯,效果好,提升了写作水平。

阅读一定量的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较清楚,语意较连贯,效果较好,较大提升了写作水平。

阅读部分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部分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基本清楚,语意基本连贯,效果一般,提升写作水平较慢。

阅读少量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不能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不够清楚,语意不连贯,效果较差,提升写作水平很慢。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较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有少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使用少量的翻译技巧。

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准确,有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不能运用最基本的翻译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连贯。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基本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不够恰当,语意基本连贯。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主题讨论

主动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适当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较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适当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还算准确,有一些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一些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一些最基本的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基本准确,有少量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很少,不能很好地运用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不准确,有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3》(第三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

2.参考书目

1)李荫华等主编,《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3》教师手册,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23年。

2)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3》教师用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

3)《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一课一练》(第二版)(3册),陈洁、毛梅兰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

4)《新世纪新编大学英语快速阅读》(3册),徐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

5)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高等英语教学网(https://heep.unipus.cn/

(4)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

(5)We Learn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刘向红、夏艳萍、李增强、刘丽珍、娄珍连、杨桂香、马丹

教学大纲审定者:黄永存

教学大纲终审者:彭禹

制订时间:20238


《大学英语4》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英语(4

2.课程编码:0400003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

4.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非卓越)

5.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大学英语(3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外国语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黄永存、胡蔺

二、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课程将围绕《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4》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4》(第三版)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增加约2,000个单词,其中400个单词为与专业学习或未来工作相关的词汇;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中等语言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达意;能够使用有限的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

目标1: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能够用简单的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目标2:培养学生读、写、译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0.沟通

10.3具备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国内外技术文献、参加学术讲座、学生互访等环节,理解不同文化、技术行为之间的差异,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综合教程四

1.第一单元Ocean Exploration(海洋探索)

二、听说教程四

1.第一单元How We Behave Is Who We Are

(行为举止就是我们的本性)

1. 掌握与海洋探索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上正确理解课文;

3. 能根据论说文结构写出清晰扣题的段落篇章;

4. 掌握在T型图中做笔记的听力技巧;

5. 能口头描述公共场所得体与不合适行为;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培养和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善待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实现国家富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2

一、综合教程四

1.第二单元China in Transition(转型中的中国)

二、听说教程四

1.第二单元Getting Older,Getting wiser?(越老越聪明?)

1. 掌握与中国城镇化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上正确理解课文;

3. 掌握描述性散文的写作;

4. 能在听力过程中高效组织好笔记;

5. 能谈论不同年龄段的生活;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引导学生明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是必须的,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时代责任感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3

一、综合教程四

1.第三单元Job Hunting(求职)

二、听说教程四

1.第三单元Discovering Your Niche Holiday(发现你的小众假期)

1. 掌握择业与就业相关的积极词汇并正确使用;

2. 从语言和篇章上正确理解课文;

3. 掌握求职信的写作;

4. 能辨别出听力过程中新的词汇意义;

5. 能谈论各种休闲活动以及它们的意义;

6. 掌握与该单元主题相关内容的句子翻译。

培养学生爱国和敬业精神。在职场上,无论是择业还是就业阶段,都需弘扬爱国主义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大学学习期间,也应当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4

一、听说教程四

1.第四单元Solving problems&seeking happiness(解决问题寻求幸福)

1. 对本单元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2. 建立谈论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及各行各业优秀女性代表的活跃词汇量,并能准确应用到相关语境中;

3. 分析女性在职场的成就和她们面临的挑战;

4. 对中国女性全面发展取得的进步表示赞赏;

5. 学习进行即兴演讲的技巧。

1. 《平等发展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选译;

2. 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讲话选译;

3.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她力量调查报告;

4. 讲好中国故事:《花木兰》。

4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5

一、综合教程四

1.第五单元Cyber Language(网络语言)

二、听说教程四

1.第五单元Art expands horizons(艺术拓展视野)

1. 对本单元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2. 建立谈论网络语言的活跃词汇量,并能准确应用到相关语境中;

3. 分析网络对语言的影响;

4.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语言的流行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一些语言学权威人士说,网络语言正在破坏汉语的质量和纯度。然而互联网用户认为语言一直在进化,语言变化的多样性应该受到欢迎。你对此有何看法?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5. 学习正式祝酒词的表达技巧。

1. 讨论中国网民创造的一些新的并在现实世界中走红的网络词汇;

2. 语言既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更承载着人类千年的文明。汉字不仅字形美观、生动形象、字音有趣,而且有悠久的历史。我们要坚定语言和文化自信,自觉做语言文化的传承者;

3. 网络文化语境下思政教育的话语创新;

4. 讲好中国故事:汉字与汉字文化

10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6

一、听说教程四

1.第六单元Mass media:24/7 coverage(大众媒体:全天候报道)

1. 对本单元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2. 建立谈论人工智能的活跃词汇量,并能准确应用到相关语境中;

3. 就人工智能的潜在利益和风险交换意见;

4. 讨论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来保证人工智能的安全;

5. 听懂故事情节,学习进行餐后演讲的技巧。

1. 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创造力尤为重要;

2.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交互技术的快速推进,将给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力助推者,未来将是一个人类与机器和谐共存的文明社会;

3. 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4.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制造2025

4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互动

作业和测试

主题讨论


目标1

3

6

3

15

27


目标2

7

14

7

45

73


合计

10

20

1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善于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较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较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基本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大概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大概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基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能运用一些基本听力技巧。

基本不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基本不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不能掌握中心大意和抓住要点;不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不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目标1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较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较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较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较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基本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基本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基本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基本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能运用最基本的会话技巧。

不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不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依然不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不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不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不符合交际规范。不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目标2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较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较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基本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基本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不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不能很好地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并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目标2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较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较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为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为连贯。较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基本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基本贴切,语意基本连贯。仅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不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不会写常见的应用文;不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基本不能运用写作技巧。

目标2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较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基本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够准确,有少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基本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准确,有较多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不能很好地运用翻译技巧。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基本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基本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基本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最基本的听力技巧。

不能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等。会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各种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得到平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一些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得到一定平提升。

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听力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少量听力训练中,听力水提升较慢。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将基本的听力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平提升很慢。

主题讨论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多,并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好,提升了听力水平。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较多,并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较好,提升了听力水平。

搜索一定相关主题听力资料,并将部分运用到听力训练中,效果一般,听力水平提升较慢。

搜索相关主题的听力资料很少,不能将之运用到听力训练中,听力水平提升很慢。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较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较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较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基本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基本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基本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基本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会运用最基本的会话技巧。

不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且多话轮的交谈;不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也不能就所熟悉的话题或所学习的主题作简短发言或简单的讨论。语言表达结构不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不符合交际规范。不会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并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得到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一些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得到一定提升。

按时完成作业,能将最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少量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提升较慢。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将基本的会话技巧运用到课后的口语训练中,口语水平提升很慢。

主题讨论

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多,并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较多,并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较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搜索一定量的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基本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一般,提升口语表达水平较慢。

不能搜索相关主题的口语表达资料多,不会将之运用到口语训练和思想表达中,效果不好,提升口语表达水平很慢。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但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全面;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大概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基本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仅能运用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但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去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并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正确,答对率高。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并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较正确,答对率较高。

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采用基本阅读技巧欠缺,理解不够全面,答对率一般。

延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主题和词汇完成阅读难度相当的篇章,不会采用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答对率低。

主题讨论

主动搜索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

搜索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较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基本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较会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搜索相关主题的一些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基本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有时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能运用到最基本的阅读技巧。

搜索少量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并开展阅读,但不能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不能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不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基本连贯。较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基本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基本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够完整,中心思想不够明确,部分用词不够恰当,语意连贯欠缺。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不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不能写常见的应用文;不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还算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基本贴切,语意基本连贯。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贴切,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主题讨论

阅读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清楚,语意连贯,效果好,提升了写作水平。

阅读一定量的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较清楚,语意较连贯,效果较好,较大提升了写作水平。

阅读部分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吸收其中部分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基本清楚,语意基本连贯,效果一般,提升写作水平较慢。

阅读少量相关主题的写作资料,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中的思想、见解、词汇和句型等;不能将之运用到写作训练中,表达不够清楚,语意不连贯,效果较差,提升写作水平很慢。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较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有少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使用少量的翻译技巧。

不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不准确,有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不能运用最基本的翻译技巧。

作业和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按时完成作业,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较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较连贯。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基本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基本明确,用词不够恰当,语意基本连贯。能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巧。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结合所学主题、词汇和句型完成相关主题作文的写作,语言结构不完整,中心思想不明确,用词不恰当,语意不连贯。不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主题讨论

主动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适当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较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适当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还算准确,有一些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一些翻译资料,并尝试运用一些最基本的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基本准确,有少量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搜索相关主题的翻译资料很少,不能很好地运用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译文不准确,有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4》(第三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

2.参考书目

1)李荫华等主编,《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4》教师手册,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23年。

2)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4》教师用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

3)《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一课一练》(第二版)(4册),陈洁、毛梅兰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

4)《新世纪新编大学英语快速阅读》(4册),徐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

5)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高等英语教学网(https://heep.unipus.cn/

(4)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

(5)We Learn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刘向红、夏艳萍、李增强、刘丽珍、娄珍连、杨桂香、马丹

教学大纲审定者:黄永存

教学大纲终审者:彭禹

制订时间:20238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2.课程编码:0300014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7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大学英语、通信原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乔汇东

二、课程简介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面向通信工程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以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检索能力为抓手,从快速检索资料方法和阅读并准确理解资料方法方面出发,帮助大学生获得跨学科、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能力,助力通信专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阅读和调研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现代科技信息意识观念,并在将来工作学习中具有文献检索、整理、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针对相关工程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恰当的使用语言翻译、学术信息检索等工具进行电子相关知识进行检索,能够利用检索知识揭示复杂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内在规律,寻求一套或多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标2:针对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或研究内容,能够通过文献管理工具对检索收集的文献材料进行初步归类、分析、发散检索等工作,从而定位研究要点和核心文献,并能初步对比分析解决方案。

目标3:能够有针对性的检索专业领域有关的国内外重要信息,能够进行英文文献材料的检索和阅读,对SCIEI等主流国际科技文献索引有必要的理解;掌握技术论文撰写的常用规范,能就具体研究问题的关键内容提炼要素,并撰写中英文科技论文摘要,并具备就通信领域相关问题进行书面英文交流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

2.3能够通过科技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寻求复杂通信工程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案

目标1

4.研究

4.1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的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标2

10.沟通

10.2了解通信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掌握一门或以上的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通信专业相关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信息检索与社会信息

1.信息社会、信息素养;

2.数据、信息、知识、文献;

3.文献的类型及七种传统文献的特点;

4.文献检索途径;

5.核心期刊;

6.SCI/EI索引。

1.了解检索对象,能够认识到对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类型;

2.掌握七种文献的特点,能够根据信息需求初步确定文献类型;

3.了解核心期刊、SCISSCIEICSSCI等索引文献(数据库)的内容特点,为后续理解的文献检索、评价方法奠定基础

1.能够深刻认识信息社会的特点,认识到信息素养及四项能力修炼的重要性,树立客观严谨、实时求实的科学精神;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2

权威信息源

1.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统计局网站;

2.国研网;

3.MOOC平台

1.掌握中国政府网、人民网、光明网的基本信息发布情况,能够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熟悉国家统计局网站,并能通过国家数据栏目查询相关的数据信息;

3.能利用国研网查询相关数据信息;

4.掌握几个重要的MOOC平台课程资源,能够在MOOC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

1.培养学生多在权威渠道获取信息的习惯,在面对各类社会问题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2.通过在权威渠道获取的正确信息,了解我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宏伟规划,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

目标3

3

图书馆检索

1.图书馆的服务;

2.图书馆的资源分布;

3.纸质资源、数字资源;

4.中图分类法;

5.索书号;

6.书目检索系统;

7.文献传递;

1.了解图书馆提供的主要服务与资源;

2.了解中图法、索书号;

3.能够利用OPAC系统检索文献,并根据排架规则找到文献;

4.能够通过OPAC系统了解本专业的纸质文献馆藏情况;

5.通过分类与主题途径进行文献检索实践,体会其各自特点,并能根据检索情境选择合适的检索途径。

1.从早期科学名人在图书馆中求学与研究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树立求学上进,勇攀科学高峰的远大志向。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

4

科学文献检索

1.馆购中外文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

2.外文文献常用检索SCI,EI;

3.引文、被引频

次;

4.影响因子。

1.掌握重要的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2.掌握重要的中外文数据库收录情况、支持的检索技术方法、对检索结果的各种聚类分析等功能,并能灵活运用;

3.能够根据SCIEICSSCI等来源刊的限定、被引频次、基金等依据进行文献的初步评价与选择;

4.了解期刊影响因子,能够利用相关数据库获取本专业核心期刊目录.

1.从特定的例子出发,看中外文献描述的差别,理解中西方文化与思维差异,树立对基于中国特色国情发展观的坚定信心。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5

专利文献检索

1)继承与派生

2)继承方式

3)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4)多继承与虚基类

1.专利含义、类型;

2.专利权的特点;

3.职务发明/非职务发明;

4.专利申请原则;

5.专利授权原则;

6.国际专利分类(IPC)

7.专利检索目的;

8.专利数据库/网站;

9.标准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10.国内外重要标准信息源。

1.从近年来著名的专利纠纷案件,看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格局,促使学生意识到民族振兴道路面临哲新的局面和考验,从而认识到党中央政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2.从专利等层面的技术封锁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国热忱;

3.培养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既要尊重知识产权,也要掌握保护个人、单位乃至国家知识产权的方法。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3

6

文献管理与利用

1.EndnoteE-study等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

2.学术道德:文献引用、参考文献

1.能够利用EndnoteE-study等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文献管理、阅读、分析;

2.了解学术道德要求,能够利用文献管理工具进行文献引用。

1.从热点学术道德丑闻事件出发,分析学术道德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影响,引导学术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培养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精神。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2

目标3

7

科技文献写作

1.专利撰写;

2.综述型论文撰写;

3.学位论文撰写。

1.掌握主要专利撰写、申请的基本规范和流程;

2.掌握针对某一具体技术问题,进行文献阅读、提炼、比较、分析并撰写规范的综述论文或技术报告的方法;

3.了解我校与本学院对本科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掌握一般理工科本科生学位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

4.掌握论文投稿的一般流程。

1.展示本专业的优秀毕业论文以及优秀校友的硕博论文,使学生理解在工程问题与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考虑环境、社会、法律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素养。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课堂表现

线上讨论

作业

专题综述论文


目标1

3

5

10

10

28


目标2

3


10

10

23


目标3

4

10

10

25

49


合计

10

15

30

45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表现

积极完成课堂练习,正确率90%以上。

较为积极的完成了课堂练习,正确率80%以上。

完成了课堂练习,正确率60%以上。

未完成课堂练习,或有抄袭现象,或正确率60%以下。

线上讨论

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及交流,能充分展示学习成果,正确的解答问题。

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及交流,展示了学习成果,参与解答问题。

参与线上讨论及交流,展示了学习成果。

未参与线上讨论交流

作业

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出现抄袭现象,正确率低于60%,态度不端正。

专题综述论文

认真独立完成了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对其专题所涉核心问题进行了正确的提炼与归纳;检索且引用了与其专题有关的关键文献,对文献内容进行了恰当的总结与陈述

独立完成了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对其专题所涉核心问题进行了正确的提炼与归纳;检索且引用了与其专题有关的文献,对文献内容进行了恰当的总结与陈述

独立完成了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对其专题所涉核心问题进行了归纳;检索且引用了与其专题有关的文献

未能独立完成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没有对其专题所涉核心问题进行归纳;检索引用的文献与专题关系不大

目标2

课堂表现

积极完成课堂练习,正确率90%以上。

较为积极的完成了课堂练习,正确率80%以上。

完成了课堂练习,正确率60%以上。

未完成课堂练习,或有抄袭现象,或正确率60%以下。

作业

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出现抄袭现象,正确率低于60%,态度不端正。

专题综述论文

认真独立完成了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能十分熟练的使用文献管理工具进行文献管理,并完成符合格式要求的引用设置与文献引用;能正确的定位与专题相关的核心文献,并进行了深度解读

独立完成了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能较为熟练的使用文献管理工具进行文献管理,并完成符合格式要求的引用设置与文献引用;能基本正确的定位与专题相关的核心文献

独立完成了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能的使用文献管理工具进行文献管理以及文献引用设置与文献引用;能基本正确的定位与专题相关的核心文献

未能独立完成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不能使用文献管理工具进行文献管理与引用。

目标3

课堂表现

积极完成课堂练习,正确率90%以上。

较为积极的完成了课堂练习,正确率80%以上。

完成了课堂练习,正确率60%以上。

未完成课堂练习,或有抄袭现象,或正确率60%以下。

线上讨论

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及交流,能充分展示学习成果,正确的解答问题。

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及交流,展示了学习成果,参与解答问题。

参与线上讨论及交流,展示了学习成果。

未参与线上讨论交流

作业

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出现抄袭现象,正确率低于60%,态度不端正。

专题综述论文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严格符合撰写要求;全面的引用了专题相关核心外文文献;中英文摘要文理通顺,要点清晰,概括得当。

结构严谨,层次较为分明;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引用了相关的核心外文文献;中英文摘要文理通顺,要点清晰,概括得当。

结构层次基本分明;文字基本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引用了相关的外文文献;中英文摘要写文理基本通顺,归纳了论文要点。

结构层次不分明;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报告中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未引用相关的外文文献;中英文摘要写不符合要求。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葛敬民、《实用网络信息检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参考书目

1)黄军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中国石化出版社,2018.

2)潘燕桃、《信息素养通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王细荣、《文献检索与知识发现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教学大纲制订者:乔汇东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体育(1)体育(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体育(1)体育(2

2.课程编码:11000001100001

3.学分与学时:2学分/72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践8学时

4.适用专业:全校各个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体育教学部

10.课程负责人:周伟峰

二、课程简介

《体育(1)体育(2)》是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必修课,实施体育俱乐部自主选课模式。课程包含篮球、气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啦啦操、有氧踏板操、健身健美、有氧健身操、街舞、瑜伽、体育舞蹈、舞龙彩带、跆拳道等选项课。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采取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学、练、赛联动,增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使学生学会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深入挖掘体育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体育人,强身铸魂,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运动参与):能运用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标2(运动技能):能运用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学、尊师重道等优良的道德品质。

目标3(身体健康):具备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能力;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青年使命担当责任意识。

目标4(心理健康):能依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目标5(社会适应):能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9.个人和团队

9.2能够主动与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目标12345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6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体育理论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

2)各选项课的运动概述;

3)体育运动对人体九大系统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1)能结合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内容制订简单的健身计划;

2)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领袖思想——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体育事业,诠释体育强国梦,少年强则国强。

标准、规则、法律意识——讲述在体育运动竞赛中不文明观赛事件。文明观赛,应具备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2

一、运动技能

1)基本技术

足球:脚背正面、大腿颠球;

原地、助跑掷界外球;脚背外侧踢球脚底停球技;跳起头顶球。

篮球:滑步技术;高、低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运球绕杆;单手肩上投篮;单手头上、肩上、体侧传球。

气排球:准备姿势、移动步伐;正面、侧面双手垫球;

下手、上手发球;捧球;正面上手传球;背垫球。

乒乓球:握拍方法及准备姿势;滑步、交叉步;发平击球;反手推挡;正手攻球;左推右攻。

羽毛球:握拍法;启动步、并步、蹬跨步、交叉步;反手发小球;正反手挑球;正手发、击高远球;正反手搓球、扑球。

武术操:基本步型及手型、手法;武术操全套动作。

自由搏击:直拳、摆拳、勾拳;上步、滑步、闪步、跳步;拳法步法组合12

太极拳:基本步法及手型;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跆拳道:前踢;远距离前踢;

后撤步与前滑步;后横踢;

垫步横踢;左右横踢;腿法组合。

健美操:基本姿态;低冲击步伐;自编校园健身操套路1

啦啦操:基本手位及步伐;

自编校园啦啦操初级套。

有氧踏板操:基本步法及手型;自编校园动感或活力有氧踏板操基础套。

有氧舞蹈:有氧舞蹈基本姿态;低冲击步伐;自编有氧舞蹈:民族健身操套路1

街舞:基本律动;自编街舞高级套

体育舞蹈:站姿;恰恰基本步原地律动、移动步、方形步、纽约步、手对手、定点转、前进后退锁步、朗德追步的基本步伐及节拍;双人配合;自编恰恰基本步小组合一恰恰考级一级组合

瑜伽:基本姿态;自编健身瑜伽初级成套动作。

健身健美:发展胸部、背部、下肢、腰部、腹部、上臂、腿部肌肉力量

舞龙彩带:基本步伐;自编舞龙彩带初级套。

2)基本战术

篮球:掩护配合;快攻二打一

气排球:发球、接发球站位。

乒乓球:单打比赛规则、双打比赛规则。

羽毛球:单打发球抢攻与守中反攻战术、压底线战术。

1)能运用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学、尊师重道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怀;具备青年使命担当责任意识。

2)能够运用基本战术进行实战对抗。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爱国主义精神——讲述一位基层体操教练徐正焕的家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独立而献身的精神。

尊师重道、礼貌待人——讲述一代伟人毛泽东,尊师重教光辉榜样的故事。继承并发扬中国优良传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述西藏登山探险队的故事,弘扬民族的体魄和精神。

制度优势: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介绍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改革中国篮球竞争机制的举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精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讲述三峡大坝浇筑过程中龙慧文专家和她的团队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精益求精。

青年的责任和使命——讲述中国健美操队队员王芷嫣的故事。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24

示范讲解法、分解法

、重复练习法

、分组练习、启发式教学法

、游戏练习法、情境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纠错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循环式教学法

、竞赛练习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3

一、体适能

1)抱球接力跑、平板支撑、四肢着地滚实心球比赛、耐力跑、蛙跳、立定跳远、俯卧撑、引体向上、50米折返跑、仰卧起坐。接力跑、加速跑、单双脚跳、开合跳、接力跑、灵敏素质游戏、中长跑、高抬腿、弓箭步跳、追逐跑。

1)能依据自己的能力运用合理的素质练习手段和技术设置体育学习目标,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能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四史教育——讲述红军长征的经典励志故事《冰雪中的战斗》。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引导学生信史而笃行(历史进程)

6

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4

一、教学展示

1)班级间教学竞赛。

1)能够在教学竞赛中,勇于展示自己,取长补短。并能展现出团队合作精神。

个人品质——讲述乒乓球运动员王皓、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的故事。直面失败,保持乐观的心态。

2

竞赛练习法、讲授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项目及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课堂互动

体适能

课堂表现

目标1




10


10

目标2

10

5



40

55

目标3



20



20

目标4


5




5

目标5





10

10

合计

10

10

20

1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2

(足球)

定位球射门5≥5

定位球射门5

3

定位球射门5

1

定位球射门50

射门动作正确,射门力度大且落点稳定

射门动作较正确,射门力度较大且落点较稳定

射门动作基本正确,射门力度适中且落点基本稳定

射门动作不正确,射门力度较小且落点不稳定

目标2

(篮球)

传、接球手型正确,传的准,接的稳,动作协调、连贯

传、接球手型较正确,传的较准,接的较稳,动作连贯

传、接球手型基本正确,传、接球较稳,动作基本连贯

传、接球手型不正确,传、接球不稳,动作不连贯

运球绕杆计时

16″0—15″5

运球绕杆计时

17″0-16″2

运球绕杆计时

20″0-17″3

运球绕杆计时≥21″0

运球无走步、两次运球等违例现象,动作协调,速度快

运球无违例现象,技术运用较合理,动作较协调

运球无违例现象,技术运基本合理,动作基本协调

运球有违例现象,技术运用不合理,动作不连贯,失误多

目标2

(气排球)

10个发球界内≥8

10个发球界内≥7

10个发球界内≥6

10个发球界内<6

动作规范发力协调,完成质量高

动作规范发力协调,完成质量较高

动作发力一般,完成质量一般

动作发力不好,完成质量差

一次连续垫球≥20

一次连续垫球≥16

一次连续垫球≥11

一次连续垫球<11

熟练掌握垫球技术动作要点,动作协调规范完成质量高

基本掌握垫球技术动作要点,动作比较协调规范完成质量较高

基本了解掌握垫球技术动作要点,动作协调性一般完成质量较差

没有掌握垫球技术动作要点,动作不协调完成质量差

目标2

乒乓球

动作标准,且击球弧线低,线路长,能够精准控制落点,没有无谓失误

动作相对标准,且击球弧线低,线路长,能够基本控制落点

动作不够标准,但能够击球上台,有无谓失误,但相对较少

动作不标准,发力不合理,无谓失误较多

1分钟内累计击球

男生≥46个回合

女生≥40个回合

1分钟内累计击球

男生≥42个回合

女生≥30个回合

1分钟内累计击球

男生≥38个回合

女生≥10个回合

1分钟内累计击球

男生<38个回合

女生<10个回合

目标2

(羽毛球)

反手发小球技术动作质量和技术动作规范≥90

反手发小球技术动作质量和技术动作规范≥80

反手发小球技术动作质量和技术动作规范≥60

反手发小球技术动作质量和技术动作规范<60

比赛应用≥90

比赛应用≥80

比赛应用≥60

比赛应用<60

目标2

(健身健美)

55KG≤体重<60KG

卧推≤60KG

60KG<体重

卧推≤65KG

50KG≤体重60KG以下卧推<55KG

55KG≤体重60KG以上卧推<60KG

40KG≤体重60KG以下卧推<50KG

45KG≤体重60KG以上卧推<55KG

体重60KG以下卧推<40KG

体重60KG以上卧推<45KG

完全掌握要领

基本掌握要领

初步掌握要领

未掌握要领

目标5

(球类、健身健美)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表现出较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较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表现出一定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的能力一般

消极应对,对他人不够尊重,不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目标2

(武术、操舞类)

熟练独立完成整套动作,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完成动作正确、优美并富有表现力

熟练独立完成整套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准确,完成动作准确并较优美舒展

基本完成整套动作,配合音乐动作基本正确

不能独立完成整套动作;整套动作跟不上音乐节奏

目标5

(武术、操舞类)

队形编排新颖,有创意,充分利用场地空间,队形变化完成准确、快速

队形编排较新颖,有创意,充分利用场地空间,队形变化完成准确、快速

队形编排一般,充分利用场地空间效果一般,队形变化完成一般

队形编排不能完成,队形变化完成不准确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项目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表现

精神饱满、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热情,遵守课堂纪律,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精神较好,有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较高,遵守课堂纪律,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精神较好,有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一般,遵守课堂纪律,偶尔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精神不好,无学习兴趣,无学习热情,不遵守课堂纪律,常有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目标2

作业

积极完成,完成质量高

积极完成,完成质量较高

能完成,完成质量一般

不能完成

课堂互动

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有参与讨论与交流

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

不参与讨论与交流

目标3

体适能

800米(女生)

3'30''—3'20''

1000米(男生)

3'40''—3'30''

800米(女生)

3'40''—3'31''

1000米(男生)

3'50''—3'41''

800米(女生)

4'00''—3'41''

1000米(男生)

4'10''—3'51''

800米(女生)

>4'00''

1000米(男生)

>4'10''

目标4

课堂互动

能主动积极地自我表现

能积极展示自我

能与同伴一起展示

不能展示自我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建议教材

1)段爱明主编,《大学体育应用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尤纳斯.考茨诺夫斯基主编,《足球训练完全图解》,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吕德忠主编,《高校现代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

3)谭洁主编,《气排球运动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王海燕主编,《乒乓球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5)朱建国主编,《羽毛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6)席建平,乔正霞主编,《武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7)尚晓峰主编,《自由搏击散打技法书》,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

8)邱慧芳主编,《24式太极拳初学到高手》,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郭楠主编,《健美操训练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

10)李育林,李亚楠主编,《啦啦操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1)李雅茹主编,《健美操教学应用训练及推广模式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12)刘柳,吴卫主编,《健美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13)张秋艳主编,《街舞理论与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14)吴东方编,《体育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5柏忠言,张惠兰主编瑜伽:气功与冥想》,人民体育出版社,2021

16)健身健美运动教程编写组编,《健身健美运动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汇编,2021

3)大学体育篮球:https://i-mooc-chaoxing-com.webvpn.hnie.edu.cn/space/index?t=1681954056108

4)中国篮球官方网站:http://www.cba.net.cn

5耀排球微信公众号

6)中国乒乓球协会官网https://www.ctt.cn

7)羽毛球学练路径指南: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

8)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官方网站,https://bwfbadminton.com/

9健美操与科学锻炼: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

10)体育-有氧踏板操: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


教学大纲制订者:周伟峰

教学大纲审定者:唐炼

教学大纲终审者:段爱明

制订时间:20238


《体育(3)体育(4)》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体育(3)体育(4

2.课程编码:11000021100003

3.学分与学时:2学分/72学时,理论64学时+实践8学时

4.适用专业:全校各个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体育(1)、体育(2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体育教学部

10.课程负责人:周伟峰

二、课程简介

《体育(3)体育(4)》是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必修课,实施体育俱乐部自主选课模式。课程包含篮球、气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啦啦操、有氧踏板操、健身健美、有氧健身操、街舞、瑜伽、体育舞蹈、舞龙彩带、跆拳道等选项课。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采取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学、练、赛联动,增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使学生学会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深入挖掘体育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体育人,强身铸魂,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运动参与):能运用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具备科学求实、创新与开拓精神。

目标2(运动技能):能运用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勇于挑战,不断超越自我,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能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目标3(身体健康):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体魄,锤炼意志,激励学生学习中国运动员、中国楷模、中国励志人物的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标4(心理健康):能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气概。

目标5(社会适应):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具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9.个人和团队

9.2能够主动与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目标12345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6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体育理论

1)常见运动损伤与防治

2)体育运动对人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促进作用

3)竞赛规则;

4)观看体育比赛时的基本礼仪及基本要求。

1)能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2)能够运用竞赛规则组织小型的对抗赛;

3)能在现场文明观赛,传递正能量。

标准意识、规则意识、法律意识

——讲述在体育运动竞赛中不文明观赛事件。文明观赛,应具备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2

一、运动技能

1)基本技术

足球:传接球;脚背正面运球胸部接球;运球过人;脚内侧运球绕杆射门。

篮球:行进间高低运球、投篮、传接球;交叉步突破;同侧步突破。

气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扣球;大力发球正面;勾手扣球;侧面垫球;单手接球;背面双手传球;拦网。

乒乓球:正手下旋发球;侧身步、跨步;发侧上、侧下旋转球;反手搓球技术;单步、并步;正手攻球。

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吊球;正反手搓球;正反手扑球。

搏击操:基本步型及手型、手法;搏击操全套动作。

自由搏击:基本站姿、小跳

;直拳、摆拳、勾拳;上步、滑步、闪步、跳步;弹踢;蹬腿;侧踢;顶肘;顶膝;拳法腿法组合。

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第二十一到第二十四式。

跆拳道:换脚横踢、换脚横踢定腿;后蹬、转头压肩、后蹬压肩;外摆腿、鞭打压脚掌、转身外摆。

健美操:高冲击步伐;自编校园健身操套路2

啦啦操:自编校园啦啦操高级套。

有氧踏板操:自编校园动感或活力有氧踏板操提高套。

有氧舞蹈:高冲击步伐;自编有氧舞蹈:民族健身操套路2

街舞:复杂律动;自编街舞初级套

体育舞蹈:站姿;伦巴基本步原地换重心、时间步、方形步、纽约步、手对手、定点转、原地库克拉恰、男式女式滑门;双人配合;自编伦巴基本步小组合一、组合二;伦巴考级一级组合。

瑜伽:自编健身瑜伽高级成套动作。

健身健美: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肱三头肌的锻炼方法;腿部、臀部减肥的练习方法

发展腰腹部肌肉。

舞龙彩带:复杂步伐;自编舞龙彩带高级套。

2)基本战术

篮球:短传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突分配合、空切配合;二攻一三攻二

气排球:发球战术;二传战术;扣球战术;中二二进攻阵型;强攻打法;两次攻

四人接发球阵型

乒乓球:单打比赛规则、双打比赛规则。

羽毛球:双打发球与接发球轮转;双打比赛中的违例;双打守中反攻战术;单打拉吊突击战术。

1)能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的各项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勇于挑战,不断超越自我,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学校、院部组织的各项体育赛事,具备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2)能够运用基本战术进行实战对抗。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民族精神——讲述容国团为中华体育拼搏的故事,人生能有几回搏,激励着几代中华儿女为国拼搏、顽强奋斗。

奥林匹克精神:竞争原则——重温中国女排东京奥运之旅。谁也不是常胜将军,比输赢更重要的是被击败后还能重新站起来回击的勇气,是每个流过泪也流过汗的瞬间,是为了胜利骁勇拼搏的意志,是每个在困境中咬紧牙关向前冲的决心。

无私奉献精神——讲述在奥运奖牌背后那些北体教练员们的故事。兢兢业业,培养体育人才。

创新与开拓精神——讲述中国体操队打赢翻身仗的创新之路。真诚的合作,具备创新活力。

奋勇拼搏,为国争光——讲述中国盲人足球队黑暗中的光明。学会坚韧、奋勇向上的顽强风范。

奥林匹克精神:公正原则——讲述中国奥运史上遭遇的8大不公判罚事件。心怀公正、平等、正义的精神,批驳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自律、自强——讲述邓亚萍刻苦训练的故事。成功无捷径,唯有肯登攀。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奥林匹克精神:参与原则——讲述新中国奥运会第一人吴传玉的故事。在奥运会上升起我们的五星红旗就是胜利。

24

示范讲解法、分解法

、重复练习法

、分组练习、启发式教学法

、游戏练习法、情境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纠错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循环式教学法

、竞赛练习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3

一、体适能

1)抱球接力跑、平板支撑、四肢着地滚实心球比赛、耐力跑、蛙跳、立定跳远、俯卧撑、引体向上、50米折返跑、仰卧起坐。接力跑、加速跑、单双脚跳、开合跳、接力跑、灵敏素质游戏、中长跑、高抬腿、弓箭步跳、追逐跑。

1)能依据自己的能力运用合理的素质练习手段和技术设置体育学习目标,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能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领袖们与体育活动——讲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自讨苦吃的故事。他自编27节《六段运动》,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千锤百炼,打下了坚实的体魄基础。

6

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4

一、教学展示

1)班级间教学竞赛。

1)能够在教学竞赛中,勇敢自信,具备较高抗压能力,锻炼心理素质。

奥林匹克精神:友谊原则——讲述周恩来足球外交的故事。四海皆兄弟,对手亦朋友。

2

竞赛练习法、讲授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项目及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课堂互动

体适能

课堂表现

目标1




10


10

目标2

10

5



40

55

目标3



20



20

目标4


5




5

目标5





10

10

合计

10

10

20

1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2

(足球)

踢远:35M-40M

踢远:30M-35M

踢远:20M-30M

踢远:0M-19M

踢球动作正确,踢球力度大。

踢球动作较正确,踢球力度较大

踢球动作基本正确,踢球力度适中

踢球动作不正确,踢球力度小

目标2

(篮球)

一分钟运球跑篮≥6

一分钟运球跑篮≥5

一分钟运球跑篮≥3

一分钟运球跑篮

≤2

技术动作合理,脚步移动清楚,接球投篮动作协调,跑篮准

技术动作较合理,脚步移动较清楚,动作基本到位,跑篮较准

技术动作一般,脚步移动较一般,跑篮动作一般,协调性一般

技术动作掌握较差,脚步不清楚,协调性差,跑篮准确性差

目标2

(气排球)

10个界内球≥8

10个界内球≥7

10个界内球≥6

10个界内球<6

熟练掌握垫球技术动作要点,动作协调规范完成质量高。

基本掌握垫球技术动作要点,动作比较协调规范完成质量较高。

基本了解掌握垫球技术动作要点,动作协调性一般完成质量较差。

没有掌握垫球技术动作要点,动作不协调完成质量差。

按练习小组进行比赛,比赛任务完成的较好,积极努力,各项技术动作完成质量高。

按练习小组进行比赛,比赛任务完成的好,各项技术动作完成质量较高。

按练习小组进行比赛,比赛任务完成的一般,各项气技术动作完成质量一般。

按练习小组进行比赛,比赛任务完成的不好,各项技术动作完成质量差。

目标2

乒乓球

正手攻球动作标准,且击球弧线低,线路长,能够精准控制落点,没有无谓失误。

正手攻球动作相对标准,且击球弧线低,线路长,能够基本控制落点。

正手攻球动作不够标准,但能够击球上台,有无谓失误,但相对较少。

正手攻球动作不标准,发力不合理,无谓失误较多。

1分钟内累计击球

男生≥46个回合

女生≥40个回合

1分钟内累计击球

男生≥42个回合

女生≥30个回合

1分钟内累计击球

男生≥38个回合

女生≥10个回合

1分钟内累计击球

男生<34个回合

女生<10个回合

目标2

(羽毛球)

反手发小球技术动作质量和技术动作规范分≥90

反手发小球技术动作质量和技术动作规范分在≥80

反手发小球技术动作质量和技术动作规范分在≥60

反手发小球技术动作质量和技术动作规范分<60

比赛应用≥90

比赛应用≥80

比赛应用≥60

比赛应用<60

目标2

(健身健美)

55KG≤体重<60KG

卧推≤60KG

60KG<体重

卧推≤65KG

50KG≤体重60KG以下卧推<55KG

55KG≤体重60KG以上卧推<60KG

40KG≤体重60KG以下卧推<50KG

45KG≤体重60KG以上卧推<55KG

体重<60KG

卧推<40KG

体重>60KG

卧推<45KG

完全掌握要领

基本掌握要领

初步掌握要领

未掌握要领

目标5

(球类、健身健美)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表现出较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较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表现出一定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的能力一般

消极应对,对他人不够尊重,不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目标2

(武术、操舞类)

熟练独立完成整套动作,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完成动作正确、优美并富有表现力

熟练独立完成整套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准确,完成动作准确并较优美舒展

基本完成整套动作,配合音乐动作基本正确

不能独立完成整套动作;整套动作跟不上音乐节奏

目标5

(武术、操舞类)

队形编排新颖,有创意,充分利用场地空间,队形变化完成准确、快速

队形编排较新颖,有创意,充分利用场地空间,队形变化完成准确、快速

队形编排一般,充分利用场地空间效果一般,队形变化完成一般

队形编排不能完成,队形变化完成不准确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项目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表现

精神饱满、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热情,遵守课堂纪律,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精神较好,有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较高,遵守课堂纪律,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精神较好,有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一般,遵守课堂纪律,偶尔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精神不好,无学习兴趣,无学习热情,不遵守课堂纪律,常有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目标2

作业

积极完成,完成质量高

积极完成,完成质量较高

能完成,完成质量一般

不能完成

课堂互动

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有参与讨论与交流

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

不参与讨论与交流

目标3

体适能

800米(女生)

3'30''—3'20''

1000米(男生)

3'40''—3'30''

800米(女生)

3'40''—3'31''

1000米(男生)

3'50''—3'41''

800米(女生)

4'00''—3'41''

1000米(男生)

4'10''—3'51''

800米(女生)

>4'00''

1000米(男生)

>4'10''

目标4

课堂互动

能主动积极地自我表现

能积极展示自我

能与同伴一起展示

不能展示自我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建议教材

1)段爱明主编,《大学体育应用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尤纳斯.考茨诺夫斯基主编,《足球训练完全图解》,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吕德忠主编,《高校现代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

3)谭洁主编,《气排球运动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王海燕主编,《乒乓球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5)朱建国主编,《羽毛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6)席建平,乔正霞主编,《武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7)尚晓峰主编,《自由搏击散打技法书》,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

8)邱慧芳主编,《24式太极拳初学到高手》,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郭楠主编,《健美操训练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

10)李育林,李亚楠主编,《啦啦操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1)李雅茹主编,《健美操教学应用训练及推广模式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12)刘柳,吴卫主编,《健美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13)张秋艳主编,《街舞理论与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14)吴东方编,《体育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5柏忠言,张惠兰主编瑜伽:气功与冥想》,人民体育出版社,2021

16)健身健美运动教程编写组编,《健身健美运动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汇编,2021

3)大学体育篮球:https://i-mooc-chaoxing-com.webvpn.hnie.edu.cn/space/index?t=1681954056108

4)中国篮球官方网站:http://www.cba.net.cn

5耀排球微信公众号

6)中国乒乓球协会官网https://www.ctt.cn

7)羽毛球学练路径指南: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

8)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官方网站,https://bwfbadminton.com/

9健美操与科学锻炼: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

10)体育-有氧踏板操: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

教学大纲制订者:周伟峰

教学大纲审定者:唐炼

教学大纲终审者:段爱明

制订时间:20238


《大学生心理及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及健康教育

2.课程编码:1800000

3.学分与学时:21)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学生工作处(部)

10.课程负责人:包卫

二、课程简介

《大学生心理及健康教育》是一门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属于学校通识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等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总论,主要包括心理常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适应等;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主要包括人格或个性、自我意识等;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情绪情感、恋爱与性心理、压力与挫折、学习心理、生涯规划等;第四部分:常见心理障碍防治及危机干预(含生命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课程教学重点为:心理健康总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等。

三、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自我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目标2自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目标3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挫折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沟通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目标4: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其它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家和学校心理教育现状,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心理活动体验,形成自我保健意识、积极心态、健全人格。增强心理问题调适能力、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等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9.个人和团队

9.1能够在多学科、多元化、多形式(面对面、远程互动)的团队中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地、包容性地沟通与合作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心理健康总论

心理活动实质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影响因素;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功能、内容与类型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功能、类型,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及自助求助的意识。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

4(理论2

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目标1

2

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识;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

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适应。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和自我心理特点,科学地进行生涯规划,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了解人格基本知识及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状况,掌握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成因及调适方法。

具备责任担当、理想信念和团队协作意识,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相联系;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有家国情怀的人;树立正确道德观,形成高尚道德品质。

6(理论3

课堂讲授、心理测试、体验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目标2

3

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大学生学习心理;

大学生情绪管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

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学学习、自身情绪、人际交往、压力与挫折、恋爱与性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表现特点;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拥有良好学习心理状态;掌握情绪调适方法,自主调控情绪,保持良好情绪状态;掌握基本交往原则和技巧,了解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了解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恋爱与性心理的正确认识。

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树立迎难而上的斗志;具有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把握行业及专业前沿动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探索精神、全球视野;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友谊观、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主动学习、积极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做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

16(理论8

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试等

目标3

4

常见心理障碍防治及危机应对

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的表现、调适;

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防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困惑和异常心理表现,常见心理疾病识别和防治,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信号,掌握初步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会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提高学生危机意识,尝试识别危机信号,学会正确应对危机的策略;树立忧患意识,培育积极心态;志存高远,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实现自我成长,创造生命价值。

6(理论3

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试

目标14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考勤签到

作业测试

课堂表现


目标1

3

6

3

10

22


目标2

2

4

3

10

19


目标3

8

8

8

25

49


目标4

2

2

2

5

11


合计

15

20

15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能够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能够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较能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较能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较能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不太能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不太能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不太能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不能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不能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不能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目标2

了解并掌握大学生活、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等发展特点和现状,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自己时间,科学地进行生涯规划,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能识别自我意识发展偏差、人格缺陷的表现、成因及调适方法,能够做到自尊自信并健全人格。

比较了解并掌握大学生活、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等发展特点和现状,较能有目的地安排自己时间、科学地进行生涯规划,较能适应大学生活;较能识别自我意识发展偏差、人格缺陷的表现、成因及调适方法,较能做到自尊自信并健全人格。

不太能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活、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等发展特点和现状,不太能有目的地安排自己时间,科学地进行生涯规划,不太能适应大学生活;不太能识别自我意识发展偏差、人格缺陷的表现、成因及调适方法,不太能做到自尊自信并健全人格。

不能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活、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等发展特点和现状,不能有目的地安排自己时间,科学地进行生涯规划,不能适应大学生活;不能识别自我意识发展偏差、人格缺陷的表现、成因及调适方法,不能做到自尊自信并健全人格。

目标3

能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较能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不太能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不能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目标4

能够了解国家和学校心理教育现状,并对心理课程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参与体验心理活动,自我保健意识强。拥有良好心理问题调适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

较能了解国家和学校心理教育现状,并对心理课程学习兴趣较浓厚,较能积极参与体验心理活动,自我保健意识较强。拥有较好心理问题调适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

不太能了解国家和学校心理教育现状,并对心理课程学习兴趣较弱,不太能积极参与体验心理活动,自我保健意识较弱。心理问题调适能力较差,积极心理品质较少

不能了解国家和学校心理教育现状,并对心理课程学习兴趣弱,不能积极参与体验心理活动,自我保健意识弱。心理问题调适能力差,积极心理品质少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考勤签到

完成课程全部签到考勤,并没有迟到、早退或请假现象

1次考勤签到,或有2次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2次考勤签到,或有3次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3次以上考勤签到,或有4次以上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作业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准确问题解答,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较准确问题解答,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中能作业测试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回答问题不太准确,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延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不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回答问题,分析有严重缺陷,结论存在严重错误。

课堂表现

听课认真,态度端正,回答问题积极,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前排位置。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较认真,态度较端正,回答问题较积极,比较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较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前排或中间位置。较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不太认真,态度不太端正,回答问题不太积极,不太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不太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中间或后排位置。不太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回答问题不积极,不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不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后几排位置。

不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目标2

考勤签到

完成课程全部签到考勤,并没有迟到、早退或请假现象

1次考勤签到,或有2次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2次考勤签到,或有3次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3次以上考勤签到,或有4次以上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作业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准确问题解答,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较准确问题解答,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中能作业测试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回答问题不太准确,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延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不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回答问题,分析有严重缺陷,结论存在严重错误。

课堂表现

听课认真,态度端正,回答问题积极,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前排位置。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较认真,态度较端正,回答问题较积极,比较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较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前排或中间位置。较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不太认真,态度不太端正,回答问题不太积极,不太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不太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中间或后排位置。不太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回答问题不积极,不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不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后几排位置。

不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目标3

签到考勤

完成课程全部签到考勤,并没有迟到、早退或请假现象

1次考勤签到,或有2次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2次考勤签到,或有3次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3次以上考勤签到,或有4次以上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作业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准确问题解答,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较准确问题解答,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中能作业测试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回答问题不太准确,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延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不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回答问题,分析有严重缺陷,结论存在严重错误。

课堂表现

听课认真,态度端正,回答问题积极,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前排位置。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较认真,态度较端正,回答问题较积极,比较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较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前排或中间位置。较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不太认真,态度不太端正,回答问题不太积极,不太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不太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中间或后排位置。不太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回答问题不积极,不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不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后几排位置。

不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目标4

签到考勤

完成课程全部签到考勤,并没有迟到、早退或请假现象

1次考勤签到,或有2次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2次考勤签到,或有3次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3次以上考勤签到,或有4次以上迟到、早退、请假现象

作业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准确问题解答,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较准确问题解答,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中能作业测试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回答问题不太准确,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延时完成作业测试,作业测试中不能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回答问题,分析有严重缺陷,结论存在严重错误。

课堂表现

听课认真,态度端正,回答问题积极,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前排位置。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较认真,态度较端正,回答问题较积极,比较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较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前排或中间位置。较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不太认真,态度不太端正,回答问题不太积极,不太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不太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中间或后排位置。不太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听课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回答问题不积极,不积极参与心理课堂活动并分享体验感受,不能按时完成教师所有分配的教学任务,随机选座常坐后几排位置。

不能应用所学解决现实心理问题。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胡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

2.参考书目

1刘涛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2包卫主编,《大学心育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董国强,郑林科主编《大学心理教育》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

4吴才智,包卫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杨素华,孙新红主编《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3.其他学习资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213117826.html

2湖南工程学院网络教学平台http://hnie.fanya.chaoxing.com/portal相关课程。

3学校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测评室等实践性教学资源。

教学大纲制订者:蒋淑亚

教学大纲审定者:唐星星

教学大纲终审者:徐粤宇

制订时间:20238


军事理论及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军事理论及国家安全教育

2.课程编码:1600000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军事技能训练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国家安全与军事理论教研室

10.课程负责人:田瑶

二、课程简介

根据教育部等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军事理论及国家安全教育》是我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学生国家安全和国防军事素养,不断夯实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基础,为强军兴军实践提供科学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了解我国的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了解我国武装力量的构成、发展和作用,掌握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积极为国防建设奉献力量的观念,毕业后积极投身国防事业,踊跃报名参军。

目标2:能了解国家安全概念的产生、发展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特点,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提升大学生的防间保密意识、海洋权益意识,了解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了解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应对策略,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不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目标3:能了解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国外代表性军事思想,熟悉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深刻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目标4:能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的信心。

目标5:能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了解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了解信息化陆战武器装备、信息化空战武器装备、信息化海战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等,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为国防科研奠定人才基础。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育部等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有关要求执行。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中国国防

1*国防概述

2*国防法规

3*国防建设

4*武装力量

5*国防动员

1、讲述国防的内涵、国防类型、国防历史与启示、现代国防观和国防法规体系、公民的国防权利与义务。

2、讲清中国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国防成就、军民融合、中国武装力量性质、宗旨、使命及武装力量构成以及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国防动员内涵、国防动员主要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国家责任感、自我肯定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毕业后积极投身国防事业,踊跃报名参军。

1、我国国防历史成就(长城、大运河、烽火台等)

2、我国古代国防历史的启示。

3、现代国防建设的成就。

4、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历史。

5、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助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王海南海撞机事件、台海危机、银河号事件等)

6、海外军事行动(撤侨、维和、救援等)

7、南海危机、钓鱼岛、台独、美西方干涉、中印边境冲突等。

8、孙子兵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9、抗美援朝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战争的胜利。

10、我国军事高科技发展(20飞机家族、航天科技、深海探测、深空探测、高超音速导弹、航母等)

12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2

二、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概述

2*国家安全形势

3*国际战略形势

1、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对当前国家安全的不同种类和内涵、当前国内外的安全形势有明确的认知,提高个人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信息的能力。

2、了解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领域安全及深海、极地、太空和生物等新型领域安全的内涵、内容、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途径与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6

目标2

3

三、军事思想

1、军事思想概述

2、国外军事思想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4*当代中国军事思想

1、吸取古今中外先进的军事思想精华,结合我国实际,形成我国的先进军事文化。

2、我军正是在先进军事文化的哺育下,发展成为一支举世闻名的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和威武之师。

3、当前,认真梳理和总结近100年来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6

目标3

4

四、现代战争

1、战争概述

2*新军事革命

3、机械化战争

4*信息化战争

1、理解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2、掌握机械化和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形态及影响因素。

4

目标4

5

五、信息化装备

1、信息化装备概述

2*信息化作战平台

3、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4、信息化杀伤武器

1、理解信息化装备的分类与发展趋势。

2、掌握信息化装备对现代作战的影响及在军事中的应用。

4

目标5

6

复习、答疑

2

讲授法

目标15

7

期末理论考核

2

开卷

考试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讨论

考勤


目标1

8

5

3

15

31


目标2

5

3

2

10

20


目标3

5

3

2

10

20


目标4

3

2

1

7

13


目标5

4

2

2

8

16


合计

25

15

1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熟练掌握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明确掌握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较熟练掌握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较为熟悉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较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基本掌握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基本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基本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不熟练掌握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不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不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目标2

能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强。

较为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较为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较为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较强。

基本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基本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基本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一般。

不能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不能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不能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不够。


目标3

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能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较为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较为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基本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基本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不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基本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目标4

能熟练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熟练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较为熟练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较为熟练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基本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基本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不能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不能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目标5

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熟练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较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较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基本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基本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不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不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熟练掌握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明确掌握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较熟练掌握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较为熟悉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较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基本掌握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基本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基本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熟悉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不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不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讨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熟悉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明确掌握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较熟悉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较为熟悉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较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基本掌握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基本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基本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不积极参与讨论,或讨论中不熟悉我国国防法律法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基本内容;不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不熟悉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考勤

满勤学习,不迟到,不早退。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一次。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两次。

迟到或早退且请假多于两次。

目标2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强。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较为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较为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较为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较强。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基本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基本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基本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一般。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能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不能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不能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不够。

讨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能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较为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较为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较为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较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基本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基本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基本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一般。

不积极参与讨论,或讨论中不能熟练判断国家安全威胁的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不能充分理解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不能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意识不够。

考勤

满勤学习,不迟到,不早退。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一次。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两次。

迟到或早退且请假多于两次。

目标3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能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较为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较为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基本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基本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基本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讨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能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较为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较为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基本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基本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不积极参与讨论,或讨论中不熟悉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基本准确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考勤

满勤学习,不迟到,不早退。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一次。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两次。

迟到或早退且请假多于两次。

目标4

作业

能熟练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熟练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较为熟练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较为熟练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基本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基本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不能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不能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讨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能熟练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熟练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较为熟练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较为熟练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基本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基本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不积极参与讨论,或讨论中不能掌握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不能理解新军事革命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考勤

满勤学习,不迟到,不早退。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一次。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两次。

迟到或早退且请假多于两次。

目标5

作业

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熟练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较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较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基本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基本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不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不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讨论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熟练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较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较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中基本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基本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不积极参与讨论,或讨论中不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不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各类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种类、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成就。

考勤

满勤学习,不迟到,不早退。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一次。

迟到或早退或请假不多于两次。

迟到或早退且请假多于两次。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使用教材

尹建平任向东杨志强主编,《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程》,中国言实出版社,2020.

教学大纲制订者:田瑶

教学大纲审定者:刘宸均

教学大纲终审者:叶险峰

制订时间:20238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2.课程编码:0010000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其中理论授课8学时,实践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10.课程负责人:陈志斌

二、课程简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是全校大一新生必修的通识教育基础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该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三、课程目标

目标1: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正确认识自身价值、职业世界,并能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拟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发展规划。

目标2理解学习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9.个人和团队

9.1能够在多学科、多元化、多形式(面对面、远程互动)的团队中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地、包容性地沟通与合作

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1能在最广泛的技术变革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建立职业和生涯意识

1)职业的内涵、重要意义、特征、分类和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分类、作用和意义

3)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4)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1)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熟悉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2)树立生涯意识、学习意识,理解学习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大学学业规划。

我的梦·中国梦为主线;聚焦学生生涯发展的基础知识,树立积极合理的生涯目标,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需要与国家需求目标紧密结合,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2

讲授法、

典型案例分析、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2

二、认识自我和自我探索

1)性格的含义、类型,性格与职业,MBTI性格理论及性格探索,完善职业性格

2)兴趣和职业兴趣的含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与职业兴趣探索,职业兴趣培养

3)能力的含义、类型,技能的含义、类型,能力和技能的探索,技能的培养和发展;

4)价值观的含义及形成,价值观的探索,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了解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含义、类型,理解其与职业之间的关系;2)掌握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和测评方法,并能应用进行探索,确定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类型

3)能够对个人特性进行整合,形成初步职业发展目标。

引入我校在相关专业相关行业、三支一扶、援疆援藏中做出贡献的优秀校友典型事迹,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到国家重点地区、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2

讲授法、

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3

三、职场探索和职业分析

1)行业含义,自身行业确定;

2)工作世界职业分类及自身职业类型确定,职业发展通道;

3)职业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探索方法;

4)职业环境分析及职业环境信息探索方法。

1)了解行业含义、划分,能确定自身行业;

2)了解工作世界的职业分类,能确定自身职业类型;

3)了解职业信息的内容,掌握职业信息探索的PLACE方法;

4)解职业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

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为引导方向,课程重塑人才培养质量观,培养学生终生发展和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及能力,使之成为立足我国战略需求,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时代新人。

2

讲授法、实战演练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四、生涯决策和职业规划

1)职业决策的概念与类型,自我职业决策类型探索,职业决策方法及应用;2)职业决策影响因素;

2)职业定位的概念和类型,自我职业定位的探索;4)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内容、分类;

5)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要求和拟定。

1)了解职业决策的概念及类型、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理解职业决策过程(CASVE循环),掌握职业决策方法,能探索并确定自我职业决策类型,能使用SWOT分析法和生涯平衡单做出决策。

2)了解职业定位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职业定位探索方法,并能进行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

3)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内容、分类,理解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要求并能拟定职业生涯规划书。

聚焦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与职业目标定位,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生涯决策:从心理、心态、情感等日常品行进行自我提升。展示行业内成功人士生涯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追求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湖工品质。

2

讲授法、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课堂表现

课程作业

线上学习


目标1

10

10

10

30

60


目标2

0

10

10

20

40


合计

10

20

2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采用正确的方法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书内容全面,自我分析、职业分析透彻,职业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可行,障碍清楚和解决方法有力;规划书类型选择合理,格式规范。

采用较正确的方法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书内容较全面,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较透彻,职业目标较明确,实施方案较可行,障碍较清楚和解决方法较有力;规划书类型选择较合理,格式较规范。

采用基本正确的方法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书内容基本全面,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基本透彻,职业目标基本明确,实施方案基本可行,障碍基本清楚和解决方法基本有力;规划书类型选择基本合理,格式基本规范。

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书内容不全面,自我分析、职业分析不透彻,职业目标不明确,实施方案不可行,障碍不清楚和解决方法不力;规划书类型选择不合理,格式不规范。

目标2

文献研究充分,障碍清楚,解决方法有力,能够采用学习改善职业发展能力。

文献研究较充分,障碍较清楚,解决方法较有力,能够较好采用学习改善职业发展能力。

文献研究基本充分,障碍基本清楚,解决方法基本有力,基本能够采用学习改善职业发展能力。

文献研究不充分,障碍不清楚,解决方法不得力,不能够采用学习改善职业发展能力。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表现

能够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较好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较好认识自身价值,较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基本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认识自身价值,基本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不能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不能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不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论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较深入分析,结论较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基本能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结论基本正确。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能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不正确。

线上学习

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正确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何基本方法,线上测评结果优秀。

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何基本方法,线上测评结果良好。

基本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基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何基本方法,线上测评结果及格。

不能够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何基本方法,线上测评结果不及格。

目标2

课程作业

能够通过查阅文献,拓展学习,运用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理论、方法,很好地完成作业。

能够通过查阅文献,拓展学习,运用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理论、方法,较好地完成作业。

基本能够通过查阅文献,拓展学习,运用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理论、方法,完成作业。

不能够通过查阅文献,拓展学习,运用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理论、方法,完成作业。

线上学习

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正确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何基本方法,线上测评结果优秀。

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何基本方法,线上测评结果良好。

基本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基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何基本方法,线上测评结果及格。

不能够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何基本方法,线上测评结果不及格。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陈志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2月。

2.参考书目

1)《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第四版),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湖南科技出版社,20178月;

2)杨韬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慕课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8月。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北森生涯教育一体化平台https://hnie.careersky.cn

教学大纲制订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

教学大纲审定者:梁九妹

教学大纲终审者:陈志斌

制订时间:2023828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2.课程编码:0010001

3.学分与学时:1学分/2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8学时,实践14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10.课程负责人:陈志斌

二、课程简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是面向全校毕业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介绍社会职业和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关知识,解释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基本方法与技巧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正确自我定位,能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简历制作,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以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心态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就业,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通过了解熟悉就业市场的现状、趋势和职业发展领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目标2:掌握不同行业、职业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理解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资质和学术背景,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制定战略计划。

目标3:通过自我评估和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优势和劣势,提升自我认知,为个人拓展和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目标4:通过就业资源的获取途径和使用技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求职过程中的挑战。

目标5:通过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就业权益意识,规避就业风险。

目标6:培养学生良好的求职心态和职业素养,包括职场压力适应、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形象等,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的优秀职场人才。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9.个人和团队

9.1能够在多学科、多元化、多形式(面对面、远程互动)的团队中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地、包容性地沟通与合作;

目标1

目标2

目标5

目标6

12.终身学习

12.1能在最广泛的技术变革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目标3

目标4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1)当前就业市场的概况和趋势分析,针对不同专业的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2)职业规划和个人价值观评估;职业目标设定和职业发展路径规划。

1)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变化;掌握基本的行业和职业信息搜索方法;能够评估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就业前景。

2)进行个人职业价值观和兴趣评估,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能够将职业发展目标与专业和兴趣相匹配。

指导学生对就业市场的关注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观念,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授课讲解

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学生互动

目标1目标2

目标3

2

二、求职准备

1)了解跟本专业相关的行业、组织、职业的相关知识;基于冰山模型了解岗位胜任力;会运用资料分析法、职业访谈法等了解意向职业。

2)求职材料准备(简历、求职信等),学会塑造个人品牌和自我营销;面试技巧与常见面试问题与回答技巧。

1)了解相关行业、组织、职业中跟求职的关系,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形成较清晰的就业方向。

2)掌握求职材料撰写的规范和技巧,能够展示个人魅力和优势;掌握面试前的筹备工作和形象塑造;能够回答常见的面试问题并展示自己的优势。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发展观。

2

课堂讨论等。(职业访谈)简历和求职信范例讲解;面试技巧演练与面试问题模拟和答案解析

目标4

3

三、评估与分析。

决策类型盘点;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对决策的影响,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决策工具在就业选择中的应用;做出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四、就业心理及其调适。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调适的作用与方法;建立个性化的心理调适方法。

1)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

1)培养学生识别决策过程中的消极思维,构建积极的自我对话。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2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团体训练课后练习

目标3目标4

4

四、毕业程序办理及求职权益保护。了解毕业生就业程序;了解主要的就业劳动法;掌握就业权益保护的方法与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签订流程与事项;了解处理劳动争议的方法,增强就业全力意识,规避就业风险。

五、职业适应及发展。了解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掌握学职差别的方法;了解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理解职业道德要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趋势。

1)使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2)了解学校和职场、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建立对未来工作的理性期待,认识到持续学习对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

2

课堂讲授(遭遇侵权的求助渠道)、案例分析、职场人物访谈、实习见习

目标5

目标6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50%

课堂考勤

提交一份简历

如缺席(包括旷课,无特殊原因请假)1/3以上者直接取消课程考核资格。(30%

10%

完成北森生涯一体化平台线上课程就业指导就业生法律两个模块的视频学习(共27课时)以及测评模块的内容。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熟悉当前的就业市场的现状、趋势和职业发展领域的变化,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具备较强的就业规划意识。

较好的熟悉当前的就业市场的现状、趋势和职业发展领域的变化,主动思考职业规划,具备一定的就业规划意识。

不太了解当前的就业市场的现状、趋势和职业发展领域的变化,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较好的职业规划意识。

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市场的现状、趋势和职业发展领域的变化,不会主动思考职业规划,没有职业规划意识。

目标2

能熟练掌握不同行业、职业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理解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资质和学术背景,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制定战略计划。

能较好掌握不同行业、职业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理解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资质和学术背景,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制定战略计划。

能基本掌握不同行业、职业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理解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资质和学术背景,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制定战略计划。

未能熟练掌握不同行业、职业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理解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资质和学术背景,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制定战略计划。

目标3

能熟练的使用科学的自我评估工具对自我进行自我认知,并能制订科学的个人发展计划为个人拓展和职业发展确立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能较好的使用科学的自我评估工具对自我进行自我认知,并能制订清晰的个人发展计划为个人拓展和职业发展确立较为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能基本使用科学的自我评估工具对自我进行自我认知,并能制订较为完整的个人发展计划为个人拓展和职业发展确立一定的目标和策略。

未能较好的使用科学的自我评估工具对自我进行自我认知,未能制订清晰的个人发展计划为个人拓展和职业发展确立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目标4

能熟练的掌握就业资源的获取途径和使用技巧,具备优秀的求职技巧,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能力。

能较好的掌握就业资源的获取途径和使用技巧,具备较好的求职技巧,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能力。

能基本掌握就业资源的获取途径和使用技巧,具备基础的求职技巧,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能力。

未能掌握就业资源的获取途径和使用技巧,未具备基础的求职技巧,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能力。

目标5

熟悉就业程序与就业权益保护内容,具备较强的就业权益意识,具有规避就业风险的能力。

能较好的掌握就业程序与就业权益保护内容,具备较好的就业权益意识,具有一定的规避就业风险的意识。

能基本掌握就业程序与就业权益保护内容,具备一定的就业权益意识。

不了解就业程序与就业权益保护内容,未具备较好的就业权益意识,以及规避就业风险的能力。

目标6

能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心态问题,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场压力适应、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形象等能力。

能较好的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心态问题,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场压力适应、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形象等能力。

能基本了解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心态问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包括职场压力适应、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形象等能力。

未能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心态问题,未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包括职场压力适应、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形象等能力。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目标6

课堂考勤

从未缺席课程,能够优秀的完成课程任务,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主动回答问题。

从未缺席课程,能够较好的完成课程任务,参与课程互动。

因特殊原因请假1次(不包括无缘由旷课),能够基本完成课程任务。

缺席(包括旷课,无特殊原因请假)1/3以上者直接取消课程考核资格。

提交一份简历

简历简洁明了,内容简练并重点突出;具有清晰的结构,包括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技能专长等模块;做到突出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包括工作经验中的项目成果、顾客满意度等以及在学术或实践方面的荣誉和奖项;优秀的展示出与申请职位相关的关键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够突出个人的个性与特点;使用规范的格式和布局,包括统一的字体、字号和间距以及正确的段落和标题结构,没有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或其他书写问题。

能较好的展示清晰的结构,包括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模块;有能够突出个人的成就和贡献的内容;较好的展示出与申请职位相关的关键技能和专业知识,突出个人的个性与特点;使用规范的格式和布局,包括统一的字体、字号和间距以及正确的段落和标题结构,没有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或其他书写问题。

能基本展现一个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的内容,结构较为清晰;能基本展示出与申请职位相关的关键技能和专业知识,使用规范的格式和布局,包括统一的字体、字号和间距以及正确的段落和标题结构,存在少量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或其他书写问题。

未能清晰的展示简历的基本内容,没有清晰的结构,包括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技能专长等模块;没有做到突出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包括工作经验中的项目成果、顾客满意度等以及在学术或实践方面的荣誉和奖项等内容;未能展示出与申请职位相关的关键技能和专业知识,未能突出个人的个性与特点;没有使用规范的格式和布局,包括统一的字体、字号和间距以及正确的段落和标题结构,存在拼写语法错误或其他书写问题。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陈志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

2.参考书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陈志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

2)《大学生就业指导》杨韬,中国工薪出版集团2017年;

3)《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定第四版;

4)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出版社月刊;

5)自编参考资料。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北森生涯教育一体化平台https://hnie.careersky.cn

3)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https://24365.smartedu.cn/

4)影视参考资料:

湖南卫视:令人心动的OFFER——新人类实习真人秀,唤醒求职意识,实习的意义

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求职类节目,启发理性的求职观

教学大纲制订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

教学大纲审定者:梁九妹

教学大纲终审者:陈志斌

制订时间:20238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创新创业教育(1)/(2)

2.课程编码:5210000/5210001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

4.适用专业:面向全校专业

5.开课学期:第3/6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创新创业学院

10.课程负责人:谢卫才

二、课程简介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校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基础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活动基础、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计划书与路演、创业企业管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及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和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

目标1:创新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创新创业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创新习惯;通过学习和训练创新意识养成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在设计/开发过程中进行创新。

目标2:创新应用能力,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学习以及对相关项目具有管理与经济决策能力。

目标3:具备在通信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迅速获取所需前沿信息,发现新问题,正确面对技术挑战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1.项目管理

11.1掌握通信相关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其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决策问题;

目标2

12.终身学习

12.1能在最广泛的技术变革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目标1

12.3能接受和应对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创新基础理论1.创新概述

2.创新精神

3.创新意识

1.了解创新的含义和内容;

2.了解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3.掌握培养、激发创新意识的手段等.

时速400千米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具有诸多创新点彰显民族自信;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2

二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概述

2.创新思维的形式

3.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

1.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2.了解创新思维的分类;

3.掌握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

4.学会运用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等.

海尔的创新为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开拓和进取的精神;

杂交水稻父——袁隆平的事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工匠精神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3

三创新成果转化1.创新成果概述

2.学术论文

3.专利

4.软件著作权

1.了解创新成果转化的方式

2.掌握论文撰写和投稿方法

3.掌握专利申请的方法

4.掌握软件著作权申请的方法

引入马斯特、乔布斯等人创建特斯拉、苹果手机的事迹,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2

目标3

4

四创业活动基础1.创业概述

2.创业意义

3.创业的动机与类型

4.创业要素与创业过程

5.创业思维

6.大学生创风险及其规避.

1.认识创业活动

2.理解创业的价值和意义

3.理解创业动机与类型

3.理解创业要素与过程

4.了解培育创业思维

5.了解创业风险与规避

主要让学生通过参赛的形式关心关注社会痛点,提高人文素养,提升自身创新创业以及就业能力。

2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2

5

五创业者

1.创业者概述

2.创业者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3.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精神

4.创业生涯曲线与鸿沟曲线

1.了解创业者的基本特点

2.理解创业者的创业素质

3.理解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

4.理解创业精神的培养

5.理解差异化的创业者

6.理解创业生涯/心理的关键点

任正非创业发展历程,启发学生创业中要有信心勇气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

目标1

目标2

6

六创业机会

1.创业机会概述

2.发现创业机会

3.创业机会的常见实施路径

1.了解创意、创业机会、商业机会概念

2.了解创业机会的来源

3.了解创业机会的识别

熟悉常见的创业实施路径

引入小米科技的超豪华创业团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家国情怀和团队意识。

2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7

七创业团队

1.创业团队概述

2.创业团队的组建

3.创业团队的管理

4.创业团队的制胜之道

1.了解创业团队的组成、组织要素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建创业团队的方法

3.掌握创业团队成长环境构建的方法

4.掌握创业团队管理策略和技巧

通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企业考察等,主要让学生明白创业是什么?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8

八创业计划书与路演

1.创业计划的准备

2.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与展示

3.路演

1.认识创业计划

2.理解创业计划的基本概念

3.理解创业计划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4.理解创业计划的产生过程

5.熟悉路演过程

通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企业考察等,主要让学生明白创业是什么?需要哪些法律手续以及如何挑选项目进行创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与法治意识。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9

九创业企业管理

1.创业企业组织形式选择

2.创业企业的注册流程

3.创业企业的选址

4.创业企业营销管理

5.创业企业财务管理

1.了解创业企业的组织形式

2.掌握创业企业注册的程序

3.掌握创业企业选址的方法

4.了解创业企业的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

华为模式01”,树立学生以价值为导向的持续创新精神;树立能吃苦、不断的学习、探索的精神。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10

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1.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概述

2.创新创业大赛的分类

3.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技巧

1.了解创新创业训练相关活动

2.掌握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技巧


2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安排,《创新创业教育(1)》课内8与课外8学时安排在第3学期,《创新创业教育(2)》课内8与课外8学时安排在第6学期,由创新创业学院和各学院(部、中心)组织完成。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的综合考核方式,即:

总成绩=课程论文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注:未提交课程论文或提交严重超时,直接判为不及格。

课程目标考核环节与权重分配表

课程目标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课程报告

成绩比例(%

课堂互动

作业

目标1

10

10

25

45

目标2

10

5

15

30

目标3

10

5

10

25

合计

30

20

50

100

期末考核(课程论文)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在相关领域学习中,熟练使用创新技法进行创新

能在相关领域学习中,较好使用创新技法进行创新

能在相关领域学习中,能够使用创新技法进行创新

在相关领域学习中,不能使用创新技法进行创新

目标2

能够在相关领域解决工程问题中,很好体现创新能力

能够在相关领域解决工程问题中,较好体现创新能力

能够在相关领域解决工程问题中,能体现创新能力

在相关领域解决工程问题中,不能体现创新能力

目标3

能够在相关领域解决工程问题中,迅速获取信息,很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在相关领域解决工程问题中,较为迅速获取信息,较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在相关领域解决工程问题中,获取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相关领域解决工程问题中,不能获取信息,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考核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

方式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互动

互动积极、回答问题准确、叙述清晰

互动积极、能把握要点、叙述较清晰

互动较积极、回答基本正确、叙述较清晰

积极性差,叙述含糊、无逻辑性

作业

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分析有效,结论部分正确

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目标2

课堂互动

互动积极、回答问题准确、叙述清晰

互动积极、能把握要点、叙述较清晰

互动较积极、回答基本正确、叙述较清晰

积极性差,叙述含糊、无逻辑性

作业

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分析有效,结论部分正确

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目标2

课堂互动

互动积极、回答问题准确、叙述清晰

互动积极、能把握要点、叙述较清晰

互动较积极、回答基本正确、叙述较清晰

积极性差,叙述含糊、无逻辑性

作业

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分析有效,结论部分正确

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李珍辉,易兵主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参考书目

1)刘洞波,李永坚.创新创业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马振峰主编,创造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3)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教学大纲制订者:谢卫才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工程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工程经济学

2.课程编码:1900916

3.学分与学时:1.5学分/24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管理学院

10.课程负责人:胡湘兰

二、课程简介

《工程经济学》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校,要求学生掌握资金时间价值;资金等值;计算建设项目的各评价指标的定义与计算;利用评价指标进行项目(方案)选择、项目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以及如何进行编制评价报表等内容。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正确的认知,能够站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通信领域工程项目实践的可持续性,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目标2:能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目标3:能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能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解决方案进行总结报告。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7.2能够站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通信领域工程项目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目标1

11.项目管理

11.1掌握通信相关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其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决策问题;

目标2

11.2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管理和技术经济方法运用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工程经济活动介绍

1)工程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2)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1)能应用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工程建设的的热点问题。

2)能应用工程经济的研究方法,提出解决企业工程建设经济对策。

北京冬奥会里蕴含的财务管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民族自豪感

2

讲授法

讨论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3

2

二、货币时间价值

1)利息、利率、单利、复利、

2)年金,折现率

3)建设项目的现金流量

4)资金等值计算


1)能应用利息利率计算、年金、折现率以及现金流量计算对工程建设的资金运作进行分析

2)能应用资金分析的研究方法,解决企业工程的资金计算问题

校园贷的危害——通过视频展示与计算分析,讲述校园贷的危害,使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识

6

讲授法

讨论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2

目标3

3

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2)建设项目盈利能力的指标

3)建设项目清偿能力的指标

1)能应用经济评价指标对工程建设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2)能应用经济评价指标对工程建设的清偿能力进行分析

利息计算案例视频展示——树立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

讲授法

讨论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2

目标3

4

四、建设项目投资方案的选择

1)建设项目投资方案的类型及投资约束

2)独立型、排他型、混合型方案的选择

1)能应用评价指标指标对工程建设的投资方案进行分析

2)能应用经济评价指标对工程投资方案进行决策

中国基建领先于世界,深海一号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2

讲授法

讨论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2

目标3

5

五、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

1)不确定性和风险产生的原因

2)不确定性分析中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方法。

1)能应用盈亏平衡分析法对工程建设的投资方案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2)能应用敏感性分析法对工程投资方案进行决策

华为、格力等优秀民族企业的案例与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4

讲授法

讨论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6

六、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筹措

1)融资决策及其方法

2)风险与融资风险、风险分析与防范

1)能应用经济指标对工程建设的筹融资方案方案进行分析

2)能应用经济指标对工程建设的筹融资方案进行决策

艾爱国事迹介绍——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深刻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

讲授法

讨论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7

七、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必要性以及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对象

2)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评价的关系以及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程序

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以及各类财务评价指标的内涵

1)能应用经济效益指标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决策

2)能应用经济指标对工程建设可行性进行分析与决策

税法知识视频讲解与学习——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依法纳税

4

讲授法

讨论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互动

作业和测试

主题讨论


目标1

5

5

3

8

21


目标2

6

6

6

24

42


目标3

4

5

10

18

37


合计

15

16

19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很好的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能较好的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较正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能基本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不能基本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不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目标2

能很好的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完全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能较好的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能基本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基本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不能基本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不能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目标3

能很好的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有效的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能很好的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能较好的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能较好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能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基本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能基本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基本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不能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基本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不能基本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基本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很好的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能较好的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较正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能基本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不能基本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不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作业和测试

能按时完成作业能很好的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能按时完成作业,能较好的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较正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能基本按时完成作业,能基本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不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主题讨论

能很好的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能较好的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较正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能基本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不能基本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基本正确的认知,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不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目标3

随堂互动

能很好的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有效的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能很好的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能较好的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

能较好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能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基本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能基本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基本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不能应用资金时间价值规律,利率计算、资金等值、盈亏平衡分析等知识基本解决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不能基本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基本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作业与测试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能准确熟练运用公式计算终值、现值、复利、年金、折现率和计息期数的推算;按时完成作业,能很好的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能运用公式计算终值、现值、复利、年金、折现率和计息期数的推算;按时完成作业,能较好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基本能运用公式计算终值、现值、复利、年金、折现率和计息期数的推算;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能基本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基本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运用公式计算终值、现值、复利、年金、折现率和计息期数的推算;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基本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基本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主题明确,履行角色全部任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进行分析,不需任何提醒高质量完成工作;能很好的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阅读文献多,主题较明确,几乎能履行角色全部任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进行分析,很少需要提醒完成工作;能较好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阅读文献较多,能基本运用所学知识对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进行分析,但需要教师经常需要提醒完成工作;

能基本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基本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阅读文献不足,不能履行角色任务。不能基本运用所学知识对工程中的经济与效率问题进行分析;不能基本应用价值工程分析、设备更新、财务报价与报表对企业工程价值进行基本的分析与评价,并对企业的价值工程进行总结报告。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很好的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完全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能较好的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能基本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基本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不能基本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不能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作业和测试

能按时完成作业,能很好的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完全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能按时完成作业,能较好的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能基本按时完成作业,能基本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基本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基本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不能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主题讨论

能很好的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完全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能较好的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能基本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基本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不能基本应用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分析与评价,不能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经济决策方法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刘晓君,张炜,李玲燕主编,《工程经济学》,西安建筑科技出版社,2021

2.参考书目

1李忠富张明媛主编,《工程经济学》(第三版)科技出版社,2023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工程经济学: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208165366.html

教学大纲制订者:胡湘兰

教学大纲审定者:刘振剑

教学大纲终审者:张维梅

制订时间:20238


《企业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企业管理

2.课程编码:0700921

3.学分与学时:1.5学分/24学时

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6.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设计报告的综合考核方式。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管理学院

10.课程负责人:胡湘兰

二、课程简介

《企业管理》是工科类学生必学的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其主要内容是:企业及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的基本内涵;企业管理的内容范畴;企业管理者的能力与素养要求;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企业的战略与决策;企业的组织建构与运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生产系统设计及管理;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企业的营销管理等。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课程目标1(社会对工程影响分析):能够从工程科学和事务项目为中心,组织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体系,有效的协作执行体系,精准的决策支持体系,培养学生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办公能力,建立协调统一、反应敏捷的高水平执行团队。

课程目标2(项目管理知识基础):能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倾听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让学生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3(项目管理应用):理解自动化工程实践中涉及的经济与管理因素,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经济决策的整体架构,掌握自动化工程项目的时间及成本管理、质量及风险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

6.2社会对工程影响分析:能分析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质量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以及不同文化对电子电路、信息系统工程实践的影响。

课程目标1

11项目管理

11.1项目管理知识基础:掌握电子电路、信息系统的研究、维护、实验及生产实践中的工程管理原理、基本经济决策方法。

课程目标2

11.3项目管理应用:项目管理能综合应用工程管理原理、经济决策方法,对电子电路、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课程目标3

课程思政

1)重点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德向善,仁爱精诚,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能力;

2)培养学生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

3)培养学生强化担负时代使命的责任。青年具有责任感,才能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担负时代使命。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24学时)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课程目标

思政融入途径

一、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

1) 企业的概念

2) 基本特征

3) 企业的类型

4) 企业系统构成

5) 企业产权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

1) 企业的概念和类型

2) 企业的一般特征

3) 现代企业系统的概念及构成

4) 企业产权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

6

课程目标123

通过介绍知名企业、分析企业的特征、结构以及制度等,学习企业的概念和类型,激发学生信息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时代责任的担当。

二、管理及企业管理

1)管理的概念及属性

2)企业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3)企业管理的内容

4)企业管理者

5)企业管理原理

1)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2)企业管理的内容

3)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素养及技能

4)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6

课程目标123

通过介绍企业运行过程,激发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基础的深刻认识和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

三、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1)决策2)计划3)组织

4)领导5)控制

1)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2

课程目标123

通过对企业管理基本职能的介绍,培养学生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

四、企业组织建构与管理

1)企业组织概述

2)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3)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1)企业组织的基本概念

2)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方法

3)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4

课程目标123

通过对企业组织建构与管理的介绍,重点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德向善,仁爱精诚的能力。

五、企业业务管理

1)企业生产系统设计

2)企业生产管理

3)企业质量管理

4)企业营销管理

5)技术管理及创新

1)企业生产系统的构成

2)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及技术管理

4

课程目标123

通过企业业务管理的介绍,培养学生强化担负时代使命的责任,自觉担负时代使命。

六、企业供应与保障管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企业物资及采购管理

3)企业设备及维护管理

4)企业后勤及安全管理

5)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

6)企业公关及危机管理

1)企业正常运转所涉及到的人力资源、物资及采购、设备及维护、后勤及安全、财务及成本、公关及危机等方面的管理。

2

课程目标123

通过企业供应与保障管理的介绍,培养学生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综合考核方式,即:

1)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

2)平时成绩分为两部分:作业(40%)、课堂表现(10%),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课程目标(权重)

支撑的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堂表现

作业

期末考试

成绩比例(%

课程目标10.20

观测点9.1

2

8

10

20

课程目标20.60

观测点9.2

6

24

30

60

课程目标30.20

观测点11.1

2

8

10

20

合计


10

40

50

100

成绩评定方法为:

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采取开卷考试,考试时间100分钟,成绩采用百分制,卷面成绩总分10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整体掌握程度,基本分析计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等。

2.作业:总成绩的40%。本门课程布置作业总数按照4次计算,每次作业占10分。根据学生作业是否按时上交、是否独立完成以及作业完成准确性与可读性评分。平时作业的最终成绩取本课程各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值。

考核内容

比例

[36-40]

[32-36

[28-32

及格

[24-28

不及格

[0-24

完成进度

10%

按时完成

按时完成

按时完成

延时完成

延时完成

概念掌握程度

30%

90%以上概念清晰

80%以上概念清晰

70%以上概念清晰

60%以上概念清晰

40%以上概念清晰

方案正确性

40%

优选方案

正确

基本正确

存在缺陷

有严重缺陷

分析或结论有效性

20%

分析合理

结论正确

分析较合理

结论基本有效

分析有效,结论部分正确

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存在严重错误

3.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

考核内容

比例

[9-10]

[8-9

[7-8

及格

[6-7

不及格

[0-6

课堂活跃度

30%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积极与老师互动。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能与老师互动。

回答老师提问积极性一般。

回答老师提问一般,欠缺主动性

较少与老师互动。

回答准确性

30%

准确全面

答问能把握要点

基本正确

部分正确

有较大缺陷

叙述交流

30%

叙述清楚全面、有逻辑性,能很好的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

叙述清楚、有逻辑性,能正常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

叙述清楚、逻辑性一般,能较好的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

叙述基本清楚、逻辑性欠缺,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缺少主动性。

叙述含糊、无逻辑性,交流分享不消极。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0.教材

《企业管理学》(第3版),杨善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

11.参考书目:

[1]《现代企业管理》,吴振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企业管理概论》,尤建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现代企业管理教程》,陈富生、黄顺春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教学大纲制定者:胡湘兰

教学大纲审定者:刘振剑

教学大纲终审者:张维梅

制定时间:20238


《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

2.课程编码:0300015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6.考核方式: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7.课程类别与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专业导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10.课程负责人:林愿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了解当代工程及工程师社会职责,熟悉技术、经济、道德价值,了解当代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公众健康、福利及社会安全意识,使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规划,提高自身全面素质。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课程目标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H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树立以绿色可持续发展造福万代的意识,并将这种认识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增强技术开发信心,使自身成长为才情兼备的社会栋梁;

课程目标2(职业道德与规范,H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在现代文化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技术运用者,工程师,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理解当代工程师的角色要求是大工程观下的整合协调能力和伦理素养;理解并履行工程师社会责任。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7.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熟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能理解电子电路、信息系统工程实践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程目标1

8职业规范

8.2职业道德与规范: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能够在电子信息项目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遵守诚实公正、诚信守则、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课程目标2

课程思政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了解当代工程及工程师社会职责,熟悉技术、经济、道德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工科人文情怀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1、厚植爱国精神与刻苦、勤奋、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造社会价值,报效祖国。

2、培养学生的工科人文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要有稳定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规划意识、底线意识。

4、结合行业特色激励学生提高专业素养,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进程中去。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时

课程目标

思政元素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明确工程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2

课程目标2

1、通过工程师伦理的介绍,引导当代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2、明确工程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即奉献社会;

二、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卓越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

采用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课题讨论,使学生懂得作为一名工程师必需的素质和需要具备的技术能力。

2

课程目标2

1、通过介绍卓越工程师学习专业技能的必要性,引导学生爱岗敬业;

2、对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学习,植入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三、管理沟通与团队合作

管理者的沟通;同理心定义与准则;高绩效团队;冲突与绩效;团队的角色。

采用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课题讨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在工作中跟上下级沟通,具有不断发展和沟通能力。

2

课程目标2

1、通过分析管理团队的沟通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终生学习;

2、通过讲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强调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要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奉献精神;

四、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电子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电子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

采用案例式教学,并结合视频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师的道德规范、能力要求,思考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

课程目标2

1、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维;

2、通过工程师行为准则,培养学生大局观。

五、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工程师在技术活动中的角色;工程师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师怎样担负其社会责任。

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电子信息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担当。

2

课程目标1、2

1、新时代工程师社会属性认知:对科技、政经、文化的影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六、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实例);

企业规章制度。

借助大型公司面试采用的伦理题目、及点评来认知职场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即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具体化和实用化,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2

课程目标2

1、通过企业文化、人文素养等探讨,激励当代大学生,培养学生工科人文情怀;

2、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培养法律意识与核心意识;

七、职业规划与发展

什么是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个人分析与职业目标确定;企业文化融入与个人职业发展。

请企业专家分享职业发展和规划,使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规范以及如何进入企业后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2

课程目标2

1、通过工程师的职业规划,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热情;

2、个人职业发展,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八、公务礼仪知识

公务礼仪基本原则、公务礼仪的内容、公务礼仪注意事项、公务礼仪实例。

建立QQ群、微信群,加强和学生的联系,线上、线下密切互动,课内提问和课外答疑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职场的礼仪文化和职业操守,明确自己如何更好适应职场,并避免基本的礼仪失礼。

2

课程目标2

1、讲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礼仪知识,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2、学好公务礼仪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综合考核方式,即:

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考查课)

6-1课程目标考核环节与权重分配表

课程目标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试

成绩比例(%

课堂表现

作业

目标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5

20

30

65

目标3:职业道德与规范

15

0

20

35

合计

30

20

50

100

6-2期末考核课程目标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分析合理

结论正确

分析较合理

结论基本有效

分析有效,结论部分正确

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目标2:职业道德与规范

能够评价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较好评价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基本较好评价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不能够评价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6-3过程考核课程目标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课堂表现

能够充分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协调问题思路清晰

能够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协调问题思路较为清晰

基本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协调问题具有一定思路

不能够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协调问题思路混乱

作业

能够理解电子信息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较好理解电子信息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基本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不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相关领域工程实践对环境的影响;

目标4:职业道德与规范

课堂表现

能够评价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有较强自我约束能力

能够评价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有一定自我约束能力

基本能够评价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有一定自我约束能力

不能够评价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教材:

倪家明等主编,工程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2主要参考书:

寇北辰,职业道德修养,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教学大纲制定者:林愿

教学大纲审定者:龚军辉

教学大纲终审者:吴迪

20238


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1)》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1)

2.课程编码:0300001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罗雅博

二、课程简介

C语言程序设计(1)》是面向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学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用于解决专业问题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核心目标是通过学习程序设计,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熟悉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计算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C语言程序,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提高计算机编程能力及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目标

目标1:学会用C语言编写程序,充分利用C语言简洁、效率高的特点,对于复杂问题能用编程思维进行表述与建模,能够针具体问题,使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穷举、试探等程序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和求解,提出恰当的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

目标2:培养调试程序的能力与熟练运用工具软件的能力。能分辨在不同系统平台运用不同工具完成设计和开发的异同,熟练应用IDE工具进行C语言程序的编写、编译与调试。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3能够在给定的设计目标约束下,设计与实现满足性能指标的软硬件模块或功能单元

目标1

5.使用现代工具

5.1掌握通信专业常用的仪器设备、工程工具、软硬件开发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的使用原理与方法,并理解仪器和工具的局限性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2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编程基础

1.基于计算机发展历史与规律,能利用计算机特点,应用数制的概念、不同数制数据的特点进行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

2.基于不同数据的表示形式,灵活进行计算机中的数据运算;

3.基于以上知识,能够在计算机内对基本工程问题建立数据模型。

1.计算机发展背景,引入国内计算机产业发展情况

2.各种编程语言发展情况,我国的情况

3.太极八卦中隐含的二进制机制

4.超算世界排名从落后到前500名中国最多,并有多年居于运行速度最快榜首

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目标1

2

程序设计与算法初步

1.运用C语言的一些基本知识,开始建构简单C语言程序;

2.了解应用开发环境的基本使用方法,熟悉上机编程的基本步骤;

3.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一些常用的算法流程表示方法。

谭浩强版《C程序设计》教科书,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多的此类教科书,我国在软件应用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巨大的应用市场促进了先进的应用开发技术。

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

目标1

3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1.掌握PTA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习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并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分清常量与变量的不同、有哪些基本的数据类型;

2.通过教学和实验,能灵活运用常用运算符、表达式与数据类型转换;

3.通过教学和实验,能区分表达式与C语句,灵活使用格式化输入与输出函数。

以此基本结构比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按部就班有序进行,我们的发展也要按照科学规律有序发展,踏踏实实,不好高骛远,积硅步以致千里,走好每一步。

6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

目标1

4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掌握选择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能在程序设计过程中灵活应用ifswitch语句,掌握选择和分支程序的流程。

选择,就如每个人每天都面临选择,而当代大学生在人生大的选择上要以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为标准。

6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

目标1

5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掌握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能在程序设计过程中灵活应用三种循环语句以及控制语句breakcontinue,能利用循环结构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分析程序。

循环,人生的螺旋上升,有滞涨期,有爬升期,甚至有倒退期,大学生要有健康心态、良好品质和过硬技术来面对。

6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

目标1

6

函数

1.学习使用函数的定义、调用,实现模块化编程;

2.运用函数的过程中,分清楚形参、实参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而联系,还有函数返回值的使用;

3.运用递归函数完成相应的递归算法;

4.运用函数的过程中,能根据变量的存储属性灵活应用。

模块化编程,就如现代社会的分工合作,个人需要技术精专,世界需要合作协同,共创美好生活。

6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2.实验教学(16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实验一: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必修

使用常用的C语言编译集成环境,针对问题,编辑顺序结构代码,完成编译、运行和结果分析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介绍国内ide软件的发展史,从软到兴起的过程看到整个中国软件发展的前景,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2

验证型

目标1目标2

2

实验二:C语言程序数据的输入输出

必修

使用常用的输入输出函数实现各类数据的输入输出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鼓励学生多读好书,看好剧,建立良好的氛围,积极向上,输出正能量,正面影响周围的同学

2

验证型

目标1目标2

3

实验三、四:选择结构

必修

完成选择结构程序的编写,学习利用ifswitch两种控制语句解决特定问题,学习选择分支语句的嵌套使用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提醒学生了解,即使是多重选择,在嵌套选择中也就算一个语句,如同我们人生的选择,即使可选项很多,但做出了选择,也就失去了其他选择,所以要慎重

4

设计型

目标1目标2

5

实验五、六: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必修

完成循环结构程序的编写,利用whiledo-whilefor循环语句来解决特定问题,学习掌握运用breakcontinue语句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人生路有时候如循环,螺旋上升,有滞涨期,有爬升期,甚至有倒退期,大学生要有健康心态、良好品质和过硬技术来面对。只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才可以笑对人生任何的弯折

4

设计型

目标1目标2

6

实验七、八:函数

必修

运用模块化编程的技术,完成定义函数,并采用函数调用方法来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现代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分工合作,由一个个个体组成,每个人认真且有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并合作协同,使得整个社会就会有机良好运作。

2

设计型

目标1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PTA线上作业

实验

小测试


目标1

7

7

16

60

90


目标2

5

5

0

0

10


合计

12

12

16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90~100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80~8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60~7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低于60

目标2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90~100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80~8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60~7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低于60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

1

小测试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90~100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80~8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60~7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低于60

课堂表现

随堂作业和测试的综合成绩达90分以上

随堂作业和测试的综合成绩80~89分之间

随堂作业和测试的综合成绩60~79分之间

随堂作业和测试的综合成绩低于60

作业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90分以上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80~89分之前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60~79分之前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低于60

目标

2

实验

流程正确,完成率和正确率≥90%

流程正确,完成率和正确率在80%~89%

流程基本正确,完成率和正确率60%~79%

完成率和正确率得分<60%

作业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90分以上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80~89分之前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60~79分之前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低于60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谭浩强编著,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考书目

[2]布莱恩编著,C程序设计语言(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3] K.N.King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方法 (2),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3.其他学习资源

PTA在线教学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罗雅博

教学大纲审定者:谢雅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C语言程序设计(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2)

2.课程编码:0300002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1)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罗雅博

二、课程简介

C语言程序设计(2)》是面向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学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用于解决专业问题的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是在前期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1)》的基础上,继续该课程的后续内容的学习,主要是构造型数据应用(数组与结构体)等知识。使学生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问题能设计、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和约束条件的模块、算法、组件。

三、课程目标

目标1:学会用C语言编写程序,充分利用C语言简洁、效率高的特点,对于复杂工程问题能针对系统设计中的功能、性能等具体要求设计或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和约束条件的模块、算法、组件。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3能够在给定的设计目标约束下,设计与实现满足性能指标的软硬件模块或功能单元

目标1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2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数组1

1.能够运用一维数组来完成常用算法的设计;

2.能够运用二维数组来完成常用算法的设计。

数组访问的范围控制,如果不合法无法在编译阶段发现,需要仔细分析程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分析测试各种情况下的程序运行结果,需要以“工匠精神”来对待日益复杂的程序设计

8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

目标1

2

数组2

1.能够运用字符数组来完成常用算法的设计;

2. 掌握函数调用与返回时,传参中数组作为参数的使用方法。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大学生要多结交正能量的朋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无愧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6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

目标1

3

指针1

1.基于指针的定义,指针变量等概念,能灵活运用指针,完成对数据的间接访问;

2.运用指针指向一维数组,和指向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等手段,完成对数组的操作;

1.指针是C语言的灵魂,就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前进道路的指南针,前锋队,舵手。

2.有了正确的领导,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4

指针2

1.使用各种指针,比如指向函数的指针或返回指针值的函数,实现各种间接数据访问,提高编程的灵活性;

指针的应用很灵活,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其本质,就能很好为我们所用,就如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无论什么复杂情况,只要不忘初心,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5

用户自己建立数据类型1

1.基于结构体类型以及其他组合型类型,建构用户自己的数据类型,完成对应复杂数据的程序设计;

结构体中各成员变量可以类型不同,但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很好的完成工作。就如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在不同地域,各个行业,团结一致,分工合作,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各民族自己的力量。

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

目标1

6

用户自己建立数据类型2

1.基于结构体和指针概念,构造链表数据结构和其上的操作;

2.运用共用体和枚举类型,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

我们每个人就如链表中的一个结点,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个人强大,则整个社会这个链表就强大,每个人就像一台机器的螺丝钉,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也要有质量过硬的担当

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

目标1

7

文件的输入输出

1.理解数据文件的概念和用途;

2. 掌握数据文件创建、打开、读写、保存等基本操作,能利用数据文件进行基本的数据保存。

举例一些著名的数据文件泄露事件,对个人、机构甚至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说明数据文件处理中可采用的一些基本的保密手段。

2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

目标1

2.实验教学(16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实验一:数组

必修

完成一维、二维数组和字符数组的定义、赋值和相关算法的设计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1.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更快更好更强地发展;

2.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融合在集体里,为团队的目标做出更好的贡献,达到成功的目标;

3.大学生要结交三观一致正能量的朋友。

4

设计型

目标1

2

实验二:指针

必修

1.完成指针的定义,能正确使用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能正确使用字符串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

2.完成其他与指针相关的操作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前进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

2.不忘初心,始终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始终记着这个方向,就不会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6

设计型

目标1

3

实验三:结构体

必修

完成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和使用,与结构体相关的程序设计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互助的精神,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团结一心,树立共同目标,取得不断进步的法宝。

4

设计型

目标1

4

实验四:链表

必修

完成链表的构建、链表的遍历、结点的插入或删除的程序设计

独立完成实验代码的编写,并能通过系统测试

链表的每个结点都很重要,每一个结点都不可或缺,每一个结点都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则我们的事业终将胜利,我们的目标终会达成。

2

设计型

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线上作业

课堂表现

小测试


目标1

12

12

16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90~100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80~8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60~7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低于60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

1

小测试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90~100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80~8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60~79分之间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低于60

课堂表现

随堂作业和测试的综合成绩达90分以上

随堂作业和测试的综合成绩80~89分之间

随堂作业和测试的综合成绩60~79分之间

随堂作业和测试的综合成绩低于60

作业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90分以上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80~89分之前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60~79分之前

PTA上练习平均成绩低于60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谭浩强编著,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参考书目

[2]布莱恩编著,C程序设计语言(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3] K.N.King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方法 (2),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3.其他学习资源

PTA在线教学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罗雅博

教学大纲审定者:谢雅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电路分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电路分析

2.课程编码:0300201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彭芙蓉

二、课程简介

《电路分析》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电路模型和基本定理,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等。课程内容具有体系严密、逻辑性强、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特点。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定理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梦、责任与担当和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熟悉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独立电源、受控电源的特性与功能,具备这些元件的应用能力;能够借助数学的微分、积分等基本知识,明确两类约束(拓扑约束、元件约束)的内容,并能正确运用两类约束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能够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建立电路模型并求解。

课程目标2:能够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等关键参数;能灵活运用戴维宁定理求解复杂电路中的关键参数;能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关键参数;能系统化建立电路方程,对实际工程电路进行分解和分析计算。

课程目标3:能够使用电路分析辅助工具Multisim仿真相应的电路问题。能够运用常用电工仪表、电子测量仪器、常用工具独立完成实验所要求参数测量、数据分析、结论验证等。具有查阅手册、文献的能力,能识别和正确选用电阻、电容及电感等常用的实际元件,完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对电路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和判断,并能及时排除。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能够应用通信专业基础知识的概念和理论,对具体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问题建模,并进行求解

课程目标1

2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课程目标2

3使用现代工具

5.1理解通信基本实验工具和仪器的设计原理,掌握通信测试仪器、通信电路设计工具和专业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课程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电路与电路模型的概述;

2.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及电路的功率计算;

3.电路组件(电阻、电容、电感)的伏安关系;

4.基尔霍夫定律。

1.运用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的伏安关系建立模型,并进行功率计算;

2.灵活运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

通过讲解电的产生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

1.多媒体教学法;

2.问题导向教学法;

课程目标1

2

1.等效与等效变换的概念;

2.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3.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4.输入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运用电阻、电源的等效变换分析计算电路模型;

2.求解输入电阻。

通过等效变换,引入创新思维,举例我国的创新成果,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6

1.多媒体教学法;

2.问题导向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课程目标1

3

1.KCLKVL的独立方程数;

2.电阻电路的支路电流分析法;

3.电阻电路的网孔电流分析法;

4.电阻电路的回路电流分析法。

5.电阻电路的结点电压分析法;

1.能正确列写电阻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结点电压方程,对含特殊情况的电路(无伴电压源、受控源等)能知道如何增补方程。

通过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各参数的讲解,引入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6

1.多媒体教学法;

2.问题导向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课程目标1

4

1.叠加定理;

2.替代定理;

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1.熟悉电阻电路典型定理的内容及应用条件,包括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等,能熟练运用上述定理求解电路。

引入戴维宁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事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拼搏。

6

1.多媒体教学法;

2.问题导向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课程目标12

5

1.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初始条件;

2.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分析;

3.直流电源作用下一阶电路全响应及三要素分析法;

1.理解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会求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

2.能建立一阶电路齐次微分方程,得出零输入和零状态响应的指数规律,并能应用响应的指数规律分析复杂一阶电路的响应;

3.熟练应用三要素法求解在直流电源激励下的一阶电路。

在讲解一阶动态电路的应用时,采用项目化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在创新团队中的作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6

1.多媒体教学法;

2.问题导向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课程目标12

6

1.复数、正弦量、相量法基础;

2.电路定律及电路组件的相量形式;

3.阻抗与导纳;

4.电路的相量图分析法;

5.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1.能运用相量法分析计算电路模型;

2.能运用正弦稳态电路的相关理论设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方案;

3.能运用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概念分析工程问题。

在正弦稳态电路中,不同的元件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和共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8

1.多媒体教学法;

2.问题导向教学法。

课程目标12

2.实验教学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直流电阻的测量

必修

1.用万用表测量三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器,并计算相对误差;

2.利用伏安法测量三个相同电阻器的阻值,并计算相对误差。

1.学习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

2.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

学习测量电阻的多种解决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遇到事情不钻牛角尖,辩证的对待人生。

2

验证性

课程目标13

2

电位测量和电路故障的处理

必修

1.根据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分析计算以c点或f点为参考点时,各点的电位值;

2.利用万用表测量以c点或f点为参考点时,各点的电位值。

1.学习电路的连接方法;

2.加深对电位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安全性和安全性操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验证性

课程目标13

3

叠加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必修

1.根据电路图,测出各独立电源单独作用和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电流和电压数值,证明线性电路满足叠加原理。

2.根据所测数据,验证基尔霍夫定律。

1.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2.验证基尔霍夫定律;

3.理解参考方向与真实方向的关系。

通过基尔霍夫在21岁就提出了两个重要定律,引导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性

课程目标13

4

戴维宁定理的研究

必修

1.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定戴维宁等效电路的UocReq

2.负载实验,改变RL阻值,有源二端网络和它的等效网络的伏安特性曲线;

3.验证戴维宁定理

1.验证戴维宁定理,加深对等效概念的理解;

2.学习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电路参数的测试方法;

3.学习减小仪表内阻对测量结果影响的实验方法。

在学习戴维宁定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2

综合性

课程目标123

5

一阶电路的响应研究

必修

1.建立RC充放电电路,观察到激励与响应的变化规律;

2.建立RC微分和积分电路,观测并描绘激励与响应的波形。

1.学习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RC电路的响应;

2.掌握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3.了解电路参数对电路动态过程的影响。

通过讲解合理连接多个电容、电感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发学生的团结精神、奉献精神、拼搏奋斗的民族精神。

2

综合性

课程目标2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实验

课堂小测


目标1

6

4

6

33.6

49.6


目标2

6

4

6

26.4

42.4


目标3

0

8

0

0

8


合计

12

16

12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课程目标1

根据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完全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独立电源、受控电源的特性与功能,具备这些元件的应用能力;能准确借助数学的微分、积分等基本知识,明确两类约束(拓扑约束、元件约束)的内容,并能准确运用两类约束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准确建立电路基本方程并求解。

根据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独立电源、受控电源的特性与功能,具备这些元件的应用能力。能借助数学的微分、积分等基本知识,明确两类约束(拓扑约束、元件约束)的内容,并能运用两类约束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建立电路基本方程并求解。

根据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理解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独立电源、受控电源的特性与功能,具备这些元件的应用能力。能借助数学的微分、积分等基本知识,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建立电路基本方程。

根据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独立电源、受控电源的特性与功能。能借助数学的微分、积分等基本知识,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建立的基本方程不正确,或求解方法错误。

课程目标2

能准确够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关键参数;能灵活运用戴维宁定理求解复杂电路中的关键参数;能准确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能够准确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关键参数。能系统化建立电路方程,对实际工程电路进行分解和分析计算。

能够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关键参数;能运用戴维宁定理求解复杂电路中的关键参数;能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关键参数。能系统化建立电路方程,对实际工程电路进行分解和分析计算。

能够基本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关键参数;能基本运用戴维宁定理求解复杂电路中的关键参数;能基本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能够基本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关键参数。能系统化建立电路方程,对实际工程电路进行简单分析计算。

不能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关键参数;不能运用戴维宁定理求解复杂电路中的关键参数;不能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不能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关键参数不正确或者方法出现原则性错误。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课程目标1

作业

能准确运用两类约束(拓扑约束、元件约束)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准确建立电路基本方程并求解。

能运用两类约束(拓扑约束、元件约束)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建立电路基本方程并求解。

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建立电路基本方程。

对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不能进行推理和分析。依据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基本定理对电子器件、电路模块及信息系统建立的基本方程不正确,或求解方法错误。

课堂小测

课堂测试正确率90%以上答题规范,书写工整,思路清晰。

课堂测试正确率8 0%--89%答题较规范,书写较工整,思路较清晰。

课堂测试正确率6 0%-79%答题基本规范,书写一般,思路一般。

课堂测试正确率6 0%以下答题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思路不清晰。

实验

完全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能准确使用伏安法的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电阻,对电压和电位的概念完全清晰;通过测试,加深对叠加定理的和基尔霍夫定律原理的掌握;理解戴维宁定理的等效概念。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能使用伏安法的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电阻,对电压和电位的概念清晰;通过测试,加深对叠加定理的和基尔霍夫定律原理的理解;理解戴维宁定理的等效概念。

基本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对伏安法的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电阻有基本的理解,对电压和电位的基本清晰;通过测试,对叠加定理的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原理能基本理解;基本了解戴维宁定理的等效概念。

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对伏安法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电阻的原理模糊,对电压和电位的概念不清晰;对叠加定理的和基尔霍夫定律的概念以及戴维宁定理等效概念认识错误或模糊。

课程目标2

作业

能够准确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关键参数;能准确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能够准确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关键参数。

能够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关键参数;能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关键参数。

能够基本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关键参数;能基本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能够基本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关键参数。

不能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阻电路的电流、电压及元件关键参数;不能应用数学微积分方程,使用三要素法对一阶动态电路的进行时域分析;不能应用数学的复数运算,使用相量法分析和计算正弦稳态电路关键参数不正确或者方法出现原则性错误

课堂小测

课堂测试正确率90%以上答题规范,书写工整,思路清晰。

课堂测试正确率8 0%--89%答题较规范,书写较工整,思路较清晰。

课堂测试正确率6 0%-79%答题基本规范,书写一般,思路一般。

课堂测试正确率6 0%以下答题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思路不清晰。

实验

能借助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准确得到戴维宁等效电路参数UocReq的值,理解时间常数的背景意义,对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与电容充电、放电的关系完全清晰

能借助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得到戴维宁等效电路参数UocReq的值,了解时间常数的背景意义,对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与电容充电、放电的关系基本清晰

能借助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基本得到戴维宁等效电路参数UocReq的值,了解时间常数的背景意义,对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与电容充电、放电的关系认识不准确

使用短路电流法得到戴维宁等效电路参数UocReq的值不正确,不了解时间常数的背景意义,对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与电容充电、放电的关系认识错误或者模糊

课程目标3

实验

遵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电路中故障。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95%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计算过程,没有抄袭;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的方法。

遵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80%95%;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计算过程,没有抄袭。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准确,且书写端正。报告内容基本完整,正确率60%80%,且书写端正。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报告内容不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

仍不完整。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王晓辉主编,电路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陈意军主编,电路学习指导与实验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参考书目

[1]邱关源主编,电路(6),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张卫钢主编,电路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3.其他学习资源

1)超星学习通

2Multisim仿真软件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芙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数据结构与算法B》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B

2.课程编码:0300202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程序设计(2、高等数学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张鏖烽

二、课程简介

《数据结构与算法B》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对数据结构课程中各种非数值数据逻辑、存储结构以及相关算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依据工程问题的实际需求合理地组织数据、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数据、设计出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逻辑结构基本运算的算法以及用C语言实现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算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国意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职业道德与品格素养等思政元素以恰当的途径方法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严谨严格、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自主学习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通过在PC与手机操作系统等邻域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美国对我国实施高端芯片与安卓系统等多方面制裁,以及我国最近几年在操作系统与芯片等领域取得的突破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科技强国有我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素质目标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运用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特性、算法平均效率分析方法综合比较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算法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

目标2: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确定其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设计并用C语言实现时间与空间上足够高效的算法。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4能够应用通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工程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课程目标1

2.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课程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数据以及数据结构的概念

2、数据逻辑结构的表示方法

3、算法的概念与特性

4、算法效率分析

1、掌握数据以及数据结构的相关概念;

2、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联系与区别;

3、能运用算法平均效率分析方法分析算法的时间与空间效率。

同样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不一样,其算法效率有高低之分,引导学生要培养大国工匠精神,讲究解决问题的效率,追求精益求精。

2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2

1、线性表的概念与基本运算

2、顺序表的基本运算算法实现及其应用

3、链表的基本运算算法实现及其应用

4、有序表

1、掌握线性表的概念与特性;

2、能定义顺序表的结构体、设计实现顺序表的基本运算算法;

3、能应用顺序表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思想与行动一致的人格魅力与素养的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党爱国情怀。

6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3

1、栈的定义与基本运算

2、顺序栈与链栈及其基本运算算法的实现

3、栈的应用

4、队列的定义与基本运算

5、顺序队(环形队列)、链队及其基本运算算法的实现

6、队列的应用

1、掌握栈和队列的概念与基本运算;

2、能利用顺序栈解决算术表达式求值、迷宫路径等工程问题;

3、能利用顺序队列解决求迷宫路径、环形队列求解约瑟夫环等工程问题;

中国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的旧社会探索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前仆后继、不惧失败,当代大学生应当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学习、不负青春。

6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1、串的定义与基本运算

2、顺序串及其基本运算算法的实现

3、链串及其基本运算算法的实现

4、串的模式匹配

1、掌握串的定义及其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结构;

2、能用C语言设计实现顺序串、链串的基本运算算法,并能运用这些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掌握顺序串的BF匹配与KMP匹配算法的设计思路,能运用串的匹配算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D.E.KnuthJ.H.MorrisV.R.Pratt提出的KMP匹配算法,相对BF算法而言,算法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激发学生爱国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学好计算机算法设计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4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5

1、递归的定义、模型

2、递归算法的设计

1、掌握递归的定义、递归算法的模型与设计思路

2、能运用递归算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通过介绍N皇后问题递归实现,引入中国国际象棋冠军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他们为国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2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6

1、数组的定义

2、特殊矩阵与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

3、广义表的定义、表示形式、存储方式

4、广义表的遍历算法及其应用

1、掌握数组与广义表的定义及其表示形式;

2、能用一维数组压缩存储对称矩阵、三角矩阵等特殊矩阵;

3、能用三元组存储稀疏矩阵,并能设计实现三元组运算的算法;

4、掌握广义表的不同存储方式、遍历算法,能用遍历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培养学生追求效率第一的科学精神,不同的算法有它们独有的优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4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7

1、树的定义、性质、遍历

2、二叉树的定义、性质、遍历

3、线索二叉树

4、构造二叉树

5、哈夫曼编码

1、掌握树与二叉树的定义、性质;

2、掌握树与二叉树的遍历算法、二叉树与树、森林之间的转换关系;

3、利用二叉树的遍历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队二叉树进行线索化、能根据遍历序列构造出二叉树;

4、能建立哈夫曼树,并对叶子节点进行哈夫曼编码;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新时代下的中国大学生更应该肩负起拥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中重任,发扬爱祖国爱家乡的民族精神。

8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8

1、图的定义、存储结构

2、图的遍历算法及其应用

3、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

4、最短路径

1、掌握图的概念、性质与存储结构;

2、能设计算法实现图的邻接矩阵与邻接表之间的转换,图的遍历算法;

3、掌握普利姆算法和克鲁斯卡尔算法的思路,并能用C语言实现;

4、掌握狄克斯特拉和弗洛伊德算法的思路,并能用C语言实现。

“Kruskal”算法是美国数学家Kruskal在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时提出的。希望同学们珍惜年华、勤奋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创新,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计算机算法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6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9

1、查找的概念

2、线性表的查找算法

3、树表的查找算法

4、哈希表查找算法

1、掌握查找的基本概念

2、掌握线性表、树表和哈希表查找算法的基本思路,并能用C语言实现;

树表的结构特点造就了它的查找有动态查找与静态查找之分,查找数据有其特殊性,注意其特殊性的情况及其条件,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能力。

4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10

1、排序的基本概念

2、插入排序

3、交换排序

4、选择排序

5、归并排序

1、掌握排序的基本概念

2、掌握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和归并排序等算法的基本思路,并能用C语言实现;

通过对不同排序算法的对比的学习,分析各自的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了解不追求最优同样可以满足实际需求,所以拥有健康、健全的心理与心智同样非常重要。

4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课后作业

分组讨论

课堂测试


目标1

6

6

8

42

62


目标2

10

2

8

18

38


合计

16

8

16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掌握数据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概念与特性、能正确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能够基于此综合比较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算法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

能够较好的掌握数据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概念与特性、能比较准确的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能够基于此综合比较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算法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

能够基本掌握数据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概念与特性、能基本正确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能够基于此综合比较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算法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

不能掌握数据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概念与特性、不能正确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不能够基于此综合比较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算法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

目标2

能够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数据特性,确定其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在此基础上将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能分析设计出这些运算的足够高效的算法,并能用C语言实现。

能够较好的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数据特性,确定其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在此基础上将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能分析设计出这些运算的比较高效的算法,并能用C语言实现。

基本上能够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数据特性,确定其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基本上能将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能分析设计出这些运算的有效算法,并能用C语言实现。

不能够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数据特性,不能正确选择其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在此基础上不能将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不能分析设计出这些运算的有效算法,用C语言实现算法很困难。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后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没有抄袭情况。

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或者作业正确率在60以下,或者存在抄袭情况。

分组讨论

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课堂测试

积极参加课堂测试,测试正确率在90%以上

积极参加课堂测试,测试正确率在80%以上

比较积极参加课堂测试,测试正确率在60%以上

参加课堂测试不积极,或者测试正确率在60%以下

目标2

课后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没有抄袭情况。

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或者作业正确率在60以下,或者存在抄袭情况。

分组讨论

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课堂测试

积极参加课堂测试,测试正确率在90%以上

积极参加课堂测试,测试正确率在80%以上

比较积极参加课堂测试,测试正确率在60%以上

参加课堂测试不积极,或者测试正确率在60%以下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李春葆,《数据结构教程(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7

2.参考书目

[1] 马克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第2版)》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6

[2] 陈锐 《深入浅出数据结构与算法》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4

[3] 胡昭民 《图解数据结构》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11

[4] 严蔚敏 《数据结构(第2版)》 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12

3.其他学习资源

慕课网址:数据结构_武汉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icourse163.org)

课程思政: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蓝本)

教学大纲制订者:张鏖烽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

2.课程编码:0301201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程序设计(2)、高等数学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张鏖烽

二、课程简介(一般250字左右)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对数据结构课程中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广义表、树、图等数据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基本运算算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依据工程问题的实际需求合理地组织数据、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数据、设计出能解决具体问题的算法以及用C语言实现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据结构基本运算算法思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国意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职业道德与品格素养等思政元素以恰当的途径方法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严谨严格、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自主学习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通过在PC与手机操作系统等邻域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美国对我国实施高端芯片与安卓系统等多方面制裁,以及我国最近几年在操作系统与芯片等领域取得的突破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科技强国有我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素质目标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工程问题的具体需求合理的组织数据、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结构、能将工程问题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能设计实现基本运算的算法,能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目标1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实验一线性表的应用与算法设计

必修

设计实现线性表的基本运算的算法;运用基本运算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

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概念、顺序存储与链式存储结构,能设计实现线性表的基本运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思想与行动一致的人格魅力与素养的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党爱国情怀。

2

设计性

目标1

2

实验二栈的应用与算法设计

必修

设计实现顺序栈的基本运算;运用顺序栈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

掌握顺序栈的基本概念与特性,能设计实现其基本运算算法;

中国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的旧社会探索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前仆后继、不惧失败,当代大学生应当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学习、不负青春。

2

设计性

目标1

3

实验三队列的应用与算法设计

必修

设计实现环形队列的基本运算,并用这些基本运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掌握环形队列的概念与特性,能设计实现环形队列的基本运算;

通过队列的特点,引导学生遵守社会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设计性

目标1

4

实验四串的模式匹配算法设计

必修

设计实现串的BF匹配算法、KMP匹配算;运用匹配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掌握串的模式匹配算法的思路,能设计实现串的模式匹配算;

通过KMP算法的优越性,鼓励学生学好计算机算法设计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2

设计性

目标1

5

实验五二叉树的应用与算法设计

必修

设计实现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建立二叉树、输出二叉树等算法,能运用这些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掌握二叉树的概念、性质与链式存储结构;能设计二叉链树的建立、遍历、构造、输出等算法;

节能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节能减排意识,为国家实施碳中和战略计划添砖加瓦。

2

设计性

目标1

6

实验六图的最短路径求解算法设计

必修

设计实现狄克斯特拉算法,运用该算法求解带权有向图的最短路径

掌握狄克斯特拉算法的基本思路,能用C语言实现该算法;

以狄克斯特拉算法在数据结构领域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强国有我的使命感。

2

设计性

目标1

7

实验七查找算法的应用与设计实现

必修

运用树表查找算法实现数据序列的查找

掌握树表查找算法的核心思路,用C语言设计实现树表查找算法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杜绝学术抄袭,提倡自主创新

2

设计性

目标1

8

实验八排序算的应用与设计实现

必修

用插入排序、选择排序、交换排序等排序算法对某数据序列进行排序

掌握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等排序算法的核心思路,能用C语言实现这些算法


2

设计性

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实验预习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目标1

10

60

30

100

合计

10

60

3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课程:总评成绩=实验预习成绩*10%+实验操作成绩*60%+实验报告成绩*30%

课程目标

课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验预习

能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运算算法的思路,实验预习检测题正确率在90%以上;

能比较熟练的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运算算法的思路,实验预习检测题正确率在80%以上;

基本上能比较熟练的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运算算法的思路,实验预习检测题正确率在60%以上;

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运算算法的思路,实验预习检测题正确率在60%以上;

实验操作

能独立根据工程问题具体要求,合理组织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能将复杂工程问题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能独立设计实现基本运算的算法,并能准确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能独立调试算法代码

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根据工程问题具体要求,合理组织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能将复杂工程问题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现基本运算的算法,并能准确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能独立调试算法代码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工程问题具体要求,合理组织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能将复杂工程问题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能在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协助下设计实现基本运算的算法,并能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调试算法代码

在老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根据工程问题具体要求,合理组织数据、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能将复杂工程问题分解为若干基本运算,在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协助下仍不能设计实现基本运算的算法,并不能正确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完全不能独立调试算法代码

实验报告

算法设计思路合理,算法效率满足实验要求,算法代码完整,算法运行结果正确,实验总结分析深刻充实,实验报告格式规范、逻辑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算法设计思路合理,算法效率满足实验要求,算法代码完整,算法运行结果正确,实验总结分析深刻充实,实验报告格式比较规范、逻辑比较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算法设计思路比较合理,算法效率基本满足实验要求,算法代码比较完整,算法运行结果正确,实验总结分析比较深刻充实,实验报告格式基本规范、逻辑比较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算法设计思路不算合理,算法效率不能满足实验要求,算法代码完整性差,算法运行结果有明显错误,实验总结分析比较敷衍,实验报告格式有多处明显的错误,或者存在抄袭现象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李春葆《数据结构教程实验(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7

2.参考书目

[1] 游洪跃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和课程设计》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12

[2] 王彤《数据结构实验教程(微课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2

3.其他学习资源

慕课网址:数据结构_武汉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实验辅助教学平台:PTA | 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

课程思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张鏖烽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

2.课程编码:0300203

3.学分与学时:3.5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1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曾秋芬

二、课程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如何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适当的数学求解,对所得的解给以物理解释,赋予物理意义。该课程通过在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时域、变换域(频域、复频域)的分析与实践,使学生具备对实际信号与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针对通信工程领域中电路、电磁等问题,能够采用图形、函数、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框图、流图等工具建立描述信号与系统的模型,并能根据系统模型判断系统特性及时域求解,从而具备工程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建模求解能力;

目标2:能够以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为工具分析周期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并能根据频谱特性设计满足特定功能的信号处理及传输系统,同时能够采用频域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从而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目标3:能够以S变换作为工具,根据因果关系和约束条件,建立连续与离散信号与系统模型,并能采用复频域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从而具备连续信号与系统的S域分析处理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等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

目标1

1.3能够应用数学模型,基于专业知识推演和分析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

2.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46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信号与系统

1)信号与系统概念;

2)信号及其分类;

3)连续信号的运算;

4)阶跃函数和冲激函数;

5)系统的描述;

6)系统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1.理解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信号与系统的分类;2.熟悉常用信号描述;

3.熟悉信号的运算方法;

4.熟悉阶跃函数和冲激函数特性、运算、应用;5.熟悉系统的描述-数学模型、框图表示;

6.熟悉系统的特性和分析方法(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

1.传承古人智慧,树立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独立而献身的精神。

2.科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同一性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0

多媒体教学,案例、问题导向、仿真等教学法

目标1

2

二、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1)LTI连续系统的响应;

2)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3)卷积积分;

4)卷积积分的性质。

1.熟悉LTI连续系统的响应微分方程的经典解、零输人响应、零状态响应;

2.理解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含义,熟悉其求解方法;

3.熟悉连续信号分解及卷积含义,能够利用其求解系统零状态响应;

4.熟悉卷积性质代数运算、与冲激函数的卷积、卷积的微分与积分、相关函数。

1.继承中华民族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2.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前进运动。

3.分析与综合。分析:把研究对象分成很多部分来进行研究的过程。综合:就是把分成的很多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过程。

8

多媒体、讨论、案例教、仿真等教学法

目标1

3

三、信号的频域表示与分析

1)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2)周期信号的对称性;

3)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傅里叶变换;

4)傅里叶变换性质及定理。

1.熟悉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三角函数形式、指数形式;

2.熟悉周期矩形脉冲频谱,理解周期信号的对称性与傅里叶级数系数关系;

3.理解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傅里叶变换含义;

4.熟悉典型傅里叶变换对、傅里叶变换性质及定理。

1.继承中华民族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创造创新活力——“技术报国、科技报国的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12

多媒体、讨论、案例、工程实例、仿真等教学法

目标2

4

四、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1)LTI系统的频域分析;

2)无失真传输系统;

3)理想低通滤波器与物理可实现系统;

4)时域采样与恢复。

1.熟悉LTI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2.熟悉无失真传输系统条件;

3.理解理想低通滤波器与物理可实现系统条件;4.熟悉时域采样定理及应用。

培育创新与开拓精神,要有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敢为天下先。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8

多媒体、讨论、案例、工程实例、仿真等教学法

目标2

5

五、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1)拉普拉斯变换;

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定理;

3)拉普拉斯反变换;

4)LTI系统的拉普拉斯变换分析法;

5)系统函数与复频域分析法;

6)连续时间系统的模拟及信号流图;

7)LTI连续系统的稳定性。

1.理解拉普拉斯变换概念,熟悉常用函数的单边拉普拉;

2.熟悉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定理;

3.熟悉拉普拉斯反变换求解方法-部分分式展开法;

5.熟悉LTI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法。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担负时代使命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寄望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的学习。

2.强化担负时代使命的责任,责任感是成就一切的基础,也是担负时代使命的基础。青年具有责任感,才能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担负时代使命。

8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虚拟仿真等教学法

目标3

2.实验教学(10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信号的表示与基本运算

必修

1.将信号表示成独立时间变量的函数;

2.用信号的波形图来描述信号;

3.MATLAB仿真信号的时移、反褶和尺度变换。

1.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用于信号仿真分析的MATLAB函数;

2.掌握连续时间信号的MATLAB产生。

依法办事、遵纪守法——“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2

验证性

目标1

2

信号卷积实验

必修

1.熟悉和掌握系统时域仿真分析的MATLAB函数;

2.牢固掌握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单位阶跃响应的概念;

3.掌握MATLAB描述LTI系统的常用方法及有关函数,并学会利用MATLAB求解LTI系统响应,绘制相应曲线。

掌握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用MATLAB描述的方法,掌握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编程。

2

验证性

目标1

3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必修

1.掌握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的物理意义和分析方法;

2.观察截短傅里叶级数而产生的“Gibbs现象,了解其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

3.掌握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的分析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4.掌握各种典型的连续时间非周期信号的频谱特征以及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1.掌握并深刻理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2.掌握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的计算方法;

3.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完成相关的傅里叶变换的计算。

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有事物的合理的因素保留,把不合理的因素去掉。

2

验证性

目标2

4

抽样定理

必修

1.理解信号的抽样及抽样定理以及抽样信号的频谱分析;

2.掌握和理解信号抽样以及信号重建的原理;

掌握并理解抽样定理及其重要意义,理解抽样信号的频谱特征。

2

设计性

目标2

5

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必修

1.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物理意义、基本性质及应用;

2.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响应;

3.掌握用MATLAB对系统进行变换域分析的常用函数及编程方法。

掌握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能够自己编写程序完成对系统时域响应的求解。

2

设计性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表现

平时作业

实验


目标1

3

4

4

15

26


目标2

4

8

4

20

36


目标3

3

8

2

25

38


合计

10

20

1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针对通信工程领域中电路、电磁等问题,能够准确的采用图形、函数、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框图、流图等工具建立描述信号与系统的模型,并能根据系统模型准确的判断系统特性及时域求解,很好的具备工程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建模求解能力。

针对通信工程领域中电路、电磁等问题,能够合理的采用图形、函数、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框图、流图等工具建立描述信号与系统的模型,并能根据系统模型合理的判断系统特性及时域求解,较好的具备工程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建模求解能力。

针对通信工程领域中电路、电磁等问题,基本能够采用图形、函数、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框图、流图等工具建立描述信号与系统的模型,并能根据系统模型基本判断系统特性及时域求解,基本具备工程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建模求解能力。

针对通信工程领域中电路、电磁等问题,不能够采用图形、函数、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框图、流图等工具建立描述信号与系统的模型,不能根据系统模型判断系统特性及时域求解,不具备工程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建模求解能力。

目标2

能够以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为工具准确的分析周期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并能根据频谱特性准确的设计满足特定功能的信号处理及传输系统,同时能够准确的采用频域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很好的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能够以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为工具合理的分析周期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并能根据频谱特性合理的设计满足特定功能的信号处理及传输系统,同时能够合理的采用频域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较好的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基本能够以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为工具分析周期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基本能根据频谱特性设计满足特定功能的信号处理及传输系统,基本能够采用频域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基本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不能以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为工具分析周期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不能根据频谱特性设计满足特定功能的信号处理及传输系统,不能够采用频域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不具备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目标3

能够以S变换作为工具,根据因果关系和约束条件,准确的建立连续与离散信号与系统模型,并能准确的采用复频域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很好的具备连续信号与系统的S域分析处理能力。

能够以S变换作为工具,根据因果关系和约束条件,合理的建立连续与离散信号与系统模型,并能合理的采用复频域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较好的具备连续信号与系统的S域分析处理能力。

基本能够以S变换作为工具,根据因果关系和约束条件,建立连续与离散信号与系统模型,基本能采用复频域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基本具备连续信号与系统的S域分析处理能力。

不能够以S变换作为工具,根据因果关系和约束条件,建立连续与离散信号与系统模型,不能采用复频域法对系统进行分析求解,不具备连续信号与系统的S域分析处理能力。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表现

随堂练习正确率高。

随堂练习正确率较高。

随堂练习正确率一般。

随堂练习正确率低。

平时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目标2

随堂表现

随堂练习正确率高。

随堂练习正确率较高。

随堂练习正确率一般。

随堂练习正确率低。

平时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目标3

随堂表现

随堂练习正确率高。

随堂练习正确率较高。

随堂练习正确率一般。

随堂练习正确率低。

平时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 陈后金主编,信号与系统(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 吴京,安成锦,周剑熊,等.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2] 吴大正,李小平.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5),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 张小虹.信号与系统(第四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 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教学大纲制订者:曾秋芬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2.课程编码:0300204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理论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10.课程负责人:田莉

二、课程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是面向通信工程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放大器的电路模型、放大器的主要参数、集成运算放大器、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场效应管及放大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对较简单的模拟电路进行建模,并对电路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和估算,能够识别和判断应用于电子设计相关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模拟电子元器件和模拟电路模块。初步掌握各类模拟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法。并能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模拟电子系统。能够正确认识电子、信息科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课程目标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分组讨论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

目标1:具备各类基本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处理和信号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对电子电路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抽象并建立电路模型,并能对模拟电路中的重要参数进行求解。

目标2:能够运用模拟电子技术中关于元器件和各类基本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处理和信号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知识点,识别嵌入式技术应用和数字化电气技术应用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象与关键模拟器件和模块,具备结合理论知识、仿真工具分析并表述各类模拟单元电路的分析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等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

课程目标1

2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课程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40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

1

绪论

放大电路的模型和主要性能指标

预期能力:

1)能够针对不同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构建对应的基本放大电路模型。

2)能够描述放大电路模型主要性能指标的概念

1.通过了解国产芯片在技术封锁中艰难求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意识。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目标1

课堂讨论主题:

1)结合日常生活中扩音器放大电路的实例,简单描述信号放大电路中交直流通路的作用和放大需遵循的4个原则:净默输入,稳定输出,线性转换和快慢无忧。

课外导读:

1)电子技术发展的历程

2

运算放大器

1)集成运放的主要结构及理想运放的模型、特点;

2)利用虚短虚断分析理想放大器构成的应用电路;

3)集成运放构成的典型应用电路。

预期能力:

1) 能够描述集成运放的5个主要引脚功能。

2) 能够描述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包括分别工作在线性区和非线性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作用。

3)能够利用“虚短”和“虚断”分析理想放大器构成的应用电路的能力

4)熟练掌握集成运放构成的典型应用电路,包括同相放大、反相放大、加法、减法、微分、积分运算电路和仪用放大器

2.Multisim仿真软件是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推出的仿真工具。结合俄乌战争,强调软件国产化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目标12

课堂讨论主题:

1)设计运算电路5u1+2u2-4u3

课外导读:

1Multisim仿真软件的操作方法。

3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1)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2)PN结的形成及特性:

3)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分析方法:

4)特殊二极管

预期能力:

1)能够描述PN结的形成过程和其单向导电性的产生原理。

2)掌握二极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3)熟练掌握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与应用。

4)能够描述齐纳二极管、变容二极管、光电器件的特性并能对其应用电路进行分析。

3.通过学习二极管的模型分析法,告诉学生忽略条件越多,模型越简单,但误差越大。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具有辨证选择性思维。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目标12

课堂讨论主题:

1)如何识别二极管的正负管脚?

2)光电报警系统的设计

课外导读:

1)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奠基人——黄昆

4

场效应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1)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

(2)MOS放大电路

(3)结型场效应管(JFET)

预期能力:

1)能够描述场效应管的结构、工作原理、V-I特性;

2)能够识别共源共漏共栅三种组态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3)能够计算共源共漏共栅三种组态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4)能够用小信号模型分析法计算共源共漏共栅三种组态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指标;

4.向学生指出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在工程实践中的成功实例。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2

课堂讨论主题:

1MOS管的三个管脚如何识别?

课外导读:

1)MOS管在手机电路中的应用

5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1)半导体三极管(BJT)

2)BJT放大电路

3)FET和BJT及其放大电路性能的比较

4)多级放大电路

预期能力:

1)能够描述BJT的工作原理特性及主要参数:

2)能够识别共射、共集、共基三种组态放大电路并能描述各组态电路的特点。

3)能够计算共射、共集、共基三种组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4)能够用小信号模型分析法计算共射、共集、共基三种组态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指标;

5)能够识别放大电路的失真类型并能对放大电路进行改进;

6)能够比较BJTFET构成的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7)能够对多级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5.结合放大电路静态电路和动态电路的作用,以当下新冠疫情为例,告诉学生,我们现在能在教室学习,实现未来人生的放大,背后是无数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在做静态电路,他们的负重前行和默默付出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石。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2

课堂讨论主题:

1)BJT管的识别与检测?

2)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课外导读:

1)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

6

频率响应

1)RC电路的频率响应

2)单管放大电路的低频响应

3)单管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

预期能力:

1)能够定性分析单管放大电路的高低频响应

2)能熟练运用波特图法。

6.小小话筒的作用不可低估。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2

课堂讨论主题:

1)论频率响应的重要性

课外导读:

1)愤怒的调音师

7

模拟集成电路

1)模拟集成电路的直流偏置技术

2)差分式放大电路的分析及其传输特性

3)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

4)模拟乘法器

预期能力:

1)能够描述集成电路中的各种直流偏置电路及其特点。

2)能够分别对输入共模信号和差模信号的差分电路建立其等效电路。

3)能够对差分放大电路进行静态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计算。

4)能够分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内部电路。

7.差分电路具有结构的对称性。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生活中的对称美。对称也表示成双成对,寓意圆满。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目标2


课堂讨论主题:

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测量方法及工程应用。

2)运放在单电源下要解决的问题。

课外导读:

1)芯片制作的流程


8

反馈放大电路

1)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组态

3)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

4)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反馈电路的近似计算

6)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预期能力:

1)能够判别反馈放大器的组态。

2)能够定性和定量分析引入负反馈后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

3)能够近似计算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反馈电路的增益;

4)能够根据工程实际信号放大的需要引入合适的负反馈放大器;

8.生活中反馈的例子非常多。我们要利用外界的反馈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个人素养。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2

课堂讨论主题:

1)在不同放大电路模型中如何引入负反馈以及不同组态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

课外导读:

1)发现生活中反馈的例子。

9

九、功率放大电路

1)功率放大电路的一般问题

2)甲类功放的实例

3)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4)集成功率放大器

预期能力:

1)能够描述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够分析计算各性能指标。

2)能够描述交越失真产生的原因。

3)能够描述甲乙类双电源及甲乙类单电源(OTL)功放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够分析计算各性能指标。

9.结合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告诉学生要有团队意识,彼此互助,共同担当才能实现人生功率的放大。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目标2


课堂讨论主题:

1)功率器件的散热与功率BJT的二次击穿问题

课外导读:

设计举例:用BJT驱动MOS功率管的输出级电路

10

十、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

1)滤波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一阶有源滤波电路

3)高阶有源滤波电路

4)开关电容滤波器

5)正弦波振荡电路

6)非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

预期能力:

1)能够分析一阶、二阶有源滤波器电路

2)能够描述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够计算振荡频率;

3)能够分析单门限、双门限电压比较器电路;

4)能够描述方波、三角波、锯齿波产生电路工作原理。

10.通过学习模电知识,可以看到同一个电路元件在不同的位置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电学特性。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电学作用,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2

课堂讨论主题:

1)比较集成电压比较器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课外导读:

设计举例:迟滞比较器用于光控开关电路

课堂讨论主题:

1)开关稳压电源的应用实例

课外导读:

1)电子技术的十位科学家。

2)国产“蛟龙号”深海潜水器。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试

成绩比例(%

作业

课堂互动

专题讨论

仿真设计

目标1

10

2

5

0

30

47

目标2

10

2

7

4

30

53

合计

20

4

12

4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能针对模拟电子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建模求解,并能提出多种解决思路。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大部分知识点,能较好得针对模拟电子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建模求解,并能提出几种解决思路。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一部分知识点,基本能针对模拟电子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建模求解,并能提出几种解决思路。

没有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点,不能针对模拟电子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建模求解,不能提出解决思路。

目标2

能运用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识别和判断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

能较好得运用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识别和判断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

基本能运用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识别和判断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

不能运用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识别和判断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能按时准确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作业中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准确抽象建模和求解,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能按时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作业中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准确抽象建模和求解,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能按时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作业中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准确抽象建模和求解,分析欠合理,结论部分正确。

延期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作业中不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抽象建模和求解,分析有严重缺陷,结论有严重错误。

课堂互动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准确抽象建模和求解,叙述准确全面,有逻辑性,能很好的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较准确抽象建模和求解,叙述准确全面,有逻辑性,能正常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

回答教师提问积极性一般,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抽象建模和求解,叙述基本正确,逻辑性欠缺,基本能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

几乎不回答教师提问,不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抽象建模和求解,叙述含糊,无逻辑性,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不积极

专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掌握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根据任务功能要求,设计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归纳全面正确,表述内容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履行角色全部任务,不需任何提醒高质量完成工作;能很好与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完全正确,思路清晰。

阅读文献多,掌握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根据任务功能要求,较好的设计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归纳较全面正确,表述内容层次分明,主题较明确,几乎能履行角色全部任务,很少需要提醒完成工作;能较好与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完全较正确,思路较清晰。

阅读文献多,掌握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能根据任务功能要求,设计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归纳不够全面正确,表述内容有一定层次,主题凌乱,履行角色很少任务,经常需要提醒完成工作;能与同学简单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基本正确,思路基本清晰。

阅读文献多,掌握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能根据任务功能要求,设计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归纳不正确,叙述有问题、不能交流分享,不能履行角色任务,不与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或回答问题错误。

目标2

作业

能按时准确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作业中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能按时准确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作业中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能按时准确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作业中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分析欠合理,结论部分正确。

延期完成课堂和课后作业。作业中不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分析有严重缺陷,结论有严重错误。

课堂互动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叙述准确全面,有逻辑性,能很好的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叙述准确全面,有逻辑性,能正常的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

回答教师提问积极性,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叙述欠准确,逻辑性欠缺,基本能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

几乎不能回答教师提问,不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器件和模块。叙述含糊,无逻辑性,与教师、同学交流分享不积极。

专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掌握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根据任务功能要求,设计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归纳全面正确,表述内容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履行角色全部任务,不需任何提醒高质量完成工作;能很好与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完全正确,思路清晰。

阅读文献多,掌握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根据任务功能要求,较好的设计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归纳较全面正确,表述内容层次分明,主题较明确,几乎能履行角色全部任务,很少需要提醒完成工作;能较好与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完全较正确,思路较清晰。

阅读文献多,掌握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能根据任务功能要求,设计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归纳不够全面正确,表述内容有一定层次,主题凌乱,履行角色很少任务,经常需要提醒完成工作;能与同学简单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基本正确,思路基本清晰。

阅读文献多,掌握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能根据任务功能要求,设计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特定需求的单元电路和功能模块。归纳不正确,叙述有问题、不能交流分享,不能履行角色任务,不与同学交流分享和回答问题,或回答问题错误。

仿真设计

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能够选择和熟练运用合适的仿真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并能及时排除故障。能够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

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能够选择和运用合适的仿真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并能及时排除故障。能够较好的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

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基本能够选择和运用合适的仿真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基本能及时排除故障。基本能够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

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够选择和熟练运用合适的仿真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不能及时排除故障。不能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教材

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

2.主要参考书

1)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

2)王志功,沈永朝编著,电路与电子线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美)博伊尔斯塔德著,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陈大钦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六版)学习辅导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


教学大纲制定者:张向华

教学大纲审定者:龚军辉

教学大纲终审者:吴迪

制定时间:20238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2.课程编码:0301202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刘俊

二、课程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本课程全面地阐述了模拟电子电路测试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包括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运算电路,单管放大电路,RC文氏电桥振荡器等模拟电子电路的仿真与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图形分析和数据整理,培养学生仿真实验、数据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的综合技术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培养学生能运用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够独立开展实验;培养学生能运用现代工具对模拟电子电路进行建模、仿真,能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能够调整仿真模型参数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目标1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必修

介绍课程的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三个重要环节;学会直流稳压电源、低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交流毫伏表、数字万用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操作与使用,初步学会计算机仿真软件的使用。

1)掌握信号的输入、输出和参数的调节。

2)掌握信号的测量方法(时间测量、电压测量)。

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强调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他人安全,防范风险发生。

2

验证性

目标1

2

基本运算电路(一)

必修

用运算放大器CF741构成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1)掌握运算放大器CF741的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用运算放大器CF741构成基本运算电路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正确的使用示波器DCAC输入方式观察波形的方法。

讲解运算放大器芯片CF741时,引申出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历史,激励学生为中国崛起而努力学习。

2

综合性

目标1

3

基本运算电路(二)

必修

用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构成反相比例加法、减法、积分等运算电路。

1)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的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组成的反相比例加法、减法、积分等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测量方法。

讲解集成运算放大器芯片LM324时,结合美国对中国进行芯片封锁的时事,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爱国热情。

2

综合性

目标1

4

运算电路的设计

必修

用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设计实现比例、加法运算电路。

1)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的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比例、加法运算电路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比例、加法运算精度的因素,进一步熟悉电路的特点和性能。

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运算电路,使学生体会到处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面对相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设计性

目标1

5

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

必修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量,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电压放大倍数、通频带的测量。

1)掌握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整方法。

2)掌握放大电路AvRiRo的测量方法。

3)掌握通频带BW的测量方法。

在单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过程中,强调实验操作、记录应该自己完成及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等。

4

综合性

目标1

6

RC文氏电桥振荡器

必修

理解RC文氏电桥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研究负反馈强弱对振荡器的影响,掌握电路的调整方法、振荡频率和输出幅度的测量方法。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RC文氏电桥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研究负反馈强弱对振荡器的影响。

2)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在振荡器电路方面的应用。

3)掌握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RC桥式振荡电路的调整方法、振荡频率和输出幅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对科学家文氏电桥振荡器发明者—Max.Wien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

综合性

目标1

7

波形产生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必修

用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设计方波三角波发生器并调试。

1)通过设计性实验,全面掌握波形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2)组装调试所设计的电路,使其正常工作。

3)掌握测量方波、三角波的频率、幅值及调节范围的方法。

通过设计并调试电路,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性

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实验预习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目标1

10

25

15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完整且合理的电路方案,思路清晰,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比较合理的电路方案,思路清晰,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比较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基本的电路方案,思路基本清晰,能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基本的预期效果。

不能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电路方案,思路混乱,不能独立开展实验,不能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预期效果。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验预习

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预习报告按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设计方案优秀

较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预习报告按要求按时完成,设计方案较好

基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预习报告基本完成,设计方案基本合理

不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没有预习报告,积极性差

实验操作

电路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对于出现问题的结果,能对电路进行分析,排除故障。

电路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正确;对于出现问题的结果,能对电路进行分析,排除故障。

电路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对于出现问题的结果,能对电路进行分析,基本能排除故障。

电路存在严重错误,对于出现问题的结果,不能进行分析,不能排除故障。

实验报告

报告叙述清楚,逻辑性好,且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图表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合理解释,提出见解,得到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较清楚,逻辑性较好,且结构较完整,层次较分明,图表较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较合理解释,提出见解,得到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一般,逻辑性一般,且结构基本完整,图表基本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解释,提出见解,得到基本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不清,逻辑性差,且结构不完整,图表不规范,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得到有效结论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郭照南、孙胜麟主编,《电子技术与EDA技术实验及仿真》(第1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参考书目

1)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陈大钦主编,《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教学大纲制订者:刘俊

教学大纲审定者:张伟

教学大纲终审者:吴迪

制订时间:20238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2.课程编码:0300205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1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伍麟珺

二、课程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是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以及芯片的功能和应用。课程内容包括数制和码制、逻辑代数基础等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及其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计算与设计,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电路的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专题、Multisim软件电路仿真设计和测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运用数制、逻辑代数等数字电路知识;能应用电子器件原理以及组合、时序逻辑电路分析方法分析电子工程中实际问题,应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设计方法、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等设计单元电路及数字电子系统。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目标1具备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对数字电子器件、组合和时序逻辑电路图等建立电路模型。

目标2能运用逻辑函数、卡诺图、逻辑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电路中的模块和器件;能用门电路、编译码器、数据选择器,触发器、计数器、555定时器等器件设计满足要求的数字电子系统和单元模块。

目标3能使用现代工具对数字逻辑电路进行建模、仿真,并能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能运用电路仿真软件设计和分析数字电子系统和单元电路。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等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

目标1

2问题分析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

5.1掌握通信专业常用的仪器设备、工程工具、软硬件开发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的使用原理与方法,并理解仪器和工具的局限性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 理论教学(30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绪论、数制和码制

1)数字电路的特点和发展;

2)常用数制和数制的相互转换;

3)算术运算;

4)几种常用编码。

预期能力:

1)能对不同进制间的数制进行相互转换。

2)具备补码的算术运算知识。

数字电路发展介绍,了解我国数字电子系统研发水平现状。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情怀。

2

讲授法、讨论法

讲授法

目标1

课堂讨论主题:

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进制有哪些?

2)计算机、数字电路为什么采用二进制?

2

二、逻辑代数基础

1)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公式和定理;

2)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3)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

4)逻辑函数的最小项表达式;

5)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6)逻辑函数表达式的变换。

预期能力1

1)具备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的数字逻辑代数基础知识,能应用于数字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

课堂观看:

华为校招宣传-打开边界,乔治·布尔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介绍逻辑代数创始人乔治·布尔及子女的故事并讨论。培养认真务实作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预期能力2

1)能用真值表、卡诺图、逻辑函数对数字电路进行表述,并能相互转换。

2)在数字电路分析中,能使用公式法和卡诺图法化简获得最简表述或符合要求的表述。

3

三、门电路

1)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二极管与门、或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

2)CMOS反相器的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CMOS门电路常用种类;


预期能力1

1)具备能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与、或、非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

课堂观看:

砂子变黄金-芯片制作流程简介。

介绍我国研发水平与现状,华为缺芯事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讲授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预期能力2

1)能根据分析CMOS门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分析电路关键环节及建立逻辑函数模型表述。

2)能用门电路的常用种类的符号、逻辑功能的基本知识描述数字电路。

课堂讨论主题:

1)教授,美国为什么要制裁华为。

4

四、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2)常用组合逻辑器件: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数值比较器;

3)层次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

4)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

预期能力1

1)应用电子器件基本原理及组合逻辑电路分析方法,对电路图进行功能描述。

1.通过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知识,映射工作。培养竞争和合作意识。

2.引入讲解天宫,培养大学生以的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6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讲授法、讨论法

讲授法

目标2

预期能力2

1)能使用SSI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数字电路。

2)能用MSI器件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半加器与全加器、数值比较器等中规模集成器件,进行层次化和模块化电路设计。


课堂讨论主题:

1)对比分析SSIMSI器件设计电路特性?

课外实践:

1PLD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5

五、半导体存储电路

1)半导体存储电路基础:RS锁存器、电平触发的触发器、脉冲触发的触发器、边沿触发的触发器;

2)触发器功能和描述方法;


预期能力1

1)能描述不同触发器电路的结构、符号与动作特点:基本RS触发器与同步RS触发器;主从触发器、边沿触发器等电路结构和功能原理。

计算机存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冯诺依曼的介绍。培养学生创新、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2

预期能力2

1)能对触发器构成的数字电路逻辑功能进行分析。

课外导读主题:

1)基于纳米材质的新型数据存储技术。

6

六、时序逻辑电路

1)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2)时序逻辑器件: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

3)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预期能力1

1)能用状态表、转换图、驱动方程、输出方程等表述同步时序逻辑电路;

利用计数器的在新冠肺炎期间的应用场景和古代计数的方式,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讲授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2

预期能力2

1)能用寄存器与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

2)能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按要求设计时序逻辑电路模块。

课堂讨论主题:

1)时序逻辑电路描述方式有哪些,有什么特性?

2)什么事时序逻辑电路等价状态?

7

七、波形产生和整形电路

1)密特触发器;

2)单稳态触发器;

3)多谐振荡器;

4)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预期能力1

1)会依据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典型电路基本知识,求解电路参数与性能的定性关系;

利用555定时器设计防盗电路、救护车响铃电路,引导学生加强防盗意识、文明礼让,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文明。

4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讲授法、讨论法

目标1

目标2

预期能力2

1)能应用集成施密特触发器、集成单稳态触发器设计脉冲产生和整形等电路;

2)会使用555定时器构成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模块。

课外导读主题:

1)555定时器的发展及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应用。

2.实验教学(10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

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门电路逻辑功能及参数测试

必修

与非门、或门、异或门的逻辑功能,以及与非门的主要性能参数和电压传输特性。

1)掌握与非门、或门、异或门逻辑功能测试方法。

2)掌握与非门电压传输特性和重要参数的测试方法。

3)掌握芯片型号、管脚查询方法。

讲述国产芯片在西方技术封锁中艰难发展的历史,激励学生为中国崛起而努力学习。

2

验证性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2

SSI组合逻辑电路

必修

设计一个二进制数的数字比较电路并验证其结果,验证监视交通灯工作状态的逻辑电路

1)掌握用SSI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构成的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2)掌握芯片型号、管脚的查询方法。

讲解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时,结合美国对我国进行芯片封锁的时事,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2

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3

MSI组合逻辑电路

必修

用数据选择器74LS151或译码器74LS138设计一个简单的逻辑电路。

1)了解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等中规模数字集成电路(MSI)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2)用集成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设计简单逻辑函数产生器。

通过讲解如何排除电路故障,引导学生在出现挫折的时候要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

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4

N 进制计数器

必修

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74LS161设计一个48进制BCD计数器。

1)掌握中规模集成计数器 74LS161 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利用集成计数器芯片实现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方法。

3)掌握计数器的级联方法。

第一个集成电路的发明历程,激发学生脚踏实地,学好本领,投身芯片领域前沿研究,为国家解决相关领域痛点问题。

2

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5

555定时器应用


必修

555定时器设计一个频率范围可调节的矩形波发生器。

1了解555集成电路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555集成定时器典型应用。

3)学会用示波器测量脉冲波形的周期、脉宽及幅值。

加强辩证法的联系观,培养相关性思维;发扬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

2

综合性

目标2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试

成绩比例(%

作业

课堂表现

实验

目标1

5

5

5

15

30

目标2

5

5

5

45

35

目标3

0

0

10

0

5

合计

10

10

2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用卡诺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系统、模块和器件,表述准确全面。能对门电路构成的小规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设计,过程与结果正确无误。

能用卡诺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系统、模块和器件,表述准确但不全面。能对门电路构成的小规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设计,过程与结果基本正确。

能用卡诺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系统、模块和器件,表述有大部分正确。能对门电路构成的小规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设计,过程与结果大部分正确。

用卡诺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系统、模块和器件,表述大部分错误。对门电路构成的小规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设计,大部分过程与结果不正确。

目标2

能结合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与方法,熟练运用逻辑器件对简单的数字电路进行设计,且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进行详细正确的分析。

能结合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与方法,较为熟练的运用逻辑器件对简单的数字电路进行设计,且满足设计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进行较为详细正确的分析。

能结合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与方法,运用逻辑器件对简单的数字电路进行设计,且大致满足设计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对简单的数字电路进行设计能力以及测试结果分析能力较弱。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能用卡诺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系统、模块和器件,表述准确全面。能对门电路构成的小规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设计,过程与结果正确无误。


能用卡诺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系统、模块和器件,表述准确但不全面。能对门电路构成的小规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设计,过程与结果基本正确。

能用卡诺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系统、模块和器件,表述有大部分正确。能对门电路构成的小规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设计,过程与结果大部分正确。

用卡诺图、波形图、状态转换图等描述数字系统、模块和器件,表述大部分错误。对门电路构成的小规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设计,大部分过程与结果不正确。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实验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完整且合理的电路方案,思路清晰,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比较合理的电路方案,思路清晰,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比较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基本的电路方案,思路基本清晰,能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基本的预期效果。

不能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电路方案,思路混乱,不能独立开展实验,不能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预期效果。

目标2

作业

能结合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与方法,熟练运用逻辑器件对简单的数字电路进行设计,且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进行详细正确的分析。


能结合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与方法,较为熟练的运用逻辑器件对简单的数字电路进行设计,且满足设计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进行较为详细正确的分析。

能结合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与方法,运用逻辑器件对简单的数字电路进行设计,且大致满足设计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对简单的数字电路进行设计能力以及测试结果分析能力较弱。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实验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完整且合理的电路方案,思路清晰,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比较合理的电路方案,思路清晰,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比较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基本的电路方案,思路基本清晰,能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基本的预期效果。

不能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电路方案,思路混乱,不能独立开展实验,不能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预期效果。

目标3

实验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完整且合理的电路方案,思路清晰,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比较合理的电路方案,思路清晰,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比较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基本的电路方案,思路基本清晰,能独立开展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基本的预期效果。

不能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电路方案,思路混乱,不能独立开展实验,不能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调整电路参数达到预期效果。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建议教材

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主要参考书

1康华光编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7)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ThomasL.Floyd编著,《数字电子技术(第11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教学大纲制定者:伍麟珺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定时间20238


《数字信号处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数字信号处理

2.课程编码:0300207

3.学分与学时:3.5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1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4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号与系统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彭祯

二、课程简介

《数字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知识领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通信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熟悉数字信号与数字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及处理技术。主要有: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础概念、数学模型以及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快速傅里叶算法(FFT),数字滤波器的网络结构及其设计方法(IIRFIR)、数字滤波器基于软件的实现方法。并结合实践,使学生具备对实际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以及系统设计的能力,掌握信号与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为学生后续有关信号处理、通信等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本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梦、责任与担当和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以及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素质目标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目标1熟知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利用集合、图形等形式来描述时域离散信号及利用函数建立信号的数学模型;能够熟练运用差分方程及初始条件、卷积运算建立输入、系统和输出之间的数学运算模型,来分析工程应用中系统对信号的处理过程;能够利用Z变换以及傅里叶变换等数学工具建立时域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系统特性;利用信号分解的思想理解系统的频率响应的含义,并能建立在频域下信号处理的数学运算模型;能够通过时域与频域的联系来分析采样定理,进而分析工程应用中连续信号数字化的条件和过程。

目标2能够以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FFT)为工具,通过对工程应用中系统处理信号的数学模型和方法的推导,来分析信号处理在计算机中的实现过程;以及在频域采样定理约束下,通过建立模拟数据的频谱分析模型,对工程应用中的频谱混叠、栅栏效应、谱间干扰等谱分析误差进行研究,有效解决通信工程领域信号的谱分析问题,进而从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能够辨识系统不同的系统模型结构,并熟练利用不同的结构实现(分析)信号的处理和传输。

目标3能够利用IIRFIR滤波器设计方法设计满足指标要求的数字系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脉冲响应不变法、双线性变换法、窗函数法、频率采样法等各种滤波器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并通过对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完善设计方法,从而确定有效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案,最终达到设计目标,从中培养工程意识。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3能够应用数学模型,基于专业知识推演和分析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

2问题分析

2.2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正确的表达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

目标1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46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数字信号和数字系统的基本概念

2.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

3.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技术与应用

1.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特点,明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2.熟悉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实现过程和方法,以及工程应用模型

1.名人精神力的感染,工匠精神,勇于奉献,德才兼备。科学精神:甘于寂寞,乐于专研,善于交流,实事求是。

1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课程目标1

2

1.时域离散信号

2.时域离散系统

3.时域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法——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4.模拟信号数字处理方法

1.熟悉时域离散信号的表示方法、运算方法及典型信号。

2.熟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以及系统输出卷积求解

3.熟悉时域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法——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求解

4.熟悉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方法(采样定理、采样实现与恢复)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了解事物的内部关联性。

7

多媒体教学,案例、问题导向、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3

1.序列的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及性质

2.时域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与模拟信号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

3.序列的Z变换

4.利用Z变换分析信号和系统的频域特性

1.熟悉序列的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及性质(线性、移位、周期性、卷积定理、对称性等)

2.熟悉Z变换及其性质

3.熟悉利用Z变换分析信号和系统的特性(稳定性、因果性)

4.理解频域响应函数物理意义、熟悉系统函数与其关系、熟悉系统函数零极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

3.爱国精神,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壮大国力。科技自信,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8

多媒体、讨论、案例教、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4

1.周期序列的离散傅里叶级数

2.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3.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4.频率域采样

5.DFT进行谱分析

1.熟悉周期序列的离散傅里叶级数

2.熟悉DFT的定义、DFT的物理意义及基本性质

3.熟悉频域采样定理及应用

4.熟悉DFT进行谱分析的方法以及其中的误差分析

4.同一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以及看问题要全面。

8

多媒体、讨论、案例、工程实例、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5

1.直接计算DFT的问题及改进的途径

2.按时间抽取的基2FFT算法

3.按频率抽取的基2FFT算法

4.其他快速算法

1.熟悉直接计算DFT的运算量

2.熟悉时域抽取基2FFT算法及运算量

3.熟悉频域抽取基2FFT算法及运算量、

4.熟悉离散傅里叶逆变换的快速算法

5.抽象与具体,利用具体的信号解释抽象的概念。

4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虚拟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3

6

1.用信号流图表示网络结构

2.IIR滤波器基本网络结构

3.FIR滤波器基本网络结构

4.线性相位结构

5.频率采样结构

1.熟悉IIR滤波器的基本网络结构

2.熟悉FIR滤波器的基本网络结构

3.熟悉线性相位结构

4.熟悉频率采样结构

6.现象和本质,理解时域和频域之间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

4

多媒体、对比、案例、翻转课堂、仿真等教学法


7

1.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2.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3.用脉冲响应不变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

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

5.数字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1.了解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2.熟悉巴特沃斯模拟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3.熟悉脉冲响应不变法原理、优缺点、并应用其设计低通滤波器

4.熟悉双线性变换法原理、优缺点、并应用其设计低通滤波器

5.熟悉数字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7.科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说明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推导关系。

8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虚拟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3

8

1.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条件和特点

2.利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滤波器

3.利用频率采样法设计FIR滤波器

4.利用等波纹最佳逼近法设计FIR数字滤波器

5.IIRFIR数字滤波器的比较

6.几种特殊类型滤波器简介

1.熟悉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条件和特点

2.熟悉利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滤波器方法(原理、方法、误差分析)、

3.熟悉利用频率采样法设计FIR滤波器方法(原理、方法、误差分析)

4.熟悉IIRFIR数字滤波器的特点

5.了解利用等波纹最佳逼近法设计FIR数字滤波器

6.了解几种特殊类型滤波器

8.善于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9.全局观,看待问题要有取舍

10.善于归纳总结

6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虚拟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3

2.实验教学(10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实验一信号产生

必修

1.产生单位抽样、单位阶跃、余弦、复正弦、指数等各种典型序列;

2.按步骤完成实验;

3.结果分析

1.熟悉MATLAB操作环境,能够进行简单信号计算、m文件的编写以及绘图语句运用;

2.能够熟练运用MATLAB产生单位抽样、单位阶跃、余弦、复正弦、指数等各种典型序列;

3.能够熟练运用MATLAB进行序列运算;

4.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的求实态度。

2

验证性、设计性

课程目标1

2

实验二时域采样和频域采样

必修

1.利用MATLAB实现信号在时域的采样,并观察模拟信号采样前后频谱的变化;

2.设计不同采样频率重复1的过程

3.设计频率采样实验并分析总结频率采样点数选择的指导作用。

1.学会用MATLAB实现信号在时域的采样,通过MATLAB观察和理解模拟信号采样前后频谱的变化;

2.通过实验并联系采样的理论分析过程理解如何选择采样频率才能使采样后的信号不丢失信息;

3.通过实验,能够理解频率采样会引起时域周期化的概念;

4.正确理解频率采样定理;

5通过实验分析总结频率采样点数选择的指导作用。

2.诚信意识、健康心态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2

验证性、设计性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3

实验三FFT谱分析

必修

1.正确确定谱分析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给定信号的频谱分析

2.分析谱分析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1.学会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的MATLAB实现;

2.学会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算法的MATLAB实现;

3.能够正确理解DTFTDFT相互关系;

4.能够正确确定谱分析中的各种参数;

5.能够分析谱分析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6.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3.用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诚信守信。

2

验证性、设计性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4

实验四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必修

1.按要求产生加噪信号;

2.IIR数字滤波器设计函数设计满足指标要求的滤波器;

3.对加噪信号进行滤波;

4.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能够利用MATLAB中提供IIR数字滤波器设计函数设计满足指标要求的滤波器;

2.能够比较脉冲响应不变法、双线性变换法两种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的优缺点;

3.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4.科学的求索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诚信守信。

2

综合性、设计性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5

实验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必修

1.按要求产生加噪信号;

2.FIR数字滤波器设计函数设计满足指标要求的滤波器;

3.对加噪信号进行滤波;

4.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熟悉MATLAB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函数;

2.熟悉窗函数类型选择及窗函数截断长度计算原则;

3.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4.科学的求索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诚信守信。

2

综合性、设计性

课程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支撑的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成绩比例(%

课堂表现

作业

实验

期末考试

观测点2.2

目标1

4.8

4.8

3.6

30

40.8

观测点1.3

目标2

4.8

3.6

3.6

20

33.2

观测点4.3

目标3

6.4

3.6

4.8

10

26

合计

16

12

12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采用函数、图形、差分方程、Z变换以及傅里叶变换等形式准确描述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模型,并正确分析系统特性;利用采样定理准确分析连续信号数字化的条件,实现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能够采用函数、图形、差分方程、Z变换以及傅里叶变换等合理描述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模型,并较正确地分析系统特性;利用采样定理较准确地分析连续信号数字化的条件,实现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基本能采用函数、图形、差分方程、Z变换以及傅里叶变换等描述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模型,并分析系统特性;利用采样定理分析连续信号数字化的条件,实现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不能采用函数、图形、差分方程、Z变换以及傅里叶变换等描述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模型,并分析系统特性;利用采样定理分析连续信号数字化的条件。

目标2

能够以DFTFFT为工具,实现工程应用中系统处理信号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依据频域采样定理,准确对实验或模拟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并通过谱分析误差的研究,正确计算参数以及准确设计改进算法或高效算法,有效解决通信领域信号的谱分析问题,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且能够准确利用不同的系统结构实现信号处理与传输。

能够以DFTFFT为工具,实现工程应用中系统处理信号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依据频域采样定理,较准确地对实验或模拟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并通过谱分析误差的研究,正确计算参数以及较准确地设计改进算法或高效算法解决通信领域信号的谱分析问题,较好的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利用不同的系统结构实现信号处理与传输。

基本能以DFTFFT为工具,依据频域采样定理,对实验或模拟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并通过谱分析误差的研究,计算基本参数,解决通信领域信号的谱分析问题,但结果不够准确,基本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利用不同的系统结构实现信号处理与传输,但结果不够准确。

不能以DFTFFT为工具,依据频域采样定理,对实验或模拟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并通过谱分析误差的研究,设计改进算法或高效算法解决通信领域信号的谱分析问题,不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实现信号的采样与恢复,利用不同的系统结构实现信号处理与传输。

目标3

能够根据工程需求,熟练运用IIRFIR滤波器设计方法准确设计满足要求的滤波器,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完善设计方法,滤波系统设计方案正确有效,工程素养好。

能够根据工程需求,熟练运用IIRFIR滤波器设计方法较准确地设计满足要求的滤波器,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完善设计方法,滤波系统设计方案较正确,工程素养较好。

基本能根据工程需求,熟练运用IIRFIR滤波器设计方法设计满足要求的滤波器,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完善设计方法,但滤波系统设计方案基本合理,初步具备工程素养。

不能根据工程需求,熟练运用IIRFIR滤波器设计方法设计满足要求的滤波器,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完善设计方法,滤波系统设计方案不合理,不具备工程素养。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实验操作

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90%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设计过程,没有抄袭;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对实验结果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

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80%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计算过程,没有抄袭。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对实验结果基本的分析。

报告内容不够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完整,正确率60%以上,有实验结果图。

报告内容不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仍不完整,正确率60%以下。

目标2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实验操作

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90%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设计过程,没有抄袭;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对实验结果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

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80%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计算过程,没有抄袭。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对实验结果基本的分析。

报告内容不够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完整,正确率60%以上,有实验结果图。

报告内容不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仍不完整,正确率60%以下。

目标3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实验操作

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90%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设计过程,没有抄袭;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对实验结果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

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80%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计算过程,没有抄袭。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对实验结果基本的分析。

报告内容不够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完整,正确率60%以上,有实验结果图。

报告内容不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仍不完整,正确率60%以下。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4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参考书目

1)陈后金,薛健.数字信号处理(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五版)MATLAB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祯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2.课程编码:0300208

3.学分与学时:3.5学分/5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5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A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彭祯

二、课程简介

《通信原理》作为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核心课程,其主要研究的是信息传输中的基本问题,主要讲授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可以说该课程涵盖了现代信息传输领域的主要基础理论和技术,同时能够提供丰富的通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信息传输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具备对通信系统各环节进行分析建模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通信系统设计中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应用函数、框图、概率统计等方法给出通信系统的模型,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相关运算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进行分析。

目标2:能够对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原理进行分析,利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明确各类系统的适用范围。

目标3:能够根据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对实际通信系统进行分析,评价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修正系统参数,验证分析结果,给出符合要求的系统实现。

目标4:能够应用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对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背景和性能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和仿真验证,给出实际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法。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3能够应用数学模型,基于专业知识推演和分析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1

1.4能够应用通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工程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目标2

2.问题分析

2.2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正确的表达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

目标3

4.研究

4.1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的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标4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绪论

1.通信的发展与应用,通信技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2.通信系统实例分析;

3.通信系统的概念、系统模型、通信方式。

4.信息度量、离散消息的信息量

5.通信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衡量标准

1.了解通信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与应用途径,明确通信技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性;

2.熟悉通信系统的分类,结构及其功能,能够画出通信系统的模型框图;

3.能够计算信息量;

4.明确衡量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及其衡量法。

1.科学精神,实事求是,锲而不舍、敢为人先

2.爱国精神: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壮大国力。

4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法

课程目标1

2.确知信号

1.确知信号频域性质

2.确知信号时域性质

1.掌握确知信号频域性质及分析方法;

2.掌握确知信号时域特性的分析方法。

3.事物内部各要素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

多媒体教学

课程目标1

3.随机过程

1.随机过程的定义及其数字特征的定义;

2.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

3.高斯过程,窄带高斯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统计特性,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统计特性

1.理解随机过程的定义,随机过程的分布函数,均值,方差和相关函数的概念;

2.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计算方法;

3.熟悉高斯过程,窄带高斯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的统计特性;

4.能够分析平稳高斯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统计特性。

3.事物内部各要素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

多媒体教学,对比教学,讨论式教学

课程目标1

4信道

1.信道的定义及数学模型,信道容量,信道的加性噪声

2.恒参信道特性、随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1.熟悉信道的数学模型,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会计算信道容量,能分析影响信道容量的因素

4.科学探索中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创造创新活力——“技术报国、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

4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

课程目标134

5模拟调制系统

1.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非线性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3.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频分复用

1.能分析幅度调制解调原理;

2.能分析模拟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能对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

4.熟悉频分复用目的及实现方法

5.矛盾和统一,矛盾的同一性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8

多媒体教学,比较教学,讨论式教学,仿真教学法

课程目标234

6基带传输

1.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2.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3.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5.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6.眼图

7.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时域均衡

1.熟悉常用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及其带宽;

2.能够进行常用码型的编译码;

3.熟悉信号通过基带系统时的分析方法;

4.掌握无码间串扰的条件,能够判断系统有无码间串扰;

5.熟悉无码间串扰的理想低通和余弦滚降特的基带传输特性;

6.能够分析数字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熟悉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的构成方法和时域均衡的目的及实现方法;

8.熟悉眼图原理,能够根据眼图评估系统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大小。

6.因果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8

多媒体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

课程目标234

7数字调制

1.二进制数字调制的原理

2.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熟悉2ASK2FSK2PSK的调制解调原理,频谱结构,信号带宽,能够用图形的方法分析调制解调的过程;

2.能够对二进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进行分析;

3.能对各类二进制调制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

7.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科学探索精神,要有勇于创新与开拓的精神。

8

多媒体教学,比较教学法,仿真教学法

课程目标234

8最佳接收

1.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描述及最佳接收准则

2.确知/随相/起伏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3.实际/最佳接收机性能比较

4.匹配滤波接收原理及其性能

1.熟悉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的构成法则;

2.熟悉确知信号最佳接收误码率的计算方法,熟悉数字接收的最佳信号形式;

3.理解匹配滤波器接收法的原理,能够设计某信号的匹配滤波器并分析其性能。

8.科学精神,善于学习先辈们处理问题的方法。

6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仿真教学法

课程目标24

9数字化

1.模拟信号抽样定理

2.脉冲编码调制基本原理、抽样、量化、编码的过程

3.电话信号的编码方法4.PCM系统抗噪声性能

5.ΔMADPCM系统

6.时分复用的原理

1.理解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

2.掌握脉冲编码调制基本原理、抽样、量化、编码的过程;

3.掌握电话信号的编码方法;

4.理解PCM系统抗噪声性能;

5.理解ΔMADPCM系统的原理;

6.理解时分复用的原理及实现。

9.关心国内国际时政,增强爱国情感与凝聚力,在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中,凸显世界局势背景下技术报国的时代意义。

6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法

课程目标24

10信道编码

1.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编码的性能

2.简单实用的编码:奇偶监督码、恒比码、正反码

1.理解纠错编码的原理;

2.熟悉奇偶监督码、恒比码、正反码的编码规则,如何利用上述编码规则发现错码的方法。

10.用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

课程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互动和测试

作业

主题讨论


目标1

4

2


20

26


目标2

6

5

4

25

40


目标3

4

2


5

11


目标4

4

5

4

10

23


合计

18

14

8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应用函数、框图、概率统计等方法给出通信系统的准确模型,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相关运算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进行正确分析。

能够应用函数、框图、概率统计等方法给出通信系统的正确模型,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相关运算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通信系统中的关键信号进行正确分析。

能够应用函数、框图、概率统计等方法给出部分通信系统的正确模型,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相关运算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通信系统中的部分信号进行分析。

不能够应用函数、框图、概率统计等方法给出通信系统的模型,不能通过傅里叶变换,相关运算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进行分析。

目标2

能够对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原理进行准确分析,利用辩证的思维准确分析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明确各类系统的适用范围。

能够对通信系统的大部分环节的原理进行准确分析,利用辩证的思维准确分析大部分通信系统的性能,明确大部分系统的适用范围。

能够对通信系统的基本环节的原理进行分析,利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部分通信系统的部分性能,基本明确主要系统的适用范围。

不能够对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原理进行分析,不能利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不能明确各类系统的适用范围。

目标3

能够基于信道和调制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正确的表达出复杂通信工程的信道问题和调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建立正确的系统模型。

能够基于信道和调制理论,运用数学模型,合理的表达出复杂通信工程的信道问题和调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建立合理的系统模型。

能够基于信道和调制理论,运用数学模型,基本合理的表达出复杂通信工程的信道问题和调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建立基本的系统模型。

不能够基于信道和调制理论,运用数学模型,表达出复杂通信工程的信道问题和调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无法建立合理的系统模型。

目标4

能够对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背景和性能需求进行准确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和仿真验证,给出实际通信系统的正确实现方法。

能够对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背景和性能需求进行合理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和仿真验证,给出实际通信系统的合理实现方法。

能够对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背景和性能需求进行基本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和仿真验证,给出实际通信系统的基本实现方法。

不能够对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背景和性能需求进行分析,也不能通过查阅资料和仿真验证,给出实际通信系统的实现方法。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和测试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和测试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目标2

随堂互动和测试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和测试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严格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思路清晰,分析透彻,逻辑性强;设计计算正确率90%以上,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与综合设计能力。

阅读文献多,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思路较清晰,分析基本到位,逻辑性较强;设计计算正确率80%以上,具备较好的综合设计能力。

阅读文献较多,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分析基本到位,有一定的逻辑性;设计计算正确率60%以上,具备基本的综合设计能力。

阅读文献不足,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思路不够清晰,分析不足,设计计算正确率60%以下。

目标3

随堂互动和测试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和测试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目标4

随堂互动和测试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和测试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严格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思路清晰,分析透彻,逻辑性强;设计计算正确率90%以上,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与综合设计能力。

阅读文献多,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思路较清晰,分析基本到位,逻辑性较强;设计计算正确率80%以上,具备较好的综合设计能力。

阅读文献较多,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分析基本到位,有一定的逻辑性;设计计算正确率60%以上,具备基本的综合设计能力。

阅读文献不足,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思路不够清晰,分析不足,设计计算正确率60%以下。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七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2.参考书目

1)韩庆文,叶蕾,蒲秀娟,通信原理(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张辉,曹丽娜,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戴志平,梅进杰,罗菁,陈振云,System View数字通信系统仿真设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5)杨学志,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通信原理随堂实验与自主学习软件:http://120.78.71.108:8092/login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祯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通信原理实验

2.课程编码:0301204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5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通信原理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彭祯

二、课程简介

《通信原理实验》是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实践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能够利用已有知识,理解通信相关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利用通信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对实际通信系统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梦、责任与担当和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以及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素质目标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能够对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原理进行分析,利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明确各类系统的适用范围。

目标2: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实施实验并正确采集数据;对实际通信系统进行分析,评价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修正系统参数,验证分析结果,给出符合要求的系统实现。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课程目标1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实施实验并正确采集数据;

课程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模拟调制技术

必修

1.按要求采样不同的线性调制方式设计模拟传输系统

1.熟悉模拟信号的线性调制方式

2.能够按工程设计的要求设计实际的模拟系统

1.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科学探索精神,要有勇于创新与开拓的精神

2

综合性、设计性

目标1

2

数字基带传输技术

必修

1.设计基带传输码型

2.设计眼图观测系统

3.按要求设计基带传输系统

1.熟悉实验设备中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模块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AMI/HDB3编译码模块的各种波形,并分析各种波形的特点。

4.进行眼图观测,通过眼图判断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系统参数进行调试,得到眼迹清晰的眼图。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的求索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

4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目标1

3

数字调制技术

必修

1.实现ASK,FSK,PSK的调制和解调过程

2.按要求设计频带传输系统

1.观察相对码和绝对码波形;

2.分别用键控法和模拟调制法产生2ASK2FSK2DPSK发送信号,分析两种方法产生信号的区别;

3.用示波器和频谱议对发送信号进行分析;

4.改变系统设置,分析结果差异。

3.诚信友善,分工协作,自我归纳。

4

综合性、设计性

目标1

4

信源编码

必修

1.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2.PCM编译码的实现

1.进一步掌握MATLAB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

2.掌握模拟信号的采样和恢复过程;

3.会设计量化和非均匀量化过程对模拟信号进行量化;

4能够设计PCM编译码函数。

4.矛盾和统一,矛盾的同一性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

综合性、设计性

目标2

5

纠错检错编码

选修

1.循环码编码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2.卷积码的设计与实现

1.掌握循环码和卷积码的编码过程,能够对信源实现纠错编码

2.理解译码过程,会用现有译码方式进行译码

5.用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

验证性、设计性

目标2

6

模拟锁相环与载波同步

选修

1.模拟锁相环的观测

2.利用仿真软件设计科斯塔斯环

1.熟悉载波同步模块的工作原理。

2.观测载波同步模块锁相环的锁定状态、失锁状态,测量环路的同步带、捕捉带;

3.观测环路的捕捉过程;

4.观测相干载波相位模糊现象;

5.调整参数,得到最优同步系统。

6.关心国内国际时政,增强爱国情感与凝聚力,在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中,凸显世界局势背景下技术报国的时代意义。

4

验证性、设计性

目标1,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过程考核

成绩比例(%

实验预习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目标1

10

20

20

50

目标2

10

20

20

50

合计

20

40

4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验预习

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预习报告按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设计方案优秀

较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预习报告按要求按时完成,设计方案较好

基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预习报告基本完成,设计方案基本合理

不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没有预习报告,积极性差

实验操作

能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校正方式,提出完整且合理的设计方案,思路清晰。

能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校正方式,提出较为完整的设计方案,思路较为清晰。

基本能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校正方式,能基本提出设计方案,思路基本清晰。

不能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校正方式,无法提出设计方案,思路混乱。

实验报告

报告叙述清楚,逻辑性好,且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图表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合理解释,提出见解,得到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较清楚,逻辑性较好,且结构较完整,层次较分明,图表较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较合理解释,提出见解,得到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一般,逻辑性一般,且结构基本完整,图表基本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解释,提出见解,得到基本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不清,逻辑性差,且结构不完整,图表不规范,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得到有效结论

目标2

实验预习

设计方案优秀,能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对实验线路进行建模、仿真。

设计方案较好,能较熟练使用现代工具对实验线路进行建模、仿真。

设计方案一般,能基本使用现代工具对实验线路进行建模、仿真。

设计方案差,不能使用现代工具对实验线路进行建模、仿真。

实验操作

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和模型参数调整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完全独立开展实验,并能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和模型参数调整达到较满意的预期效果。

能基本独立开展实验,并能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和模型参数调整达到基本满意的预期效果。

不能独立开展实验,不能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和模型参数调整达到预期效果。

实验报告

报告叙述清楚,逻辑性好,且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图表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合理解释,提出见解,得到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较清楚,逻辑性较好,且结构较完整,层次较分明,图表较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较合理解释,提出见解,得到较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一般,逻辑性一般,且结构基本完整,图表基本规范,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出解释,提出见解,得到基本有效结论

报告叙述不清,逻辑性差,且结构不完整,图表不规范,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得到有效结论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杨鸿文,通信原理实验教材[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参考书目

1王福昌,通信原理实验(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张德丰,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3)邓奋发,MATLAB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4)邵玉斌.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MATLAB中文学术网站https://ww2.mathworks.cn/academia.html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祯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

2.课程编码:0300209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伍麟

二、课程简介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工程基础课。课程的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都很强,主要针对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电磁问题,基于场论的数学工具、电磁现象的基本定律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本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及定量计算,并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达到满意的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获得电磁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分析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场的观点进行电磁现象分析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够运用电磁场理论及电磁场方程对通信工程领域的电磁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模求解。

课程目标2:能结合数学的矢量函数,散度,旋度,微积分知识及高斯定理,斯托克斯定理等基本定理对不同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正确计算电磁场与电磁波相关工程问题中各类参数,正确求解不同环境下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等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

目标1

2.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标量与矢量;

2.矢量运算;

3.标量场的梯度;

4.矢量场的散度;

5.矢量场的旋度。

1.能正确理解矢量与标量函数,并进行正确的矢量分析运算;

2.能正确运用梯度、散度和旋度等数学工具,掌握其运算方法与规律。

科学家品质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课程

目标2

2

1.电场及磁场的的基本物理量;

2.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方程;

3.电场的极化与磁场的磁化;

4.电磁感应与麦克斯韦方程;

1.理解电荷与电荷密度、电流及其分布以及电流连续性方程;

2.理解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积分公式,会计算简单源分布(电荷、电流密度)产生的场;

3.掌握电场基本方程,了解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及极化电荷分布;

4.掌握静磁场的基本方程,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磁化电流分布;

5.掌握电磁感应定律及位移电流的概念,牢固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

6.掌握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天眼FAST

6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课程

目标12

3

1.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及分界面衔接条件;

2.恒定电场的计算法;

3.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分界面衔接条件;

4.磁位及其边值问题;

1.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掌握静电场中的电位函数及其微分方程,掌握电位的边界条件;

2.掌握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了解静电比拟法,会计算典型导体的电阻;

3.掌握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理解矢量磁位及其微分方程,了解标量磁位的概念;

4.理解静电场的唯一性定理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高铁与磁悬浮技术

6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课程

目标

12

4

1. 静态场边值问题唯一性;

2. 分离变量法;

3.镜像法;

1.理解静态场边值问题应用场景以及静态场边值问题分类

2.了解运用分离变量法分析有界区域静态电磁场分布;

3.掌握用镜像法化简复杂静态电磁场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思维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课程

目标

12

5

1. 时变电磁场的基本方程;

2.分界面衔接条件;

1.正确理解位移电流和电流的连续性原理;

2.运用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分界面上的衔接条件解决简单的电磁场问题;

3.运用坡印亭矢量分析同轴电缆向负载传输能量过程;

4.理解正弦电磁场的性质。

隔空取数”----侧信道攻击的危害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课程

目标

2

6

1.波动方程;

2.平面电磁波在理想介质和导电媒质中的传播特性;


1.能正确理解均匀平面波的基本特点;

2.能分析不同介质中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3.会判断电磁波的三种极化方式。

北斗系统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课程

目标

12

7

实验一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受力与运动特性仿真研究

实验内容

1.带电粒子在恒定电场中的运动

2.带电粒子在恒定磁场中的运动

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1.理解数值模拟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能独立地运用此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掌握数值模拟的编程。

2.运用Matlab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三维空间中带电粒子在复杂磁场环境下的运动行为。


仿真软件的自主可控挑战

2

项目驱动法

课程

目标

1

实验二基于MATLAB的线性极化波传播特性分析

一沿x方向极化的线极化波在海水中传播,取+z方向为传播方向。已知海水的相对介质媒质参数电场,振幅在z=0处,初始相位,给定频率f变化范围为1MHz~2GHz;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给出相速、波长、相位常数、衰减常数以及趋肤深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

1.理解无界无源理想介质中均匀平面波的基本概念、场矢量特点。

2.掌握理想介质中均匀平面波的传播参数、传播特点。

3.通过应用MATLAB仿真分析均匀平面波在理想介质中的传播,从而更加形象地理解电磁波的传播。

未来水下通信

2

项目驱动法

课程

目标

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实验

课堂测试

作业


目标1

4

5

8

25

42


目标2

6

5

12

35

58


合计

10

10

20

60

100


2. 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运用电磁场理论及电磁场方程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正确详细分析与求解。

能够运用电磁场理论及电磁场方程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一般工程问题合理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正确分析与求解。

能够运用电磁场理论及电磁场方程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简单工程问题基本能够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基本正确分析与求解。

不能够运用电磁场理论及电磁场方程

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无法对其进行分析与求解。

目标2

能结合数学的矢量函数,散度,旋度,微积分知识及亥姆赫兹定理,格林定理等基本定理对不同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律进行正确分析。正确计算电容,电感,

电导,能量等参数,正确求解不同环境下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


能结合数学的矢量函数,散度,旋度,微积分知识及亥姆赫兹定理,格林定理等基本定理对不同

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律进行正确分析。正确计算电容,电感,电导,能量等参数,

基本正确求解不同环境下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

能结合数学的矢量函数,散度,旋度,微积分知识

及亥姆赫兹定理,格林定理等基本定理对不同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

律进行合理分析。电容,电感,电导,能量等参数计算基本正确,不同环境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求解基本正确。

不能结合数学的矢量函数,散度,旋

度,微积分知识及亥姆赫兹定理,格林

定理等基本定理对不同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电容,电感,电导,能

量等参数计算错误,不同环境下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求解错误。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验

认真独立完成实验;能熟练运用MATLAB软件针对磁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过程完整详细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MATLAB软件针对磁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过程完整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MATLAB软件针对磁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能做一定的分析

无法按时完成实验;不能运用MATLAB软件针对磁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也无法做出分析

作业和测试

积极主动完成作业,概念清晰,电磁场工程问题建模思路正确且阐述详细完整,作业和测试正确率9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概念较为清晰、电磁场工程问题建模思路大部分正确且阐述完整,作业和测试正确率8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概念大致清晰、电磁场工程问题建模思路基本正确且阐述基本完整,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上。

延时完成作业,概念模糊,电磁场工程问题建模能力较弱,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下。

目标2

实验

认真独立完成实验;能熟练运用MATLAB软件对电磁场的特点及遵循的规律进行仿真,并分析过程完整详细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MATLAB软件对电磁场的特点及遵循的规律进行仿真,并分析过程完整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MATLAB软件针对电磁场的特点及遵循的规律进行仿真,并能做一定的分析

无法按时完成实验;不能运用MATLAB软件针对电磁场的特点及遵循的规律进行仿真,也无法做出分析

作业和测试

积极完成作业,对不同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律进行正确分析,电磁场相关参数计算正确,正确求解不同环境下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作业和测试正确率9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对不同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律分析大部分正确,电磁场相关参数计算大部分正确,不同环境下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求解大部分正确。作业和测试正确率8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对不同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律分析基本正确,电磁场相关参数计算基本正确,不同环境下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求解基本正确。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上。

延时完成作业,对不同形态电磁场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规律分析错误很多,电磁场相关参数计算错误很多,不同环境下场的各种静态和动态场值问题求解错误很多。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下。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谢处方,饶克谨.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参考书目

1)张洪欣,等.电磁场与电磁波(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杨儒贵.电磁场与电磁波(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王泽忠,全玉生,卢斌先.工程电磁场(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谭阳红.电磁场与电磁波,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3.其他学习资源

中国大学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

教学大纲制订者:伍麟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通信电子线路

2.课程编码:0300210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A)、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张鏖烽

二、课程简介

《通信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LC谐振回路、放大器、振荡器、调制解调器和混频器等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个完整全面的掌握,能够充分认识通信电路高频非线性的特点,熟悉通信电路在通信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与所发挥的作用,掌握对通信电路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分析求解的方法,并能够对分析所得结果给予合理的物理解释。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使用OrCADMultiSim等电路设计仿真软件对实际电路进行设计与仿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掌握通信电子线路的特点和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结构,分析通信系统各功能电路的性能指标,能基于性能指标综合比较电路设计方案。

目标2能够掌握通信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功能电路的数学模型,用数学函数或者图表的方式表述电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约束关系。

目标3能够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分析电路的性能与主要器件参数,给出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熟练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完成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4能够应用通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工程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课程目标1

2.问题分析

2.2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正确的表达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

课程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

5.2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通信专业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课程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40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通信系统概论

2.通信系统的发展简史

3.电磁波的特点与分类

4.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

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结构;

2.能设计并绘制出通信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结构框图。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通信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最近几年美国政府肆意打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等案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应该刚健坚毅、迎难而上,担负时代使命,为国家在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上作出积极贡献而努力学习。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2

1.串联谐振回路

2.并联谐振回路

3.阻抗变换

4.耦合谐振回路

5.非线性电路分析

1.掌握串联、并联和耦合谐振回路的基本原理与电路特性;

2.能分析推导谐振电路的阻抗、谐振频率、品质因数、带宽等性能参数和阻抗变换的数学模型;

4.能计算分析谐振回路的性能指标,并根据性能指标综合比较电路的设计方案,以及改良电路。

LC串联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时阻抗最小,输出电流最大这一特性引申到一个集体甚至整个国家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发展的阻力最小,聚集的力量最大,发展的速度最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耦合谐振回路比单个谐振回路具有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频率选择性,很好的解决了带宽和频率选择性互斥的问题,引导学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8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3

1.三极管Y参数等效模型

2.放大器电压增益与功率增益

3多级放大器级联

4.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1、能运用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将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电路简化为交流等效电路;

2、能画出三极管的Y参数模型,理解Y参数的物理含义,能运用Y参数模型分析放大器的性能参数;

3、能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放大器电路的特性与性能,并以数学函数等数学模型表述放大器电路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4、能分析小信号放大器不稳定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放大器稳定性的措施。

通过找中间电压Vc将输入电压Vi和输出电压Vo之间联系起来,就像以中国为纽带,将一带一路上众多国家与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一样,看似相隔很远的事物之间存在或复杂或简单的内在联系,只要找准关键的纽带节点,就能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极管能放大电流三极管的结电阻、结电容等内部结构分析三极管Y参数等效模型;引导学生培养从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的思维方法;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4

1.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

2.功率放大器输出电流的余弦脉冲分解

3.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输出效率等性能分析与计算

4.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外部特性分析和工作状态分析

1.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与小信号放大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推导放大器输出电流ic的数学模型,能运用傅里叶级数分析分解ic

3.能应用折线近似分析法分析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和外部特性,并以负载特性为例分析放大器的三个工作状态;

4.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分析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和输出效率。

功率放大的本质是将直流功率转换为交流功率,在工程上应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功率放大器分为欠压、临界和过压三个状态;三个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形态特性是由其内在因数与外力因数共同作用决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要综合考虑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5

1.反馈型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振荡器的起振、平衡和稳定的判定条件

3.三端式振荡器工作原理

4.考毕兹振荡器及其改进型振荡器

5.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分析

1.掌握反馈型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起振、平衡和稳定的判定条件;

2.能根据三端式振荡器的工作准则判别实际振荡器电路正常工作条件及其属性;

3.能分析考毕兹振荡器的特性与性能,并能针对其缺点提出改进方案;

4.能分析影响振荡器振荡频率稳定度的因素,并由此找出提高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方法与措施。

振荡器就是一种不需要外部激励就能产生一定频率、幅度输出信号的电路,这是科学规律—“内因是事物自身发展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最好的阐释;我们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由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这一内因决定的。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6

1.振幅调制的基本原理

2.振幅调制方案与实现电路

3.振幅解调原理与实现电路

4.混频器原理及实现电路

1.掌握振幅调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能从数学模型、波形、频谱、带宽等方面分析比较标准调幅、DSB调幅、SSB调幅;

2.能设计AMDSBSSB调幅的实现电路,并能对电路在时域和频域上进行数学分析,综合比较电路方案;

3.能对调幅信号进行相干检波与峰值包络检波,能分析峰值包络检波器的工作原理、检波性能和检波失真的原因,并能据此提出避免失真的方法与措施;

4.能运用时变参量分析法分析混频器的工作原理与混频性能。

通过微视频《英雄儿女》片段,向学生们展现调幅技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激发学生向革命前辈学习、爱国爱党、技术报国、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归宿感;

调制的概念和乘客乘坐飞机的案例极其相似,通过类比加深学生对调制解调的理解;自然引入我国C919大飞机成功商业运行,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但是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上还受制于人,激发学生强国有我、技术强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8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7

1.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的原理与性质

2.频率调制的方法与实现电路

3.调频与调相信号的解调

1.掌握调频与调相的基本原理;

2、能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调频调相信号的最大频偏、最大相偏与有效带宽,并推导出其数学模型;

3.能运用调频调相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最大频偏、相偏与有效带宽等参数随调制信号幅度或频率的变化情况。

4.能计算分析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的特性与性能指标,能综合分析比较不同解调电路方案;

1933年,Edwin Howard   Armstrong发明了频率调制技术,解决了无线电广播的天线和噪音问题;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技术产生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树立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崇高理想。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2.实验教学(8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实验一、高频小信号放大器设计与仿真

必修

1、设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电路,计算分析确定电路器件参数值;

2、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仿真分析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瞬时分析和交流扫描;

3、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1、运用所学知识确定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方案;

2、能运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仿真分析电路在静态工作点、时域与频域等方面的特性;

结合当前美国禁止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使用MATLAB和禁止华为等高科技企业使用EDA软件进行设计芯片的案例,激励学生要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助力国家基础研究的崛起。

2

验证性

目标2目标3

2

实验二、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设计与仿真

必修

1、设计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计算分析确定电路器件参数值;

2、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仿真分析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瞬时分析和交流扫描;

3、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1、运用所学知识确定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方案;

2、能运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仿真分析电路在静态工作点、时域与频域等方面的特性;

实验中要保持实验室严明的纪律、整洁的卫生;实验完成后要及时关闭电脑和其他仪器设备的电源,整理好实验桌面。离开实验室时要及时关灯断电,引导学生明白并做到节能环保从我做起

2

设计性

目标2目标3

3

实验三、西勒振荡器设计与仿真

必修

1、设计西勒振荡器电路,计算分析确定电路器件参数值;

2、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仿真分析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瞬时分析和交流扫描;

3、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1、运用所学知识确定西勒振荡器电路的设计方案;

2、能运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仿真分析电路在静态工作点、时域与频域等方面的特性;

科学规律—“内因是事物自身发展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每个人在大学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完全由自己努力的程度决定的,我们应当刻苦奋斗、不负青春。

2

设计性

目标2目标3

4

实验四、集电极调幅电路设计与仿真

必修

1、设计集电极调幅电路,计算分析确定电路器件参数值;

2、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仿真分析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瞬时分析和交流扫描;

3、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1、运用所学知识确定集电极调幅电路的设计方案;

2、能运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仿真分析电路在静态工作点、时域与频域等方面的特性;

雷金纳德费森登:

AM调制理论的提出者,1901年发射世界上第一个AM调幅信号;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科技强国、强国有我为己任,勤奋学习。

2

设计性

目标2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实验

课堂表现

作业


目标1

0

2

2

12

16


目标2

5

6

6

27

44


目标3

10

4

5

21

40


合计

15

12

13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掌握通信电子电路高频非线性的特点,能完整的画出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能够准确地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对不同电路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准确的分析结果。

能够掌握通信电子电路高频非线性的特点,能较完整的画出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对不同电路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

能够基本掌握通信电子电路高频非线性的特点,能够画出通信系统结构框图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定性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对不同电路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简单的比较分析,得出比较合理的分析结果。

不能够基本掌握通信电子电路高频非线性的特点,不能掌握通信系统关键组成部分;不能够定性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只能对不同电路设计方案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分析结果。

目标2

能够熟练掌握通信系统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能独立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能够用数学函数或者图表的方式准确表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约束关系。

能够掌握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能够用数学函数或者图表的方式准确表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约束关系。

能够基本掌握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在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帮助下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能够用数学函数或者图表的方式准确表述部分电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约束关系。

不能够掌握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不能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只能够用数学函数或者图表的方式准确表述少数简单电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约束关系。

目标3

能够独立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对通信电路的性能与主要器件参数进行计算分析,依据计算分析结果给出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熟练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设计通信电路,完成电路的时域与频域仿真分析,能够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电路器件参数与仿真参数做出正确的调整,电路性能改善显著。

能够独立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对通信电路的性能与主要器件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依据计算分析结果给出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能熟练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设计通信电路,完成电路的时域与频域仿真分析,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电路器件参数与仿真参数做出正确的调整,电路性能改善显著。

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对通信电路的性能与主要器件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计算分析结果给出比较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能独立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设计通信电路,完成电路的时域与频域仿真分析,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帮助下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电路器件参数与仿真参数做出比较合理的调整,电路性能改善比较明显。

不具备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对通信电路的性能与主要器件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的能力,不能够给出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设计通信电路,完成电路的时域与频域仿真分析,不能够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电路器件参数与仿真参数做出正确的调整,电路性能改善不明显。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能完整的画出不同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能正确理解电路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能够对不同电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给出准确的分析结果。

在课后作业中,能比较完整的画出不同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能理解电路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能够对不同电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给出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

在课后作业中,能大致画出不同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能了解电路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能够对不同电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给出比较合理的分析结果。

在课后作业中,不能大致画出不同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能了解电路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能够对不同电路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不能给出合理的分析结果。

课堂表现

随堂练习成绩优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良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及格;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偶尔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不及格;很少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不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目标2

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能独立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作业严格按要求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书写清晰,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

在课后作业中能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作业能按要求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在课后作业中能在同学的帮助下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作业能按要求完成,字迹比较潦草、书写不算清晰,正确率6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在课后作业中不能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字迹潦草、书写不清晰,正确率60%以下;或是作业存在抄袭情况。

课堂表现

随堂练习成绩优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良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及格;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偶尔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不及格;很少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不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实验

能独立给出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熟练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设计、仿真分析通信电路,能够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电路器件参数与仿真参数做出正确的调整,电路性能改善显著。实验报告内容完整、格式规范、逻辑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能在老师的提示下给出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能够熟练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设计、仿真分析通信电路,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电路器件参数与仿真参数做出正确的调整,电路性能改善显著。实验报告内容完整、格式规范、逻辑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能在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帮助下给出比较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基本上能够独立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设计通信电路、仿真分析电路的时域与频域特性;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整电路某些器件的参数,电路性能改善效果不明显。实验报告内容比较完整、格式比较规范、逻辑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不能给出比较合理的电路设计方案,不能独立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设计通信电路、仿真分析电路的时域与频域特性;不能够正确调整电路器件的参数与仿真参数,电路性能没有得到改善。实验报告内容不完整,格式不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出后仍然不能更正或者实验报告存在抄袭现象。

目标3

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能独立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计算与分析电路性能指标;作业严格按要求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书写清晰,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

在课后作业中能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计算与分析电路性能指标;作业能按要求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在课后作业中能在同学的帮助下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计算与分析电路性能指标;作业能按要求完成,字迹比较潦草、书写不算清晰,正确率6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在课后作业中不能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计算与分析电路性能指标;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字迹潦草、书写不清晰,正确率60%以下;或是作业存在抄袭情况。

课堂表现

随堂练习成绩优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良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及格;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偶尔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不及格;很少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不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实验

计算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完全正确,能独立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图、做电路的偏置点、瞬时和AC扫描等仿真分析,调整电路参数优化电路性能。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报告格式规范、没有抄袭情况。

计算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总体正确,能主动请教老师,能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图、做电路的偏置点、瞬时和AC扫描等仿真分析,调整电路参数优化电路性能。实验结果比较准确,实验报告格式规范、没有抄袭情况。

计算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大致正确,能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能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图、在老师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电路的偏置点、瞬时和AC扫描等仿真分析,不会调整电路参数优化电路性能。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格式有错误、没有抄袭情况。

计算分析电路的性能指标有明显错误,很少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使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绘制电路图、但不能完成电路的偏置点、瞬时和AC扫描等仿真分析和调整电路参数优化电路性能。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格式有明显错误;或存在抄袭情况。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 严国萍. 《通信电子线路(第三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2

2.参考书目

[1] 苏庆雄. 《通信电子线路实践教程》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9

[2] . 《通信电子线路创新训练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3

[3] 贺秀玲. 《高频电子线路的Multisim实现》(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7

[4] . 《通信电子线路》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03

3.其他学习资源

慕课网址:通信电子线路_中国大学MOOC(慕课)(icourse163.org)

课程思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张鏖烽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三、专业必修课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

2.课程编码:0300211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无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彭芙蓉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进入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前,全面了解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发展历史、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并介绍通信工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安排及学习方法,为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提供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获得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背景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价值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交流沟通、分工协作,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关系的能力;具有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自主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够通过课程内容和专题任务锻炼学生文献调研和问题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学习并掌握国内外、中英文信息检索的工具,跟踪学科的前沿进展,能够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通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及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课程目标3:能够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跟踪社会进步和通信行业技术发展,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路线和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问题分析

2.3能够通过科技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寻求复杂通信工程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案;

目标1

2.工程与社会

6.1了解通信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行业规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目标2

3.终身学习

12.3能接受和应对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移动通信的早期历史

2.第一代移动通信

3.第二代移动通信

4.第三代移动通信

5.第四代移动通信

6.第五代移动通信

1.了解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动力,市场需求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2.通过人物故事理解知识能力素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与信息技术标准

3.了解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行业需求。

通过介绍通信工程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2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2

1.从电子管到晶体管

2.集成电路的发明与发展

3.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

4.集成电路设计与EDA

5.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模式

1.了解集成电路发展历史,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发明

2.能够描述集成电路快速发展的摩尔定律

介绍集成电路的发明、发展和应用,引导学生了解集成电路在电子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3

3

1.图灵、冯·诺依曼与大型计算机

2.个人计算机与微处理器

3.计算体系架构与指令集

4.基带处理器

5.图形处理器

6.移动处理器与人工智能


1.了解计算体系架构、微处理器RISCCISC指令集,CPUGPUAIBPU之间的关系。

在介绍计算机体系架构时,强调数据隐私和安全是计算体系结构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应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泄露和被滥用。

2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4

1.机械硬盘发展简史

2.固态硬盘发展简史

3.计算机内存

4.忆阻器与阻变式随机存储器

5.自旋电子与磁性随机存储器

1.了解存储器架构,从硬盘到内存,机械硬盘的存储机理与结构,闪存的存储机理与体系结构,静态随机存储SRAM与动态随机存储DRAM,新型存储器磁性随机存储

2.理解存储体系架构与存储机理。

在介绍硬盘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强调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更加环保的技术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5

1.摄影与摄像

2.图像传感器与智能处理

3.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

4.有机发光二极管


1.了解图像的获取机理、数字化与图像处理算法,图像获取的自动化与AI

2.能够理解液晶显示机理,发明故事与产业发展历程。

通过摄影和摄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他们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2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3

6

1.图形交互:计算机与互联网普及的基石

2.触控交互:突破智能手机的人机交互瓶颈

3.人机交互:功不可没的传感器

4.自然交互:人机融合与人工智能

1.了解图形交互与MEMS传感器原理

2.理解图像处理算法、人机自然交互的原理

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涉及到用户的个人信息、隐私和安全,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因此,提醒学生需要加强隐私保护和安全管理,确保信息和数据安全,避免出现信息泄露、滥用和侵犯个人权益的问题,提高安全意识。

2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7

1.互联网起源与发展

2.现代通信网络

3.互联网发展新趋势

1.基本了解互联网发展历史,进一步理解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精神,了解网络的协同效应,大数据的特点,数据、算力、算法三者构成的生产力

2.了解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网络犯罪、侵犯知识产权、虚假信息等问题。增强学生互联网法律意识。

2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8

1.移动应用生态系统

2.移动应用

3.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1.了解移动应用生态系统发展历史和面临的挑战

2.了解移动应用平台发展战略

3.了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历史和目前主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强调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国家信息技术的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2

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课堂讨论

作业

课堂测试

综合论文

课程目标1

0

15

5

25

45

课程目标2

5

10


10

25

课程目标3

5

5

5

15

30

合计

10

30

1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课程目标1

能够通过课程内容和专题任务锻炼学生文献调研和问题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学习并掌握国内外、中英文信息检索的工具,跟踪学科的前沿进展,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很好的分析。

能够通过课程内容和专题任务较好地锻炼学生文献调研和问题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学习并较好地掌握国内外、中英文信息检索的工具,跟踪学科的前沿进展,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较好的分析。

基本能够通过课程内容和专题任务锻炼学生文献调研和问题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学习并基本掌握国内外、中英文信息检索的工具,跟踪学科的前沿进展,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基本的分析。

不能够通过课程内容和专题任务锻炼学生文献调研和问题分析与总结的能力,了解国内外、中英文信息检索的工具,跟踪学科的前沿进展,不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2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通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及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通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及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基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通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及通信技术的应用;基本能够理解电子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不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通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及通信技术的应用;不能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课程目标3

能够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跟踪

社会进步和通信行业技术发展,对通信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能够很好地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路线和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较好地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跟踪社会进步和通信行业技术发展,对通信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能够较

好地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路线和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基本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跟踪社会进步和通信行业技术发展,对通信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基本能够

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路线和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不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跟踪社会进步和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发展,对通信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不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路线和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终

身学习的意识。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课程目标1

课堂测试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比较正确、合理。

基本概念比较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太合理。

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业

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所

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整齐。

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

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

调研报告结构较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报告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

课程目标2

课堂讨论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能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

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所

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整齐。

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

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

调研报告结构较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报告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

课程目标3

课堂讨论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能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课堂测试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比较正确、合理。

基本概念比较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太合理。

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业

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所

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整齐。

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

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

调研报告结构较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报告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报告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张有光,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

2.参考书目

1王玉峰,通信工程专业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刘帅奇,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3.其他学习资源

超星学习通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芙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EDA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EDA技术与应用

2.课程编码:0300206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1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伍麟

二、课程简介

EDA技术是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协同规划、设计和调试来完成电子设计任务的先进技术手段,该技术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EDA技术与应用》是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之一,也是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专用软件辅助下的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学习运用硬件描述语言对特定功能的电路进行描述,学会运用EDA软件开发工具完成常用数字电子系统的设计,培养学生基于可编程逻辑芯片的数字电路设计能力,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器件选型的基本原则、EDA常用电路描述符号;掌握VHDL硬件描述语言基本语法,能运用VHDL语言进行电路描述,并按要求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

课程目标2:掌握层次化、模块化分析方法,掌握状态机设计方法;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各类硬件系统,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针对设计目标确定实验方案和研究路线,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电路设计的速度或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提出满足工程要求的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3:掌握Quartus IIEDA设计工具,具备利用Quartus II进行电路设计输入、时序仿真以及电路编程测试的能力,掌握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电路仪器的使用,具备一定的电路测试能力,能根据仿真或测试结果的反馈,调整修改电路设计。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2能够针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在设计目标的约束下,设计与实现满足性能指标的软硬件模块或功能单元

目标1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

5.1掌握通信专业常用的仪器设备、工程工具、软硬件开发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的使用原理与方法,并理解仪器和工具的局限性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0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讲授EDA技术发展概述;

2)硬件描述语言的特点,EDA技术优势;

3)历代PLD器件的基本原理,CPLDFPGA的可编程逻辑实现结构;

4EDA常用电路的描述符。

了解EDA的技术实现路径;

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器件选型的基本原则、EDA常用电路描述符号;掌握VHDL硬件描述语言基本语法,能运用VHDL语言进行电路描述,了解VHDL语言相对编程语言的局限性

EDA技术与芯片设计的关系,国内外芯片产业发展现状

6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2

组合电路的VHDL设计:

1)多路选择器及其VHDL描述;

2)半加器及其VHDL描述;

341多路选择器及其VHDL描述;

4)全加器及其VHDL表述;

5)乘法器及其VHDL表述。

掌握VHDL代码结构的基本组成与基本要素;

掌握VHDL基本语法规则;

能够运用VHDL语言完成主要的简单组合电路描述。

中美芯片设计之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

目标1

3

Quartus II环境使用、仿真与硬件实现:

1VHDL程序输入与仿真测试;

2)引脚分配与硬件测试

3)电路原理图与设计流程;

4HDL版本设置等环境配置。

掌握基于原理图输入使用Quartus II软件设计数字电路;

掌握基于文本输入使用Quartus II软件设计数字电路;

能够运用Quartus II工具软件完成电路仿真测试;

掌握使用Quartus II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开发流程。

我国芯片设计工具应用软件现状

3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目标3

4

时序电路设计:

1)基本时序原件的VHDL表述

2)计数器的VHDL设计;

3)移位寄存器的VHDL设计;

4)属性描述与定义语句。

能够运用EDA工具设计常用时序逻辑电路与设计方法;

掌握常用相关语法规则,理解并行设计结构。

大局观

5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

目标1

目标2


5

1VHDL数据对象的使用;

2)三态缓冲器电路设计;

3)顺序语句与并行赋值综合讨论;

4)仿真延时。

掌握变量、信号数据对象使用特点,理解对应电路的构成;

掌握三态缓冲器电路的设计;

掌握顺序与并行设计的区别与应用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6

VHDL电路设计优化:资源优化,速度优化。

掌握组合电路、时序电路资源优化方法,掌握电路速度中流水线设计等方法。

工匠精神

2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7

VHDL状态机的设计:

1mooremealy两种不同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2)状态编码与安全状态机设计;

3)硬件数字技术排除毛刺。

掌握有限状态机的VHDL建模;能用VHDL设计Mooremealy状态机;

掌握不同的状态编码与安全状态机设计方法;

掌握毛刺消除电路的设计方法。

我国走自主可控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

目标1

目标2


8

1VHDL库和VHDL程序包的使用;

2VHDL文字规则补充说明;

3VHDL子程序设计。

掌握VHDL库、程序包的使用和建立方法;

掌握VHDL有关文字规则;

掌握函数和过程的设计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目标1

目标2


2.实验教学(10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实验一 组合电路的设计

必修

1)键盘控制LED

2)键盘控制数码管显示

掌握在QuartusⅡ开发环境下,运用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法对电路进行编辑、编译、仿真、编程下载和调试的方法;

掌握组合电路设计的中选择器等电路的设计方法;

掌握基本的LED显示驱动方法。

了解集成电路研发产业

2

验证性

课程

目标

1,3

2

实验二时序电路的设计(计数器)

必修

1)完成一个LED灯的闪烁控制,每秒闪烁一次,半秒亮半秒灭,利用系统板上PIN_31接入的50MHz信号完成。

2)完成一个0~9的循环计数器,每秒加1,计数值显示在数码管上。

掌握时序电路计数器的基本设计方法;

掌握分频器设计方法。

工匠精神

2

设计性

课程

目标

1,3

3

实验三8段数码显示器驱动设计

必修

在输入的50MHz系统时钟的驱动下,实现一个每秒加1的信号控制,要求在09999秒之间循环加1,并在一个4位的八段式数码管显示器上显示其信息。

掌握多位数码管动态显示原理和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

动态显示原理与中国电影工业

2

设计性

课程

目标

2,3

4

实验四按键+显示控制电路的设计

必修

对设置的一个按键进行计数(可以从八按键键盘中任选一个按键),每按下一次则计数器的数值加1,并实现从0~9999的循环计数,计数值显示在4位的八段式数码管显示器上。

掌握按键消抖的原理和电路设计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设计性

课程

目标

2,3

5

实验五

必修

设计一个电路,要求按键按下和松开时均让计数器值加1,计数器的值在0~9999之间循环,其数值显示在48段式数码管上。

掌握多边沿触发电路的设计方法;

理解并行、顺序在硬件描述语言中应用的差别。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2

设计性

课程

目标

2,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实验

课堂测试

作业


目标1

8

4

7.5

28

47.5


目标2

12

6

7.5

22

47.5


目标3

5

0

0

0

5


合计

25

10

15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准确详细阐述CPLDFPGA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

能正确使用VHDL对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合理的描述,能指出并纠正描述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且能条理清晰地阐述理由。

能够准确较为详细阐述CPLDFPGA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

能正确使用VHDL对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合理的描述,能指出并纠正描述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且能较为详细阐述理由。

能够大致阐述CPLDFPGA的主要基本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

有一些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对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描述能力,能指出简单的语法及逻辑错误。

CPLDFPGA的主要基本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了解较弱。

对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描述分析能力较差。

目标2

能对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进行设计,且完全满足实验要求。

能够准确详细阐述有限状态机原理与特点;根据具体问题能够熟练画出状态图及对应电路系统模块图。

根据具体问题能够设计系统模块图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所有设计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进行详细正确的分析,且能设计相应合理完整仿真测试方案,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能进行详细正确的分析,并能提出改进方法。

能对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进行设计,且完全满足实验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进行较为详细正确的分析。

能够较为准确详细阐述有限状态机原理与特点;根据具体问题能够准确画出状态图及对应电路系统模块图。

根据具体问题能够设计系统模块图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所有设计要求,并能对设计思路进行较为详细正确的分析,且能设计较为完整仿真测试方案,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能进行较为详细正确的分析。

能对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进行设计,且满足实验核心要求,并对测试结果分析能力较弱。

能够阐述一些有限状态机原理与特点;根据具体问题能够大致画出状态图及对应电路系统模块图。

根据具体问题能够设计系统模块图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主要的设计要求,且能设计相应仿真测试方案能符合系统核心性能指标,对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能进行简单分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对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进行设计能力以及测试结果分析能力较弱。

对于有限状态机原理与特点不了解;根据具体问题无法画出状态图及对应电路系统模块图。

根据具体问题设计系统模块图及编制硬件语言代码实现设计要求以及测试方案能力较差,不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验

认真独立完成实验;能熟练运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验证测试分析给定的电路性能,能独立完成代码调试,并能帮助其他同学调试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验证测试分析给定的电路性能,并能完成代码调试。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验证测试分析给定的电路性能,基本能完成代码调试。

无法按时完成实验;不能能运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验证测试分析给定的电路性能,代码调试能力较弱。

作业

积极主动完成作业,概念清晰、电路分析有条理,能指出并纠正代码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且能条理清晰地阐述理由,作业和测试正确率9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概念较为清晰、电路分析较为有条理,能指出并纠正代码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且能较为详细阐述理由,作业和测试正确率8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概念大致清晰、电路分析能覆盖主要知识点,能指出并纠正代码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上。

延时完成作业,概念模糊,电路分析较弱,不能指出并纠正代码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下。

课堂测试

概念清晰、电路分析有条理,能指出并纠正代码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且能条理清晰地阐述理由,正确率90%以上。

概念较为清晰、电路分析较为有条理,能指出并纠正代码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且能较为详细阐述理由,正确率80%以上。

概念大致清晰、电路分析能覆盖主要知识点,能指出并纠正代码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正确率60%以上。

概念模糊,电路分析较弱,不能指出并纠正代码中的语法及逻辑错误,正确率60%以下。

目标2

实验

认真独立完成实验;能熟练运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各类数字电路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所有设计要求。

按时完成实验;能较为熟练运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一般的数字电路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大部分设计要求。

按时完成实验;能使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的基本功能,能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简单的数字电路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基本设计要求。

无法按时完成实验;不会使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的基本功能,不能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简单的数字电路系统。

作业

积极完成作业,能准确描述有限状态机原理,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各类硬件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所有设计要求,作业和测试正确率9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能较为准确描述有限状态机原理,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硬件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大部分设计要求,作业和测试正确率8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能基本准确描述有限状态机原理,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硬件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基本设计要求,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上。

延时完成作业,描述有限状态机原理错误百出,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硬件系统能力较差,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下。

课堂测试

能准确描述有限状态机原理,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各类硬件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所有设计要求,正确率90%以上。

能较为准确描述有限状态机原理,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硬件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大部分设计要求,正确率80%以上。

能基本准确描述有限状态机原理,能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硬件系统,并编制硬件语言代码正确实现基本设计要求,正确率60%以上。

描述有限状态机原理错误百出,综合运用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模块设计仿真硬件系统能力较差,正确率60%以下。

目标3

实验

认真独立完成实验;能熟练运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实验报告内容完整,分析详细准确,能根据设计要求主动选择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合适的电路仪器的辅助电路性能分析。

积极完成实验;能较为熟练运用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分析较为详细准确,能熟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电路仪器。

按时完成实验;会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进行仿真测试的基本操作,对测试结果分析能力较弱,实验报告书写完整,能简单使用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电路仪器。

无法按时完成实验,Quartus IIEDA软件工具及配套硬件开发平台进行仿真测试的基本操作能力较差,且测试结果分析能力较弱,实验报告书写不完整,不会使用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电路仪器。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潘松主编,EDA技术实用教程,科学出版社(第六版),2018年。

2.参考书目

1张瑾,李泽光,韩睿,孙芹芝著,EDA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21年。

2)王金明主编,数字系统设计与Verilog HDL,电子工业出版社(第八版),2021年。

3.其他学习资源

中国大学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

教学大纲制订者:伍麟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2.课程编码:0300212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胡瑛

二、课程简介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CORTEX-M4 ARM处理器结构原理、片内外设初始化编程、外部接口电路设接口的设计方法以及常用外部芯片的驱动程序设计。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工程需求,具备利用CORTEX-M4 ARM处理器实现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正确的选择微控制器、I/O接口、输入/输出设备芯片与设备;能正确驱动IO接口、使用定时器、中断、AD、串行总线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能够编写驱动程序利用单片机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同时满足工程需要的低成本、实时性要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

目标2: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能够熟练利用集成开发工具以及相关电子仪器设备,有独立完成微控制器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能力,完成对完整系统的开发与调试,培养学生解决嵌入式系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3能够在给定的设计目标约束下,设计与实现满足性能指标的软硬件模块或功能单元。

目标1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嵌入式系统概述

1)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2)ARM处理器架构

3)ARM体系结构的特征。

能够根据工程需求对ARM器件进行正确选型

1.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艰苦奋斗精神。

2.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必要性。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2

讲授法、讨论法

目标2

2

二、工程创建与调试

1)软件开发环境

2)工程创建;

3)ARM编程基础。

1)能够正确熟练使用IAR集成开发环境进行软件程序的开发与调试;

2)能够正确使用C程序开发的基本数据类型、表达式、函数、标准库。


2

讲授法

目标1、目标2

3

三、GPIO接口与外部中断

1)GPIO工作原理

2)中断控制与执行过程

3)LED灯的控制

1)能够正确配置端口的类型、功能、相关端口寄存器、输出特性

2)能够用端口驱动流水灯、数码管、继电器、点阵等具体硬件模块

3)能够正确使用中断。

4.哲学思维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物极必反。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四、定时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1)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2)定时设计

3)PWM信号设计

1)能够正确熟练配置定时器的工作方式、定时时间

2)能够利用定时器实现计数、定时、测量、PWM输出等常用功能

5.科技报国的意志和使命感。

6.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4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5

五、A/D转换器

1)A/D转换原理

2)A/D信号采集

1)能够熟练使用模数转换模块进行数据采集;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模数转换模块的各种工作方式。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6

六、串口通信

1)USART通信协议;

2)IIC通信协议;

3)SPI通信协议;

4)通用串行通讯模块使用。

1)能够正确配置串口通信的工作方式;

2)能够实现与PC机的双向通信;

3)能够实现对存储芯片的读写操作;

4)能够利用IICSPI接口采集传感数据。

7.科学探索中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10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7

七、常用外围器件、模块

1)液晶显示屏

2)温湿度传感器;

3)红外测距传感器;

4)继电器;

5)数码管显示;

6)电机。

1)能够设计正确模块电路;

2)能够正确地编写器件的驱动程序。

8.唯物辩证法,看事物不能只看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4

讲授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8

八、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温室大棚光照度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红外测距系统设计与实现。

1)能够根据功能要求提出合理方案;

2)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分析问题,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

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目标1、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测试

作业

主题讨论


目标1

10

15

0

35

60


目标2

6

9

10

15

40


合计

16

24

1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能准确编写驱动程序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能较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能较准确编写驱动程序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

能基本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能基本准确编写驱动程序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

不能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不能准确编写驱动程序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

目标2

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能正确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能较正确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基本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能基本正确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不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不能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测试

能熟练掌握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的使用并具备相应得扩展能力。

能较熟练掌握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的使用。

能基本掌握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的使用。

没有掌握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的使用。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较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基本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能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

目标2

随堂测试

能熟练掌握嵌入式外围模块的软硬件驱动方式,能独立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能较熟练掌握嵌入式外围模块的软硬件驱动方式,能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能基本掌握嵌入式外围模块的软硬件驱动方式,能提出基本可行的设计方案。

没有掌握嵌入式外围模块的软硬件驱动方式,不能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能应用嵌入式技术搭建嵌入式应用系统,主题明确,履行角色全部任务,不需任何提醒高质量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多,能应用嵌入式技术搭建嵌入式应用系统,主题较明确,几乎能履行角色全部任务,很少需要提醒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较多,能应用嵌入式技术搭建嵌入式应用系统,主题凌乱,履行角色很少任务,经常需要提醒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不足,不能应用嵌入式技术搭建嵌入式应用系统,不能履行角色任务。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利用嵌入式技术设计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方案,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利用嵌入式技术设计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方案,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利用嵌入式技术设计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方案,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利用嵌入式技术设计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方案,分析有严重缺陷,结论存在严重错误。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廖建尚主编,《基于STM32嵌入式接口与传感器应用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参考书目

1)王宜怀主编,《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基于STM32L431微控制器》(6),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顾锞主编,《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开发实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

3)张超主编,《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原理及应用——基于STM32微控制器》,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4)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嵌入式系统及应用: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SUDA-1001754273?from=searchPage&

outVendor=zw_mooc_pcssjg_

教学大纲制订者:胡瑛

教学大纲审定者:乔汇东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实验

2.课程编码:0301205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胡瑛

二、课程简介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实验》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课程的配套实验课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应用STM32系列芯片进行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STM32常用内设资源和模块的利用方法,并进一步掌握STM32主控芯片对接包括ADflash存储器、LCD液晶显示等常用外设的驱动设计方法,从而具备了基本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针对实验任务阅读相关手册或其他技术性材料,能正确选择软件库和适当的硬件模块搭建实验任务的软硬件设计框架,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系统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能力;能正确的收集实验数据,验证实验结果,能根据实验数据反馈进行相应的调试、调整、修改与优化,并最终完成实验任务;

目标2:掌握IAR for ARM集成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基于STM32 MCU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方法,具备熟练利用配套软硬件工具平台进行代码编辑、调试、平台测试的设计实践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实施实验并正确采集数据。

目标1

5.使用现代工具

5.1掌握通信专业常用的仪器设备、工程工具、软硬件开发工具和模拟仿真软件的使用原理与方法,并理解仪器和工具的局限性。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GPIo口的应用

必修

使用STM32微处理器的GPIO实现对连接在引脚上按键和指示灯进行状态读取和控制。

(1)掌握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GPIO基本驱动方法;

(2)熟悉IAR for ARM开发环境的使用;

(3)掌握GPIO输入读取与输出控制方法。

首次实验中通过介绍课程实验平台主控芯片有关知识,延申到国产芯片行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热忱。

2

设计性

目标1目标2

2

外部中断的应用

必修

使用STM32处理器的外部中断实现对连接在STM32处理器引脚上按键动作进行捕捉,由STM32处理器上指示灯的变化实现对按键动作的反馈。

(1)理解中断的定义;

(2)掌握STM32外部中断机制;

(3)掌握STM32外部中断库函数的应用。


2

设计性

目标1

目标2

3

定时器的应用

必修

使用STM32的定时器实现硬件延时功能,通过编辑程序使用STM32处理器的定时器外设控制I/O接口连接的信号灯的定时闪烁。

(1)理解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STM32的通用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熟悉STM32定时器库函数的应用。


2

设计性

目标1

目标2

4

ADC的应用

必修

使用STM32ADC采集锂电池的电压使用STM32处理器模拟汽车电压表测电压。

(1)理解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STM32   A/D转换器库函数的应用;

(3)通过编辑程序使用STM32处理器的ADC外设实现对STM32处理器底板的电源电压检测,通过使用IAR for ARM开发环境的调试窗口查看ADC的电压转换值,并将电压采集值转换为电压物理量。(采用中断的方式)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测量锂电池电压的用途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工程安全意识,促使学生思考工程师的在工程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

设计性

目标1

目标2

5

串口的应用

必修

使用STM32USART串口与PC机进行数据交互。

(1)掌握USART串口的工作原理;

(2)掌握STM32   USART串口库函数的应用;

(3)通过PC上的串口工具向STM32发送字符串,要求发送的字符是以回车换行结束,STM32处理器将接收到的字符串后回发给PC机,反之控制D1灯闪烁。


2

设计性

目标1

目标2

6

环境信息采集

必修

使用STM32IIC接口采集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

(1)掌握IIC接口的工作原理;

(2)掌握IIC接口的通信时序;

(3)使用STM32处理器模拟IIC总线采集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并通过串口将温湿度信息上传到PC机。


2

综合性

目标1

目标2

7

动态数据存取

必修

使用STM32处理器的SPI串口对W25Q64芯片进行数据的读写。

(1)掌握SPI串口的工作原理;

(2)掌握STM32   SPI串口库函数的应用方法;

(3)W25Q64芯片写字符串“HELLO”,然后再从W25Q64芯片读出该字符串,并通过串口把读出来的字符串发送到PC机上。

在遵循SPI协议标准实现外设通信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标准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遵循标准、规范的良好工程素养。

2

综合性

目标1

目标2

8

LCD液晶显示器的应用

必修

使用STM32处理器的FSMC模块驱动TFT LCD

(1)掌握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STM32FSMC模块的设置与驱动方法;

(3)能在液晶显示器显示字符串、数字和图片。

要求学生运用方法进行代码的优化,并实现校训的显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意识,并促使学生思考校训的意义。

2

综合性

目标1

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实验预习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目标1

8

15

12.5

35

70.5


目标2

2

7.5

5

15

29.5


合计

10

22.5

17.5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能准确编写驱动程序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能较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能较准确编写驱动程序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

能基本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能基本准确编写驱动程序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

不能正确使用IO、定时器、中断、AD、串行通信接口等片内功能模块设计嵌入式系统;不能准确编写驱动程序驱动外部电路和功能模块。

目标2

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能正确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能较正确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基本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能基本正确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不能针对实际项目需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路线,不能应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验预习

严格按要求完成了预习,对实验内容所涉及的芯片、软件、硬件模块、协议标准等知识内容有充分的准备;预习问题回答正确率90%以上。

按要求完成了预习,对实验内容所涉及的芯片、软件、硬件模块、协议标准等知识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准备;预习问题回答正确率80%以上。

按要求完成了预习,对实验内容所涉及的芯片、软件、硬件模块、协议标准等知识内容有一定的准备;预习问题回答正确率60%以上。

未要求完成了预习,对实验内容准备不充分;预习问题回答正确率60%以下。

实验操作

能熟练根据实验任务的具体内容,配置合适的实验软硬件模块,进行实验代码编辑、调试、实验测试和优化等各项工作,在实验中能迅速理清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能较为熟练根据实验任务的具体内容,配置合适的实验软硬件模块,进行实验代码编辑、调试、实验测试和优化等各项工作,在实验中能理清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能根据实验任务的具体内容,配置合适的实验软硬件模块,进行实验代码编辑、调试、实验测试等各项工作,在实验中能理清基本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不能根据实验内容正确完成实验代码编辑、调试、测试等工作,未能有效的解决实验问题。

实验报告

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实验原理、方案与实验步骤正确、合理,实验数据可靠,实验结果分析正确,实验报告图面正确,书写规范。

按照实验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较清晰,实验原理、方案与实验步骤较正确,实验数据较可靠,实验结果分析较正确,实验报告图面书写较规范。

基本按照实验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实验原理、方案与实验步骤基本正确,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基本正确,实验报告书写基本规范。

未按照实验要求完成报告或出现抄袭,实验原理、方案与实验步骤有明显错误,或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错误,或实验报告书写不规范,图文出现严重错误。

目标2

实验预习

严格按要求完成了预习,对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开发平台、硬件模块、软件库函数等内容有充分的准备;预习问题回答正确率90%以上。

按要求完成了预习,对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开发平台、硬件模块、软件库函数等有较为充分的准备;预习问题回答正确率80%以上。

按要求完成了预习,对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开发平台、硬件模块、软件库函数等有一定的准备;预习问题回答正确率60%以上。

未要求完成了预习,对实验内容准备不充分;预习问题回答正确率60%以下。

实验操作

能熟练的使用IAR for ARM和实验平台进行实验代码编辑、调试、实验测试和优化等各项工作,并对实验任务的库函数有关设置和调用十分熟悉。

能较为熟练的使用IAR for ARM和实验平台进行实验代码编辑、调试、实验测试和优化等各项工作,并对实验任务的库函数有关设置和调用比较熟悉。

能基本正确的使用IAR for ARM和实验平台进行实验代码编辑、调试、实验测试和优化等各项工作,并能基本掌握实验任务的库函数有关设置和调用方法。

不能正确的使用IAR for ARM和实验平台进行实验代码编辑、调试、实验测试和优化等各项工作,或未能掌握实验任务的库函数有关设置和调用方法。

实验报告

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及时完成报告,实验完成内容清晰,实验步骤和调试过程体现对实验环境和实验平台十分熟悉,实验报告图文正确,书写规范。

按照实验要求及时完成报告,实验完成内容清晰,实验步骤和调试过程体现对实验环境和实验平台较为熟悉,实验报告图文正确,书写规范。

基本按照实验要求完成报告,实验完成主体内容清晰,实验步骤和调试过程体现对实验环境和实验平台有了基本的掌握,实验报告图文基本正确,书写基本规范。

未按照实验要求完成报告或出现抄袭,或实验步骤和调试过程体现对实验环境和实验平台缺乏基本掌握,或实验报告图文出现严重错误。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胡瑛主编,《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实验指导书》,自编实验教材,2020

2.参考书目

1)廖建尚主编,《基于STM32嵌入式接口与传感器应用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王宜怀主编,《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基于STM32L431微控制器》(6),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3)张超主编,《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原理及应用——基于STM32微控制器》,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4)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嵌入式系统及应用: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SUDA-1001754273?from=searchPage&

outVendor=zw_mooc_pcssjg_

教学大纲制订者:胡瑛

教学大纲审定者:乔汇东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物联网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物联网通信技术

2.课程编码:0300213

3.学分与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2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电路分析、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胡瑛

二、课程简介

《物联网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联网体系结构和ZigBeeBLEWi-Fi等物联网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和物联网短距离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结合C语言、嵌入式系统、电子电路等课程能解决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针对物联网工程项目根据约束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合理的通信技术,能够熟练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实现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够进行软件与硬件系统的联合调试,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

目标2:能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特定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并能够在通信协议设计环节体现创新意识同时满足工程需要的低功耗、低成本、实时性要求,培养学生解决物联网整体框架体系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3能够在给定的设计目标约束下,设计与实现满足性能指标的软硬件模块或功能单元。

目标1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6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物联网系统概述

1)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2)物联网的技术特征与体系结构

3)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

4)物联网通信技术

5)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

1)熟悉物联网的相关基本概念;2)熟悉物联网的网络组成;

3)熟悉物联网的主要通信技术;4)了解物联网的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民族自信。

4

讲授法、问题导向教学法

目标2

2

二、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开发

1)ZigBee网络;

2)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3)ZigBee协议栈解析;

4)ZigBee应用开发。

1)能运用ZigBee协议栈中的OSAL搭建应用系统程序框架;

2)能运用ZigBee技术构建无线传感网络,将各类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数据,经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后,通过无线传感网传输到应用层。

2.科学探索中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创造创新活力——“技术报国、科技报国的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3.增强标准意识、规则意识、法律意识,锤炼担负时代使命的品德。

10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3

三、BLE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开发

1)BLE无线通信技术原理;

2)BLE无线通信技术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3)BLE协议栈解析;

4)BLE应用开发。

1)能分析BLE建立网络连接的过程;

2)能运用BLE协议进行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3)能实现BLE网络协议的组建与任务调度。

4.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民族自信。体现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哲学思想。

5.树立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0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四、Wi-Fi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开发

1)Wi-Fi无线通信技术原理;

2)Wi-Fi无线通信技术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

3)Wi-Fi协议栈解析;

4)Wi-Fi应用开发。

1)掌握Wi-Fi组网过程;

2)能解析处理Wi-Fi网络数据包;

3)能运用Wi-Fi协议栈搭建应用系统程序框架

6.创新开拓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

8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5

五、物联网综合应用开发

1)物联网综合项目开发平台;

2)物联网通信协议;

3)物联网应用开发接口。

1)能针对物联网工程项目根据约束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合理的通信技术;

2)能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特定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3)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实现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传输。

7.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8.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目标1、目标2

2.实验教学(12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基于ZigBee的农业光强采集系统

必修

1)采集光强数据;

2)设计光强采集系统ZigBee通信协议;

3)采用智云传感器驱动框架开发,实现光强传感器的定时上报、光强传感器数据的查询、无线数据包的封包解包等功能。

1)能分析ZStack协议栈,理解协议栈运行机制;

2)掌握采集类传感器程序逻辑设计;

3)能运用ZigBee协议栈中的OSAL搭建应用系统程序框架。


2

设计性

目标1

2

基于ZigBee的智能燃气控制系统

必修

1)传感器节点通过ZigBee网络与网关的协调器进行组网,网关的协调器通过串口与网关进行数据通信;

2)燃气传感器数据通过ZigBee网络将数据传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将数据转发给网关服务,通过实时数据推送服务将数据推送给所有连接网关的客户端;

3)如果燃气状态异常,风扇就会打开,将泄漏的燃气排出,同时用户能够手动随时随地控制风扇开关,实现智能燃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1)能利用ZStack协议栈开发无线通信接口;

2)能设计ZXBee通信协议中控制类、安防类传感器通信协议;

3)掌握智云AndroidWEB接口的使用。

9.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的求实态度。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3

基于BLE的家庭湿度采集系统

必修

1)采集湿度数据;

2)设计湿度采集系统BLE通信协议;

3)采用智云传感器驱动框架开发,实现湿度传感器的定时上报、湿度传感器数据的查询、无线数据包的封包解包等功能。

1)能分析BLE协议栈,理解协议栈运行机制;

2)掌握采集类传感器程序逻辑设计;

3)能解析处理BLE网络数据包。


2

设计性

目标1

4

基于BLE的家庭灯光控制系统

必修

1)实现LED灯开关、RGB三色开关切换操作;

2)底层节点的数据通过BLE网络将数据传送给网关,网关将数据推送给所有连接网关的客户端;

3)客户端(Androidweb)通过调用智云数据接口,控制LED灯、RGB三色开关。

1)能利用BLE协议栈开发无线通信开发接口;

2)能设计BLE通信协议中控制类传感器的协议命令;

3)掌握智云AndroidWEB接口的使用。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5

基于Wi-Fi的家居环境采集系统

必修

1)采集温度和湿度数据;

2)设计温湿度采集系统Wi-Fi通信协议;

3)实现温湿度传感器的定时上报、温湿度传感器数据的查询、无线数据包的封包解包等功能。

1)能分析Wi-Fi协议栈,理解协议栈运行机制;

2)掌握采集类传感器程序逻辑设计;

3)能解析处理Wi-Fi网络数据包。


2

设计性

目标1

6

基于Wi-Fi的楼宇通风控制系统

必修

1)采集空气质量传感数据,传感器节点通过Wi-Fi网络与网关进行组网;

2)底层节点的数据通过Wi-Fi网络将数据传送给网关,网关将数据推送给所有连接网关的客户端;

2)客户端(Androiweb)根据阈值通过Wi-Fi控制通风设备。

1)能利用Wi-Fi协议栈开发无线通信开发接口;

2)能设计Wi-Fi通信协议中采集类、控制类传感器的协议命令;

3)掌握智云AndroidWEB接口的使用。

10.抗挫能力和工匠精神。

2

研究创新性

目标1、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随堂测试

作业

主题讨论

实验


目标1

8

8

0

12

30

58


目标2

0

6

8

8

20

42


合计

8

14

8

2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准确设计满足工程需求的物联网通信协议,实现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传输

能较准确设计满足工程需求的物联网通信协议,实现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传输

能基本合理设计满足工程需求的物联网通信协议,实现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传输

不能设计满足工程需求的物联网通信协议

目标2

能准确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并能够在通信协议设计环节体现创新意识

能较准确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能基本合理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不能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并搭建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测试

能准确分析协议栈,正确理解协议栈运行机制

能较准确分析协议栈,正确理解协议栈运行机制

能基本准确分析协议栈,基本理解协议栈运行机制

不能准确分析协议栈,不理解协议栈运行机制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准确设计满足需求的物联网通信协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较准确设计满足需求的物联网通信协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基本准确设计满足需求的物联网通信协议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能准确设计满足需求的物联网通信协议

实验

能准确运用通信协议栈搭建应用系统程序框架、开发无线通信开发接口

能较准确运用通信协议栈搭建应用系统程序框架、开发无线通信开发接口

能基本准确运用通信协议栈搭建应用系统程序框架、开发无线通信开发接口

不能准确运用通信协议栈搭建应用系统程序框架、开发无线通信开发接口

目标2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方案,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方案,分析较合理,结论较正确。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方案,分析有欠缺,结论部分正确。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设计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实时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方案,分析有严重缺陷,结论存在严重错误。

主题讨论

阅读文献多,能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搭建物联网应用系统,主题明确,履行角色全部任务,不需任何提醒高质量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多,能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搭建物联网应用系统,主题较明确,几乎能履行角色全部任务,很少需要提醒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较多,能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搭建物联网应用系统,主题凌乱,履行角色很少任务,经常需要提醒完成工作。

阅读文献不足,不能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搭建物联网应用系统,不能履行角色任务。

实验

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准确合理的实验方案

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较准确合理的实验方案

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基本合理的实验方案

不能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廖建尚主编,《物联网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与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2.参考书目

1)柴远波主编,《无线短距离通信应用技术》(2),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2)冯暖主编,《物联网通信技术(项目教学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3)胡瑛主编,《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物联网通信技术: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06811#onlineCourse

教学大纲制订者:胡瑛

教学大纲审定者:乔汇东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B》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B

2.课程编码:0300214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1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5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乔汇东

二、课程简介(一般250字左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理解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定义,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特点,掌握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框架,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在组织和规范程序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面向对象程序开发能力,能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通信工程问题或有关项目中,利用有关方法规范代码开发,提升其代码维护质量和代码优化水平,为学生完成后续多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要素,在具体的信息通信工程或其他有关工程问题中,具备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设计和代码开发能力,能在给定的任务目标约束下,设计代码完成问题求解、模块设计、功能单元实现等工程实践型工作,并能利用继承、多态等多种面向对象方法进行代码优化。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3能够在给定的设计目标约束下,设计与实现满足性能指标的软硬件模块或功能单元;

目标1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0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C++程序设计基础

1C++的发展和主要特点

2)第一个C++程序以及C++程序开发过程

3C++在非面向对象方向的常用新特性

1)理解C++C的联系与差别,初步理解面向对象的含义,掌握C++的一些新特性。掌握输入输出流方法、掌握const常量定义方法,掌握函数重载;

2)掌握函数默认参数的使用语法规则,掌握引用变量定义和使用的语法规则,掌握函数传参中的传引方式,掌握动态分配和释放的语法规则,理解动态分配的意义。

分析编程语言在操作系统、WEB应用等各方面的基础支撑作用,解读这些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在现代工业、经济、军事以及民生方面发挥了怎样的支撑作用,并思索我国在这些信息产业基础领域中需要补充的短板和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方向,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报国的热忱;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

2

类和对象

1)由结构到类的发展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

3C++类的声明与对象的定义

4)构造函数

5)析构函数

6)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一般执行顺序

7)用const保护数据

8)友元

9)静态成员

10this指针

1)理解从结构体struct发展到class的语法规则变化;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特点:抽象、封装、继承和多态;掌握类的定义声明方法、成员函数的类外定义方法;

2)掌握定义和调用对象的方法,掌握通过对象名和指向对象的指针来调用属性和功能的方法,掌握构造函数的语法规则,掌握利用构造函数进行对象初始化的方法;

3)掌握析构函数的语法规则、功能和执行方式,联系变量的作用范围和生存周期,掌握各种情况下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执行时机,充分理解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在变量对象生存周期中发挥的作用;

4)掌握复制构造函数的语法规则、功能和执行时机,充分理解默认复制构造函数的工作机制,掌握自定义复制构造函数的方法;

5)掌握const在保护数据成员、对象、函数参数中的作用方法,掌握友元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掌握友元类、类中友元成员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6)掌握静态数据成员定义和使用方法,掌握静态成员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理解this指针的作用,理解成员函数中数据成员应用的机制,掌握this指针使用方法。

1)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索过程中,积极的使用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绎等科学的思维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观与方法论引领和指导专业学习过程,形成严谨的学习和学术研究方法,养成科学客观的思维模式;

2)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能短时间内在计算机语言、编译系统、操作系统等基础领域取得显著进步的内在因素,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技术创新、关键基础建设、解决重大社会生活和国家发展问题上的巨大优势。

10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

3

模板

1)模板的概念

2)函数模板及模板函数

3)类模板及模板类

1)理解模板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函数模板的语法规则和使用方法,理解函数模板生成模板函数的映射过程,掌握调用模板函数的语法规则、掌握重载函数模板的方法;

2)掌握类模板的声明及生成模板类的方法,掌握通过模板类定义实现安全数组的方法

用有关资料图文展示早期程序员的杰出代表们:马化腾、雷军、张小龙等人的一些代码稿件,介绍杰出程序员在编辑代码上精益求精的一些事迹与趣闻;以继承前辈事业、弘扬国士无双工匠精神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钻研精神。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

4

运算符重载

1)运算符重载的概念

2)运算符重载方式

3)典型运算符重载

1)理解运算符重载的概念,掌握三种运算符重载的方式:重载为普通函数,重载为成员函数,重载为友元函数;

2)掌握一些常用典型运算符重载的基本方法,包括:掌握赋值运算符的重载,掌握自增自减运算符的重载,掌握下标运算符的重载,掌握<<>>运算符的重载;

3)能灵活运用运算符重载的定义为自定义类型数据提供运算符支持。

1)以代码编辑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为例,分析说明代码编辑中应以各种方法,从各个角度考虑实现技术上的安全、避险和容错,排除潜在的隐患,培养严谨的工程实践意识;

2)培养学生在代码编辑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风格,建立软件工程意识,提升职业操守与工程素养。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

5

继承

1)继承与派生

2)继承方式

3)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4)多继承与虚基类

1)掌握赋值运算符的重载,掌握自增自减运算符的重载,掌握重载下标运算符;

2)理解继承方式对成员权限变化的影响,掌握公有继承方式、私有继承方式和保护继承方式;

3)掌握派生类中定义构造函数的方法、掌握派生类中定义析构函数的方法、掌握派生类对象产生时构造函数的执行方式、参数传递的方式,掌握派生类对象释放时析构函数的执行方式;

4)掌握多继承方法、理解多继承可能引起的多义性问题,掌握解决多义性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虚基类的定义方法,理解用虚基类解决多义性问题的方式。

1)从继承windows类的一些代码编辑示例着手,分析代码在不开源仅提供接口的情况下,如何支持通过接口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法,对其中隐含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进行分析,对软件版权上历次发生重大纠纷事件进行介绍,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2)探讨软件设计开发中涉及到的工程伦理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中的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

6

多态性

1)多态性的概念

2)虚函数

3)纯虚函数和抽象类

1)掌握多态性的基本概念,理解静态多态和动态多态,掌握实现动态多态的方法——虚函数,掌握虚析构函数的实现方法;

2)理解纯虚函数概念,掌握利用纯虚函数实现多态的方法,理解抽象类的概念。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

2.实验教学(10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类与对象(一)

必修

PTA系统中有关类定义、对象调用、成员函数使用、成员权限设置、构造函数析构函数定义与调用等方面的题目

1)掌握类与对象定义与使用方法;

2)理解类与对象的基本关系;

3)掌握成员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4)掌握构造析构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实验中鼓励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尤其要重视代码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意识到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投入专业学习中。

2

验证性

目标1

2

类与对象(二)

必修

PTA系统中有关类与对象较为复杂的定义与应用、复制构造函数设计的题目

1)掌握多种引用对象的方法;

2)深入理解成员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3)进一步理解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使用方法;

4)掌握复制构造函数的使用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软件设计中分工合作的必要性。

2

设计性

目标1

3

运算符重载

必修

PTA系统中有关算术\关系运算符重载、赋值运算符重载、特殊运算符重载的题目

1)掌握运算符重载的基本方法,包括将运算符重载为外部函数和成员函数两种情况;

2)掌握自增和自减运算符的重载方法;

3)能灵活运用各类运输符重载来解决问题;

4)掌握赋值运算符的重载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软件设计中规范性、可扩展性带来的益处。

2

设计性

目标1

4

类的继承与派生

必修

PTA系统中有关类的继承定义和派生类对象应用、派生类中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的设计等相关题目

1)理解类的继承与派生中继承方式对类成员权限变化的影响;

2)掌握同名成员的应用,理解如何利用基类中的私用成员;

3)掌握继承中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4)理解外部函数和成员函数使用上的区别;

在使用某些封装的基类来进行派生类开发时,引导学生思考封装的含义,以及在本专业设计和应用领域如何应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提高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与道德意识。

2

设计性

目标1

5

运行时多态性和抽象类

必修

PTA系统中有关虚函数、虚析构函数、抽象类纯虚函数的设计应用等相关题目

1)理解多态性的概念;

2)理解运行时多态的概念;

3)掌握虚函数实现运行时多态性的方法;

4)掌握虚析构函数的实现方法;

5)掌握纯虚函数和抽象类实现运行时多态性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动态多态性的应用场景和其背后的操作系统实现机制;实验比较普通成员函数和虚函数的使用区别,思考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鼓励学生思考实践在生活工作的指导作用,杜绝盲信盲从,培养学生以实验实践验证认知的学习创新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看待实践问题。

2

设计性

目标1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课堂表现

作业

实验


目标1

10

10

3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全面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要素,针对具体的信息处理工程问题中,能够很好按任务约束要求运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来实现设计目标,完成问题求解、模块设计以及功能单元实现,并能有意识的利用封装、各类成员函数、模板、运算符重载、继承和多态等方式优化代码提升设计质量。

较好的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要素,针对具体的信息处理工程问题中,能够较好的按任务约束要求运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来实现设计目标,完成问题求解、模块设计以及功能单元实现;能意识到封装、各类成员函数、模板、运算符重载、继承和多态等方法对于优化代码设计的意义。

基本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要素,针对具体的信息处理工程问题中,基本能够按任务约束要求运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来实现设计目标,完成问题求解、模块设计以及功能单元实现。

未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要素,针对具体的信息处理工程问题中,不能按任务约束要求运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来实现设计目标,完成问题求解、模块设计以及功能单元实现。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表现

积极完成课堂练习,正确率90%以上。

较为积极的完成了课堂练习,正确率80%以上。

完成了课堂练习,正确率60%以上。

未完成课堂练习,或有抄袭现象,或正确率60%以下。

作业

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出现抄袭现象,或正确率低于60%,态度不端正。

实验

严格遵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了实验内容;准确的进行了实验代码设计,并能在实验过程中迅速分析实验数据,调试和排除实验问题;验报告条理清晰、内容规范,图文正确,并准确反应了实验的过程和效果。

守纪律,独立完成了实验内容;准确的进行了实验代码设计,并能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数据,调试和排除实验问题;验报告条理清晰、内容规范,图文正确。

守纪律,按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不符合基本要求。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游洪跃主编、《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参考书目

1)王晓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C++》、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2)郭有强、《Visual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实验指导与习题集》、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3)文杰书院、《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入门与实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教学大纲制订者:乔汇东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2.课程编码:0300215

3.学分与学时:3.5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1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曾秋芬

二、课程简介

《移动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熟悉如何建立移动通信系统模型,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理解移动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利用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对实际通信系统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并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目标2:能够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分析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能够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能够利用爱尔兰呼损表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能够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目标3:能够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能够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能通过文献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4:能够遵循、分析和运用移动通信网工程技术标准,考虑其对社会、安全、法律的影响,并在这些因素现实约束条件下能够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研究。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3能够应用数学模型,基于专业知识推演和分析通信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1

2问题分析

2.2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正确的表达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

目标2

2.4能够运用通信专业知识,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能从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综合获得有效结论。

目标3

6工程与社会

6.1了解通信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行业规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目标4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46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移动通信概述

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方式

2.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3.移动通信的特点;

4.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5.标准化组织

1.了解移动通信的特点,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方式;

2.了解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3.熟悉移动通信的发展史、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4.了解国际无线电、欧洲、北美及中国的通信标准化组织。

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2.坚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造福人类,以服务人类为终极目标。

4

多媒体教学,案例、问题导向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4

2

二、移动通信信道

1.陆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移动台通信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3.描述多径衰落信道的主要参数

4.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1.掌握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主要方式,理解两径传播模型的合成场强计算方法。

2.掌握多径传播的基本特性,理解多径衰落对数字移动通信的影响。

3.理解描述多径信道的参数,了解小尺度衰落模型。

4.掌握电波传播损耗的预测。

1.事物内部各要素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8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1

3

三、移动组网技术

1.移动通信网的概念与典型网络结构

2.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

3.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

4.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

5.多信道共用技术

1.掌握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了解移动通信环境下的主要干扰形式;

2.掌握区域覆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大区制和小区制区域覆盖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理解同频干扰和系统容量的关系,掌握小区分裂、划分扇区和微小区的原理,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

4.理解多信道共用的基本思想,掌握话务量和信道利用率计算方法,掌握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的概念。

激发创造创新活力——“技术报国、科技报国的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6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4

4

四、抗衰落技术

1.抗衰落技术的基本原理

2.分集技术

3.自适应均衡技术

4.多径信号的分离与合并

5.发射分集与空时编码

1.掌握分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

2.理解常用的分集与合并方式原理;

3.理解自适应均衡原理,了解自适应均衡器的实现方法及应用;

4.掌握多径信号分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理解RAKE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5.了解空时编码抗衰落的基本原理。

培育创新与开拓精神,要有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敢为天下先。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6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仿真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5

五、多址接入技术

1.FDMATDMACDMA系统原理与特点

2.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比较

1.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原理;

2.理解FDMA方式原理及其特点;

3.理解TDMA方式原理及其特点;

4.理解CDMA方式原理及其特点;

5.掌握不同多址系统容量的计算方法。

青年具有责任感,才能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担负时代使命。

6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2

6

六、GSM移动通信系统

1.GSM系统概述;

2.GSM的无线接口;

3.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

1.了解GSM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GSM系统的网络结构;

2.掌握GSM系统的无线传输特征、信道类型及其组合、语言和信道编码;

3.掌握GSM系统位置登记与更新、鉴权与保密、呼叫接续和越区切换。

鼓舞学生对通信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我们要把自己的前途和梦想融入国家通信事业发展的洪流中,为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6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7

七、3G移动通信系统

1.3G概述

2.WCDMA系统

3.IS-95cdma2000系统

4.TD-SCDMA系统

1.对比三种主流3G标准技术性能,了解3G标准化进程及演进;

2.掌握WCDMA基本技术参数、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

3.掌握IS-95cdma2000的基本技术参数及关键技术;

4.TD-SCDMA标准特色、信道结构及关键技术。

激励学生对待专业知识既热爱更要有奉献精神,同时要有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6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8

八、4G移动通信系统

1.4G发展背景

2.4G系统的网络结构

3.OFDMx

4.LTE系统的无线接口

1.掌握4G网络结构、OFDM技术抗信道衰落的基本原理、理解OFDM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关键模块的功用;

2.掌握OFDM基本参数的选定方法、理解采用基于DFT-S-OFDM调制方案实现SC-FDMA多址接入的基本原理

3.掌握4G无线帧结构的基本构成及特点、理解4G物理资源块的构成及相互关系、理解4G三种信道的分类、功用及相互之间的映射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正确认识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爱国力量,鼓励学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多媒体、对比、讨论、案例等教学法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2.实验教学(10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信道模型和信道编码

必修

1.观察随着信噪比的改变,通过高斯信道的输出信号与原输入信号在幅度上做怎样的变化;

2.描述线性分组码的原理;

3.画出各点波形;

4.验证检错后的解码数据和原始基带数据的关系。

1.了解通信系统信道模型的基本概念;

2.掌握高斯白噪声的统计特性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3.了解线性分组码的原理及表示方法。

培育创新与开拓精神,要有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敢为天下先。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2

验证型

目标1

2

m序列的产生及特性分析

必修

1.编写MATLAB程序生成m序列;

2.观察并分析m序列的特征;

3.学会绘制m序列相关性曲线,并理解曲线值与相关性的对应关系;

4.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熟悉m序列的产生方法;

2.测试m序列的波形;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态度。

2

验证型

目标2

3

Gold序列的产生及特性分析

必修

1.编写MATLAB程序生成Gold序列;

2.观察并分析Gold序列的特征;

3.学会绘制Gold序列相关性曲线,并理解曲线值与相关性的对应关系;

4.总结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熟悉Gold序列的产生方法;

2.测试Gold序列的波形;

2

验证型

目标2

4

交织与解交织

必修

1.根据要求将原信号进行交织编码;

2.添加信道突发错误;

3.在接受段解交织,观察突发差错经解交织后的差错分布;

4.观察交织对卷积编码突发差错信号纠错的性能改善。

1.掌握交织的特性;

2.交织产生的原理及方法;

3.观察经交织后的卷积编码信号。

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有事物的合理的因素保留,把不合理的因素去掉。

2

验证型

目标3

5

直接序列扩频编解码实验

必修

1.熟悉直扩扩频和解扩的过程;

2.测试直扩扩频和解扩的工作波形,认真理解其工作原理。

1.了解直扩扩频和解扩的原理和系统组成;

2.熟悉扩频解扩和数据传输的过程。

依法办事、遵纪守法——“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2

验证型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

实验

在线测试


目标1

3

2

2

3

12

22


目标2

2

3

4

4

18

31


目标3

2

3

4

3

30

42


目标4

3

2

0

0

0

5


合计

10

10

10

1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准确的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能准确的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能够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合理的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能合理的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基本能够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基本能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不能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不能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目标2

能够准确的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准确的探索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能够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准确的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能够利用爱尔兰呼损表准确的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能够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准确的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准确的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能够合理的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合理的探索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能够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合理的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能够利用爱尔兰呼损表合理的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能够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合理的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合理的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基本能够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能基本探索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能够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基本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基本能够利用爱尔兰呼损表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但结果不正确;能够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基本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能基本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不能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不能探索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不能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不能能利用爱尔兰呼损表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不能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不能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目标3

能够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准确的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准确的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能够准确的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准确的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能够准确的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准确的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并准确的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能通过文献准确的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很好的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合理的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合理的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能够合理的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合理的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能够合理的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合理的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并合理的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能通过文献合理的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较好的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基本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基本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基本能够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基本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基本能够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基本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并基本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能通过文献基本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基本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不能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不能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不能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不能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不能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不能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不能通过文献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不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表现

问题分析深入,对移动通信相关问题涉猎面广,体会深刻。随堂练习正确率高。

问题分析较深入,对移动通信相关问题涉猎面较广,体会较深刻。随堂练习正确率较高。

问题分析基本准确,对移动通信相关问题有一定的了解。随堂练习正确率一般。

问题分析简单,对移动通信相关问题不够了解。随堂练习正确率低。

平时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在线测试

能够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准确的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能准确的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能够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合理的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能合理的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基本能够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基本能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不能应用函数、框图等方法给出移动通信信道传输模型,不能通过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对移动通信信道进行分析。

目标2

课堂表现

随堂练习正确率高。

随堂练习正确率较高。

随堂练习正确率一般。

随堂练习正确率低。

平时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在线测试

能够准确的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准确的探索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能够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准确的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能够利用爱尔兰呼损表准确的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能够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准确的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准确的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能够合理的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合理的探索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能够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合理的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能够利用爱尔兰呼损表合理的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能够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合理的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合理的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基本能够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能基本探索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能够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基本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基本能够利用爱尔兰呼损表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但结果不正确;能够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基本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能基本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不能建立系统容量与同频干扰的数学模型,不能探索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不能根据无线电干扰抑制要求完成移动通信组网与信道配置;不能能利用爱尔兰呼损表求解多信道共用技术下的系统容量与信道利用率;不能运用扩频通信系统模型分析扩频码对扩频通信系统的影响,不能计算并对比不同多址接入技术下的系统容量。

目标3

课堂表现

阅读文献多,归纳全面正确。随堂练习正确率高。

阅读文献多,归纳较全面正确。随堂练习正确率较高。

阅读文献较多,归纳基本正确。随堂练习正确率一般。

阅读文献不足,归纳不够正确。随堂练习正确率低。

平时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在线测试

能够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准确的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准确的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能够准确的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准确的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能够准确的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准确的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并准确的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能通过文献准确的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很好的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合理的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合理的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能够合理的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合理的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能够合理的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合理的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并合理的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能通过文献合理的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较好的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基本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基本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基本能够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基本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基本能够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基本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并基本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能通过文献基本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基本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不能根据自适应均衡算法原理针对特定信道条件分析并求解均衡器的各项参数,不能辨别均衡与分集技术的关系;不能理解1G~4G移动通信系统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智能天线等技术,不能分析网络结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不能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计算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参数,不能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不能通过文献了解移动通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不具备多角度分析处理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4

课堂表现

关于移动通信未来畅想内容丰富,引人入胜。随堂练习正确率高。

关于移动通信未来畅想内容较丰富。随堂练习正确率较高。

关于移动通信未来畅想内容一般。随堂练习正确率一般。

关于移动通信未来畅想内容单薄、无趣。随堂练习正确率低。

平时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蔡跃明主编,现代移动通信(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

2.参考书目

1)张轶主编,现代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2)李晓辉主编,从LTE5G移动通信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教学大纲制订者:曾秋芬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人工智能导论B》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工智能导论B

2.课程编码:0300216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6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陈煜玉

二、课程简介

《人工智能导论》是一门理论基础完善、多学科交叉且应用领域广阔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研究中的经典理论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掌握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的实现方法,了解人工智能方法在多媒体分析、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发展前沿,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案;根据相关技术问题,正确分析和评价方案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获得有效结论。

目标2:能够积累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能够根据个人发展的需求,跟踪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动态,自主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并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

2.4能够运用通信专业知识,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能从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综合获得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3能接受和应对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课程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绪论

1)人工智能的起源;

2)智能计算方法。

1)了解人工智能的含义和起源。

2)了解人工智能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2)掌握智能计算方法的分类,并了解各个方法的含义。

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用案例和讨论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树立AI技术由人开发,也只能服务于人的观念。

2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

2

二、逻辑与推理

1)命题逻辑

2)谓词推理

3)知识图谱推理

1)掌握逻辑关系的定义。能够基于定义的逻辑关系对命题进行推理。

2)掌握谓词逻辑的概念,并掌握用谓词逻辑关系对命题进行推理。

3)掌握知识图谱推理的代表性方法。

通过逻辑与推理原理的讲解,引导学生有逻辑地分解复杂问题。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3

三、搜索求解

1)搜索算法基础

2)启发式搜索

3)对抗搜索

1)掌握启发式搜索和对抗搜索的原理。

2)能够运用搜索算法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

通过一些算法的来历来激励学生在特定算法上优化,提高质疑精神。搜索求解要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因素,不断找寻最优解,启发学生面对问题时要多观察、多了解、多调查才能有最好的解决方案。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四、机器学习

1)回归分析

2)决策树

3)线性判别分析

1)掌握机器学习的概念、分类。

2)了解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逻辑斯蒂回归的原理。

3)掌握决策树进行分类任务的方法。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引导学生思考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明白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5

五、统计机器学习

1)无监督学习

2)K均值聚类

3)主成分分析

1)能够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分类。

2)掌握主成分分析进行将为的原理。

通过传统故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来讲解聚类算法。主成分分析的哲学思想是抓住主要矛盾。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6

六、深度学习

1)前馈神经网络

2)卷积神经网络

3)循环神经网络

1)掌握前馈神经网络前向计算的过程。

2)能够掌握卷积神经中卷积核池化计算。

3)掌握循环神经网络的原理,能够了解二者的区别。

科技强国、深度学习靠的是神经元、神经网络作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入哲学中对立统一的思想,让学生在神经元、神经网络学习中了解什么是矛盾,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迎难而上解决困难。

2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7

七、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1)类脑计算

2)非冯诺依曼计算架构

3)人工智能芯片

4)人工智能编程框架

1)掌握人工智能的编程框架

2)掌握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适当引入就业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以公正、公平的态度,辩证的思想处理和看待问题。

2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小测试


目标1

10

10

20

40


目标2

20

10

30

60


合计

30

2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完全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正确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案;能够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能够较好地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基于人工智能方法合理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案;能够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进行沟通和交流。

能够基本掌握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理论、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能够基于人工智能方法基本合理地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案;能够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

未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不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不能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正确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案;不能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目标2

能够积累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能够根据个人发展的需求,跟踪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动态,自主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并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能够积累常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能够根据个人发展的需求,适当跟踪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动态,基本自主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并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能够积累一部分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能够根据个人发展的需求,跟踪部分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动态,能够基本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并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能积累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不能够根据个人发展的需求,跟踪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动态,不能自主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并不能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理解人工智能经典方法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应用人工智能相关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案。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理解人工智能经典方法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合理地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案。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基本理解人工智能经典方法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基本合理地应用人工智能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案。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能理解人工智能经典方法的相关理论,不能提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案。

小测试

在完成小测试的过程中,能够应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结合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进行高效沟通交流。

在完成小测试的过程中,能够应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结合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在完成小测试的过程中,能够基本应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结合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基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

不能及时完成小测试,不能够应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结合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能够就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案进行沟通交流。

目标2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和模型,对最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正确提出自己的见解。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和模型,对最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合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和模型,对最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基本合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延时完成作业,作业中,不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和模型,对最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小测试

在完成小测试的过程中,能够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思考。

在完成小测试的过程中,能够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地对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思考。

在完成小测试的过程中,能够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力,基本合理地对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思考。

不能及时完成小测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较差。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吴飞主编,《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王万良主编,《人工智能导论》(5),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蔡自兴主编,《人工智能及其应用》(6),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3)胡云冰主编,《人工智能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超星学习通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陈煜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现代交换与通信网》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现代交换与通信网

2.课程编码:0300217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6.考核方式:考试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必修

8.先修课程:大学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通信原理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陈煜玉

二、课程简介

《现代交换与通信网》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组网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理解通信相关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对实际通信网络进行描述,能够对实际通信网络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具备现代通信网络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的能力,为从事通信专业的工作打下一定的操作维护及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现代通信网络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通信工程的专业工作打下重要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所涉及的业务与终端、交换与路由和接入与传送等支撑技术,能够对通信系统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利用辩证思维分析比较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明确各类系统的适用范围。

目标2:能够根据课题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设计目标,完成总体设计方案,并结合经济、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文化等一个或多个约束条件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

目标3: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现代通信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并理解和履行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4能够应用通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工程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目标1

2.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2能够在解决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权衡所涉及的社会、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目标2

3.工程与社会

6.1了解通信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行业规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通信网络发展史;

2.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3.现代通信网的分层结构、支撑技术以及基本质量要求;

4.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2.掌握现代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以及主要支撑技术、组网结构和质量要求;

3.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网络的结构层时,数据的正确传输只有通过各层之间的协作才能实现。融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教育元素,倡导班级团队精神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合作精神。

2. 融入信息安全内容,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2

多媒体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2

1.通信业务的概念;

2.模拟与数字视音频业务、数据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的特点、应用、性能要求;

3.通信终端组成、简单工作原理。

1.从信息应用的角度了解各类通信业务的特点以及业务涉及的基本技术原理;

2.常见通信业务的特点、应用、性能要求;

3.了解不同业务所需终端类型以及各类通信终端的组成、简单工作原理等。

在介绍各种先进通信网络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民族通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

2

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3

1.常见网络分类,网络结构、编号计划等组网基本技术要素;

2.交换设备在网络中的作用,其中传送的信号: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统计时分复用信号;

3.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原理及应用;

4.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节点交换技术的对应关系;

5.无连接与面向连接的概念;

6.交换系统的四大功能,连接功能的数学描述、基本技术。

1.了解现有典型的网络分类和不同网络使用的不同的交换技术,以及组网的基本技术要素;

2.了解交换在网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交换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交换技术,并了解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交换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内各节点间实现通信的方式;

3.掌握交换系统的各部分的基本功能,掌握交换系统的控制方式、阻塞特性、故障防卫、拓扑结构等基本技术;掌握连接功能的数学描述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

6

多媒体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4

1.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电路交换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电路交换系统硬件功能结构,T接线器、S接线器实现交换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

3.电路交换系统软件功能结构、性能指标;

4.智能网技术的原理、特点、实现方式;

5.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组的复用和传输方式,数据报方式和虚电路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6.分组交换网络的组成和不同的路由选择算法;

7.分组交换的帧中继、以太网以及ATM交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掌握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电路交换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电路交换系统软硬件功能结构,电路交换系统性能指标;

3.掌握T接线器、S接线器实现交换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

4.理解智能网技术的原理、特点、实现方式;

5.掌握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组的复用和传输方式,理解数据报方式和虚电路方式的不同特点,了解分组交换网络的组成和不同的路由选择算法;

6.了解使用分组交换的帧中继、以太网以及ATM交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与社会需求融合,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价值取向。

10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5

1.互联网的基本概念,IP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和IP地址的分配规则;

2.IP地址与主机名的转换、IP地址与主机物理地址的转换协议;

3.IP协议数据报的格式、字段划分及含义;

4.传输层协议的格式、字段划分及含义;TCP建立连接、断开连接的过程;

5.IPv6地址的体系结构,IPv4IPv6演进过程;

6.路由器的硬件结构和工作过程,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协议以及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

1.学习和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IP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和IP地址的分配规则;

2.掌握IP地址与主机名的转换、IP地址与主机物理地址的转换协议;

3.了解IP协议数据报的格式、字段划分及含义;

4.了解传输层协议(TCP协议、UDP协议)的格式、字段划分及含义;掌握TCP建立连接、断开连接的过程;

5.了解IPv4存在的问题,学习IPv6地址的体系结构以及IPv4IPv6演进过程;

6.了解路由器的硬件结构和工作过程,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协议以及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

7.引起对IP网络安全性的重视。

路由器获取所有其他路由器信息来创建完整的拓扑并查找路由,教育学生要坚持开阔视野,提高雪习能力、丰富学习手段

8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6

1.软交换的概念与特点;

2.软交换的网络结构和使用的协议;

3.软交换设备的功能;

4.软交换网络的通信流程;

5.IMS的概念与特点;

6.IMS网络结构和各类功能实体;

7.IMS网络的通信流程。

1.了解软交换的概念与特点;

2.掌握软交换的网络结构和使用的主要协议;

3.理解软交换设备的功能;

4.理解软交换网络的通信流程;

5.了解IMS的概念与特点;

6.掌握IMS网络结构、各类功能实体及作用;

7.理解IMS网络的通信流程。

传统电话网的体系结构,从五层过渡到三层,其中的演变是精益求精的转变。告诉学生在学习时要秉承专心专注的工匠精神,将学习中的任务当作工艺品去精雕细琢。

4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

学法,翻转课堂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7

1.传送网的基本概念及分层结构;

2.SDH传送网的背景及标准;

3.SDH帧结构与段开销及作用,同步复用和映射原理,SDH网络中的基本网元;

4.网络保护和网络恢复的概念,SDH自愈网的概念;

5.传送网的主要性能指标。

1.了解传送网的基本概念及分层结构;

2.了解SDH产生背景及标准;

3.掌握SDH帧结构与段开销及作用,掌握同步复用和映射原理,了解SDH网络中的基本网元;

4.掌握网络保护和网络恢复的概念,了解SDH自愈网;

5.了解传送网的主要性能指标。

SDH可以通过虚拟容器加载各种业务信号,从低速复用到高速,教育学生学会宽容,秉持博大的胸怀和气魄

6

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8

1.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接入技术的分类

3.xDSLADSLPONRoF等不同的接入技术的应用和特点

1.了解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接入技术的分类;

2.了解不同接入技术(包括xDSLADSLPONRoF等)的应用、特点和种类。

在课程中加入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如数据加密、网络防火墙、防范网络攻击等。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2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课堂表现

课堂小测


课程目标1

6

3

3

20

32


课程目标2

10

4

4

30

48


课程目标3

4

3

3

10

20


合计

20

10

1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课程目标1

能够充分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所涉及的业务与终端、交换与路由和接入与传送等支撑技术,能够对通信系统各个环节进行准确分析,利用辩证思维正确分析比较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明确各类系统的正确适用范围。

能够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所涉及的业务与终端、交换与路由和接入与传送等支撑技术,能够对通信系统各个环节进行正确分析,利用辩证思维基本正确地分析比较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明确各类系统的适用范围。

能够基本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所涉及的业务与终端、交换与路由和接入与传送等支撑技术,能够对通信系统各个环节进行基本合理的分析,利用辩证思维基本合理地分析比较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明确各类系统的大致适用范围。

不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所涉及的业务与终端、交换与路由和接入与传送等支撑技术,不能够对通信系统各个环节进行正确分析,不能利用辩证思维分析比较各类通信系统的性能,不能明确各类系统的适用范围。

课程目标2

能够准确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分解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准确完成通信网络的设计方案并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对通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具备设计、分析和维护通信系统的能力。

能够正确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分解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正确完成通信网络的设计方案并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对通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具备设计、分析和维护通信系统的能力。

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基本合理地分解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基本合理地完成通信网络的设计方案并运用相关知识对通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具备一定设计、分析和维护通信系统的能力。

不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分解复杂工程问题,不能综合考虑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准确完成通信网络的设计方案,不能运用相关知识对通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课程目标3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充分了解现代通信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并准确理解和切实履行应承担的责任。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正确了解现代通信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正确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并正确理解和履行应承担的责任。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基本了解现代通信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基本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并基本理解和履行应承担的责任。

能够了解现代通信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不能够理解和履行应承担的责任。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课程目标1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比较清晰,正确率60%以上,态度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课堂讨论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能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课程目标2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比较清晰,正确率60%以上,态度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课堂讨论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能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课程目标3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比较清晰,正确率60%以上,态度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课堂讨论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能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纪越峰,现代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罗国明.现代通信网,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2]郭娟,现代通信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3.其他学习资源

超星学习通

教学大纲制订者:陈煜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四、专业选修课程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

2.课程编码:0300222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22学时,实验10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

8.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A、通信原理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彭祯

二、课程简介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应用广泛。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一种解决专业问题的快速有效且具有强大功能的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使学生了解应用计算机仿真解决通信工程专业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MATLAB在系统分析与辅助设计中的应用,并且希望学生获得一种从专业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而运用MATLAB语言求解出该模型的思维方法,训练综合运用MATLAB语言和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大局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具备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及职业道德,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具备扎实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根据电路、电磁、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的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符号计算、数值计算的相关指令并使用循环、条件判断和数组化编程等方法求解该数学模型。

目标2:能够根据实验方案,利用相关指令编写MATLAB程序,对有关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完成科学的数据采集、数值模拟等其它仿真。

目标3:能够使用MATLAB中的绘图、时域、频域分析等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仿真,从结果的有效性以及资源节约等角度,分析实验方案的优劣,并设计出性能更好的系统,并理解其局限性。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等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

课程目标1

4.研究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实施实验并正确采集数据;

课程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

5.2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通信专业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课程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22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MATLAB仿真软件特点;

2.语法基础

3.编程基础;

4.图形绘制。

1.了解MATLAB仿真软件的应用场合和局限性;

2.掌握MATLAB基本操作及基础语法;

3.熟悉MATLAB命令窗口、历史命令窗口、工作空间的操作;

4.会用MATLAB语言进行程序编写。

1.爱国精神,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壮大国力。科技自信,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标3

2

信系统仿真的原理和方法论

1.掌握通信仿真的基本概念和仿真模型;

2能够利用系统仿真方法构建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3.会用计算机仿真过程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建模。

2.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解释模型的本质,抽象与具体。

3.分清主次,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要求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们要避免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标1

3

模拟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

1.掌握模拟系统线性调制的方法,

2能够利用仿真方法实现.AM调制,DSB调制,SSB调制系统仿真;

3.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分析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的性能

5.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可持续发展。

6.辩证法思想。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标2

4

数字系统的建模仿真

1.掌握数字基带系统的建模方法,能够利用MATLAB建立基带仿真模型,并能够通过眼图实现对系统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分析;

2能够利用仿真方法实现数字调制系统的建模;

3.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分析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的性能

7.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8.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标2

2.实验教学(10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利用模拟系统建模仿真

必修

1.Matlab程序对AM/DSB调制、相干解调系统及非相干解调系统进行仿真建模;

2.设计一个单边带发信机、带通信道和相应的接收机。

1.能正确编写MATLAB的脚本文件和函数式文件;2.根据MATLAB的程序控制结构,能选择条件选择语句、循环语句、交互语句进行编程;3.能够应用信号处理中的常用指令,建立分析系统模型。

1.用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诚信守信。

2

综合性、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2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实验

必修

1.实现简单余弦信号的采样和恢复

2.设计一个均匀量化的编码器和解码器。

3.设计A率非均匀量化的编码器和解码器。

1.掌握模拟信号的采样和恢复过程;

2.掌握量化和非均匀量化过程;

3.掌握信号的PCM编码。

4.掌握循环码的编码算法。

2.科学的求索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诚信守信。

2

综合性、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3

利用MATLAB进行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

必修

1.仿真得出单极性不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以及单极性归零码的波形;

2.建立一个基带传输系统,

1.掌握升余弦滤波器的设计;

2.熟悉基带信号的采样、判决;

3.熟悉眼图模块。

3.科学的求索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

3

综合性、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4

利用MATLAB进行数字通信系统仿真

必修

1.2ASK/2FSK/BPSK/DPSK信号的调制及解调过程进行仿真

2.研究各个调制电路的时频特性和功率谱密度曲线。

1.掌握2ASK2FSKBPSKDPSK信号的调制及相干解调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利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建立调制解调模型;

2.能够分析不同调制系统的误码性能。

4.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

3

综合性、设计性

目标2

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课堂

作业

实验


目标1

2

6


10

18


目标2

5

2

15

25

47


目标3

3

2

15

15

35


合计

10

10

3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根据电路、电磁、信与系统等工程问题的原理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使用符号计算、数值计算的相关指令以及用循环、条件判断和数组化编程等方法准确求解该数学模型。

能够根据电路、电磁、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的原理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使用符号计算、数值计算的相关指令以及用循环、条件判断和数组化编程等方法较准确的求解该数学模型。

能够根据电路、电磁、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的原理建立基本准确的数学模型,使用符号计算、数值计算的相关指令以及用循环、条件判断和数组化编程等求解该数学模型的过程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不能根据电路、电磁、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的原理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使用符号计算、数值计算的相关指令以及用循环、条件判断和数组化编程等求解该数学模型的过程存在严重错误。

目标2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利用正确的指令编写MATLAB程序,对有关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完成科学、准确的数据采集、数值模拟等其它仿真。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利用相关指令编写MATLAB较准确的程序,对有关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完成较准确的数据采集、数值模拟等其它仿真。

基本能够根据实验方案,利用相关的指令写MATLAB程序,基本完成有关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的数据采集、数值模拟等其它仿真工作。

不能根据能够根据实验方案,利用指令编写出MATLAB程序,对有关信号与系统等工程问题不能完成数据采集、数值模拟等其它仿真。

目标3

能够准确使用MATLAB中的绘图、时域、频域分析等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准确仿真,并能够从结果的有效性以及资源节约等角度,准确分析实验方案的优劣,并设计出性能更好的系统,并理解其局限性。

能够使用MATLAB中的绘图、时域、频域分析等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较准确的仿真,并能够从结果的有效性以及资源节约等角度,准确分析实验方案的优劣,并理解其局限性。

能够使用MATLAB中的绘图、时域、频域分析等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基本的仿真,并部分准确的分析实验方案的优劣。

不能够使用MATLAB中的绘图、时域、频域分析等方法,不能完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的基本仿真,不能分析实验方案的优劣。

(1)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课堂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目标2

课堂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目标3

课堂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正确率60%以上,态度基本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实验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张德丰,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参考书目

1)陈树新,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教程(第3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邓奋发,MATLAB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邵玉斌.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MATLAB中文学术网站https://ww2.mathworks.cn/academia.html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4)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祯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软件无线电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软件无线电技术

2.课程编码:0300223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

8.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EDA技术与应用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伍麟

二、课程简介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适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本课程将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从软件无线电总体体系出发,对软件无线电的主要理论、关键技术和最新发展情况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学习好而应用重要的设计工具,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不仅对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能够利用相关工具进行设计,最终达到能进行系统设计的目的。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够运用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论与算法对通信工程领域无线电工程问题建模,并进行分析求解。

课程目标2:能结合信号数字生成技术,高速ADC,射频前端技术对软件无线电的A/D,D/A,射频前端系统进行分析与参数设计,并能按实际要求实现数字下变频。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等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

目标1

2.问题分析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出通信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2.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概况;

3.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


能够对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况进行恰当表述;能对软件无线电系统软件程度进行正确评价.

无线电发展起因:德过轰炸英国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课程

目标1

2

1.信号采样理论;

2.采样率变化原理;

3.高效数字滤波器;

能根据工程问题要求分析并解决采样率变化问题;能分析计算高效数字滤波器性能参数。

我国无线通信发展史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课程

目标1

3

1.基带成形原理;

2.频率合成技术;

能运用基带成形理论分析计算基带系统中发送/接收数字滤波器性能参数;能根据工程问题选择合适的频率合成方案,并进行分析。

知行合一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课程

目标

2

4

1.D/A转换原理;

2.A/D转换原理;

3.ADC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能分析ADC转换电路性能参数并根据精度、动态范围等参数之间进行合适的权衡与调整。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4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课程

目标

2

5

1. 无线收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2. 混频器的技术指标设计;

3. 小信号低噪声放大器;

4. 自动增益控制环路;

5. 抗混叠滤波;

6. 高频功率放大器。

能运用主要技术指标分析给定无线收发系统的性能,能判别分析无线收发电路中各单元并电路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实际约束条件调整参数。

永不消逝的电波

6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法

课程

目标

2

6

1. 数字下变频;

2. 同步技术。

能根据信号输入输出要求,分析数字下变频参数设置,能根据应用场景和精度要求不同,分析选择合适的同步方案。

透过现象看本质

4


课程

目标

1

7

1. 数字调制解调算法;

2. 数字正交技术;

3. 数字化接收技术;

4. 信噪比估计算法。

能对不同阶段的信号根据输入输出要求,选择合适的信号处理算法,对信号进行分析测试。

多视角多维度看问题

4


课程

目标2

8

1.智能天线简介

2.波束成形算法

能对智能天线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主要分类进行恰当表达;能用波束成形算法估算波达方向。

协作精神

2


课程

目标1

9

实验一调制技术

实验内容

1.2ASK的原理与实现方法

2.2FSK的原理与实现方法;

3.2PSK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4.进行硬件测试。

掌握典型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典型调制技术的编程方法。

5G国际标准

2

项目驱动法

课程

目标

1

实验二信道编码技术

VHDL实现卷积码编码器

掌握典型信道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典型信道编码技术编程方法。

工匠精神

2

项目驱动法

课程

目标

1

实验三软件无线电的采样理论

1.SDR低通采样

2.SDR带通采样

掌握软件无线电中的低通采样定理与带通采样定理,掌握软件无线电中的低通采样定理与带通采样定理编程方法。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2

项目驱动法

课程

目标

2

实验四软件无线电多速率信号处理

1.整数倍抽取

2.整数倍内插

掌握软件无线电的整数倍采样速率变换理论(抽取、内插),掌握抽取、内插的编程方法。

奈奎斯特的人文知识

2

项目驱动法

课程

目标

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实验

课堂测试

作业


目标1

6

8

10

23

47


目标2

9

7

10

27

53


合计

15

15

20

50

100


2. 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运用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论与算法对通信工程领域无线电复杂工程问题准确建模,并对其进行正确详细分析与求解。

能够运用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论与算法对通信工程领域无线电一般工程问题准确建模,并对其进行正确分析与求解。

能够运用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论与算法对通信工程领域无线电简单工程问题基本准确建模,并对其进行基本正确分析与求解。

不能够运用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论与算法对通信工程领域无线电简单工程问题建模,无法对其进行分析与求解。

目标2

能结合信号数字生成技术,高速ADC,射频前端技术对软件无线电的A/D,D/A,射频前端系统进行详细准确的分析与参数设置完全满足需求


能结合信号数字生成技术,高速ADC,射频前端技术对软件无线电的A/D,D/A,射频前端系统进行大致准确的分析与参数设置大部分满足需求

能结合信号数字生成技术,高速ADC,射频前端技术对软件无线电的A/D,D/A,射频前端系统进行基本准确的分析与参数设置满足基本需求

不能结合信号数字生成技术,高速ADC,射频前端技术对软件无线电的A/D,D/A,射频前端系统进行分析与参数设置不满足基本需求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验

认真独立完成实验;能熟练运用软件工具针对无线电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过程完整详细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软件工具针对无线电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分析过程完整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软件工具针对无线电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能做一定的分析

无法按时完成实验;不能运用软件工具针对无线电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也无法做出分析

作业和测试

积极主动完成作业,概念清晰,无线电工程问题建模思路正确且阐述详细完整,作业和测试正确率9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概念较为清晰、无线电工程问题建模思路大部分正确且阐述完整,作业和测试正确率8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概念大致清晰、无线电工程问题建模思路基本正确且阐述基本完整,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上。

延时完成作业,概念模糊,无线电工程问题建模能力较弱,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下。

目标2

实验

认真独立完成实验;能熟练运用软件对无线电采样定理和多速率信号处理进行仿真,并分析过程完整详细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软件对无线电采样定理和多速率信号处理进行仿真,并分析过程完整

按时完成实验;能运用软件针对无线电采样定理和多速率信号处理进行仿真,并能做一定的分析

无法按时完成实验;不能运用软件针对无线电采样定理和多数绿信号处理进行仿真,也无法做出分析

作业和测试

积极完成作业,ADC转换电路和射频前端系统相关参数计算正确,正确求解不同输入输出关系约束下数字下变频和信号处理问题。作业和测试正确率9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对对ADC转换电路和射频前端系统相关参数计算大部分正确,求解不同输入输出关系约束下数字下变频和信号处理问题大部分正确。作业和测试正确率80%以上。

按时完成作业,ADC转换电路和射频前端系统相关参数计算相关参数计算基本正确,求解不同输入输出关系约束下数字下变频和信号处理问题基本正确。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上。

延时完成作业,ADC转换电路和射频前端系统相关参数计算相关参数计算错误很多,求解不同输入输出关系约束下数字下变频和信号处理问题错误很多。作业和测试正确率60%以下。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云立实,刘玉芳著,软件无线电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

2.参考书目

1)杨小牛等,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

教学大纲制订者:伍麟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光纤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光纤通信

2.课程编码:0300226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2001/2002

5.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

8.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彭芙蓉

二、课程简介

光纤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光纤通信的组成、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光纤的传输原理和传输特性、光发送机的组成与设计;光接收机的相关理论;光纤连接器、放大器、检测器等光线通信基本器件;SDH/MSTP光同步网络、DWDM/OTN光传送网络、PTN分组传送网络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光纤通信及光纤通信系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概念,并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从事通信技术类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熟悉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光纤通信的优点及应用。掌握光纤与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原理及其特性分析;能够解释光调制器、光放大器、光发送机与光接收机等模块工作原理;能够分析计算光纤结构、光纤损耗、激光器和光检测器性能等特性参数。

课程目标2:掌握PDHSDH两种数字传输体制的原理,掌握SDH/MSTP光同步网络、DWDM/OTN光传送网络、PTN分组传送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进行建模分析。

课程目标3:能够使用辅助工具eLabsim仿真相应的光纤通信问题,分析计算光纤通信系统的灵敏度、误码率等系统性能参数;能够分析损耗受限和色散受限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在此基础上计算系统的传输距离,实现对数字和模拟光纤通信系统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分析、计算与设计。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1.4能够应用通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工程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

课程目标1

2问题分析

2.2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正确的表达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

课程目标2

3使用现代工具

5.2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通信专业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课程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

2.光纤通信以及网络的发展3.现代光通信技术特点与进展

1.了解光纤通信的发展

2.掌握光纤通信的特点

3.掌握光纤通信系统的光纤通信网络模型

通过讲解光纤通信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讲解现代光通信技术特点引入创新思维,举例我国的创新成果,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2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

2

1.光纤和光缆的结构及类型

2.光纤传输原理分析

3.光纤的结构参数

4.光纤的传输特性

1.了解光纤、光缆的结构及类型

2.了解射线理论分析光纤、波动理论分析光纤的传输原理

3.了解光纤的几何参数、数值孔径、截止波长

4.掌握光纤的损耗特性、色散特性

向学生普及知识: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胜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

3

1.光源器件

2.光检测器件

3.光纤放大器

4.光纤连接器

5.光分路耦合器和波分复用器

1.了解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及原理

2.了解PD光电二极管、PIN光电二极管的特性

3.了解EDFA的结构、原理及主要特性

4.光纤连接器的结构、种类以及主要性能指标

5.光分路耦合器、波分复用器

通过讲解光纤通信的基本器件,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这些技术的突破需要他们将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当义不容辞的挑起振兴中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调制的重担。

6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课程目标1

4

1.PDHSDH数字传输体制

2.光接收机

3.光发送机

4.光中继器

5.光模块

6.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7.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

1.掌握准同步数字传输体制(PDH)和同步数字传输体制(SDH)的原理

2.光发射机的结构、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3.光接收机的结构、原理、噪声分析及主要技术指标

4.光中继器

5.光模块功能及组成原理

6.系统中继距离设计预算

在介绍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中,将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8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5

1.SDH的基本概念

2.SDH的基本网络单元设备

3.SDH传送网

4.基于SDHMSTP

1.光传输网络发展与演变

2.了解终端复用器(TM)和分插复用器(ADM)、再生中继器(REG)、数字交叉连接器(DXC)的特点

3.SDH网络结构、SDH网络管理

4.MSTP的功能块模型及实现、MSTP技术应用

在介绍SDH基本概念时,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的意识,并肩负起推动科学进步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

4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6

1.DWDM的基本概念

2.DWDM的基本网络单元设备

3.DWDM网络结构与保护

4.OTN光传送网

1.DWDM系统模型

2.实用DWDM系统的构成

3.光终端复用设备、光线路放大设备

4.DWDM网络结构、DWDM网络管理

5.了解OTN的基本概念与分层结构

在讲到波分复用结构时,引申出电子芯片技术受到国外封锁,使我国企业遭受了美国的打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局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责任忧患意识

4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7

1.PTN的基本概念

2.PTN网络体系结构

3.PTN网元结构

4.PTN组网应用及保护机制

1.PTN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标准

2.PTN的分层结构、PTN网元的功能结构

介绍DWDM网络结构时,引入科学家们探索知识的不易,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加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时刻注重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4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2.实验教学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光纤及其损耗特性

必修

1.认识和了解光纤活动连接器及其作用。

2.测量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

了解和认知光纤与光缆

长飞公司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不断科技创新,引领全球光纤光缆行业的发展,体现企业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

2

验证性

课程目标3

2

光耦合器认知

必修

根据单模光纤耦合器的性能指标说明,对光耦合器件进行测试。

1、了解和认知各类型光耦合器件。

2、了解波分复用器与一般的光耦合器件有何不同。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做有责任有担当的通信人。

2

验证性

课程目标3

3

光开关器件认知

必修

1、光开关技术分类与性能比较

2、光开关在光交换网络中的4种应用

了解光开关器件的原理及应用

南京吉隆通过自主研发,打破日本企业垄断,共享技术专利,带动国内行业发展,体现企业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

2

验证性

课程目标3

4

光衰减器认知及性能测试

必修

测量光衰减器对系统功率衰减情况,从而了解光衰减器的基本参数性能

1、认知光衰减器和了解其工作原理。

2、了解和熟悉光衰减器的性能以及使用方法。

长飞公司十余名员工面对疫情毫不退缩,主动请缨参与火神山医院通信网络建设。体现企业与员工的抗疫精神、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思考现场如何做,现在如何学。

2

综合性

课程目标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实验

课堂表现


目标1

7

0

5

35

42


目标2

5

0

3

25

43


目标3

0

20

0

0

15


合计

12

20

8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根据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光纤通信的优点及应用。掌握光纤与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原理及其特性分析;能够准确解释光调制器、光放大器、光发送机与光接收机等模块工作原理;能够准确分析计算光纤结构、光纤损耗、激光器和光检测器性能等特性参数。

根据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光纤通信的优点及应用。熟悉光纤与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原理及其特性分析;能够合理解释光调制器、光放大器、光发送机与光接收机等模块工作原理;能够合理分析计算光纤结构、光纤损耗、激光器和光检测器性能等特性参数。

根据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光纤通信的优点及应用。了解光纤与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原理及其特性分析;能够基本解释光调制器、光放大器、光发送机与光接收机等模块工作原理;能够基本分析计算光纤结构、光纤损耗、激光器和光检测器性能等特性参数。

根据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光纤通信的优点及应用。了解光纤与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原理及其特性分析;不能解释光调制器、光放大器、光发送机与光接收机等模块工作原理;不能分析计算光纤结构、光纤损耗、激光器和光检测器性能等特性参数。

目标2

掌握PDHSDH两种数字传输体制的原理、SDH/MSTP光同步网络、DWDM/OTN光传送网络和PTN分组传送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准确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进行建模分析。

熟悉PDHSDH两种数字传输体制的原理、SDH/MSTP光同步网络、DWDM/OTN光传送网络和PTN分组传送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合理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进行建模分析。

了解PDHSDH两种数字传输体制的原理、SDH/MSTP光同步网络、DWDM/OTN光传送网络和PTN分组传送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基本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进行建模分析。

了解PDHSDH两种数字传输体制的原理、SDH/MSTP光同步网络、DWDM/OTN光传送网络和PTN分组传送网络的基本知识。不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进行建模分析。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比较清晰,正确率60%以上,态度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目标2

作业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能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书写比较清晰,正确率60%以上,态度端正。

不能完成要求的作业,答案不对,态度不端正。

课堂表现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积极参与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

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目标3

实验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准确读取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能分析、寻找和排除实验故障,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90%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设计过程,没有抄袭;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对实验结果以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

守纪律、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测量数据准确,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写出整洁、清楚、完整的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完整,正确率80%以上;书写端正并保留完整清晰的计算过程,没有抄袭。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对实验结果基本的分析。

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完整准确报告内容基本完整,正确率60%以上,且书写端正,有完整的实验结果图。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原始数据不完整。报告内容不完整,指导教师指出后补充仍不完整,正确率60%以下。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胡庆主编,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2.参考书目

[1]王辉,光纤通信(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2] 胡昌奎,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3] 冯进玫,光纤通信(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其他学习资源

1)超星学习通

2eLabsim仿真软件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芙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2.课程编码:0300231

3.学分与学时:2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5.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

8.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张鏖烽

二、课程简介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智能通信信号处理与应用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GNSS的系统组成及其特点、GNSS定位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GNSS的信号结构与导航电文内容、动态差分定位的基本原理、误差来源及其处理和GNSS导航定位技术在交通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GPSGlonassGalileo、北斗等卫星定位和导航的发展状况,掌握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卫星定位的方式方法、卫星定位的误差源及其处理等重点内容,能运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解决交通运输过程在导航定位的复杂工程问题。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掌握GNSS卫星信号的组成,GNSS单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能建立GNSS定位的数学模型,能针对具体交通运输导航定位工程项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目标2能够掌握卫星导航定位的坐标系统、时间系统与卫星运动的基本原理,能对GNSS测量的主要误差进行追源与分类,能采用合适的方法降低误差,能够运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的复杂工程问题。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

2.2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正确的表达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输入输出、约束条件

课程目标1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课程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24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1.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与发展

2.美国GPS导航系统

3.北斗导航系统

4.其它卫星导航系统

了解GNS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场景;掌握美国GPS、中国北斗及其它国家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状况

通过卫星导航技术从受制于人到自主研发,到全球领先的发展历程中涌现的众多优秀科学工作者的事迹,激发学生担负时代使命,为国家在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上作出积极贡献而努力学习。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目标1

2

1.卫星定位时间系统

2.天球坐标系与地球坐标系

3.天球坐标系与地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掌握卫星定位系统的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

介绍北斗导航系统在时间系统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3

1.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2.载波与测距码

3、导航电文

4.卫星位置的计算

掌握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GPS卫星信号的结构,导航电文的主要内容,卫星位置的计算方法。

GPS导航系统是支撑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依赖,激发学生学习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1.GNSS定位中的误差来源与分类

2.相对论效应

3.钟误差与星历误差

4.定位误差处理

掌握GNSS车辆的主要误差分类及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星历误差、电离层延迟、多路径误差和钟误差等;

卫星导航与定位对定位的精度要求很高,容不得半点马虎,引导学生要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科学精神,要有大国工匠的精神,对定位的精度精益求精。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5

1.利用测距码测定地卫距离

2.载波相位测量

掌握利用测距码测定卫地距离的原理、载波相位测量原理;掌握测距码观测方程与载波相位观测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6

1.单差、双差、三差观测值及其模型

2.观测值的线性组合

3.周跳的探测及修复

4.单点定位及相对定位

掌握GNSS观测值模型及其观测值的线性组合,GNSS单点定位、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RTK)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7

1.网络RTK原理及数学模型

2.连续运行参考系统(CORS

3.差分GNSS

掌握网络RTK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组成;掌握连续运行参考系统的概念、功能及其发展趋势,掌握差分GNSS的原理及数学模型;

动态相对定位技术是当前最佳的定位技术,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在卫星定位技术上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8

GNSS在测量、军事、交通运输、大气科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掌握GNSS在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领域、在军事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

智能驾驶是当前发展最迅速的领域,卫星定位技术是智能驾驶的基础,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这门课程,接触智能驾驶前沿技术,增加学生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2.实验教学(8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实验一、GNSS绝对定位

必修

利用一台GNSS接收机进行静态绝对定位和动态绝对定位

掌握GNSS静态绝对定位和动态绝对定位的方法

北斗导航系统出现之前,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遭受美国霸凌的屈辱经历,激发学生强国有我,科技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2

验证性

目标1目标2

2

实验二、GNSS相对定位

必修

利用两台及两台以上GNSS接收机进行相对静态定位;

掌握GNSS相对定位的数据采集方法;

节能减排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

2

设计性

目标1目标2

3

实验三、GNSS测量的实施

必修

利用GNSS接收机测量一个小型GNSS网;

掌握GNSS测量的实施方法;

节能减排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

2

设计性

目标1目标2

4

实验四、GNSSRTK定位

必修

利用一个基站、一个流动站GNSS接收机进行实时动静态定位

掌握GNSS定位系统的RTK定位方法

GNSS定位系统RTK定位技术的精度最高,实现相对也是最复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2

设计性

目标1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实验

课堂表现

作业


目标1

5

4

6

20

35


目标2

15

6

14

30

65


合计

20

10

2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60%+过程考核成绩*40%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GNSS卫星信号的组成,GNSS单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能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知识正确建立GNSS定位的数学模型,能综合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能够比较熟练掌握GNSS卫星信号的组成,GNSS单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能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知识正确建立GNSS定位的数学模型,能比较综合的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基本上能够掌握GNSS卫星信号的组成,GNSS单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能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合理建立GNSS定位的数学模型,能一定程度上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基本上能够掌握GNSS卫星信号的组成,GNSS单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不能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合理建立GNSS定位的数学模型,不能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目标2

能够熟练的掌握卫星导航定位的坐标系统、时间系统与卫星测距的基本原理,能对GNSS测量的误差进行正确分类,能采用合适有效的方法措施来降低误差,能够独立运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卫星导航定位的坐标系统、时间系统与卫星测距的基本原理,能对GNSS测量的误差进行正确分类,能采用合适有效的方法措施来降低误差,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运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的复杂工程问题。

基本上能够掌握卫星导航定位的坐标系统、时间系统与卫星测距的基本原理,能对GNSS测量的误差进行正确分类,能采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措施来降低误差,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的复杂工程问题。

不能够掌握卫星导航定位的坐标系统、时间系统与卫星测距的基本原理,不能对GNSS测量的误差进行正确分类,不能采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措施来降低误差,完全不能够运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的复杂工程问题。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能正确建立卫星定位的数学模型,能够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业正确率在90以上,且没有抄袭现象。

在课后作业中,能比较正确的建立卫星定位的数学模型,能够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业正确率在80以上,且没有抄袭现象。

在课后作业中,基本上能正确建立卫星定位的数学模型,能够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提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作业正确率在60以上,且没有抄袭现象。

在课后作业中,不能正确建立卫星定位的数学模型,不能够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业正确率在60以下,或有抄袭现象。

课堂表现

随堂练习成绩优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良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及格;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偶尔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不及格;很少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不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实验

能根据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独立完成定位技术的选择、解决方案的综合分析比较;

能根据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定位技术的选择、解决方案的综合分析比较;

能根据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定位技术的选择、解决方案的综合分析比较;

完全不能根据交通运输领域导航定位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完成定位技术的选择、解决方案的综合分析比较;

目标2

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能正确应用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计算卫地距离;能对不同类型的误差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作业严格按要求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书写清晰,正确率90%以上,没有抄袭

在课后作业中能正确应用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计算卫地距离;能对不同类型的误差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作业能按要求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书写清晰,正确率8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在课后作业中基本上能正确应用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计算卫地距离;对不同类型的误差能采用比较有效的处理措施;作业能按要求完成,字迹比较潦草、书写不算清晰,正确率60%以上,没有抄袭情况。

在课后作业中不正确应用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计算卫地距离;对不同类型的误差不能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字迹潦草、书写不清晰,正确率60%以下;或是作业存在抄袭情况。

课堂表现

随堂练习成绩优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良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及格;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偶尔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随堂练习成绩不及格;很少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不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实验

能独立运用不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实现具体导航定位工程项目,能深入综合的分析卫星定位方案的性能,定位精度达到工程项目的要求实验报告内容完整、格式规范、逻辑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不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实现具体导航定位工程项目,能比较深入综合的分析卫星定位方案的性能,定位精度达到工程项目的要求实验报告内容完整、格式规范、逻辑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能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运用不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实现具体导航定位工程项目,能比较深入综合的分析卫星定位方案的性能,定位精度达到工程项目的要求实验报告内容比较完整、格式比较规范、逻辑清晰;没有抄袭现象。

不能运用不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实现具体导航定位工程项目,不能深入综合的分析卫星定位方案的性能,定位精度达到工程项目的要求实验报告内容不完整,格式不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出后仍然不能更正或者实验报告存在抄袭现象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杨元喜《卫星导航定位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21.3

2.参考书目

[1]边少锋.《卫星导航定位新技术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8

[2]王博.《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8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4)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5)慕课网址: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_东南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icourse163.org)

教学大纲制订者:张鏖烽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深度学习及应用B》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深度学习及应用B

2.课程编码:0300232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6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

8.先修课程:人工智能导论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B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陈煜玉

二、课程简介

《深度学习及其应用》是人工智能取得突破的核心技术,在多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深度学习数据基础、python语言基础及深度框架、数据处理、特征处理、算法评估、前馈网络、反向传播以及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的内容。本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深度学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了解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主要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加强通信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课程目标

目标1:学习并掌握神经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能够针对专业相关问题,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数据科学解决方案,掌握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以实施并评估解决方案,获取有效结论,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基本能力。

目标2:理解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中的基本概念,从行业、个人和职业发展的视角分析并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构建及评价方法,自主学习深度学习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并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本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责任与担当和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2能够根据通信工程问题的具体特征,选择合理的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课程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通信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课程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2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绪论与数学基础

1)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

2)数据的表示-标量,向量,矩阵,张量以及其基本的运算操作

1)了解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

2)了解深度学习的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3)了解深度学习所需的系列数学基础的基本元素。

4)了解深度学习的一些基本数学原理和计算。

为中华之崛起,为国家之强大的爱国情怀;了解基础和分析原理,才能明确和抓住事物最本质的规律。

2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2

2

二、Python库及框架学习

1Python的基本使用

2)深度学习框架平台的构建和使用;

3)深度学习框架发展和历史

1)掌握python的一些基础运算。

2)了解基于深度学习目前主流框架和环境配置。

比对国内外深度学习框架的发展及现状,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使命感、国家责任感,荣誉感,增加学生动力。

4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3

三、机器学习的基础

1)机器学习的概念。

2)数据预处理。

3)特征工程。

4)算法评估。

1)掌握机器学习的概念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关系。

2)熟练掌握数据预处理。

3)熟练掌握特征工程。

4)掌握算法评估的方式和指标。

在介绍深度学习与传统机器学习的对比时,要认识到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的局限性,但也要肯定人的创造性和发展性。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白理论是基础,同时既要注重对过程的理解,也要注重对结果的把握。

4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四、深度学习基础

1)神经网络的发展;

2)感知机和前馈神经网络;

3)反向传播算法

4)模型训练及其技巧

5)神经网络细节操作

1)掌握神经网络的发展。

2)熟练感知机和前馈神经网络。

3)熟练掌握反向传播算法。

4)熟练掌握模型训练及其技巧。

5)掌握优化神经网络的基本操作。

神经网络的发展验证了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曲折,反复。反向传播和模型训练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抓住事物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深度学习的了解。

6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5

五、卷积神经网络

1) 1)卷积神经网络;

2) 2)卷积层与全连接层

3) 3)池化层,归一化层,参数学习等层。

4)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

1)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2)卷积层与全连接层的关系;了解聚集层的导数与操作以及矩阵快速运算。

3)了解池化层,归一化层,参数学习等层。

4)解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LeNetAlexNetVGGNetResNetMobileNet等。

在搭建神经网络的过程中,要兼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整体构建,又要分析细节部件的具体流程。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8

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

目标1、目标2

6

六、循环神经网络

1)循环神经网络概念

2)双向循环神经网络

3)经典的编码,解码的序列架构Seq2Seq

4)深度循环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

5)长期依赖与门控循环神经网络

1)掌握循环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2)掌握双向循环神经网络,了解经典的编码-解码的序列架构Seq2Seq

3)掌握深度循环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的原理及代码实现。

4)掌握长期依赖与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原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的求实态度。

8

问题教学法、讲授法

目标1、目标2

2.实验教学(8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鸢尾花分类

必修

AIstudio上创建自己的项目,并按照要求实现鸢尾花分类。

掌握机器学习库的使用;构建一个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根据鸢尾花的花萼和花瓣大小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品种。对模型进行训练、评估,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要求提交代码以及运行结果。

通过实验验证结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

验证性

目标1、目标2

2

手写数字识别

必修

自定义的多层感知器、损失函数等进行模型训练、评估,实现手写数字集识别。

定义一个简单的多层感知器,定义损失函数以训练模型,定义准确率函数评估模型。

使用定义的多层感知器、损失函数等进行模型训练、评估,可视化训练过程中误差和准确率曲线。

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3

猫狗识别

必修

使用深度学习框架搭建较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完成图像分类任务,并对模型的细节进行优化。

搭建ResNet18模型,可视化模型结构;定义损失函数以训练模型,定义准确率函数评估模型,进行模型训练、评估,可视化训练过程中误差和准确率曲线,截图提交;为模型输入任意图片,加载训练好的模型参数对该图片进行推理,用matplotlib展示该图片并截图提交,输出该图片的预测结果。

培养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为今后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4

电影评论情感分析

必修

使用深度学习框架搭建双向LSTM模型,实现电影评论的情感极性判断。

搭建双向LSTM模型;定义损失函数以训练模型,定义准确率函数评估模型;进行模型训练、评估,可视化训练过程中误差和准确率曲线;为给定任意的一句话,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预测,判断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情感极性。

激起同学们创新创造热情,为新时代科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伟大的强国梦想提供了科学素养。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实验


目标1

15

15

30

60


目标2

5

15

20

40


合计

20

3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神经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能够针对专业相关问题,准确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解决方案;能够准确阅读和编写神经网络的相关代码,并能够准确使用训练技巧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

能够掌握神经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能够针对专业相关问题,合理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解决方案;能够阅读和编写神经网络的相关代码,并能够合理使用训练技巧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

能够基本掌握神经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能够针对专业相关问题,基本合理地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解决方案;能够基本阅读和编写神经网络的相关代码,并能够基本地使用训练技巧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

不能够掌握神经网络技术的工作原理;不能够针对专业相关问题,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解决方案;不能够阅读和编写神经网络的相关代码,不能够使用训练技巧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

目标2

能够完全理解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中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能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

能够理解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中的基本概念;能够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能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

能够基本理解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中的概念;能够基本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能够了解一定的深度学习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

不能够理解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中的基本概念;不能够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不能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应用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的训练技巧等,针对专业相关问题,准确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解决方案。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应用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的训练技巧等,针对专业相关问题,合理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解决方案。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应用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的训练技巧等,针对专业相关问题,基本合理地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解决方案。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分析并设计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解决方案。

实验

实验中能够熟练掌握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以实施解决方案,获取有效结论。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清晰,代码规范正确。

实验中能够掌握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以实施解决方案,获取合理结论。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较清晰,代码较规范正确。

实验中能够基本掌握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以实施解决方案,获取基本合理的结论。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基本清晰,代码基本规范正确。

延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不清晰,内容缺失,代码有误。不能够掌握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以实施解决方案,不能够获取基本合理的结论。

目标2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熟练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能够对深度学习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思考;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能够对深度学习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正确思考;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基本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能够对深度学习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一定思考;能够基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延时完成作业,未掌握主流深度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无法对深度学习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思考;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实验

实验中能够对模型进行准确的性能评估分析;能够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优化模型性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清晰,代码规范正确。

实验中能够对模型进行合理的性能评估分析;能够对模型参数进行合理调整以优化模型性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较清晰,代码较规范正确。

实验中能够对模型进行基本合理的性能评估分析;能够对模型参数进行基本合理的调整以优化模型性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基本清晰,代码基本规范正确。

延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不清晰,内容缺失,代码有误。实验中无法对模型进行合理的性能评估分析;无法对模型参数进行合理调整。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高随祥著,《深度学习导论与应用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参考书目

1)吴微主编,《深度学习实践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2)刘祥龙著,《飞桨PaddlePaddle深度学习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3)屈丹主编,《实用深度学习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超星学习通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陈煜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计算机视觉B》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计算机视觉B

2.课程编码:0300233

3.学分与学时:2.5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考核方式:考查

7.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

8.先修课程:人工智能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B

9.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10.课程负责人:陈煜玉

二、课程简介

《计算机视觉B》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任意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程、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分割等经典任务、各个视觉任务的任务要求与技术发展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和学术视野,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视觉领域基础知识和热点方向,培养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从事相关工作或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掌握基本的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能够针对交叉领域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2: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史、相关学科、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业界动态;能够根据个人发展的需求,自主拓展学习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对比分析优化技术方案,解决相关问题,并体现创新意识。

在本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责任与担当和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

3.3能够在给定的设计目标约束下,设计与实现满足性能指标的软硬件模块或功能单元

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通信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32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

方法

支撑课程目标

1

一、计算机视觉概述

1)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

2)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

3)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的方法。

1)掌握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掌握图像预处理和边缘、纹理等特征的提取方法。

体现专业知识的体系性,梳理技术发展、工程变革等脉络揭示技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落实辩证思维的文化传承;介绍图像概念的同时,选择具有中国文化的图例和素材,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言,触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

2

二、深度学习算法与网络模型

1)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组成。

2)代表性的网络模型讲解。

1)掌握卷积神经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可以编程实现。

2)掌握经典的网络模型,包括ResNetTransformer等。

3)能够分析经典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

深度学习靠的是神经元、神经网络作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入哲学中对立统一的思想;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迎难而上解决困难。

2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3

三、图像分类算法原理与实战

1)图像分类任务的介绍。

2)图像分类任务的经典模型。

3)图像分类任务案例实现。

1)掌握图像分类任务的概念;掌握图像分类任务的痛点难点。

2)掌握图像分类任务的经典模型。

3)能够实现图像分类任务案例。

引入文化发展过程、技术突破历史、工程应用变革等案例,融入人文和历史发展辩证思维,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4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四、目标检测算法原理与实战

1)目标检测任务的介绍。

2Faster R-CNN解析。

3SSD解析。

4FCOS解析。

1)掌握目标检测任务的概念;掌握目标检测任务的痛点难点;能够对比分析一阶段、两阶段检测模型的优缺点。

2)掌握目标检测任务的经典模型,包括R-CNNFaster R-CNNSSD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6

讲授法、讨论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5

五、语义分割算法原理与实战

1)语义分割任务的介绍。

2)深度学习语义分割基础网络。

3)语义分割网络的系列改进。

1)掌握语义分割任务的概念;掌握语义分割任务的痛点难点;能够区分语义分割和图像分割。

2)掌握语义分割任务的经典模型,包括U-Net等。

2)掌握语义分割任务的改进模型。

注重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关联性与前沿性,由点及面加强理论深度和技术难点的解析,提升知识体系培养

6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6

六、人体关键点检测原理与实战

1)人体关键点检测任务的基本介绍。

2)人体关键点检测的经典方法。

3)多尺度人体姿态检测方法。

1)掌握人体关键点检测任务的概念;掌握人体关键点检测任务的痛点难点。

2)掌握人体关键点检测任务的经典模型,包括贝叶斯估计等。

3)掌握多尺度人体姿态检测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人工智能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国家民生热点问题,进而培养其使命感和创新实践精神。

6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7

七、视频分类原理与实战

1)视频分类任务的基本介绍。

2)基于时序划分的双流网络。

3)基于时序移位的类3D网络

1)掌握视频分类任务的概念;掌握视频分类任务的痛点难点。

2)掌握视频分类任务中基于时序划分的双流网络。

3)掌握视频分类任务中基于时序移位的双流网络。

推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转化,以案例性、实训性教学促进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引导关键技术突破的责任担当,推进创新能力培养。

6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2.实验教学(8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

思政元素

实验学时

实验类型

支撑课程目标

1

目标检测

必修

搭建目标检测模型,实现目标检测任务。

编程实现任意目标检测模型,定义损失函数以训练模型,定义准确率函数评估模型;进行模型训练、评估,可视化训练过程中误差和准确率曲线;为给定任意图片标注目标位置。

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进创新能力培养。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2

语义分割

必修

搭建语义分割模型,实现语义分割任务。

编程实现任意语义分割模型,定义损失函数以训练模型,定义准确率函数评估模型;进行模型训练、评估,可视化训练过程中误差和准确率曲线;为给定任意图片标注语义分割结果。

教育学生严谨治学、深入探索、深刻思考,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3

人体关键点检测

必修

搭建人体关键点检测模型,实现人体关键点检测任务。

编程实现任意人体关键点检测模型,定义损失函数以训练模型,定义准确率函数评估模型;进行模型训练、评估,可视化训练过程中误差和准确率曲线;最终实现人体关键点检测。

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品质,杜绝弄虚作假的投机行为。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4

视频分类

必修

搭建视频分类模型,实现视频分类任务。

编程实现任意视频分类模型,定义损失函数以训练模型,定义准确率函数评估模型;进行模型训练、评估,可视化训练过程中误差和准确率曲线;为给定任意视频标注分类结果。

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综合性

目标1、目标2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期末考核


作业

实验


目标1

10

15

30

60


目标2

10

15

20

40


合计

20

3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考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期末考核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熟练掌握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的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能够针对交叉领域问题进行准确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掌握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能够针对交叉领域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基本掌握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的原理和方法;基本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能够针对交叉领域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未掌握基本的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的原理和方法;未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不能够针对交叉领域问题进行分析,并不能提出解决方案。

目标2

充分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史、相关学科、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能够持续关注学科前沿和业界动态;能够自主拓展学习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对比分析优化技术方案,正确解决相关问题,并体现创新意识

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史、相关学科、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能够关注学科前沿和业界动态;能够自主拓展学习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对比分析优化技术方案,合理解决相关问题,并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

基本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史、相关学科、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能够关注部分学科前沿和业界动态;能够适当拓展学习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合理对比分析优化技术方案,基本合理地解决相关问题。

不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史、相关学科、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不关注学科前沿和业界动态;不能够拓展学习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不能对比分析优化技术方案,以至于无法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使用经典算法进行准确的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能够熟练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使用经典算法进行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能够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使用经典算法进行基本的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能够基本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

延时完成作业,不能够使用经典算法进行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未掌握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的原理和经典算法。

实验

实验中能够熟练应用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正确完成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任务,获取有效结论。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清晰,代码规范正确。

实验中能够应用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完成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任务,获取合理结论。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较清晰,代码较规范正确。

实验中能够应用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基本完成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视频分类等任务,获取基本合理的结论。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基本清晰,代码基本规范正确。

延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不清晰,内容缺失,代码有误。不能够应用编程工具和开源框架实现计算机视觉相关任务,不能够获取基本合理的结论。

目标2

作业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熟练掌握主流计算机视觉相关任务的评价方法;能够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思考;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掌握主流计算机视觉相关任务的评价方法;能够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正确思考;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能够基本掌握主流计算机视觉相关任务的评价方法;能够对计算机视觉技术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一定思考;能够基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延时完成作业,未掌握主流计算机视觉相关任务的评价方法;无法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算法的局限性和发展进行思考;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实验

实验中能够对模型进行准确的性能评估和对比分析;能够根据新技术新方法对模型参数、模型结构优化进行思考和实践。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清晰,代码规范正确。

实验中能够对模型进行合理的性能评估和对比分析;能够根据新技术新方法对模型参数、模型结构优化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实践。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较清晰,代码较规范正确。

实验中能够对模型进行基本合理的性能评估和对比分析;能够根据新技术新方法对模型参数、模型结构优化进行基本合理的思考和实践。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基本清晰,代码基本规范正确。

延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思路不清晰,内容缺失,代码有误。实验中不能够对模型进行准确的性能评估和对比分析;不能够根据新技术新方法对模型参数、模型结构优化进行思考和实践。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百度技术培训中心组编,《计算机视觉——飞桨深度学习实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2.参考书目

1)肖铃主编,《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实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2)章毓晋主编,《计算机视觉教程》(微课版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3)彭小红主编,《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实战》,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超星学习通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陈煜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五、实践教学环节

《国防教育入学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国防教育入学教育

2.课程编码:1602000

3.学分与周数:1学分/2

4.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5.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无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国家安全与军事理论教研室

9.课程负责人:王骏

二、课程简介

《军事技能训练》是我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严格根据教育部等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实施军事训练。通过军事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本技能,增强国防观念、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学生国防军事素养,为国防建设提供可靠的后备兵员。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的主要内容,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养成良好的军事素养,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令行禁止、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过硬作风;能了解轻武器的战斗性能,掌握射击动作要领,进行体会射击;学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能了解战斗班组攻防的基本动作和战术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战斗素养;能了解格斗、防护的基本知识,熟悉卫生、救护基本要领,掌握战场自救互救的技能,提高学生安全防护能力。

目标2:了解战备规定、紧急集合、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识图用图、电磁频谱监测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团队荣誉感和集体意识,全面提升综合军事素质。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

8.1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目标1

9.个人和团队

9.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团队中,与不同学科的成员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并发挥通信工程专业优势,按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决策。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学时)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一、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

1*共同条令

2*分队队列动作

3、现地教学

1、熟悉《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内容,并指导队列动作;

2、熟悉集合、离散,整齐、报数,出列、入列,行进、停止,方向变换等队列动作。

1、我国历次阅兵

2、解放军在国外的军事演习、比武

3、朱日和红蓝对抗演习

4、我国武器装备

5、军歌嘹亮

6、升国旗仪式

40—56

室外训练场

体验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2

二、射击与战术

1*轻武器常识

2*轻武器射击

3*战术基础

1、熟悉轻武器性能、构造与保养,简易射击学理,武器操作、实弹射击;

2、熟悉单兵战术基础动作、分队战术。

20—28

室外训练场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3

三、防卫与救护

1*格斗基础

2*战伤救护

3*核生化防护

4、单兵防护器材及使用方法

1、熟悉格斗常识、格斗基本功,捕俘拳等基本知识;

2、熟悉意外伤的救护、心肺复苏、战场自救互救防护基本知识和基本防护动作等知识;

3、了解单兵防护器材分类介绍和防护装备使用。

32—48

室外训练场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4

四、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

1*战备基础

2*行军拉练

3、野外生存

4、识图用图

5、电磁频谱监测

1、熟悉战备规定主要内容、要求和紧急集合要领、紧急集合训练;

2、熟悉行军拉练基本要领、方法;

3、了解电磁频谱监测基本知识、方法训练。


20—36

室外训练场

混合式教学法

目标2、目标2

注:带*的为必讲课目,其余为选讲课目。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所有工作安排服从军训团统一要求。

2、每天必须全程随班训练,早、中负责宿舍检查评比,晚上负责宿舍巡查。

3、例会安排在上午8点或晚上8点。

4、有省军区颁发的教练员证。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全体参训学生在军训期间要以教官为榜样,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军训的各项纪律规定,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服从指挥、令行禁止。

2、执行严格的请、销假制度,未经许可不得离开训练营(场)地单独行动。

3、不得将贵重物品、手机等带到军训场地,如有遗失,自行负责。

4、树立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严禁传播、转载、发布影响学校声誉和形象的言论、视频、文章等,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未经允许,禁止拍摄训练情况。

5、遵守作息时间规定(晚11点前必须上床就寝),10:30分后禁止互串宿舍。

6、军训期间严禁吸烟、酗酒闹事、打架骂人,一经发现退回学院,训练成绩不合格。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训练表现、出勤表现)+线上答题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训练表现

出勤表现

线上答题

目标1

30

25

10

65

目标2

10

10

15

35

合计

40

35

25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过程训练表现成绩(52%+出勤表现(48%+其它加减分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训练表现

熟练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熟悉轻武器的战斗性能和射击动作要领;学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了解格斗、防护的基本知识;熟悉卫生、救护基本要领和战场自救互救的技能。

较熟悉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较熟悉轻武器的战斗性能和射击动作要领;较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较了解格斗、防护的基本知识;较熟悉卫生、救护基本要领和战场自救互救的技能。

基本熟悉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基本熟悉轻武器的战斗性能和射击动作要领;基本学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了解格斗、防护的基本知识;基本熟悉卫生、救护基本要领和战场自救互救的技能。

未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不熟悉轻武器的战斗性能和射击动作要领;未学会单兵战术基础动作;不了解格斗、防护的基本知识;不熟悉卫生、救护基本要领和战场自救互救的技能。


出勤表现

满勤

缺勤4课时

5课时缺勤9课时

缺勤10课时


线上答题

经验值100

99经验值80

79经验值60

59经验值40


目标2

训练表现

了解战备规定、紧急集合、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识图用图、电磁频谱监测的基本技能。

较了解战备规定、紧急集合、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会识图用图、电磁频谱监测的基本技能。

基本了解战备规定、紧急集合、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基本学会识图用图、电磁频谱监测的基本技能。

不了解战备规定、紧急集合、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未学会识图用图、电磁频谱监测的基本技能。


出勤表现

满勤

缺勤4课时

5课时缺勤9课时

缺勤10课时


线上答题

经验值100

99经验值80

79经验值60

59经验值40


备注:军事技能训练成绩按照百分制,成绩累加不超过95分。记分项目为:

1.出操一天记4分。

2.训练项目考核:每个训练项目优秀计3分,良好计2分,合格计1分,不合格扣2分。每个训练项目优秀率不超过25%

3.选为领队记3分。

4.训练出色,表现优秀,被军训团首长表扬一次记2分,营长表扬一次记1分。

5.投寄稿件被学校校报或网站采纳,一篇记3分。

6.在训练中安排的其他项目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加分。

7.按照规定办理的免训手续的学生按60分计。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使用教材

尹建平任向东杨志强主编,《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程》,中国言实出版社,2020.

教学大纲制订者:王骏

教学大纲审定者:刘宸均

教学大纲终审者:叶险峰

制订时间:20238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2.课程编码:0502001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

4.适用专业:本科所有专业

5.开课学期:第2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无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9.课程负责人:赵洁

二、课程简介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一的关键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结合国内外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时事热点、党的最新精神,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自主研读、切身践行、网络宣讲,达到锻炼意志和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主体认识,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课程目标

目标1:通过红色基地参观学习,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目标2: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四、课程目的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8..职业规范

8.1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目标1、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性质

实践内容

实践要求

课程思政融入点

实践学时

组织形式

成果形式

支撑课程目标

1

文献阅读

必修

学习党的重要文献

自学,提交学习笔记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4

独立完成

阅读笔记

目标2

2

实地体验

必修

参观红色基地

分组完成

提交微视频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8

团队完成

微视频

目标1

3

网络科普

必修

转发新时代思想下基层微信公众号文章

关注公众号、建微信群、转发文章

合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4

独立完成

实践报告

目标1,目标2

.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考查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成绩比例%

文献阅读

实地体验

网络科普

目标1

15

20

10

45

目标2

15

20

20

55

合计

30

40

3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文献研读占30%,实地体验占40%,网络科普占30%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项目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2

文献阅读

文献学习认真,阅读笔记有标识有注释,按时完成作业,测试获满分

文献学习认真,阅读笔记有标识有注释,按时完成作业,测试成绩良好;

文献学习较认真,阅读笔记有标识,按时完成作业,测试成绩合格;

延时完成作业,或作业偷工减料,测试不及格

目标1

实地体验

分组活动,小组合作认真,策划方案有创意可操作性强,微视频展示效果好

分组活动,小组合作认真,策划方案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微视频展示效果良好;

分组活动,小组合作认真,微视频展示效果良好;

不参加分组活动,没提交微视频

目标3

网络科普

网络科普过程记录清晰,保质保量完成,实践报告真情实感,文笔流畅,主题突出

网络科普过程记录清晰,保质保量完成,实践报告真情实感,主题突出。

网络科普过程记录清晰,按时完成提交,实践报告真情实感。

网络科普过程没有记录,没有提交实践报告

七、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大学生思政实践课教程》陈岳堂中国言实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外文出版社,2018201720202022年版。

2)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

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年版。

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21年版。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071601版。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8)《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相关的学习网站:

1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190809yldf/,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

2https://ggkf40.cctv.com/,伟大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3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o/wes/zt/fuxing/index.html,复兴之路展览

4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18dlfj/zggibwg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

4.其他学习资源

1http://www.people.com.cn/,人民网

2https://www.xuexi.cn/,学习强国网

3https://www.gmw.cn/,光明网

4http://www.bjcipt.org/Index.html,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教学大纲制订者:赵洁

教学大纲审定者:汤菊平

教学大纲终审者:邓学源

制订时间:20238


《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专业认识实习

2.课程编码:0302200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曾秋芬

二、课程简介

《认识实习》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理念,激发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专业内涵及通信工程专业的应用场景,并对今后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为继续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和工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通信行业中涉及的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现场观摩和学习,了解社会及专业发展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通过系列讲座、参观等活动,使学生了解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在解决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权衡所涉及的社会、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目标2:通过影像、讲座、现场参观等形式,获得专业上的一些感性认识,提高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自信应对通信领域的新挑战。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2能够在解决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权衡所涉及的社会、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目标1

12.终身学习

12.3能接受和应对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听取报告、讲座

认真听取专业人士对通信领域相关问题的分析,做好笔记。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

1

校内外

讲授法

目标1

2

到校外实习基地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参观考察

遵守实习基地及企业的规程,做到文明有序参观。

1.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及职业道德;

2.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校外

参观

目标2

3

资料收集、社会调查

自行采用多种方式完成信息资料收集、社会调查。

1

校内外

实践操作

目标2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在学生实习的企业(公司),每天应有2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带队和指导。

2.注意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和现代工具软件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3.定期(每天)对学生所完成内容进行检查并记录。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认真地参加实习,无迟到,早退现象,参观认真,善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

2.认真做好实习记录,收集、积累有关的技术资料,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多交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了解多学科背景下的通信产品设计与制造,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4.熟悉实习所在单位的生产、研制和开发情况,增加对宽口径专业学科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发奋学习,毕业后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5.以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助手的角色了解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学习相关实际知识。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实习报告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表现

答辩表现

实习报告


目标1

5

15

20

40


目标2

10

20

30

60


合计

15

35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过程考核(50%+实习报告(50%)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过程表现

态度端正,不缺勤,投入精力多,认真听取报告与讲座,真实仔细地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端正,不缺勤,投入精力较多,较认真听取报告与讲座,真实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端正,投入精力一般,能够听取报告与讲座,并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不够端正,不认真听取报告与讲座,没有真实记录实习内容。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实习报告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由独到的见解。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较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基本有层次,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基本准确,格式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实习内容总结不完整且有明显错误。实习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目标2

过程表现

态度端正,不缺勤,投入精力多,认真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真实仔细地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端正,不缺勤,投入精力较多,较认真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真实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端正,投入精力较多,能够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并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不够端正,不认真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没有真实记录实习内容。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实习报告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由独到的见解。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较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基本有层次,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基本准确,格式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实习内容总结不完整且有明显错误。实习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教学大纲制订者:曾秋芬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英语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英语应用能力实践

2.课程编码:0402000

3.学分与周数:1学分/1

4.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大学英语1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外国语学院

9.课程负责人:胡蔺、黄永存、李霞、杨源

二、课程简介

《英语应用能力实践》是为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技能型的公共必修实践课。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全面检查已完成大学英语相应阶段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了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英语专业技能要求,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并制定相应的专项强化训练计划。

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写作、翻译和口头表达能力。各项语言技能的考核要求参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基础目标提高目标所设定的教学要求。本课程与学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是促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课程目标

通过为期一周的英语应用能力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听力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语速较慢的短篇英语广播;能听懂就熟悉话题展开的多话轮简单英语会话;能听懂语速较慢、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讲话和报道;能运用基本的听力策略帮助理解,听力材料的语速为每分钟120-140词。

目标2:阅读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能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英语材料;能运用基本的阅读策略帮助理解。仔细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快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目标3:写作能力

要求考生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描述简单的图表和图画;能就熟悉的主题发表个人观点;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根据提纲、图表或图画等提示信息作简短的讨论、解释和说明。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基本完整,用词较为恰当,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目标4:翻译能力

要求考生能将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汉语段落译成英语。段落的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译文基本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语句通顺,句式和用词较为恰当。能运用基本的翻译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将长度为140-160个汉字的段落译成英语。

目标5:口语能力

口头表达考核的要求:要求考生能用英语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现象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语言表达较清楚,语音、语调和语法基本正确。能运用基本的口头表达与交流的策略。

(注:本项技能训练可由老师根据时间安排酌情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0.沟通能力

10.2了解通信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掌握一门或以上的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通信专业相关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前测

选择能体现出各专业学生目前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材料

引导学生诚信考试、树立正确对待该实践环节的学习态度

1/2

教室

任务驱动、反馈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

2

专项技能训练

听力技能训练:1.预判2.关键信息的捕捉3.主旨的把握

阅读技能训练:1.主旨判断2作者态度3.据语境推断词义

写作技能训练:1.文体,2.结构3.句型4.词汇

翻译技能训练:1.句子结构2.长难句3.文化词汇积累

1. 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中西语言和文体的特点和差异,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引导学生探索语言规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3.培养家国情怀,爱国爱岗,树立奉献报国的志向。

4

教室

任务驱动、反馈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

3

后测

按卷面成绩、形成性评价、学习汇报等手段,分技能对比实践环节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感和幸福感。

1/2

教室

任务驱动、反馈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主讲教师要求:英语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或本科学历和讲师职称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大学英语课程相关教学经验5年以上。

2.教学团队要求:专业背景呈现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及教育学等学科,结构合理;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具备相应信息化能力;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端正学习态度,重视此次实践训练。

2.满勤,上课积极主动,勇于提问。

3.课后主动完成作业,自主学习。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按等级制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具体构成如下所示:

课程学习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目标1

考核学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话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听懂熟悉题材、句子结构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的语段,语速每分钟约110词的听力材料。

1.随堂互动

2.课堂测试与课后自我测试

3.作业与学生提问

课程学习目标2

能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英语材料;能运用基本的阅读策略帮助理解。仔细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快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1.随堂互动

2.课堂测试与课后自我测试

3.作业与学生提问

课程学习目标3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描述简单的图表和图画;能就熟悉的主题发表个人观点;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根据提纲、图表或图画等提示信息作简短的讨论、解释和说明.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基本完整,用词较为恰当,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1.随堂互动

2.课堂测试与课后自我测试

3.作业与学生提问

课程学习目标4

能将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汉语段落译成英语。段落的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译文基本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语句通顺,句式和用词较为恰当。能运用基本的翻译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将长度为140-160个汉字的段落译成英语。

1.随堂互动

2.课堂测试与课后自我测试

3.作业与学生提问

课程学习目标5

能用英语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现象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语言表达较清楚,语音、语调和语法基本正确。能运用基本的口头表达与交流的策略。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观察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有辩证思维能力,有文化自信,能够用英语推广和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1.随堂互动

3.作业与学生提问

采用过程考核+前测和后测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前测+后测


出勤

随堂互动

作业与测试

主题讨论


目标1

1

5

5

1

18

30


目标2

1

5

5

1

18

30


目标3

1

3

3

1

7

15


目标4

1

3

3

1

7

15


目标5

1

3

3

3

0

10


合计

5

19

19

7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前测和后测成绩*50%+过程考核成绩*50%

(1)前测和后测:选择往年四级考试真题进行测试,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写作和翻译四大部分;两项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50%按学生实际得分换算计入总评成绩。

(2)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能比较轻松地听懂语速较慢的短篇英语广播,就熟悉话题展开的多话轮简单英语会话,语速较慢、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讲话和报道;能运用基本的听力策略帮助理解。听力材料的语速为每分钟120-140词。2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达90%以上。

能听懂语速较慢的短篇英语广播就熟悉话题展开的多话轮简单英语会话,语速较慢、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讲话和报道;能运用基本的听力策略帮助理解。听力材料的语速为每分钟120-140词。2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达80%以上。

基本能听懂语速较慢的短篇英语广播,就熟悉话题展开的多话轮简单英语会话,语速较慢、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讲话和报道;能基本运用基本的听力策略帮助理解。听力材料的语速为每分钟120-140词。2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达60%以上。

比较费力地听懂语速较慢的短篇英语广播,就熟悉话题展开的多话轮简单英语会话;能大致听懂语速较慢、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讲话和报道;不熟练地运用基本的听力策略帮助理解。听力材料的语速为每分钟120-140词。2遍可以部分听懂,理解准确率不足60%

作业和测试

积极主动完成作业,主要是完成四级训练的材料和真题测试练习题。能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话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理解准确率达90%以上。

积极主动完成作业,主要是完成四级训练的材料和真题测试练习题。能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话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理解准确率达80%以上。

积极主动完成作业,主要是完成四级训练的材料和真题测试练习题。能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话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理解准确率达60%以上。

能完成作业,主要是完成四级训练的材料和真题测试练习题。能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话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理解准确率不足60%

主题讨论

能自行总结一些听力技巧:如辨别语音特征(如从连续的话语中辨别语音、理解重音和语调等),理解句间关系(如因果、比较、条件等)。

能总结如何运用合适的听力策略帮助理解。

不太能总结如何运用合适的听力策略帮助理解。

听力技巧掌握不理想,没有形成自己的听力技巧。

目标2

随堂互动

能比较顺畅地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英语材料;能运用基本的阅读策略帮助理解。仔细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快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理解准确率90%以上。

能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英语材料;能运用基本的阅读策略帮助理解。仔细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5词,快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理解准确率80%以上。

基本能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英语材料;能运用基本的阅读策略帮助理解。仔细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快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理解准确率60%以上。

比较有困难地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英语材料;能运用基本的阅读策略帮助理解。仔细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55词,快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理解准确不足60%

作业和测试

积极主动按时完成作业和课后测试题,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理解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理解准确率在90%以上。

主动按时完成作业和课后测试题,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理解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理解准确率在80%以上。

积极主动按时完成作业和课后测试题,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理解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理解准确率在60%以上。

积极主动按时完成作业和课后测试题,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理解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理解准确率在60%以下。

主题讨论

能准确地总结一些阅读做题技巧,比如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能总结一些阅读做题技巧,比如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能大致总结一些阅读做题技巧,比如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因为阅读理解有困难,所以总结一些阅读做题技巧有难度,比如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目标3

作业和测试

能熟练地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描述简单的图表和图画;能就熟悉的主题发表个人观点;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根据提纲、图表或图画等提示信息作简短的讨论、解释和说明。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基本完整,用词较为恰当,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描述简单的图表和图画;能就熟悉的主题发表个人观点;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根据提纲、图表或图画等提示信息作简短的讨论、解释和说明。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基本完整,用词较为恰当,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能不太熟练地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描述简单的图表和图画;能就熟悉的主题发表个人观点;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根据提纲、图表或图画等提示信息作简短的讨论、解释和说明。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基本完整,用词较为恰当,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能运用基本的写作策略。基本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写作技巧比较缺乏,词汇储备不足,写出的句子错误较多,意思表达不够准确,在规定的时间内写的字数不够120字。

目标4

随堂互动

能熟练地将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汉语段落译成英语。段落的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译文基本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语句通顺,句式和用词较为恰当。能运用基本的翻译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将长度为140-160个汉字的段落译成英语。

能比较准确地将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汉语段落译成英语。段落的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译文基本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语句通顺,句式和用词较为恰当。能运用基本的翻译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将长度为140-160个汉字的段落译成英语。

能大致地将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汉语段落译成英语。段落的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译文基本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语句比较通顺,句式和用词较为恰当。出现两三处错误。能运用基本的翻译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将长度为140-160个汉字的段落译成英语。

翻译过程比较困难,词汇储备不足,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有些句子和词汇层面的错误,整篇语意表达不够准确不够清晰。


作业和测试

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知识将主题熟悉、内容浅显、意思完整的汉语段落用英语表达出来。用合适的英语词汇准确表达汉语词汇的意思。用符合英语规范和表达习惯的句型准确表达汉语句子的含义。译文结构清晰,语篇连贯,语言通顺。

能比较恰当地用翻译策略和语言知识将主题熟悉、内容浅显、意思完整的汉语段落用英语表达出来。用合适的英语词汇准确表达汉语词汇的意思。用符合英语规范和表达习惯的句型准确表达汉语句子的含义。译文结构比较清晰,语篇较为连贯,语言较为通顺。

能用基本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知识将主题熟悉、内容浅显、意思完整的汉语段落用英语表达出来。用合适的英语词汇准确表达汉语词汇的意思,可能包括几个错误用词。用符合英语规范和表达习惯的句型准确表达汉语句子的含义。译文结构稍欠清晰,语篇连贯、语言通顺度一般。

不太能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知识将主题熟悉、内容浅显、意思完整的汉语段落用英语表达出来。词汇错误使用,句式结构错误较多,有错译和漏译的情况。整篇翻译与原文意思相差甚远。

目标5

随堂互动

能比较熟练地用英语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现象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语言表达较清楚,语音、语调和语法基本正确。能运用基本的口头表达与交流的策略。

大致能用英语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现象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语言表达较清楚,语音、语调和语法基本正确。

基本可以用英语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现象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语言表达总体清楚,但语音、语调和语法方面需要加强。

不太能用英语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不太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现象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语言表达较清楚,语音、语调和语法基本正确。能运用基本的口头表达与交流的策略。

作业和测试

能主动与人交流,积极踊跃地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发表个人独特观点,推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能比较主动与人交流,比较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能发表个人独特观点,并主动推广和弘扬中国文化。


能在激励和推动下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能与人交流,发表个人观点,推广和弘扬中国文化。口头表达有一定的错误用词和句式,

不参加或很少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口头表达能力较弱。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近年四级真题集,《新项标四级强化训练》等等。

2.参考书目

1《全新版进阶大学英语》一二三四册

2《大学英语四级教程》

3《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

4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语言学习机制》

5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earning and Teaching《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

6Learning Teaching《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

7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Education《第二语语言教师教育》

3.其他学习资源

四六级相关网络资源

教学大纲制订者:杨源、何小阳、刘青、陈细波、王贤蓉、杨莉红、张慧敏、范春芳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蔺黄永存

教学大纲终审者:彭禹

制订时间:20238


《电子实习(1)》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电子实习(1

2.课程编码:1402007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电路分析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工程训练中心

9.课程负责人:电工电子教研室教师

二、课程简介

《电子实习(1)》是本科院校工科各类专业工程实训阶段电子技术培养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电类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通过对电子产品整机元件的独立装配、调试,使同学们对电子元件规格型号、识别与检测、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装配工艺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将书本上学到的弱电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通过电子实习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电子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学以致用的工程观念;

目标2:通过在收音机和蓝牙音箱等课程项目训练中,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

6.1了解通信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行业规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目标1

8.职业规范

8.3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能自觉履行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的社会责任,理解包容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课程介绍和安全教育

1) 电子实习课程介绍;

2)电子实习的目的和教学要求;

3)电子实习的学习方法以及考核方法;

4)安全教育。

1)明确课程地位、作用、要求等;

2)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和触电急救;

3)能够规范操作电子实习的各个环节。

1)讲述安全用电常识,如禁止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等;2)引入触电事故案例,强化学生安全用电意识。

2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2

2

手工焊接技术

1)手工焊接技术原理;

2)五步法焊接技术;

3)平面焊(楼梯);

4)交叠焊(五角星);

1)掌握焊接技术基础知识;

2)能熟练使用焊接五步法焊接电子元器件。

1)焊接大师王锋励志故事分享;

2)公益广告节能LED3)鼓励学生在焊接时节省耗材。

5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实践操作

目标1

目标2

3

收音机的安装、调试、检修

1)收音机的元器件识别与检测;

2)收音机的组装与焊接;

3)收音机的调试与故障检修。

1)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及选用,并会用仪器仪表进行检测;

2)熟练掌握并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组装、焊接、调试、常见故障的检测分析及排除。

1)播放纪录片了解中国制造取得的成就;

2)由元器件组成电路引出团队合作。

21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实践操作

目标1

目标2

4

蓝牙音箱的安装、焊接和调试

1)蓝牙音箱各电路模块的工作原理;

2)蓝牙音箱的安装、焊接和调试。

1)了解设计电路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

2)熟练掌握并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组装、焊接、调试、常见故障的检测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感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4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实践

操作

目标1

目标2

5

实习报告撰写:

1)实习报告写作规范;

2)作品答辩汇报;

3)实习总结。

1)根据实习内容按要求规范的完成实习报告。

2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设计,准备好作品答辩汇报;

3)清晰、准确地陈述实习的目的、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工作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目标1

目标2

6

实验室5S整理:

学习5S的概念和原则,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的五个步骤。

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室进行整理和整顿、清扫和清洁,提升学生素养。

共同参与实验室整理和清洁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

实习结束后

工程训练中心

实践

操作

目标2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具备扎实的电气领域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活动。

2.指导能力和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指导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关注学生发展和安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注重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安全。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从事电子技术专业设计、安装、调试、排故等基本职业技能;具备自主学习和应用电子信息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安全意识和遵守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实习场所的安全规章制度,确保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3.责任感和团队合作:具备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项目,与他人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共同达成目标。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实习报告+项目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实习报告

项目考核

随堂互动

平时表现

目标1

5

5

20

40

70

目标3

5

5


20

30

合计

10

10

20

6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过程考核(20%+实习报告(20%+项目考核(60%)的综合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随堂互动

完全掌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手工焊接工作原理与工程应用、识别各电子元器件、收音机电路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较掌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手工焊接工作原理与工程应用、识别各电子元器件、收音机电路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基本掌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手工焊接工作原理与工程应用、识别各电子元器件、收音机电路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不能掌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手工焊接工作原理与工程应用、识别各电子元器件、收音机电路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平时表现

上课及课后表现优秀,尊敬老师和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能掌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完全了解电子信息项目工程实践和运营相关背景

上课及课后表现良好,较尊敬老师和学生,较按时完成作业,较掌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较了解电子信息项目工程实践和运营相关背景

上课及课后表现一般,基本尊敬老师和学生,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基本能掌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基本了解电子信息项目工程实践和运营相关背景

上课及课后表现不好,不能尊敬老师和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掌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不了解电子信息项目工程实践和运营相关背景

目标2

随堂互动

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在电子实习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熟练掌握手工焊接工作原理、精准识别各电子元器件、收音机以及蓝牙音箱电路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较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在电子实习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较熟练掌握手工焊接工作原理、识别各电子元器件、收音机以及蓝牙音箱电路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基本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在电子实习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基本能掌握手工焊接工作原理、识别各电子元器件、收音机以及蓝牙音箱电路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不能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在电子实习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不能掌握手工焊接工作原理、识别各电子元器件、收音机以及蓝牙音箱电路各模块的工作原理

平时表现

完全能够在电子实习项目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遵守诚实公正、诚信守则、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较能够在电子实习项目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遵守诚实公正、诚信守则、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基本能够在电子实习项目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遵守诚实公正、诚信守则、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不能够在电子实习项目的开发、实验、生产实践中,遵守诚实公正、诚信守则、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2)实习报告(20%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与总结内容详实准确,涵盖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能够清晰地展示自己在具体实习项目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实习报告与总结内容比较详实准确,涵盖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较能够清晰地展示自己在具体实习项目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较能够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评价。

实习报告与总结内容基本详实准确,涵盖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基本能够展示自己在具体实习项目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实习报告与总结内容不完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的描述,无法清晰地展示自己在具体实习项目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错题较多。

3)项目考核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项目考核

具有优秀的工程实习和实践经历,完全了解电子实习项目工程实践和运营相关背景。电子产品元器件安装正确,组装装配工艺好。收音机测试数据准确,成品测试能正常工作。

具有良好的工程实习和实践经历,较完全了解电子实习项目工程实践和运营相关背景。电子产品元器件安装较正确,组装装配工艺较好。收音机测试数据较准确,成品测试较能正常工作。

具有合格的工程实习和实践经历,基本了解电子实习项目工程实践和运营相关背景。电子产品元器件安装基本正确,组装装配工艺一般。收音机测试数据基本准确,成品测试能基本正常工作。

具有不合格的工程实习和实践经历,不完全了解电子实习项目工程实践和运营相关背景。电子产品元器件安装不正确,组装装配工艺不好。收音机测试数据不准确,成品测试不能正常工作。

目标2

项目考核

完全能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

电子产品元器件安装正确,组装装配工艺好。收音机测试数据准确,声音洪亮,能清楚的收听1个以上的电台,性能很好。成品测试能正常工作。


较能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

电子产品元器件安装正确,组装装配工艺较好。收音机测试数据比较准确,声音比较洪亮,能较清楚的收听1个以上电台,性能优良。成品测试能正常工作。

一般能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电子产品元器件安装基本正确,组装装配工艺一般。收音机测试数据小部分正确,声音很小或没有,电台收听不清楚或没有,性能较差。成品测试能基本能正常工作。

不能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电子产品安装错误,组装装配工艺差,收音机测试数据错误,无声音,不能收听电台,性能很差。成品不能正常工作。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胡慧,刘美华主编,《电工电子实习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

2)刘美华主编,《电工电子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参考书目

1)刘美华主编,《电工电子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李义府主编,《电工电子实习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大国工匠》:https://tv.cctv.com/2016/09/30/VIDAtVQu8llYDhLV4Cii285o160930.shtml

3)超星学习通平台《电工电子实习》: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01772971

教学大纲制订者:陈丽娟

教学大纲审定者:刘美华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晓东

制订时间:20238


《嵌入式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2.课程编码:0302201

3.学分与周数:1学分/1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4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胡瑛

二、课程简介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嵌入式系统软件和硬件设计和实现一个嵌入式应用系统。使学生能够根据工程需求设计基于STM32 MCU的嵌入式系统的解决方案,具备运用嵌入式技术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动手与创新能力,并能够独立进行系统设计的目的。

在本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梦和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具备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文献检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针对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运用C语言、传感器、嵌入式、电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和总体方案,并通过调研、分析、整理、归纳后进行优化与改进能够规范地撰写设计说明书,清晰地阐述系统方案、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目标2能够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够通过课题的方案设计、元器件选择、运用实物搭建实验系统,通过合理规范的实验操作完成验证测试,准确科学的记录实验数据;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目标3能够运用科学方法确定器件类型和元件参数,完成单元电路和整机电路的设计,并规范地绘制单元及整机电路图;能够熟练利用IAR开发工具,编程实现信号采集、存储、传输和设备控制的应用程序,能够对片上外设进行编程控制;能够利用开发工具对控制类程序和算法类程序的执行过程进行模拟和观察,能够对算法类程序的执行速度进行分析,并能够通过对程序执行速度的分析编写出满足实时性要求的程序。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4能够根据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并选用报告、说明书、实物或其他方式,呈现设计结果。

目标1

4.研究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实施实验并正确采集数据。

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

5.2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通信专业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设计系统总体架构


分析嵌入式应用系统需求,确定设计目标;查阅资料和书籍,小组讨论,确定总体设计方案。

1.将课程设计项目与社会需求融合,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

0.5

实验室

研究性学习法

目标1

2

电路设计与元器件选择

根据设计方案选用合适的传感器、控制模块、嵌入式处理器。设计电路原理图,进行模块电路的连接,完成硬件系统的设计。


0.5

实验室

问题解决发

目标2

3

程序设计与调试

编写设备驱动程序、数据采集程序、控制系统程序、界面显示程序。

2.通过对编程规范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

1.5

实验室

任务驱动法

目标2、目标3

4

系统整体联调

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各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存储、显示,根据设定条件对控制设备进行相应控制。


0.5

实验室

任务驱动法

目标2、目标3

5

优化与改进设计方案

结合实验结果,评价系统的运行状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进行仿真调试,实现具体的功能,完成设计任务。

3.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设计方案优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0.5

实验室

研究性学习法

目标1、目标3

6

撰写设计说明书

按说明书要求撰写15页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呈现设计方案、软硬件设计思路和设计结果。


1

自习室


目标1

7

答辩

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答辩,通过实物演示系统功能,理解嵌入式技术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0.5

实验室


目标1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由课程组负责审题并组织学生选题,由课程负责人安排指导教师,以每人最多指导20名学生为标准。

2.指导教师采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提供必要的文献和资料供学生参考。指导教师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具体布置课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工作内容及整体安排和进度要求。要讲解必要的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熟悉工程设计方法。

3.课程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应定期(一般每天不少于4小时)检查设计情况和答疑,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保证课程设计工作正常进行。

4.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和现代工具软件的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课程设计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考核小组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查阅各种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确定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设计电路原理图、编程程序,进行实验验证,完成设计任务。

2.在课程设计期间,每人应保证每天8个学时用于课程设计。

3.学生要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全过程做出总结报告,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不少于5000字),包括目录、设计要求、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小组分工、系统硬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设计结果及课程设计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4.答辩时,通过实物演示系统功能,利用PPT介绍系统设计思路、软硬件设计原理,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简述完毕后,学生需对老师就所提问题现场作回答。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设计过程

报告

答辩

目标1

15

15

15

45

目标2

25

10

5

40

目标3

15



15

合计

55

25

2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设计过程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提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准确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正确地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更深入地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合理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较准确地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较为合理的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不能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不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评价系统运行状况;无法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未能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报告

设计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详细;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

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比较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比较详细;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

说明书结构较严谨,层次比较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比较详细;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比较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说明书结构无层次,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简单;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

答辩

答辩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演示系统功能非常顺利;PPT制作页面整洁、效果美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答辩时思路清晰,系统功能顺利;PPT制作页面整洁、条理清晰、内容比较丰富。

答辩时思路比较清晰,演示系统功能比较顺利;PPT制作页面比较整洁、条理比较清晰、内容比较丰富。

答辩时思路不清晰,演示系统功能不顺利;PPT制作页面基本整洁、条理不清晰。

目标2

设计过程

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很好的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并在实现全部设计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代码书写正确、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验证测试,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呈现正确的设计结果;熟悉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并实现了全部设计功能;代码书写比较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验证测试,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呈现正确的设计结果;熟悉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较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实现了大部分设计功能;代码书写基本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大部分功能的验证测试,记录了实验数据;掌握了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不能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元器件选型,电路设计有明显错误,完成了部分硬件系统设计;代码书写不规范,程序不完整,基本功能未实现;对系统设计流程不熟悉。

报告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有较详细的分析。

记录了实验数据,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没有分析实验结果。

答辩

回答问题准确流利、分析透彻,有独到见解。

能正确回答全部问题,主要问题回答深入。

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3

设计过程

能够熟练使用ARM开发软件编写应用程序,并且能够根据仿真结果非常熟练地对程序进行调试,对于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或改善。

能够较为熟练使用ARM开发软件编写应用程序,并且能够根据仿真结果较为熟练地对程序进行调试,对于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或改善。

能够使用ARM开发软件编写应用程序,并且能够根据仿真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对于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解决或改善。

不会使用ARM开发软件编写应用程序,不能根据仿真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对于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加以解决或改善。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廖建尚主编,《基于STM32嵌入式接口与传感器应用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参考书目

1徐灵飞主编,《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2)张超主编,《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原理及应用——基于STM32微控制器》,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3)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嵌入式系统及应用: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SUDA-1001754273?from=searchPage&

outVendor=zw_mooc_pcssjg_

教学大纲制订者:胡瑛

教学大纲审定者:乔汇东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

2.课程编码:0302202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课程/必修

7.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EDA技术与应用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伍麟

二、课程简介

《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是在《EDA技术与应用》课程之后,集中安排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某一专题基于FPGA独立地开展电子电路的设计、仿真与调试,培养学生将数字电子技术知识与FPGA技术融会贯通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结合工程背景分析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归纳整理信息熟悉常用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完成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和系统模块的划分。能够在设计过程中构思实验测试方法,以收集和分析实验测试数据。

目标2:能够熟练使用QuartusⅡEDA软件对单元电路和整机电路进行仿真验证,并且能够根据仿真结果对电路进行进一步的调试。对于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查找并原因调整修改电路设计。能够指出设计环节中的不足和局限性,给出优化方案或改进的方向。

目标3能够完成设计过程中的方案论证、参数设置、仿真调试,使设计进程紧凑有序,根据调试结果进行设计优化。能够按照要求规范地撰写设计说明书,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条理清晰地阐明设计思路,并且能够准确流利地回答提问。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4能根据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并选用报告、说明书、实物或其他方式,呈现设计结果。

目标3

4.研究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实施实验并正确采集数据;

目标1

5.使用现代工具

5.2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通信专业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划分


查阅资料和书籍,分组讨论,分析课题电路功能的系统需求,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设计系统总体架构,确定子模块。

课程设计项目与中国智造结合

0.5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

任务驱动法

目标1

目标3

2

单元电路程序设计与调试

按课题要求划分出各项单位设计任务,编写各功能单元电路程序。

硬件电路描述语言编程规范

2

实验室

任务驱动法、

问题解决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3

系统整体联调

将各功能单元连接起来形成整机系统,并联合调试。

大局观

0.5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

任务驱动法、

问题解决法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4

优化与改进设计方案

进行仿真调试,实现具体的功能,结合仿真测试结果,评价系统的运行状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完成设计任务。

批判性思维

0.5

实验室

研究性学习法

目标2

目标3

5

撰写设计说明书

按说明书要求撰写15页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呈现设计方案、设计思路和测试结果。

工程文档书写规范

1

自习室

研究性学习法

目标1

6

答辩

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答辩,通过实物演示系统功能,理解FPGA技术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良好的沟通与表达

0.5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

讨论法

目标1

目标3

六.设计指导与组织管理

1.选题要求

题目和内容应紧密围绕FPGA应用技术,尽可能有实际应用背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实际水平、能完成的工作量和实验条件,恰当地选题,课程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确保所有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课程任务,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和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1)出租车计费器

2)交通灯

3)数字电子钟

4)呼吸灯

5)电子密码锁

6)简易自动售货机

7)矩阵键盘输入

设计题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所述,学生也可以自己拟订题目,但需经指导老师审核通过。

2.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由课程组负责审题并组织学生选题,由课程负责人安排指导教师,以每人最多指导20名学生为标准。

2指导教师采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提供必要的文献和资料供学生参考。指导教师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具体布置课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工作内容及整体安排和进度要求。要讲解必要的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熟悉工程设计方法。

3课程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应定期(一般每天不少于4小时)检查设计情况和答疑,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保证课程设计工作正常进行。

4)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和现代工具软件的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课程设计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考核小组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

3.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亲历设计的全过程,每个题目的人数不宜过多,以3-4人为宜。根据团队成员特点,给每个成员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但必须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查阅各种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确定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设计电路原理图、编程程序,进行实验验证,完成设计任务。

3)在课程设计期间,每人应保证每天8个学时用于课程设计。

4)学生要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全过程做出总结报告,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不少于5000字),包括目录、设计要求、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小组分工、系统硬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设计结果及课程设计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5)答辩时,通过实物演示系统功能,利用PPT介绍系统设计思路、软硬件设计原理,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简述完毕后,学生需对老师就所提问题现场作回答。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对应关系

支撑的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成绩比例(%

设计过程与设计实现

设计说明书

答辩

观测点4.3

目标1

45


10

55

观测点5.2

目标2

5


5

10

观测点3.4

目标3

10

20

5

35

合计

60

20

20

100

3. 课程目标的评分标准

4.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90-100]

[80-89]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

[0-59]

目标1

设计过程与设计实现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资料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很好的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并在实现全部设计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代码书写正确、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验证测试,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呈现正确的设计结果;熟悉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资料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可行有新意的设计方案;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并实现了全部设计功能;代码书写比较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验证测试,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呈现正确的设计结果;熟悉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资料调研和论证,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较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实现了大部分设计功能;代码书写基本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大部分功能的验证测试,记录了实验数据;掌握了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资料调研和论证,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设计方案;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元器件选型,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实现了基本设计功能;代码书写基本规范,程序不够完整,部分功能未实现,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部分功能的验证测试,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掌握了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不能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不能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元器件选型,电路设计有明显错误,完成了部分硬件系统设计;代码书写不规范,程序不完整,基本功能未实现;对系统设计流程不熟悉。

答辩

答辩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准确流利、分析透彻,有独到见解。

答辩时思路清晰,能正确回答全部问题,主要问题回答深入。

答辩时思路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答辩时思路基本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答辩时思路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2

设计过程与设计实现

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准确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正确地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更深入地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

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合理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较准确地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

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较为合理的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对系统运行状况做基本的评价;能基本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未能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不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评价系统运行状况;无法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未能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答辩

答辩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准确流利、分析透彻,有独到见解。

答辩时思路清晰,能正确回答全部问题,主要问题回答深入。

答辩时思路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答辩时思路基本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答辩时思路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3

设计过程与设计实现

能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的很好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能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能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能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论证与制定。

能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参与设计方案论证与制定。

不能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沟通与交流,没有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论证与制定。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详细;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

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比较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比较详细;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有较详细的分析。

说明书结构较严谨,层次比较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比较详细;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比较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记录了实验数据,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说明书结构基本有层次,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基本完整;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基本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说明书结构无层次,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简单;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没有分析实验结果。

答辩

演示系统功能非常顺利;PPT制作页面整洁、效果美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演示系统功能顺利;PPT制作页面整洁、条理清晰、内容比较丰富。

演示系统功能比较顺利;PPT制作页面比较整洁、条理比较清晰、内容比较丰富。

演示系统功能基本顺利;PPT制作页面基本整洁、条理基本清晰。

演示系统功能不顺利;PPT制作页面基本整洁、条理不清晰。

八、建议教材、参考书目

1.使用教材

1潘松主编,EDA技术实用教程,科学出版社(第六版),2018年。

2.参考书目

1张瑾,李泽光,韩睿,孙芹芝著,EDA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21年。

2)王金明主编,数字系统设计与Verilog HDL,电子工业出版社(第八版),2021年。

教学大纲制订者:伍麟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

2.课程编码:0302203

3.学分与周数:1学分/1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5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物联网通信技术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胡瑛

二、课程简介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感器、RFID、嵌入式、无线通信、数据库、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设计和实现一个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使学生能够根据工程需求设计物联网系统方案,具备运用物联网技术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动手与创新能力,并能够独立进行系统设计的目的。

在本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梦和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具备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文献检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针对物联网系统的技术需求,运用传感器、嵌入式、无线通信、移动互联网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器件选择、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实物搭建、系统联调等步骤实现系统功能,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基本开发方法;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目标2能够结合实验结果,评价系统的运行状况,通过更深入地文献调研,给出进一步优化设计的改进方案;能够规范地撰写设计说明书,清晰地阐述系统方案、设计方法、实验结果。

目标3能够与设计小组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能提出不断优化的设计方案;能在设计中独立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在分工合作和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完成设计项目,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1能够针对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方案,并体现出创新意识,熟悉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

目标1

3.4能够根据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并选用报告、说明书、实物或其他方式,呈现设计结果。

目标2

9.个人和团队

9.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团队中,与不同学科的成员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并发挥通信工程专业优势,按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决策。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设计系统总体架构和通信协议


分析物联网应用系统需求,确定设计目标;查阅资料和书籍,小组讨论,确定总体设计方案。

1.将课程设计项目与社会需求融合,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

0.5

实验室

讨论法

目标1、目标3

2

电路设计与元器件选择

根据设计方案选用合适的传感器、控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嵌入式处理器。设计电路原理图,进行模块电路的连接,完成硬件系统的设计。


0.5

实验室

问题解决发

目标1

3

程序设计与调试

编写设备驱动程序、数据采集程序、控制系统程序、无线通信收发程序、WebAndroid应用程序。

2.通过对编程规范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

1.5

实验室

任务驱动法

目标1、目标3

4

系统整体联调

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各类数据,经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后,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到应用层,实现数据的实时显示与远程控制。


0.5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

目标1、目标3

5

优化与改进设计方案

结合实验结果,评价系统的运行状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进行仿真调试,实现具体的功能,完成设计任务。

3.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设计方案优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0.5

实验室

研究性学习法

目标2

6

撰写设计说明书

按说明书要求撰写15页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呈现设计方案、软硬件设计思路和设计结果。


1

自习室


目标2

7

答辩

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答辩,通过实物演示系统功能,理解物联网技术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0.5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

目标1、目标3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由课程组负责审题并组织学生选题,由课程负责人安排指导教师,以每人最多指导20名学生为标准。

2.指导教师采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提供必要的文献和资料供学生参考。指导教师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具体布置课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工作内容及整体安排和进度要求。要讲解必要的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熟悉工程设计方法。

3.课程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应定期(一般每天不少于4小时)检查设计情况和答疑,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保证课程设计工作正常进行。

4.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和现代工具软件的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课程设计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考核小组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亲历设计的全过程,每个题目的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根据团队成员特点,给每个成员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但必须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查阅各种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确定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设计电路原理图、编程程序,进行实验验证,完成设计任务。

3.在课程设计期间,每人应保证每天8个学时用于课程设计。

4.学生要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全过程做出总结报告,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不少于5000字),包括目录、设计要求、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小组分工、系统硬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设计结果及课程设计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5.答辩时,通过实物演示系统功能,利用PPT介绍系统设计思路、软硬件设计原理,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简述完毕后,学生需对老师就所提问题现场作回答。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设计过程

团队合作能力

报告

答辩

目标1

32



15

47

目标2

8


25


33

目标3

5

10


5

20

合计

45

10

25

2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设计过程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资料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很好的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并在实现全部设计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代码书写正确、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验证测试,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呈现正确的设计结果;熟悉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资料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可行有新意的设计方案;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并实现了全部设计功能;代码书写比较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验证测试,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呈现正确的设计结果;熟悉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能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资料调研和论证,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能够根据技术参数进行较合理的元器件选型,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实现了大部分设计功能;代码书写基本规范,并通过程序联调完成了大部分功能的验证测试,记录了实验数据;掌握了系统设计流程的基本设计方法。

不能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不能根据技术参数进行元器件选型,电路设计有明显错误,完成了部分硬件系统设计;代码书写不规范,程序不完整,基本功能未实现;对系统设计流程不熟悉。

答辩

答辩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准确流利、分析透彻,有独到见解。

答辩时思路清晰,能正确回答全部问题,主要问题回答深入。

答辩时思路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答辩时思路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2

设计过程

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准确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正确地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更深入地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

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合理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较准确地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

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较为合理的评价系统运行状况;能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能通过文献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不能进一步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评价系统运行状况;无法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未能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详细;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详细透彻的分析。

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比较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比较详细;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有较详细的分析。

说明书结构较严谨,层次比较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比较详细;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比较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记录了实验数据,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说明书结构无层次,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简单;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说明书中的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记录了部分实验数据,没有分析实验结果。

目标3

设计过程

能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的很好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能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能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个人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能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论证与制定。

不能在整个设计周期内保持与设计小组其他成员沟通与交流,没有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论证与制定。

团队合作能力

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在设计过程中发挥决策作用并承担主要任务,具有很强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在设计过程中承担主要任务,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在设计过程中承担部分设计任务,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没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完成分配任务,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差。

答辩

小组合作演示系统功能非常顺利;PPT制作页面整洁、效果美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小组合作演示系统功能顺利;PPT制作页面整洁、条理清晰、内容比较丰富。

小组合作演示系统功能比较顺利;PPT制作页面比较整洁、条理比较清晰、内容比较丰富。

小组合作演示系统功能不顺利;PPT制作页面基本整洁、条理不清晰。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李莉主编,《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应用开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2.参考书目

1梁家海主编,《物联网方案设计与实现》,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2)林勇主编,《物联网云平台设计与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3)范立南主编,《物联网通信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郭忠文主编,《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7

5)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物联网工程导论: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qcet-1002352003?from=search

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_

教学大纲制订者:胡瑛

教学大纲审定者:乔汇东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信号处理综合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号处理综合设计

2.课程编码:0302204

3.学分与周数:2学分/2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5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EDA技术与应用、数字电子技术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彭祯

二、课程简介

《通信专业基础综合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实践环节必修的课程。学生通过综合运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MATLAB系统仿真,信号与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程设计。通过系列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前期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熟悉本专业相关工程设计的思想、方法及流程,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价值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及职业道德,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建立相应的理论或数学模型,基于通信工程领域的基本科学原理制定出多种解决方案,并通过资料调研和案例分析,了解相关工程问题的社会需求背景,整理、归纳、优化提升解决方案。

目标2能够在方案论证阶段,根据课程设计题目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正确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确定其中需要改进的环节。

目标3能够正确的总结设计内容,就设计内容撰写合乎规范的设计说明书,并能在课程答辩中正确的表达观点。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

2.3能够通过科技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寻求复杂通信工程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案;

目标1

4.研究

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确定其中需要改进的环节。

目标2

10.沟通

10.1能就通信工程相关的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并包容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设计方案的确定

查阅资料和书籍,分组讨论,确定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对设计要求的理解,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系统,使学生体会到处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面对相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实验室机房

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标12

2

分析与设计计算

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通过设计并调试电路,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实验室机房

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12

3

实验仿真

根据设计方案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有效结论。

强调实验操作、记录应该自己完成及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等。

3-4

实验室机房

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2

4

撰写设计说明书

按照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说明书。

诚信友善,分工协作,自我归纳。

1-2

实验室机房

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23

5

设计答辩及考核

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答辩,指导教师根据各考核环节的成绩,得出最终成绩。


1-2

实验室机房

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目标23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采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2.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设计情况和答疑,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保证学生有条件独立地解决设计和实验中的问题

3.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和现代工具软件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课前做好预习,准确分析实验结果,正确绘制通信原理的验证图形。能独立撰写设计说明,准确分析实验结果,正确绘制综合实验得出的各类图形。

3.每一个学生必须在完成所有设计内容,撰写、上交设计说明书,并经指导教师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由系组织的现场答辩。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采用过程考核+设计报告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设计准备

过程表现

答辩表现

报告

目标1

10

10


5

25

目标2


30

10

5

45

目标3



15

15

30

合计

10

40

25

25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设计:采用设计准备(10%+过程表现成绩(40%+答辩表现成绩(25%+课程设计报告(25%)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设计准备

全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有效归纳和分析,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全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有效归纳和分析,设计方案可行有新意。

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归纳和分析,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设计方案不合理。

过程表现

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数据采集、计算、处理准确。

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数据采集、计算、处理正确。

设计方案科学基本合理;数据采集、计算、处理基本正确。

设计方案科学不合理;数据采集、计算、处理不正确。

报告

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建立正确的理论或数学模型,并通过资料调研和案例分析,正确了解相关工程问题的社会需求背景。

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建立正确的理论或数学模型。

基本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建立正确的理论或数学模型。

不能根据设计要求建立正确的理论或数学模型。

目标2

过程表现

实验或仿真方法科学;仿真模型构建合理;仿真分析充分、合理,实验或仿真结果验证正确。严格按要求认真设计,不缺勤,积极主动请教问题。

实验或仿真方法较科学;仿真模型构建合理;仿真分析合理,实验或仿真结果验证正确。严格按要求认真设计,不缺勤,主动请教问题。

实验或仿真方法基本合理,构建了仿真模型;实验或仿真结果基本正确。能按要求进行设计,缺勤一天,能够请教问题。

实验或仿真方法不科学;仿真模型构建不合理;实验或仿真结果不正确。没有按要求进行设计,缺勤3天以上。

答辩表现

正确回答老师所提相关技术问题,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正确回答老师所提相关技术问题,基本上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基本上正确回答老师所提相关技问题,无法完全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无法正确回答老师所提相关技问题。

报告

能完全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基本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基本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对实验结果有不完全正确的分析和解释。

没有对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评价,无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目标3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报告

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格式规范。

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格式规范。

说明书结构基本有层次;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基本准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说明书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参考书目

1)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4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张德丰,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3)邓奋发,MATLAB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4)邵玉斌.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MATLAB中文学术网站https://ww2.mathworks.cn/academia.html

2.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新华思政:https://xhsz.news.cn/

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4)沈赤主编,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选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祯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金工实习(1)》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金工实习(1

2.课程编码:1402000

3.学分与学时:1学分/1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工程训练中心

9.课程负责人:金工实习各工种教师

二、课程简介

《金工实习(1)》旨在为学生打下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石。通过一周的实习,学生将初步探索基本工艺和设备操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将参与简单零件的制作实践,涉及车削、铣削和钳工等基本工艺,为他们的金工技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在金工实习中运用职业道德和规范的知识,表达对工程伦理核心理念的理解,,能合理分析、评价并考虑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在实习过程中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

目标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有效表达机械制造相关概念、原理和过程,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成员合作共事,保证人机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各教学任务,体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6.工程与社会

6.2在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或寻求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时,能合理分析、评价并考虑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1

9.个人和团队

9.1能够在多学科、多元化、多形式(面对面、远程互动)的团队中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地、包容性地沟通与合作。

目标2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学时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一、课程介绍和安全教育

1)金工实习的目的与教学要求;

2)金工实习的学习方法以及考核方法;

3)金工实习的主要规章制度;

4)安全教育。

1)明确课程地位、作用、要求等;

2)熟悉金工实习的主要规章制度;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

安全生产

职业规范

1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目标1目标2

2

车工实习:

1)车床操作技能:学习车床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基本车削操作技能,包括外圆车削、内孔车削、螺纹加工等;

2)加工工艺与工艺规划:学习金属材料的特性和车削加工的基本工艺知识,进行工艺规划。

1)掌握车床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车削操作,保证加工质量和安全;

2)进行实际的车削加工项目,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数控大师邝红文的成长之路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6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实践操作

目标1

目标2

3

铣工实习:

1)铣床操作技能:学习铣床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铣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平面铣削、轮廓铣削等;

2)加工工艺与工艺规划:学习金属材料的特性和铣削加工的基本工艺知识,进行工艺规划。

1)掌握铣床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铣削操作,保证加工质量和安全;

2)进行实际的铣削加工项目,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数控铣削人物王贤勇的成长之路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科技报国。

6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实践操作

目标1

目标2

4

钳工实习:

1)学习钳工基本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如钳子、锤子、锉刀等。

2)掌握常见工件的测量、标记、固定和夹持方法。

3)学习简单工件的手工加工技巧,如锉削、锯割、打磨等。

1)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钳工工具进行测量、标记、固定和加工操作。

2)理解钳工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知识,能够应用于简单工件的加工。

以钳工著名人物丘德政十年磨一剑为例激励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6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实践操作

目标1

目标2

5

铸造实习:

1)铸造工艺基础:铸造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型砂的组成、性能及应用;手工两箱造型(整模、分模、挖砂、活块等)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2)造型工具的正确使用:型芯的作用、芯盒的结构、型芯的出气、涂料及芯骨的作用、型芯的定位、烘干和修整;

3)熔炼与浇注:金属熔炼工艺过程,烧注注意事项、落砂和清理的内容和要求

1)了解砂型铸造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特点和应用;

2)了解手工造型和机器造型的基本方法及铸造合金熔化方法;

3)了解常见铸造缺陷及其产生原因并能独立进行手工两箱造型。

了解中国目前铸造业的发展现状,帮助学生建立质量、经济、环保、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6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实践操作

目标1

目标2

6

焊接实习:

1)焊接基础知识学习不同类型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原理,包括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焊接材料等,理解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和控制,如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

2)焊接操作技能:手工电弧焊焊接电源的调整、引弧、运条及平焊操作,气焊点火、灭火、火焰调整和平焊操作,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3)焊接质量控制:学习焊缝检测和评价方法,如视觉检测、超声波检测等,提高焊接质量的控制和改进。

1)掌握焊接基础知识,理解不同类型的焊接方法和工艺参数的选择;

2)熟练掌握焊接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常见的焊接工艺,保证焊接质量和安全。

3)能够进行焊缝检测和评价,提高焊接质量的控制和改进。

了解中国目前焊接的发展现状,帮助学生建立质量、经济、环保、创新意识。使学生设立清晰目标,为解决难题努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实践操作

目标1

目标2

7

实习报告撰写:

1)各工种实习报告;

2)实习总结。

1)按要求完成每个工种的实习报告,强化理论知识与设备操作流程;

2)清晰、准确地陈述实习的目的、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习经历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工作价值和个人成长的认识

3

工程训练中心

讲授法

目标1

8

实验室5S整理:

学习5S的概念和原则,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的五个步骤

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室进行整理和整顿、清扫和清洁,提升学生素养。

共同参与实验室整理和清洁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

1

工程训练中心

实践

操作

目标1

目标2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具备扎实的金工领域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活动。

2.指导能力和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指导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关注学生发展和安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注重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安全。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积极主动学习:对金工实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活动,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安全意识和遵守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实习场所的安全规章制度,确保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3.责任感和团队合作:具备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项目,与他人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共同达成目标。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

实习报告

实习操作

实习态度与团队合作

讨论表达

目标1

35

10

5

20

70

目标2

15

10

5

0

30

合计

50

20

10

20

100

2. 成绩评定方法

总评成绩=过程考核成绩*80%+实习报告成绩*20%

1)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习操作

在实习操作中,能够准确、规范地执行操作流程,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对质量有高要求,并能够主动采取措施确保实习作品质量和安全。

在实习操作中,能够基本准确、规范地执行操作流程,遵守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对质量有一定要求,并能够意识到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

在实习操作中,能够完成基本的操作任务,遵守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对质量有基本的要求,并能够关注质量和安全。

在实习操作中,存在操作不准确、不规范的情况,未能遵守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对质量和安全意识较低。

实习态度与团队合作

具有积极的实习态度,尊重他人,能够主动与团队成员合作,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及维护职业道德和规范,注重团队目标的达成。

具有良好的实习态度,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尊重他人,愿意提供帮助,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共同努力实现团队目标。

表现出一般的实习态度,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尊重他人,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但可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表现出消极的实习态度,不愿与团队成员合作,不尊重他人,无法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对团队目标缺乏关注和参与。

讨论表达

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能够以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能够运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遵守实习规范和职业道德,尊重他人观点并进行有益的讨论,能够提出合理的论证和解决方案。

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能够以基本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能够运用基本的专业术语,遵守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尊重他人观点并参与讨论,能够提出基本合理的论证和解决方案。

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能够以一般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能够运用一般的专业术语,尽力遵守实习规范和职业道德,尊重他人观点并参与讨论,能够提出一般合理的论证和解决方案。

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清晰,缺乏使用专业术语,未能遵守实习规范和职业道德,不尊重他人观点,缺乏有效的参与和贡献。

目标2

实习操作

在实习操作中展现出高超的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操作准确无误,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并能提供有效的改进措施。

在实习操作中展现出较好的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大部分工具和设备,操作基本准确,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但可能需要一些指导或改进的建议。

在实习操作中展现出一般的技能,能够使用基本的工具和设备,操作基本准确,能够按照指导完成任务,但可能缺乏创新性和改进的能力。

在实习操作中展现出不熟练的技能,操作不准确,无法独立完成任务,需要持续指导和支持。

实习态度与团队合作

积极主动参与实习活动,能够主动与团队成员合作、沟通,并能够为团队的目标贡献个人能力和意见,表现出良好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积极参与实习活动,与团队成员合作、沟通,能够按照团队的安排和要求完成任务,表现出较好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沟通,遵守团队规定和工作安排,但可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缺乏与团队成员合作、沟通,无法遵守团队规定和工作安排,表现出消极的实习态度。

讨论表达

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能够提出有力的论证和合理的建议,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辩论。

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问题进行基本的分析和思考,能够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交流和辩论,但可能需要更多的论证和清晰度。

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能够基本参与,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可能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交流和辩论能力有待提升。

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能够基本参与,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可能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交流和辩论能力有待提升。

(2)实习报告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与总结内容详实准确,涵盖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能够清晰地展示自己在具体工种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实习报告与总结内容基本详实准确,涵盖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能够清晰地展示自己在具体工种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评价。

实习报告与总结内容基本涵盖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能够展示自己在具体工种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实习报告与总结内容不完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的描述,无法清晰地展示自己在具体工种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错题较多。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1)胡慧主编,《金工实习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

2)傅彩明主编,《金工与先进制造实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

2.参考书目

1)傅彩明主编,《工程训练(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李建民主编,《金工实习(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其他学习资源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大国工匠》:https://tv.cctv.com/2016/09/30/VIDAtVQu8llYDhLV4Cii285o160930.shtml

3)超星学习通平台——《金工实习》

教学大纲制订者:陈卓威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晓东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慧

制订时间:20238


《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

2.课程编码:0302205

3.学分与周数:3学分/3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彭祯、陈煜玉

二、课程简介

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实践环节必修的课程。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软件无线电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程设计。通过通信工程综合设计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前期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熟悉本专业相关工程设计的思想、方法及流程,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根据设计要求,运用通信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建立并描述相应的理论或数学模型,基于通信工程领域的基本科学原理制定出多种解决方案,通过资料调研和案例分析,整理、归纳、提出解决方案;完成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根据功能需求划分系统模块。

目标2:能够对通信系统各个环节的原理进行分析,利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能进一步通过对仿真数据或实验数据分析,评价系统运行状况,并能提出优化方案或改进的方向。

目标3:能够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和使用仿真工具,合理设置仿真参数,对单元模块或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合理规范的实验操作完成验证测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呈现设计结果;能够选择和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仿真数据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单元级软硬件开发与调试。

目标4: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能够与设计小组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探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互帮互助,使设计进程紧凑有序;能在设计中独立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在分工合作和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完成设计项目,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4.研究

4.1能够基于通信专业的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标1

4.研究

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确定其中需要改进的环节。

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

5.3能够针对具体对象,开发和选用合适的现代工具,对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和预测,并分析其局限。

目标3

9.个人和团队

9.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团队中,与不同学科的成员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并发挥通信工程专业优势,按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决策。

目标4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计系统整体方案

查阅资料和书籍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设计任务,掌握其设计原理,了解其设计框架,通过对设计要求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通过技术案例或技术案例引发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四个自信

1

实验室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2

优化与改进设计方案,确定设计方案。

通过调研、分析、整理、归纳,小组人员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行优化与改进,确定总体设计方案。根据团队成员特点,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

培养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为今后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1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4

3

完成软件平台的安装,掌握硬件平台的基本使用方法。

解读设计任务,根据参考指南,安装集成开发软件;领取或找到需要用到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及其各种配件,根据指导书的相关说明,掌握硬件平台的基本使用方法;通过提供的案例程序,按照设计指南介绍的方法,运行案例,测试该项目最终的实现效果,熟悉软硬件平台的使用。

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新软件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3

实验室

案例教学法、实验仿真教学法

目标2、目标3、目标4

4

模块功能仿真

仔细阅读参考指南,编程实现设计方案中的各模块,仿真验证其功能,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有效结论;编写核心部分程序并进行测试;小组成员按要求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但允许互相帮助。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的求实态度。

3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2目标3、目标4

5

系统整体联调

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将功能验证正常的各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软硬件联调,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通信、传输等功能;采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指标计算,测试系统功能,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

培养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为今后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2、目标3、目标4

7

系统优化

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通过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完善系统,优化指标。

启发学生面对问题时要多观察、多了解、多调查才能有最好的解决方案。

1

实验室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1、目标2

8

撰写设计说明书

按说明书要求,撰写25页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呈现设计方案、软件设计思路、系统信号的频谱分析和设计结果。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督促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诚信。

3

实验室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1、目标2

9

答辩

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答辩,通过实物演示系统功能,并能回答教师所提问题。

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迎难而上解决困难。

1

实验室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1、目标2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由课程组负责审题并组织学生选题,由课程负责人安排指导教师,以每人最多指导20名学生为标准。

2.指导教师采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具体布置课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工作内容、参考资料及整体安排和进度要求。要求讲解必要的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熟悉设计流程。

3.课程设计期间,指导教师负责管理学生,检查设计情况并答疑,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保证课程设计工作正常进行。

4.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和现代工具软件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5.课程设计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考核小组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亲历设计的全过程,每个题目的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根据团队成员特点,给每个成员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但必须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各种课程设计相关的参考资料,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编程进行实验仿真,进行实验验证,尽量优化通信系统,完成设计任务。

3.在课程设计期间,每人应保证每天8个学时用于课程设计。

4.每个学生必须在完成所有设计内容之后,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全过程做出总结报告,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上交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包括目录、设计目的、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功能模块的实现、程序调试、设计结果分析及总结(要求在附件里添加所有程序的原代码,并对程序写出必要的注释)。设计说明书经指导教师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由系组织的现场答辩。

5.答辩时,通过仿真软件演示系统功能,利用PPT介绍系统设计思路、功能模块设计原理等,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简述完毕后,学生需对老师就所提问题现场作回答。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采用过程考核+设计报告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设计过程

设计说明书

设计答辩

目标1

15

20

15

50

目标2

15

10

10

35

目标3

10


5

15

合计

40

30

3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设计:采用设计过程表现成绩(40%+答辩表现成绩(30%+课程设计报告(30%)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设计过程

系统方案和系统模块的划分非常合理;系统功能模块选择正确;设计方案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完整准确,仿真分析充分、合理;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准确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系统方案和系统模块的划分比较合理;系统功能模块选择正确;设计方案可行,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较完整,且基本正确,仿真分析较充分;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较准确地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系统方案和系统模块的划分基本合理;系统功能模块选择合理;设计方案基本可行,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基本完整正确,仿真分析基本正确;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基本准确地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系统方案和系统模块的划分不合理;系统功能模块选择不合理;设计方案不可行,不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有误,仿真分析有误;不能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设计说明书

全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有效归纳和分析,设计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详细;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格式规范。

全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归纳和分析,设计说明书结构较严谨,层次较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详细;文字较通顺,技术用语正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格式规范。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归纳和分析,设计说明书结构较完整,层次基本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基本详细;技术用语基本正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格式基本规范。

未对大量资料做有效归纳和分析,设计说明书结构无层次,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简单;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说明书中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格式不规范

设计答辩

答辩时,能理解所提问题,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准确流利、分析透彻,有独到见解。

答辩时,思路较清晰,能正确回答全部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主要问题回答深入。

答辩时,思路较清晰,能对所提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答辩时,思路不清晰,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2

设计过程

代码书写正确、规范,程序运行非常正确,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设计结果正确。

代码书写较正确、规范,程序运行正确,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设计结果较正确。

代码书写基本正确、规范,程序运行基本正确,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设计结果较合理。

代码书写不正确、不规范,程序运行不正确,实验数据有误,设计结果有误。

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正确,数据计算正确;对实验结果有正确分析。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较正确,数据计算较正确;对实验结果有合理分析。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基本正确,数据计算基本正确;对实验结果有基本合理的分析。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不正确,数据计算有误;对实验结果缺乏合理的分析。

设计答辩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完整,对软硬件操作熟练,能充分理解代码,演示顺利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完整,对软硬件操作较熟练,能理解代码,演示顺利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基本的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基本完整,能使用软硬件顺利演示,能基本理解代码

答辩时没有理论依据,没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不完整,对软硬件操作不熟练,不能理解代码,演示不顺利

目标3

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中有明确的分工协作,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团结协作、帮助他人;能很好地、独立地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设计过程中有较明确的分工协作,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团结协作、帮助他人;能独立地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设计过程中有分工协作,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团结协作、帮助他人;能基本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设计过程中没有分工协作,不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团结协作、帮助他人;不能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设计答辩

小组合作演示过程中,系统功能完整,演示顺利,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团结协作

小组合作演示过程中,系统功能较完整,演示较顺利,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团结协作

小组合作演示过程中,系统功能基本完整,演示较顺利,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团结协作

小组合作演示过程中,系统功能不完整,演示不顺利,不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不能团结协作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课程设计参考资料和书目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性质和题目内容确定。

2.参考书目

课程设计参考资料和书目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性质和题目内容确定。

3.其他学习资源

1)《XSRP软件无线电平台通用实验指导书》

2超星学习通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陈煜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I

2.课程编码:0302206

3.学分与周数:3学分/3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张鏖烽

二、课程简介

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I》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实践环节必修的课程。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嵌入式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程设计。通过通信工程综合设计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更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够综合应用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分析、分解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设计并实现解决工程问题的系统,为顺利、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针对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所学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确定系统的设计目标、提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系统设计方案,熟悉工程系统设计开发与实现的全周期、全流程与全方法。

目标2:能够运用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分析通信及相关领域工程系统的性能,通过对系统仿真实验数据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总结出合理有效的评价结论,并能提出系统的优化方案或改进方向。

目标3:能够根据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设计仿真工具,合理设置并调整系统参数和仿真参数,完成系统各功能模块和整个系统的仿真,准确记录仿真结果,并能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目标4:对工程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涉及到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理论、技术问题,能逻辑清晰的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回答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学术、技术方面的疑问,能理解并包容不同意见和不同观点。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1能够针对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方案,并体现出创新意识,熟悉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

目标1

4.研究

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确定其中需要改进的环节。

目标2

5.使用现代工具

5.3能够针对具体对象,开发和选用合适的现代工具,对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和预测,并分析其局限。

目标3

10.沟通

10.1能就通信工程相关的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并包容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目标4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需求分析

查阅资料和书籍分组讨论,深入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工程系统的功能需求与技术需求等,明白工程系统的设计任务,提出系统的大致设计思路。

通过技术案例或技术案例引发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四个自信

1

实验室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1、目标2、目标3

2

分析并验证系统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工程可行性等,确定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通过调研、分析、整理、归纳,小组人员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不断进行优化与改进,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课题团队成员的自身技术特长,合理分配课题设计工作任务。

培养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为今后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1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标1、目标2、目标4

3

完成硬件平台的选型、搭建,或者软件系统整体框架的设计。

解读设计任务,根据任务的具体需要,选择适当的硬件模块,搭建课题硬件系统;或者根据任务需要,设计验证课题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

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新软件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3

实验室

案例教学法、实验仿真教学法

目标2、目标3、目标4

4

功能模块设计与仿真

仔细阅读参考指南,编程实现设计方案中的各模块,仿真验证其功能,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有效结论;编写核心部分程序并进行测试;小组成员按要求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但允许互相帮助。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精神,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的求实态度。

3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2目标3、目标4

5

系统整体联调

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将功能验证正常的各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软硬件联调,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通信、传输等功能;采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指标计算,测试系统功能,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

培养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为今后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实验室

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2、目标3、目标4

7

系统优化

确定出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因素,并通过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完善系统,优化指标。

启发学生面对问题时要多观察、多了解、多调查才能有最好的解决方案。

1

实验室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3

8

撰写设计说明书

按说明书要求,撰写25页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呈现设计方案、软件设计思路、系统信号的频谱分析和设计结果。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督促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诚信。

3

实验室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4

9

答辩

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答辩,通过实物演示系统功能,并能回答教师所提问题。

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迎难而上解决困难。

1

实验室

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法

目标1、目标2

目标4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由课程组负责审题并组织学生选题,由课程负责人安排指导教师,以每人最多指导20名学生为标准。

2.指导教师采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具体布置课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工作内容、参考资料及整体安排和进度要求。要求讲解必要的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熟悉设计流程。

3.课程设计期间,指导教师负责管理学生,检查设计情况并答疑,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保证课程设计工作正常进行。

4.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和现代工具软件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5.课程设计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考核小组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亲历设计的全过程,每个题目的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根据团队成员特点,给每个成员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但必须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各种课程设计相关的参考资料,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编程进行实验仿真,进行实验验证,尽量优化通信系统,完成设计任务。

3.在课程设计期间,每人应保证每天8个学时用于课程设计。

4.每个学生必须在完成所有设计内容之后,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全过程做出总结报告,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上交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包括目录、设计目的、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功能模块的实现、程序调试、设计结果分析及总结(要求在附件里添加所有程序的原代码,并对程序写出必要的注释)。设计说明书经指导教师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由系组织的现场答辩。

5.答辩时,通过仿真软件演示系统功能,利用PPT介绍系统设计思路、功能模块设计原理等,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简述完毕后,学生需对老师就所提问题现场作回答。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采用过程考核+设计报告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设计过程

设计说明书

设计答辩

目标1

10

10

5

25

目标2

15

5

10

30

目标3

15


5

20

目标4


15

10

25

合计

40

30

3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设计:采用设计过程表现成绩(40%+答辩表现成绩(30%+设计说明书(30%)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设计过程

系统方案和系统模块的划分非常合理;系统功能模块选择正确;设计方案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完整准确,仿真分析充分、合理;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准确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系统方案和系统模块的划分比较合理;系统功能模块选择正确;设计方案可行,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较完整,且基本正确,仿真分析较充分;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较准确地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系统方案和系统模块的划分基本合理;系统功能模块选择合理;设计方案基本可行,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基本完整正确,仿真分析基本正确;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基本准确地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系统方案和系统模块的划分不合理;系统功能模块选择不合理;设计方案不可行,不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数据采集、计算、处理有误,仿真分析有误;不能根据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

设计说明书

全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有效归纳和分析,设计说明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详细;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符合撰写要求,格式规范。

全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归纳和分析,设计说明书结构较严谨,层次较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详细;文字较通顺,技术用语正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格式规范。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资料做了归纳和分析,设计说明书结构较完整,层次基本分明,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基本详细;技术用语基本正确;说明书中所有文字、图表、公式、符号基本符合撰写要求,格式基本规范。

未对大量资料做有效归纳和分析,设计说明书结构无层次,设计思路与过程描述简单;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准确;说明书中文字、图表、公式、符号不符合撰写要求,格式不规范

设计答辩

答辩时,能理解所提问题,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准确流利、分析透彻,有独到见解。

答辩时,思路较清晰,能正确回答全部问题有一定的见解,主要问题回答深入。

答辩时,思路较清晰,能对所提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答辩时,思路不清晰,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2

设计过程

代码书写正确、规范,程序运行非常正确,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设计结果正确。

代码书写较正确、规范,程序运行正确,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设计结果较正确。

代码书写基本正确、规范,程序运行基本正确,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设计结果较合理。

代码书写不正确、不规范,程序运行不正确,实验数据有误,设计结果有误。

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正确,数据计算正确;对实验结果有正确分析,说明书格式规范、逻辑清晰,且没有抄袭行为。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较正确,数据计算较正确;对实验结果有合理分析。说明书格式比较规范、逻辑清晰,且没有抄袭行为。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基本正确,数据计算基本正确;对实验结果有基本合理的分析。说明书格式没有明显的错误、逻辑比较清晰,且没有抄袭行为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不正确,数据计算有误;对实验结果缺乏合理的分析。说明书格式存在多处明显错误、逻辑比较混乱,或有抄袭行为

设计答辩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完整,对软硬件操作熟练,能充分理解代码,演示顺利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完整,对软硬件操作较熟练,能理解代码,演示顺利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基本的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基本完整,能使用软硬件顺利演示,能基本理解代码

答辩时没有理论依据,没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不完整,对软硬件操作不熟练,不能理解代码,演示不顺利

目标3

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中有明确的分工协作,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团结协作、帮助他人;能很好地、独立地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设计过程中有较明确的分工协作,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团结协作、帮助他人;能独立地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设计过程中有分工协作,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团结协作、帮助他人;能基本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设计过程中没有分工协作,不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团结协作、帮助他人;不能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设计答辩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完整,对软硬件操作熟练,能充分理解代码,演示顺利。陈述工作内容逻辑清晰、声音洪亮,能正确回答相关提问;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完整,对软硬件操作较熟练,能理解代码,演示顺利。陈述工作内容逻辑比较清晰、声音比较洪亮,能正确回答相关提问;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基本的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基本完整,能使用软硬件顺利演示,能基本理解代码。陈述工作内容逻辑比较清晰、声音还算清楚,基本能正确回答相关提问;

答辩时没有理论依据,没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不完整,对软硬件操作不熟练,不能理解代码,演示不顺利。陈述工作内容逻辑不够清晰、声音太小,不能正确回答相关提问;

目标4

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正确,数据计算正确;对实验结果有正确分析,说明书格式规范、逻辑清晰,且没有抄袭行为。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较正确,数据计算较正确;对实验结果有合理分析。说明书格式比较规范、逻辑清晰,且没有抄袭行为。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基本正确,数据计算基本正确;对实验结果有基本合理的分析。说明书格式没有明显的错误、逻辑比较清晰,且没有抄袭行为

说明书中实验数据不正确,数据计算有误;对实验结果缺乏合理的分析。说明书格式存在多处明显错误、逻辑比较混乱,或有抄袭行为

设计答辩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完整,对软硬件操作熟练,能充分理解代码,演示顺利。陈述工作内容逻辑清晰、声音洪亮,能正确回答相关提问;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完整,对软硬件操作较熟练,能理解代码,演示顺利。陈述工作内容逻辑比较清晰、声音比较洪亮,能正确回答相关提问;

答辩时有理论依据,有基本的数据支撑;系统功能基本完整,能使用软硬件顺利演示,能基本理解代码。陈述工作内容逻辑比较清晰、声音还算清楚,基本能正确回答相关提问;

答辩时没有理论依据,没有数据支撑;系统功能不完整,对软硬件操作不熟练,不能理解代码,演示不顺利。陈述工作内容逻辑不够清晰、声音太小,不能正确回答相关提问;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使用教材

课程设计参考资料和书目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性质和题目内容确定。

2.参考书目

课程设计参考资料和书目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性质和题目内容确定。

3.其他学习资源

1)《XSRP软件无线电平台通用实验指导书》

2超星学习通学习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张鏖烽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通信系统综合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通信系统综合实训

2.课程编码:0302207

3.学分与周数:2学分/2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现代交换与通信网、光纤通信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曾秋芬、彭芙蓉

二、课程简介

本实践教学内容融合了SDH光传输技术、NGN软交换技术和EPON光接入技术等主流通信网络知识。通过本实践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从事通信技术类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学生可以熟悉目前电信运营设备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工作原理、技术连接、安装调试、配置管理、运营维护、产品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真正实现实验实训教学由知识储备技能转化的飞跃。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根据技术需求,运用通信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然后通过制定方案、设计仿真、元件选择、实物搭建或系统仿真等步骤实现系统功能,并通过合理规范的实验操作完成验证测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呈现设计结果。能进一步通过对仿真数据或实验数据分析,评价系统运行状况。

目标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通信系统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及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理解通信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目标3:了解通信行业及相关企业的技术特点及相关领域问题解决的多学科性,理解在多学科团队工作中,需要主动与不同学科成员交流沟通、分工协作,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关系。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1.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1能够针对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方案,并体现出创新意识,熟悉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

课程目标1

2.工程与社会

6.1了解通信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行业规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课程目标2

3.个人和团队

9.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团队中,与不同学科的成员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并发挥通信工程专业优势,按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决策。

课程目标3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SDH光传输平台

1.熟悉OSN2000Metro1000光传输平台

2.5个网元组建一个环带链拓扑结构的SDH网络

3.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组建

SDH光传输平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重要性以及科技进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实验室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操作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2

NGN软交换平台

1.熟悉Soft   Co9500IAD软交换硬件设备

2.Soft   Co9500上完成局内POTSSIP的通话

3.在两台Soft   Co9500之间完成局外的POTSSIP的通话

NGN软交换平台的应用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学生思考企业和社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和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2

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实验室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操作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3

EPON光接入平台

1.熟悉EPON-MA5680THG813e光接入硬件设备

2.EPON光接入平台采用非拨号方式实现上网

3.EPON光接入平台采用PPPOE拨号方式实现上网

EPON光接入平台的开发和应用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作完成。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

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实验室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操作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4

搭建电信运营商环境的整体通信网

1.SDH传输设备组成的传输网为核心,分别接入EPON光接入设备、NGN软交换设备、视讯设备,形成一个多网络综合的业务通信网

电信运营商环境的整体通信网的运行需要保障网络安全和稳定,防止各种网络攻击和病毒。培养学生思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的意识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保障网络安全。

3

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实验室

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操作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提供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提供必要的实训环境和指导。

3.解答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评估和反馈。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认真参加实训,完成实训任务。

2.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撰写详细的实训报告,总结实训过程和收获。

4.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表现

答辩表现

实训报告


课程目标1

25

10

15

50

课程目标2

0

10

10

20

课程目标3

15

10

5

30

合计

40

30

3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设计过程表现成绩(40%+答辩表现成绩(30%+课程设计报告(30%)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课程目标1

过程表现

实训过程中听讲认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积极性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准确。

实训过程中听讲比较认真,比较积极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比较准确。

实训过程中听讲专心程度一般,能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实训过程中不能专心听讲,不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问题回答不准确。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整齐;功能实现分析深入。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较工整;功能实现分析较好。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较工整;功能实现分析达到要求。

实训报告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课程目标2

过程表现

实训过程中听讲认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积极性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准确。

实训过程中听讲比较认真,比较积极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比较准确。

实训过程中听讲专心程度一般,能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实训过程中不能专心听讲,不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问题回答不准确。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整齐;功能实现分析深入。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较工整;功能实现分析较好。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较工整;功能实现分析达到要求。

实训报告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课程目标3

过程表现

实训过程中听讲认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积极性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准确。

实训过程中听讲比较认真,比较积极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比较准确。

实训过程中听讲专心程度一般,能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实训过程中不能专心听讲,不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问题回答不准确。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工整整齐;功能实现分析深入。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较工整;功能实现分析较好。

实训报告文字通顺,所有文字、图表、零件符号等符合撰写要求,书写较工整;功能实现分析达到要求。

实训报告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参考书目

[1]王碧芳,《光传输网络和设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岩,《光传输与光接入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罗国明,《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2.其他学习资源

SDH光传输实验平台、NGN软交换平台、EPON光接入平台

教学大纲制订者:彭芙蓉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毕业实习

2.课程编码:0302208

3.学分与学时:2学分/2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八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通信工程综合设计II、通信系统综合实训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曾秋芬

二、课程简介

《毕业实习》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环节后,为稳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毕业实习,能补充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不足,巩固和扩大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设计、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毕业实习接触实际,了解社会,认识本专业工作环境,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根据技术需求,运用通信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然后通过制定方案、设计仿真、元件选择、实物搭建或系统仿真等步骤实现系统功能,并通过合理规范的实验操作完成验证测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呈现设计结果。能进一步通过对仿真数据或实验数据分析,评价系统运行状况。

目标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通信专业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仿真软件,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计算。

目标3:能够合理分析评价通信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和履行应该承担的责任。

目标4:能够就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正确运用专业术语与同学、老师交流,以口头、文稿、图表、报告等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清晰条理地阐明、讲解毕业实习工作,并能回应相应质疑,具备良好的技术沟通能力。

目标5:能够在通信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成本因素,融合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与相关工程科学知识,通过论证、规划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实现设计目标,并组织实施和进程管理等。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1能够针对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方案,并体现出创新意识,熟悉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

目标1

5.使用现代工具

5.3能够针对具体对象,开发和选用合适的现代工具,对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和预测,并分析其局限。

目标2

6.工程与社会

6.2在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或寻求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时,能合理分析、评价并考虑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3

10.沟通

10.1能就通信工程相关的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并包容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目标4

11.项目管理

11.2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管理和技术经济方法运用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目标5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天)

教学场所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项目需求与技术方案分析

明确本实习的任务目标、以及达成此目标所需的技术知识点。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

0.5

校外

讲授法

目标1目标5

2

开发环境搭建

完成操作系统及开发软件的安装配置。

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职业道德,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校外

实践操作

目标2

3

系统开发与软件学习

熟悉常用系统函数及开发软件语法。

2

校外

任务驱动教学法

目标2

4

硬件模块配置

掌握串口的通信原理及基本使用,完成数据采集。

培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工程伦理意识。

2

校外

实践操作

目标2,目标3

5

服务器搭建

实现用户端和服务器数据交互。

2

校外

实践操作

目标3

6

交互界面功能设计与实现

完成项目全部任务目标。

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2

校外

实践操作

目标4,目标5

7

项目调试及答辩

项目调试通过并答辩。

0.5

校外

实践操作

目标4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1.指导教师应按照实习进度的要求,定期(一般每天不少于4小时)检查学生的设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保证学生有条件独立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2.在毕业实习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和现代工具软件的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探索,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3.指导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并参与组内讨论,给出一定的指导意见,并根据每位成员的参与情况打分。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认真地参加实习,无迟到,早退现象,参观认真,善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

2.认真做好实习记录,收集、积累有关的技术资料,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多交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团队成员展开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实习单位的项目开发,实现项目功能,并提交实习报告。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实习报告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成绩比例(%


过程表现

项目代码

答辩表现

实习报告


目标1

3

0

8

10

26


目标2

3

12

0

15

39


目标3

0

4

4

15

19


目标4

4

4

4

0

13


目标5

0

0

4

10

3


合计

10

20

20

5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过程考核(50%+实习报告(50%)的综合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过程考核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过程表现

态度端正,不缺勤,投入精力多,认真学习项目开发方法,真实仔细地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端正,不缺勤,投入精力较多,较认真学习项目开发方法,真实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端正,投入精力一般,能够学习项目开发方法,并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不够端正,不认真学习项目开发方法,没有真实记录实习内容。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实习报告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由独到的见解。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较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基本有层次,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基本准确,格式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实习内容总结不完整且有明显错误。实习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目标2

过程表现

态度端正,不缺勤,投入精力多,认真听取工程技术人员关于软件开发的讲解,真实仔细地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端正,不缺勤,投入精力较多,较认真听取工程技术人员关于软件开发的讲解,真实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端正,投入精力较多,能够听取工程技术人员关于软件开发的讲解,并记录实习内容。

态度不够端正,不认真听取工程技术人员关于软件开发的讲解,没有真实记录实习内容。

项目代码

代码功能不仅满足需求,还有比较新颖的功能。算法非常高效,思路及代码清晰。各设计及需求文档符合格式规范。

代码功能满足需求,运行效率较高,算法思路比较好。需求文档、详细设计文档符合格式规范。

代码功能基本达到功能需求。

代码功能没有达到基本功能需求。

实习报告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由独到的见解。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较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基本有层次,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基本准确,格式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实习内容总结不完整且有明显错误。实习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目标3

项目代码

代码功能不仅满足需求,还有比较新颖的功能。算法非常高效,思路及代码清晰。各设计及需求文档符合格式规范。

代码功能满足需求,运行效率较高,算法思路比较好。需求文档、详细设计文档符合格式规范。

代码功能基本达到功能需求。

代码功能没有达到基本功能需求。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实习报告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由独到的见解。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较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基本有层次,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基本准确,格式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实习内容总结不完整且有明显错误。实习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目标4

过程表现

与团队成员配合默契,分工明确,能很好的回应相应质疑,具备很好的技术沟通能力。

与团队成员分工较明确,能较好的回应相应质疑,具备较好的技术沟通能力。

团队成员有分工,能够回应相应质疑,基本具备技术沟通能力。

团队成员无分工,不能够回应相应质疑,不具备技术沟通能力。

项目代码

代码功能不仅满足需求,还有比较新颖的功能。算法非常高效,思路及代码清晰。各设计及需求文档符合格式规范。

代码功能满足需求,运行效率较高,算法思路比较好。需求文档、详细设计文档符合格式规范。

代码功能基本达到功能需求。

代码功能没有达到基本功能需求。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5

答辩表现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实习报告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并由独到的见解。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严谨,层次较分明,文字通顺,技术用语较准确,格式规范。

能够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报告结构基本有层次,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基本准确,格式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实习内容总结不完整且有明显错误。实习报告结构无层次,文字不通顺,技术用语不够准确,格式不符合撰写要求。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根据实习实际情况确定。

教学大纲制订者:曾秋芬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


通信工程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通信工程毕业设计

2.课程编码:0302209

3.学分与周数:15学分/15

4.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5.开课学期:第八学期

6.课程类别与性质:实践教学环节/必修

7.先修课程:通信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和必要选修课程

8.课程教学执行单位: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9.课程负责人:乔汇东

二、课程简介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实现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问题分析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其它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还能够借助信息检索、通信工程相关设计、实验、仿真分析软件、计算机编程软件等现代工具,完成通信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和研究,更能够在此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安全、健康、法律等因素,且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全面检验,更是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重要依据。

价值引领:具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职业道德,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与担当;具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工程伦理意识。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够根据课题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和其他调研论证方式,确定课题设计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研究设计内容,并明确课题设计目标。

课程目标2:能够根据课题设计目标,拟定可行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路线,运用通信专业知识,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体现出一定的创新;能按照规划的研究路线有步骤的完成全部设计或研究工作,实现通信设备、通信软件等方面的设计作品,形成网络、信道、系统规划等方面的改良方案,或者是就具体相关研究问题获得了有效的研究结论。

课程目标3:能结合经济、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文化等一个或多个约束条件论证方案可行性,能够客观评价设计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现阶段局限性,包括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潜在影响,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方案。

课程目标4:能够针对课题设计实现过程中所需,开展仿真、实验和测试等研究工作,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能够确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和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的环节。

课程目标5:能够就复杂通信工程问题,正确运用专业术语与同学、老师交流,以口头、文稿、图表、报告等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楚地阐述课题工作的内容。

课程目标6:能够正确运用专业术语就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清晰发表见解和意见,能撰写论文英文摘要,对中英文文献做恰当引用;能够在开题答辩、阶段汇报、毕业答辩等环节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回应相应提问和质疑,具备良好的技术沟通能力。

课程目标7:能够根据课题和个人发展的需求,通过文献查找等方式追踪通信工程领域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动态,具备理解和学习其研究内容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能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发现、提出新问题,并能通过归纳总结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

2.问题分析

2.4能够运用通信专业知识,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复杂通信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综合获得有效结论

目标1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1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方案,并体现出创新意识,熟悉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

目标2

3.2能够在解决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权衡所涉及的社会、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目标3

4.研究

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确定其中需要改进的环节

目标4

10.沟通

10.1能就通信工程相关的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目标5

10.2了解通信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通信专业相关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目标6

12.终身学习

12.2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对通信工程领域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与技术发展的能力

目标7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环节

教学要求

思政元素

时间

支撑课程目标

1

选题

1)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工程设计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

2)一人一题,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大课题时,每个学生必须要有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要对整个课题有全面了解;

3)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应与社会、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实际任务相结合,鼓励采用来自企业生产实践和专业科研活动中的题目,鼓励学生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拟定毕业设计(论文)目,题目应与指导教师当前的研究内容相结合,不宜选用与本专业无关或系不大的题目;

4)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要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设计的训练,并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因学生为本科层次且又是工科专业,应量选用工程设计的题目;

5)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不能使用历届旧题目。选题份量和难度要适当,应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有足够的知识覆盖面,还要考虑相应的实验条件。题目的深度和广度安排原则是:应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认真努力可以完成为准;

6)课题由指导教师申报(须陈述理由和所具备的条件),指导教师应填写《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报审表》,学院各专业教研室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进行严格审核。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由学院审核汇总,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的前一学期末报教务处备案;

7)毕业设计的选题应从通信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以毕业要求的达成为目标,由指导教师认真全面地进行选题,内容应属于通信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范围,通常可考虑:信号处理领域、嵌入式系统开发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应用软件领域、通信网络系统规设计划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领域。

在选题中将课题设计目标和内容尽可能契合社会生产生活的真实需求,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有用于国家的责任感,通过有益的任务题目设置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1

目标1

2

方案制定与开题

1)学生应根据所设计的题目,到有关的企业或单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还应搜集和利用图书资料、网络资料等各种相关文献,了解并熟悉所设计题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通过查阅国内外各种期刊杂志、图书、数据库与网上文档等,训练学生调查研究和检索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初步确定设计路线和方案,为完成题目的设计奠定基础。

2)开题阶段学生需要撰写《开题报告》

学生在选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后,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的讨论协商,对题意进行深入的了解,基本确定工作过程思路,并根据课题的要求查阅、收集文献资料,查阅文献10篇以上(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近期中外文献资料),进行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现场考察等),制定出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答辩汇报。

2)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1)文献综述:广泛地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后,在充分的资料调研分析(国内外研究状况)基础上,对本人所承担课题研究(或设计)的背景,以及有关方面已取得的成果进展与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2)课题的目的意义:应说明课题在生产实践上或在某些技术应用与改进上所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3)课题主要内容和要求:说明课题研究设计工作所需要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内容,明通过研究(或设计)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或设计目标,以及成果的表现形式;

4)工作基础:说明在研究(或设计)过程中进行实验、使用计算机计算或者绘图时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名称及型号、耗材的名称及使用数量、软件的名称及版本等;

5)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阐述研究(或设计)的具体实施计划,预期使用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或设计)的内容分阶段落实的具体时间、工作内容及阶段成果。

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社会意义、环境影响等现实因素,结合经济、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文化等一个或多个约束条件论证方案可行性,培养学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解和认同。

2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7

3

课题设计与实现

1)在课题设计实现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应保持一周至少两次的沟通指导,在沟通过程中,学生需要真实汇报进展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进展情况给予支持、指导或其他形式的帮助,确保学生能按照既定时间进度开展工作;

2)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设计具体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应保持主要设计目标不变,设计细节的调整应及时告知指导教师原因和调整方案,并体现在后续论文撰写中。

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敏于创新突破,勇于攻克难关的工匠精神

7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7

4

中期检查

在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需要完成中期检查工作,并填写《中期检查表》。中期检查表中主要填写以下几点:

1)选题有无发生变化,如果变化需要有合理的原因说明;(学生填写)

2)当前阶段,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设计(论文)进度情况,如工作进度落后预期,需说明延期之后的具体原因;(学生填写)

3)教师指导情况;(学生填写)

4)学生工作态度,认真程度、纪律及出勤情况;(指导教师填写)

5)学生已完成部分的工作质量;(指导教师填写)

6)中期检查意见;(指导教师填写)

7)专业毕业设计负责人意见。


1

目标4

目标5

5

论文撰写

1)毕业设计(论文)结题的成果形是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通称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必须符合《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论文)撰写规范》的各项规定。

2)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应在答辩前一周提交初稿,并通过论文初审以及学校安排的论文查重,再由学院或系部安排组织评阅。具体要求如下:

1)指导教师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稿的审阅,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审查完毕业设计(论文)(包括设计说明书、计算资料、实验报告、图纸或论文等),并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评审表。

2)评阅教师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及相关支撑材料的审阅,并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老师评审表。

3)在评阅中被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认为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再提交,不能进入第一轮答辩流程。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真意识,杜绝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培养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操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尊重法规、遵守社会公序良俗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

3

目标1

目标3

目标5

目标6

目标7

6

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设计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环节。答辩工作按照《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进行;

1)由学院组织答辩委员会,完成学生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由组长1名、秘书1名及成员45人组成,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至少由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

2)由答辩委员会安排若干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不少于5位成员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企业工程师参加。答辩小组对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公开答辩,并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组评审表;

3)答辩时,由学生首先报告论文或设计内容,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然后答辩小组进行提问,每个学生的答辩过程一般不超过30分钟;

4)对部分未能通过评审和答辩的毕业设计提出具体修改意见,限时进行二次答辩。

在毕业答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沟通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在回答问题环节正确回应质疑来培养学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正确价值观

1

目标5

目标6

六、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以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行毕业设计,对保证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起把关作用,其主要职责有:

1.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的课题、企业单位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选的课题

2.指导教师在第七学期末前对每个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应根据所选课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提出各阶段的设计要求和日程安排。

3.指导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每周至少二次,并检查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解答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指导教师要指导和及时检查学生撰写的论文,以免在论文中出现逻辑错误,条理不请、内容雷同、表述不准确、论文不规范、弄虚作假和抄袭等问题。

5.答辩前的论文审查中,指导老师应仔细评阅学生的答辩论文,并客观合理的给出成绩。

6.原则要求指导教师指导的每个课题的学生人数为一人,如果课题工作较大,确需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大课题时,则应在任务书中进行任务分解生成子课题,确保一人一题。

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熟悉课题,毕业设计任务下达后,学生首先了解课题的名称、课题的来源、课题的设计任务、提供的原始数据以及所要求的技术指标等,对整体的设计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2.充分的调研,围绕课题收集有关的资料,通过访问企业实地,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有关的文献等方式,收集有关的数据,并根据相关需求等进行深入研读与分析,全面深入认识、理解课题设计目标。

3.设计各类课题的基本要求

1)系统仿真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系统或较大系统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必须以脚本代码等可编程形式完成仿真工作,要有完整的仿真结果和给出各种参数指标。

2)系统设计类:软件型课题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如涉及到有关硬件方面的内容时,必须完成整体的软硬件调试工作,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和给出各种参数指标;相关设计实现效果,答辩中应进行系统演示运行或视频给出运行结果。

3)实践应用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大型实践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

4)研究类:一般不提倡工科学生选择这类课题,要慎重选。此类课题需有完整扎实的理论分析,能提出新的方案,并进行一定的建模、仿真、对比和设计计算等分析比较工作,来证明研究所具备的意义。

4.毕业论文撰写应符合湖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的有关规范的规定,并符合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相关具体要求。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及成绩比例(%

成绩比例(%

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及答辩组评分项目

调研

论证

技术水平与工作量

设计或实验方案

专业知识掌握

创新

论文撰写质量

学习态度与课题完成情况

答辩

表现


目标1

6

3


4


3



16


目标2


8

3

2

4

2

2


21


目标3



4



4


2

10


目标4


5

8


3




16


目标5






8


3

11


目标6

1





7


5

13


目标7

3

2

3


3


2


13



10

18

18

6

10

24

4

10

100












2.成绩评定方法

毕业设计的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面试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按424的比例计算。

序号

考核与评价方式

比例(%

考核项目

分值

指导教师

评阅教师

答辩组

1

调研论证

10

10×0.4=4

10×0.2=2

10×0.4=4

2

技术水平与工作量

18

20×0.4=8

20×0.2=4

15×0.4=6

3

设计或实验方案

18

15×0.4=6

20×0.2=4

20×0.4=8

4

专业知识掌握

6

10×0.4=4

10×0.2=2


5

创新

10

10×0.4=4

10×0.2=2

10×0.4=4

6

论文撰写质量

24

25×0.4=10

30×0.2=6

20×0.4=8

7

学习态度与课题完成情况

4

10×0.4=4



8

答辩表现

10



25×0.4=10

总计

100

40

20

40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良好[80%-89%]

达成[60%-79%]

不达成(<60%)

目标1

调研论证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具有较强的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正确,论证非常充分,客观充分的考虑了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较好的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有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正确,论证充分,客观考虑了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基本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有收集、综合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基本正确,论证不充分,能够认识到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不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没有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基本没有收集、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出现原则错误,没有认识到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技术水平与工作量

课题研究与设计中有较为广泛的专业内容,且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的内容体现出了优秀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饱和。

课题研究与设计中有较为广泛的专业内容或者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体现出了良好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较大。

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达到了一定的广度或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体现出了基本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偏少。

课题研究与设计内容的广度或深度均有所不足;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没有体现出基本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不足。

专业知识掌握

很好地掌握了课题相关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较好地掌握了课题相关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基本掌握了课题相关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没有掌握课题相关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论文撰写质量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完整,设计内容呈现清晰。论述准确、论据非常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较完整,设计内容呈现较清晰。论述较为准确、论据较为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基本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设计内容基本得到呈现。论述基本准确、论据较充分、结构严谨;语言较准确、流畅,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不完备,图样不正确、不规范,不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论述不准确、论据不充分、结构不严谨,不符合撰写要求。

目标2

技术水平与工作量

课题研究与设计中有较为广泛的专业内容,且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的内容体现出了优秀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饱和。

课题研究与设计中有较为广泛的专业内容或者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体现出了良好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较大。

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达到了一定的广度或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体现出了基本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偏少。

课题研究与设计内容的广度或深度均有所不足;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没有体现出基本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不足。

设计或实验方案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非常充分;计算、分析、论据正确;实验结果被很好的应用于设计反馈和改进,并通过实验论证获得了较优的问题解决路径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充分;计算、分析、论据正确;实验结果被较好的应用于设计反馈和改进,有关于不同解决路径的实验论证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充分;计算、分析、论据基本正确。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不够充分;计算、分析、论据不正确。

专业知识掌握

很好地掌握了课题相关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较好地掌握了课题相关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基本掌握了课题相关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没有掌握课题相关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创新

工作中体现出了创新意识且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工作中体现出了创新意识或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课题成果具有基本的实用性。

工作中未体现出创新意识且成果无实用性。

论文撰写质量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完整,设计内容呈现清晰。论述准确、论据非常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较完整,设计内容呈现较清晰。论述较为准确、论据较为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基本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设计内容基本得到呈现。论述基本准确、论据较充分、结构严谨;语言较准确、流畅,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不完备,图样不正确、不规范,不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论述不准确、论据不充分、结构不严谨,不符合撰写要求。

学习态度与课题完成情况

工作非常努力,严谨务实,严格遵守纪律,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完全或超预期实现了课题设计目标

作努力,严谨务实;遵守纪律,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较好的实现了课题设计目标

工作务实,能遵守纪律,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课题设计的主要目标

工作不认真,不遵守纪律;没有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目标3

设计或实验方案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非常充分;计算、分析、论据正确;实验结果被很好的应用于设计反馈和改进,并通过实验论证获得了较优的问题解决路径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充分;计算、分析、论据正确;实验结果被较好的应用于设计反馈和改进,有关于不同解决路径的实验论证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充分;计算、分析、论据基本正确。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不够充分;计算、分析、论据不正确。

论文撰写质量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完整,设计内容呈现清晰。论述准确、论据非常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较完整,设计内容呈现较清晰。论述较为准确、论据较为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基本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设计内容基本得到呈现。论述基本准确、论据较充分、结构严谨;语言较准确、流畅,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不完备,图样不正确、不规范,不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论述不准确、论据不充分、结构不严谨,不符合撰写要求。

答辩表现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清晰,讲述流畅,分析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表现优异;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专业概念清晰;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清晰,讲述流畅,分析比较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表现良好;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基本清晰,讲述比较流畅,分析基本准确,演示报告汇报内容基本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不清晰,分析不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质量不佳;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4

技术水平与工作量

课题研究与设计中有较为广泛的专业内容,且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的内容体现出了优秀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饱和。

课题研究与设计中有较为广泛的专业内容或者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体现出了良好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较大。

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达到了一定的广度或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体现出了基本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偏少。

课题研究与设计内容的广度或深度均有所不足;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没有体现出基本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不足。

设计或实验方案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非常充分;计算、分析、论据正确;实验结果被很好的应用于设计反馈和改进,并通过实验论证获得了较优的问题解决路径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充分;计算、分析、论据正确;实验结果被较好的应用于设计反馈和改进,有关于不同解决路径的实验论证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充分;计算、分析、论据基本正确。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不够充分;计算、分析、论据不正确。

创新

工作中体现出了创新意识且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工作中体现出了创新意识或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课题成果具有基本的实用性。

工作中未体现出创新意识且成果无实用性。

目标5

论文撰写质量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完整,设计内容呈现清晰。论述准确、论据非常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较完整,设计内容呈现较清晰。论述较为准确、论据较为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基本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设计内容基本得到呈现。论述基本准确、论据较充分、结构严谨;语言较准确、流畅,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不完备,图样不正确、不规范,不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论述不准确、论据不充分、结构不严谨,不符合撰写要求。

答辩表现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清晰,讲述流畅,分析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表现优异;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专业概念清晰;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清晰,讲述流畅,分析比较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表现良好;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基本清晰,讲述比较流畅,分析基本准确,演示报告汇报内容基本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不清晰,分析不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质量不佳;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6

调研论证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具有较强的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正确,论证非常充分,客观充分的考虑了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较好的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有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正确,论证充分,客观考虑了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基本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有收集、综合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基本正确,论证不充分,能够认识到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不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没有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基本没有收集、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出现原则错误,没有认识到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论文撰写质量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完整,设计内容呈现清晰。论述准确、论据非常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逻辑较完整,设计内容呈现较清晰。论述较为准确、论据较为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流畅,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基本完备,图样正确、规范,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设计内容基本得到呈现。论述基本准确、论据较充分、结构严谨;语言较准确、流畅,基本符合撰写要求。

图表不完备,图样不正确、不规范,不符合论文规范标准论述不准确、论据不充分、结构不严谨,不符合撰写要求。

答辩表现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清晰,讲述流畅,分析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表现优异;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专业概念清晰;问题回答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清晰,讲述流畅,分析比较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表现良好;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基本清晰,讲述比较流畅,分析基本准确,演示报告汇报内容基本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比较清晰;主要问题回答基本准确。

在毕业答辩中思路不清晰,分析不准确,演示报告汇报质量不佳;回答问题没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不清晰;主要问题回答不准确。

目标7

调研论证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具有较强的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正确,论证非常充分,客观充分的考虑了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较好的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有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正确,论证充分,客观考虑了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基本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有收集、综合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基本正确,论证不充分,能够认识到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不能独立查阅文献资料;没有完成社会调查或现场考察任务;基本没有收集、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总体设计方案出现原则错误,没有认识到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造成的潜在影响。

技术水平与工作量

课题研究与设计中有较为广泛的专业内容,且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的内容体现出了优秀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饱和。

课题研究与设计中有较为广泛的专业内容或者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体现出了良好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较大。

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达到了一定的广度或深度;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体现出了基本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偏少。

课题研究与设计内容的广度或深度均有所不足;课题研究与设计工作内容没有体现出基本的技术实现或研究能力,实际完成的总体工作量不足。

设计或实验方案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非常充分;计算、分析、论据正确;实验结果被很好的应用于设计反馈和改进,并通过实验论证获得了较优的问题解决路径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充分;计算、分析、论据正确;实验结果被较好的应用于设计反馈和改进,有关于不同解决路径的实验论证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充分;计算、分析、论据基本正确。

设计或实验方案论证不够充分;计算、分析、论据不正确。

创新

工作中体现出了创新意识且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工作中体现出了创新意识或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课题成果具有基本的实用性。

工作中未体现出创新意识且成果无实用性。

学习态度与课题完成情况

工作非常努力,严谨务实,严格遵守纪律,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完全或超预期实现了课题设计目标

作努力,严谨务实;遵守纪律,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较好的实现了课题设计目标

工作务实,能遵守纪律,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课题设计的主要目标

工作不认真,不遵守纪律;没有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九、建议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和书目由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性质和题目内容确定。

教学大纲制订者:乔汇东

教学大纲审定者:胡瑛

教学大纲终审者:胡倩

制订时间:20238